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篇基础知识篇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 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1 .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2 . 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4 . 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
2、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5 .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网络构建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时间 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 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选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第2页共75页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定义机械运动定义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分类直线运动速度公式单位意义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平均速度曲线运动原理:v=s t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高频考点透析序号考点考
3、频1长度测量的方法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3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 性4速度公式及相关计算5平均速度的测量第一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jim)、纳米(nm)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km 103m , 1dm 10 1m , 1cm 10 2m, 1mm 103m, 1 师=10 6 m , 1nm 109m。知能解读(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 .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图所示。*dlJL:IOcm(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
4、刻度线量起。(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看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2 .使用时做到“五会”会“选”。“选”是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精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选用分度值是1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2)会“放。如图所示,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 二是指要尽可能地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5、(3)会“看”。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且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会“读”。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即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如25.38cm中,25.3cm第2页共75页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 25.3cm25.4cm范围内,且更接近于 25.4cm。(5)会“记”。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I注意:(1)记录时要注意:准确值 +估计值=测量值,后面标明单位。(2)使用不同
6、分度值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所达到的精确程度不同。如图所示,上面的刻度尺能精确到1毫米,可以读为 2.81 cm,其中2.8 cm是精确的,0.01 cm是估读的。下面的刻 度尺只能精确到1厘米,可以读为2.8 cm,其中2 cm是精确的,0.8 cm是估读的,就没有 上面的刻度尺精确。反过来,当我们读出一个2.81 cm的数值时,就知道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所以2.81 cm和2.8 cm是不一样的。(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后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要与测量值一致。知能解读:(三)时间及单位1 .时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反映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
7、, 需要用到时间和时刻两个概念。时刻是指某一瞬时,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2 .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知能解读:(四)时间的测量工具时间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停表、手表、钟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暑、沙漏等。知能解读:(五)停表的使用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宝,如图所示,秒针转一圈的时间是30s。当秒针转动一圈时,内圈的分针转动一小格。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 (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知能解读:(六)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做误差。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跟测量工具的精
8、密程度有关;跟测量人读取的情计值不向有关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不能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问题一要看刻度尺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二要看视线是否正对刻度线,三要看是否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方法技巧(二)停表的读数首先要明确大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秒,分度值是多大;小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分,分度值是多大。然后再读数。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没有去掉错误的数据用刻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如果数据中有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则应去掉错
9、误数据后,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法若某一未知量跟可以计算出的量或可以直接测量出的量相等,则可以用计算出的量或直接测量出的量代替这一未知量, 这种方法叫做等量代换法。 在本讲中,等量代换法主要应用于测 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中。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内容中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及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刻度尺的使用将是今后考试的方向,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考点链接:(二)中考典题剖析1 .长度单位的选择2 .刻度尺的读数第二讲运动及其测量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0、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2 .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 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 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分类古、-f 匀速直线运动一 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知能解读:(二)参照物1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 .参照物的理解(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
11、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但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 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相对谁的位置在变化,谁就是运动物体的参照物。知能解读:(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相对于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
12、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 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知能解读:(四)速度1 .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 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2 .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 v表示速度,用字母 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 公式是v +0t提示:(1)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2)计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
13、路程的单位是米 (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 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 s1”表示。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 h) 作为速度的单位。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l m/s=3. 6 km/h。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知能解读:(五)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 是一个恒量,任一时刻的速度 (v)都相同。3-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一时间图象和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知能解读:(六)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
14、运动时, 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知能解读:(七)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决慢程度。用 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 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v s。t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注意:(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
15、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 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知能解读:(八)测量平均速度s1 .实验原理:由公式 v 1可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 .测量工具:测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时间的工具是停表。3 .测量方法:测量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和斜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时,先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16、,再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 t ,用vi包求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把金属片放 ti至斜面中间处,用同样方法测出路程与和时间t2 ,用V2包求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t2的平均速度。注意:若测下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应先用刻度尺测出下半段的路程4,时间则用ti t2求得,而不能使小车从斜面中间滑下后用停表测出时间t3,因为小车从顶端滑下和从中间滑下到达底端时速度是不同的。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参照物的判定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如果物体是静止的,它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物体是运动的,它相对于哪个物体的位置变
17、化了,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方法技巧:(二)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首先明确所选的参照物, 然后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发生了位置的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方法技巧:(三)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控制路程相等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二是控制时间相等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方法技巧:(四)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技巧:比较速度单位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时,要先进行单位换算,将创门的单位统一。速度的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m/s=3. 6 km/h。方法技巧:(五)平均速度
18、的计算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在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v 色进行计算。总时间指物t总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不管中途物体静止或如何运动。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图象法物理图象不仅可以用来描
19、绘物理规律,同时也可提供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利用图象法分析问题,可以优化解题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使物理现象或过程直观化,简捷地找出 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路程一时间图象所谓路程一时间图象, 就是以路程为纵轴、 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系中的图象。 当物体做匀速 直线运动时,其图象如图所示。在时间轴上任选一时间t,在路程轴上可找到对应的路程 s,s就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反之亦然。用 V于可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tsO t t2.速度一时间图象速度一时间图象一般是以速度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系中的图象。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图象如图所示,其中 v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在时间轴上任选一时
20、间t, v与t的乘积vt,就是物体在0t内通过的路程。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内容有: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 度的计算。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题型进行考查。近年来,考查“测物体运动的 平均速度”的实验题目也常有出现。(二)中考典题剖析1 .参照物的选择2 .速度及时间的计算3 .平均速度的测量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网络构建第9页共75页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传播声带概念:旦/小用差介质的种类影响因素人口、介质的温度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 0.1s以上应用:声呐测距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取决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取决于物体本身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声现象人不能听到的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 传递信息来确定其方位和强度声的利用声呐和B超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隹毋曰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 传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种类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概念:发声体
22、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等级单位:dB人能听到的声山, 类型口+ 噪严来源危害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的途径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序号考点考频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音调、响度、音色3控制噪声的途径高频考点透析第一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
23、声时,鼓面在振 动(如图所示)。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知能解读:(二)声音的传播1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 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能解读:(三)声速1 .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2 .声速与介质的关系: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 同,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知能解读:(四)回声1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
24、声音叫回声。2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 1s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发声体超过17 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 0, 1s时,反射回来的声音与 原声混合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了。(五)人耳怎样听到声音1 .人耳的基本构造图(如图所示)耳席外耳道咽鼓管步小骨半规管前侬2 .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波传播到外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声音传人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觉神经一大脑。注意:人对声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制,大多数
25、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 Hz到20 000Hz,如果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低于20比或高于20 000 Hz ,人耳就觉察不出来。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判断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方法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定会被第9页共75页人耳听到。人听到声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利用回声测距时声传播的时间易出错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即“回声测距”,如: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1方潜水艇的远近等。测量原理:s 1v声,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26、声首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 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一)转换法当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 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物理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如本讲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物体发声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 体的振动,我们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片、泡沫、乒乓球的跳动及水花等可见的现象来观察。思想方法:(二)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就是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应用这种科学方法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
27、分两步:(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探究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而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 (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 出实验结果(或结论)。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 铃声越来越弱,通过科学推理可知,若罩内抽成真空,则不能听到铃声,这里利用的就是科 学推理法。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利用回声测距离,主要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等形式进行考查。考点链接:(二)中考典题剖析1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2 .与声速有关的分析与计算第二讲声音的特性 知识能力解读
28、知能解读:(一)音调1 .音调:物理学中用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是乐音的一个特性。音调由发声物体振动 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 赫兹(Hz)。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如图)频率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频率高,声音的波形密集,频率低,声音的波形稀疏,如图所 示。3.声的分类声超声波高于20 000Hz的声叫超声波,如蝙蝠发出的声尸日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频率在 20 Hz20 000Hz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叫次声波,如大象用以交流的声知能解读:(二)响度1 .响
29、度: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振幅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如图所示。拓展: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2 .响度与距离的关系:同样大小的声音,我们距离发声体近时听到的声音比远时的大,可 见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知能解读:(三)音色1 .音色: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有品质。不同发声体所 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而知其人”,也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征,即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故听到说话声便可分辨出是谁。2 .影响音色的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
30、、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因此音色的 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知能解读:(四)音调、响度、音色的对比概念决定因素日常描述相关说明音调人耳觉到声音 高低感发声体振动的的 频率,频率的越高, 音调越高同一1T阶中1、2、3、4、5、6、7音调逐个升高声音的尖细指音调高,粗 沉指音调低唱歌时“这一句太高,我 唱不上去”,这里的“高” 指首调局白调同的尸首 响度/、一定大, 响度大的尸首首 调/、一定高音色只与发声 体本身有美,不 受首调、响度的 影响响度人耳觉到声音 强弱发声体的振幅,振 幅越大,响度越大“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 清”,这里的“低”指响度距离发声体的远 近小“震耳欲聋”指响度大声音的
31、传播速 度与声音的振动 频率无关,只取 决于传播介质声音的特色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和振动方式等“闻其声而知其人”指每个 人的音色不同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方法音调、响度、晋色是乐晋的三个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 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例如日常生活中说“震耳欲聋”是指响度大;声音“尖细”是 指音调高。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振动方式等决定,是区分不同发 声体的主要依据。在区分乐音的特性时, 要知道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2、 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方法技巧:(二)利用波形分析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不同时,声波振动的疏密程度不同;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不同,声波振动的幅度不同。音调和响度相同的不同乐器所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音调和响度易混淆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 “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 “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 “低”指的是响度。二者是易混淆的。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 含义唯一,物理中声音的“高”
33、“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 “小”则用来描述响度。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声音的特性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适用于一个物理量的变化与多个因素的变化有关的问题的讨论。使用这种方法的一般步骤是:(1)明确研究的问题中有多少个物理量,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个物理量;(2)逐一研究这个物理量(研究又象)跟某一物理量的单一关系时,要使其他物理量保持不变;(3)把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本讲在研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例如:若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具体关系,必须应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振幅不变,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
34、中考考点解读本讲重点考查声音的三个特性,难点是区分音调和响度,多以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中考典题剖析1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2 .声音的特性第三讲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声的利用1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 B超可以诊断病情。蝙蝠利 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人们利用超声检测技术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大象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进行预报等。2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如海啸、地震、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摧毁坚固的钢板、建筑物等。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
35、用来去除污垢、打碎结石等。知能解读:(二)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第44页共75页乱无章的。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在休息时,即使妙的音乐也是噪声。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声音有强有弱,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为2 .噪声的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工业噪声(如机器的运转声等卜交通噪声(如机动车辆的鸣)o笛等)、生活噪声(如人们大喊大叫、家用电器发出的声音等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可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可超过70 dB,为
36、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可超过 50 dB。噪声轻则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毛作,重则使人神经衰 弱,甚至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4,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 (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阻断噪声传播(隔声、吸声,思维误区:控制噪声的方法易出错 在判断减弱噪声的方法时要综合考虑, 作用,如上课时要减弱教室外的噪声, 置,它只能检测噪声的强度是多少分贝,如植树造林等);防止噪声进人耳朵(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减弱噪声的方法措施(或方法)实例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给机器加 橡皮垫来减弱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声
37、 典堂 向疔7在传播路径上隔离和吸收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等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戴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方法技巧:(二)区分声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的方法许多同学对声音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区别不开。 这里告诉你一个小窍门: 凡是声音能引起 其他物体变化的例子,说明声音传递的是能量;声音未能引起其他物体的变化, 而人们可以 根据所听到的声音作出判断的例子,说明声晋传递的是信息。跨越思维误区既能有效减弱噪声,又不会对正常要听的声音起阻碍让学生戴防噪声耳罩就不合适了。若安装噪声监测装但它不能减弱噪声。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类比法“类比法”是科学研
38、究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将有相似方面的两种现象或两个物理量进行类比, 例如,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将声现象与光现象类比等。中考考点链接回声定位的原理及超声波的利用,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 本讲重点考查噪声的控制方法、 出现。考点链接:(二)中考典题剑析 1.控制噪声的方法3 .声的利用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网络构建物态变化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隹工、曰先摄氏温度的规定 单位:摄氏度(C)用途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室用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寒暑表温度计种类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体温计使用方法定义:熔化种类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量程分度值能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使用前
39、使用时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规律:晶体熔 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晶体熔化e迎温度达到熔点条件不断吸收热量非晶体熔化: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熔化吸热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规律:晶体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不变a*晶体凝固温度达到凝固点种类条件不断放出热量非晶体凝固:非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凝固放热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汽化吸热方式蒸发沸腾发生的条件:任何温度液体温度高低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特点发生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七三降低温度方式压缩体积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应用实例定义:物
40、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应用实例高频考点透析序号考点考频1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2r晶体的熔化规律和条件3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象4水的沸腾特点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6生活中的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第一讲温度熔化和凝固 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温度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热传递: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并持续到二者温度相同为止;当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 它们之间将不会发生热传递。知能解读:(二)温度单位1 .摄氏温度(t )摄氏温标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首先制定的。他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
41、度规定为 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c和100c表示,0c和100c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 1C。这一规定标准叫摄氏温标,用这一温标记录的温度叫摄氏温度。摄氏温度的单位用符号C表示,读作摄氏度。2 .热力学温度(T)热力学温标是184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立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K表示。3 .两者关系:热力学温度了和摄氏温度的关系是:T=t+273.15 Ko知能解读:(三)温度计如图所示的寒暑表(甲图),实验室用温度计(乙图)、体温计(丙图),三者的主要区别如下。寒暑表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休的热胀冷缩玻璃泡内液体煤
42、油、酒精等水银、煤油等水银测量范围-30 C 50 c-20 C110c35C 42 C分度值1 C1C1 C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 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非 常细的小细管使用方法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 数,不能甩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 数,不能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测温前要甩几下知能解读:(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的注意事项(1)零刻度线的位置:目的是在测量过程中正确辨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以免造成误读。(2)温度计的量程:即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3)温度计的分度值:即温度计标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表示的温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够准确读出温度值
43、。不同温度计的分度值不一定相同。2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测量时应将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测量温度时,液体的体积不能太小,要以能够浸没温度计的玻璃泡为好,要用搅拌棒(不可用温度计代替搅拌棒)将液体搅拌,使液体各处的温度均匀后再测量。知能解读:(五)物态变化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叫做物态变化。发生物态变化时,要伴随一个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的物理过程。知能解
44、读:(六)熔化1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2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冰、食盐、海波、明矶和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松香、玻璃、蜡、沥青等。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3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4 .熔化规律晶体熔化规律:晶体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熔化规律: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5 .晶体熔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温度要达到晶体的熔点;二是晶体要不断吸收热量。口诀:晶体熔化有特点,吸收热量温不变。晶体熔化有条件,吸热还需到熔点。知能
45、解读:(七)凝固1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注意: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 .凝固规律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体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4 .晶体凝固的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品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知能解读:(八)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非晶体物质举例海波、冰、食盐、水晶、明 矶、蔡、各种金属松香、玻璃、蜡、沥青熔点和凝固 点有没有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小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小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熔化条件温度达到
46、熔点,继续吸热吸收热量知能解读:(九)图象法描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晶体的熔化、凝固是一个重点。如图所示,对 AB ,BC , CD ,DE ,EF , FG各段的状态、吸放 热情况都应能从图象中分析出:AB段:表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固态晶体吸热,温度升一高。BC段:表示晶体熔化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固态物质越来越少,液态物质越来越多,熔 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 (混合)状态。此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对应的温度为该晶 体的熔点。B点为固态,还未熔化;C点为液态,晶体完全熔化。CD段:表示液体(固态晶体全部熔化成液态)随时间延长而吸热,温度升高。DE段:表示液体放热、降温。EF段:表示凝固过程
47、,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从图象上看, 越接近F点固态物质越多,液态物质越少。此时的温度叫凝固点,与熔点值相同。E点全为液体,还未来得及凝固;F点全为固体,液体已完全凝固。FG段:表示凝固过程完成后,固态晶体放热、降温。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使用时“三要三不能” :(1)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接触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在示数变化过程中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随意读数。方法技巧:(二)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方法根据有无熔点区分:晶体有熔点,
48、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只有固、放两种状态,没有介于固、液之间变软的过程。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且温度 不断升高,有一个硬一较软一软一液的过程。(2)根据图象形状区分:从图象上分析,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持续上升,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不断上升的曲线。因此,有和时间轴平行线段的图象为晶体的熔化图象。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对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理解易出错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晶体还要继续吸热。它告诉我们,如果晶体的温度达到了熔点,但环境的温度等于或低于晶体的熔点
49、,晶体就不能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晶体就不会熔化。它还告诉我们,如果环境的温度比晶体的熔点高,但晶体的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晶体也不会熔化。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图象法描述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在物理中常采用数学图象方法,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天系表示出来。本讲中应用图象分析的物态变化有:1 .熔化图象:它包括晶体熔化图象和非晶体熔化图象。两者的区别:晶体熔化的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 温度达到熔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熔化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上升的线段; 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上升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2 .凝固图象:晶体的凝固图象中先有一段温度随时
50、间下降的线段,温度达到凝固点后再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凝固完毕后是一段温度随时间下降的线段;非晶体凝固的图象始终是温度随时间下降的曲线,没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各图象如图所示。非晶体熔化图象晶体熔化图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对应熔化或凝固过程,线段对应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同一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物质的温度为熔点时,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的重点是温度汁的使用及熔化和凝固图象的判别,难点是根据图象分析物理过程及物质的状态。主要以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等形式出现。考点链接:(二)中考典题剖析1 .温度的估测2 .温度计的读数3 .对
51、物质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4 .探究晶体熔化的特点第二讲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收热量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能解读:(二)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它是液体的汽化方式之一。 蒸发 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 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 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 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气态分子, 因此液 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致冷的作用。2.影响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
52、空气的流动速度。现象现象分析微观解释晾衣服时,放在阳光 下比放在背阴处干得快液体温度越高,蒸发 越快晾衣服时,展开比团 起来得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 发越快晾衣服时,放在通风 处比放在无风处干得快液体表而空气流动 越快,蒸发越快外面己充满成的本 子(空气不谑通,靠 近液体的空丁中用 大量水分子)知能解读:(三)沸腾和沸点1 .沸腾的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2 .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3 .沸点的定义:各种液体都有确定的沸腾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 100 C。拓展:沸点与气压的关
53、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例如,在高山上,因为气压比较低,水的沸点低于100C,食物不容易煮熟,这时应利用高压锅。高压锅内水面上的气压较高,所以沸点能超过100C,食物容易煮熟。4 .沸腾的条件:液体要沸腾首先要达到沸点,其次要不断吸收热量。口诀:液体沸腾有特点,吸收热量温不变。液体沸腾有条件,吸热还需到沸点。知能解读:(四)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汽化方式异同点 f、蒸发沸腾不发生部位;只在液体表向在液体表向和内部同时发生同 点温度条件任何温度卜只在沸点时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影响因素:表面积、空气流速、温度加热快慢温度变化降温致冷吸收热量,温度小艾共同特点都属汽化现象、吸热知能解读:(五)1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 .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2)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也可以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注意:“白气”不是水蒸气“白气”和水蒸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蒸气是气体,用肉眼无法观察到,而“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白气”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是温度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及泄露应急演练方案
- 2025-2030年中国4AA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研究报告
- 学前教育宣传工作总结
- 开心大头互动体验活动执行计画080707-v1
- 2025至2031年中国燃爆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热熔胶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人事部关键指标监测与反馈计划
- 前台文员应对高峰期工作的策略计划
- 2025-2030年专家点评:中国七氟烷行业发展环境及投资策略报告
- 腹内疝的临床护理
-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 惠州一中、珠海一中等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考前热身物理试卷含解析
- 所得税会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安员职业技能考试笔试试题(700题)附答案
- 《知不足而后进 望山远而力行》期中家长会课件
-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201-300题)
- T-NKFA 015-2024 中小学午休课桌椅
- 课题开题报告: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 拒绝校园霸凌守护美好校园
-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二部合唱简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