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4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1、:轴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第一课时编提纲,试背全文。二简介孟子和孟子九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 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

2、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 自告子。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4、故曰:域民不以封媼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本节小结 五、作业:背

3、诵古今异义古义:内城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 古义:亲属,包扌舌父母兄弟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城第二课时一、提问背诵导入二、分析课文、1. 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2.研读: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第二段以占天时的队伍不能攻克占地利的队伍为例,攻城的队伍攻势强大, 从哪句话看出?哪里说明守城的队伍城小而难守?为什么战斗会弱者胜,强 者败?第三

4、段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一方终不能守城为例,哪些语句表现守城一方 拥有优越的“地利”条件?但结果弃城而逃,为什么?第四段跟第二、三段的论述有什么不同?本文的主R是什么?(5)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6)本文论述的作战日的是什么?三、拓展延伸: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你得到什么启示? 你能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例子吗?四、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 "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 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文章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战例一(攻方失利)一一天时不如地利(举例论

5、证)(三)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层层推进_学派的代表人物。5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并称为“四书”。第三课时:反馈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O 时期2、孟子是一部记录宋朱熹将孟子、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1、固H不以山溪之险(三、解释加占词:)2、夫环而攻之(1、环而攻之而不胜(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

6、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取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廻之界,)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媼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3、4、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 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举一历史史实来证明本文的观点。中考链接2008广西百色市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

8、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媼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9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亲戚畔之(畔: 委而去之(委:)(去 10.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纠山溪之险B.纠天下之所顺C.寡人纠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纠记之(岳阳楼记)11- 请用“厂'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 翻译下列句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9、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事例:2008内江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争一一 9题.(9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尚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媼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7、A、对下面文句

10、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c、委而去Z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呼之(背叛)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O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9、翻译下面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廻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004 烟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廻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环而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是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