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皇者降临 A7r 一个月用后感 + 转接心得到现在我还是难以忘记几个月前听到 Sony 发布 A7(r) 时的感动。自无反在 2010 年抑起了大感光元件的随身数码 相机革命后大家都知道全幅无反的出现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经历三年的等待, Sony 终于把它给端了出来。凭着 Flange Focal Distance 较短的优势,无反全幅开启了两大可能性。 首先随身高画质再不是梦,和 DSLR 使用同样的 FF 感光元 件,画质和 DSLR 根本没有分别,同时因为 Flange Focal Distance 较短,故镜头能造得更轻、更小。另一方面,全幅 无反可以真真正正地解放以前在 DSLR 上
2、不能转接的老镜头 (因为这些老镜的法兰距较 DSLR 短,相机只能转接法兰距 比自已长的镜头) ,最佳例子就是 Leica M 、Contax G 等旁 轴镜头,全幅无反的出现令不少铭镜都能够复活,让它们重 现底片时代的光彩。作为全幅无反的头炮, Sony 推出了偏 重画质的 A7r 和偏重对焦的 A7 ,两者的分别就不详说了, 请活用 Google 。追求极致画质的我这次基本上想也没想就 选了搭载 36MP 无低通感光元件的 A7r ,除了成象更锐利外 Crop 相的空间也较大,作为 Canon 用家,我一直都在期待 着 Canon 对 D800E 的回应,可惜最后还是没能等到,唉。 这次的
3、浅评将会分为两部份,先谈机身再简单说说转接不同 镜头的感想,另外我会以把 A7r 作为主力相机而不是随身机 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要求会更严格一点。最后要再重伸一 次,以下都是我个人浅见,一点都不科学,头盔先戴上。这 一个月来一直都在使用 A7r ,今天心血来潮把 5D2 拿上手, 竟然会觉得重,“以前的我真的每天都拿着它拍照?”看来身 体已经习惯了 A7r 那不到 500g 的重量。很多人都不太喜欢 A7r 的外观,特别是观景窗突起的设计,我自已觉得是勉强 可以接受的,看惯了就可。装上直倒手柄后的 A7r 看起来好 像会顺眼一点,但碍于价钱一点都不便宜,又违背了轻便的 原则,所以自已并没有入手
4、。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 A7r 左手 边表面很容易留下指纹,给人很油的感觉,希望以后 Sony 能够多在外观质感下功夫,这方面大部份无反相机厂都比 Sony 优胜。科技发展到这个地步,我已经不会担心 EVF 会 有什么不足, A7r 的 EVF 亦一如预期般漂亮。 某程度上我是 喜欢 EVF 多于 OVF 的人所见所得即时控制曝光、放大准 确对焦, EVF 总是能给予我安心感。 EVF 虽然造得好,但 EVF 和 LCD 之间的转换却很不爽快。 把眼贴到 EVF 后需要 1 秒钟才能够从 LCD 转到 EVF ,这样的 Delay 在抓拍时是 不能接受的。当然,你也可以在设定里调为 EVF On
5、ly ,但 这也意味着当你想 Preview 和进 Menu 时也要把眼贴在 EVF , 万分的不方便。 这是可以透过修改 Firmware 能改善的问题, 如果 EVF Only 只 Apply 在拍照模式的话就完美了。 A7r 设 有三个转轮, 操控上不算差, 但称不上好。 我最满意的是 A7r 顶上的曝光补偿转盘,使用光圈 /快门先决模式时相当实用, 这个转盘的造工很札实,每一级都清楚明确。除了三个自订 键外只要点进 FN 后买便能进入 Quick Menu ,可以转换白平 衡、测光、连拍等设定,习惯后可以用得很顺心。我对操控 最大的不满是在转换光圈、 快门和 ISO 上,和 DSLR
6、比起来 转得很不干脆,转动转轮时会有延迟,不像 DSLR 那样有实 感,有点不爽,我自已已经把 Fn3 改成了 ISO ,但光圈快门 还是没法子。其实这问题一直都有在 Sony 的 NEX 相机出现, 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变过。 另外使用 MF 时的设计也很不大好, 每次想放大都要按两次放大才能直正放大,其间还要卡一下, 实在难以接受。按第一下是x1 ,按第二下才是X7.2 ,实在难 以理解 x1 的作用,不就跟没按一样?在 Menu 内找不到相 关的调整选项,不知是否我的问题。 Peaking 功能已经不是 什么新功能,在像上面狗狗这种主体一直在动的场合非常有 用,平时的话当辅助参考就好,大光圈
7、镜头还是放大对较准 确。最重要的、大家最关心的,想必是画质。不知从何时开 始,大部份相机厂商都开始依頼了 Sony 开发的感光元件, 强如 N 家的 D800E 的 Sensor 也是从 Sony 购入。还记得一 年前 RX1 推出时大家都被其画质表现所震慑到,对于 A7r 的 36MP 无低通感光元件, 我在入手相机前就已经充满信心。 从 2008 年的 5D2 到 2013 年的 A7r ,我确切地感受到科技 的进步。 A7r 的画质很明显地比 5D2 来得要好, 100% 放大 看时尤其明显,很吓人。当然高像素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A7r 的 Raw 档大小由 35mb 起跳,对于 SD
8、 卡、硬盘、电脑 来说负荷相当大。刚入手 A7r 时使用的是 Sony 自家 40mb/sSD 卡,自一次不断连拍导致差点死卡后终于狠下心 买了 Sandisk 90mb/s 的 Extreme Pro 卡,又是一项额外开 支。不同厂家都有自已的曲线, A7r 的 Raw 档和 C 家 N 家 L 家的当然也有不同,各家都有特色,很难说谁比谁好,但 差别是满明显的, Sony 看起来好像现代感特别浓?另外 A7r 的 Jpg 颜色很讨好(味精) ,在机身 Preview 相片时就已经 有很不错的效果, 略有意外。 ISO2000 作为一台 36MP 的相 机,我对 A7r 的 ISO 并没有很
9、高的期望,所谓前车可鉴,还 记得 NEX7 因为像素高而令 ISO 表现比早它半年出的 NEX5N 要差。 ISO2500ISO6400ISO6400 没有期望也就没 有失望,结果 A7r 的 ISO 表现不俗,最高可用 ISO 大概在 3200-6400 之间, 比 5D2 好我就心满意足。 然后 A7r 的快门 声真的很响,每次按快门都会像初代 NEX 一样有前后两次 " 啪啪 "声,声音极奇怪异。 响亮的快门除了在街拍时会被人发 现外,拍动物时也有机会吓到牠们,这方面使用前帘电子快 门 A7 就比 A7r 要好得多。 A7r 的快门声音其实不算什么, 最令我吃惊的是最
10、近盛传的 A7r 快门震动问题。当快门在大 概 1/125 以下的速度时会开始间中出现成象微震的情况,只 有 100% 放大时才会看得见,震动只是一瞬间,故慢快门时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基本上只有 1/10 1/125 这段会有问题。 无论传言是否属实, 36MP 的 A7r 在低光下难以手持拍摄是 不争的事实,这是 A7r 的一大致命伤,我每次手持都会故意 把 ISO 推得更高来提升快门速度, 变相牺牲了画质。 为了赚 钱,除 WI-FI Remote 外 Sony 这次把很多相机本身应该就 要有的特别功能抽了起来放在 Play Store 贩卖,相当恶心。 经过一番思量我最后还是不争气地把它
11、们买了下来,其中最 有用的是 Double Exposure 和镜头补偿。不知是否 A7r 的 Ram 不足,开 Apps 时有点卡,转换 Apps 设定时按键还会 有 Delay ,很不流畅。这是我第一次购买有 WI-FI 的相机, 因为弄不懂怎样透过电脑装 Apps ,所以直接使用相机连接 家中 WI-FI 上 Play Memories Store ,过程(付钱)相当顺 利。 WI-FI 相机最强大的 Function 就是能够做到用手机 Liveview 控制相机拍照,在手机下载 Play Memories Apps 后连上相机 WI-FI 就能立即看到画面,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这技术
12、大概还在发展当中,手机上看的画面不太流畅,时不 时就会卡住, QX10 和 QX100 好像也是用同一个 Apps 来做 Liveview ,绝对是恶梦。现阶段我觉得这功能最适合用在自 拍上,希望日后可以做到更快的数据传输。 Double Exposure 的 Apps 比我想像中要 Details 得多,它设有多种混合方法让 你选择,刚开始时还真的有点混乱,没想到重曝还能够这样 复杂,之后要多花时间学习。至于镜头补偿,其实就是相机 内置版本的 CornerFix ,属于一劳永逸型的工具,主要用途 就是修正转接 RF 镜头时出现的红蓝闸和暗角,最重要的是 这个 Apps 支援 RAW 格式,实
13、用性满高的。在谈转接前先 来讲一下原生E mount的全幅镜。和 A7和A7r同时发布的 FE 镜总共有四颗(不算 A7 那支 Kit 镜),分别是 24-70/4 、 70-200/4 、35/2.8 和 55/1.8 。早前曾经看过一些 Sony 的访 问,他们说现时的 FE 镜将会以轻量高画质来做卖点,为此 FE 镜的最大光圈就只能迫不得已地做得小一点,毕竟 Sony 也要顾着自已的 A mount 相机做分层, 把大光圈高阶镜留在 A mount 也是无可厚非。在四支首发镜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 70-200/4 ,小白有时真的太重了,需要一支轻巧高质的长镜 在旅行时使用,可惜这管要在三月
14、才开售。 35/2.8 的体积虽 然吸引,但光圈小,成象也不算超级突出,加上要价不菲, 实在找不到入手的理由,我自已对标准变焦镜也不感兴趣, 故 24-70/4 直接无视。 剩下的 55/1.8 我其实也想了蛮久才 购入,自已手里已经有几支 50mm 上下的定焦镜,会入手 55/1.8 主要是冲着它的重量和 AF 。55/1.8 看起来满巨型的, 但实则身轻如燕,重量只有我 MP50 的一半,足足轻了二百 多克,和 Summicron 相约。 A7r 插上 55/1.8 后对焦一点都 不算差,爽快,少拉风箱,平衡感也不错。 55/1.8 就像是一 个模范生,没有什么缺陷,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填
15、补了 Noctilux 在日光下无法工作的缺口。 有关 55/1.8 以后应该会另撰一篇文章再详细讨论,请期待。买了 A7(r) 而又不玩老镜转接的话就太浪费了,作为当今最强香炉万能插, A7(r) 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可世事并无完美, 35mm 以下的广角旁 轴镜在 A7r 上小则有红闸,大则有 Corner Smearing ,前者 可以用软件修正,后者却无救,此情况在 A7 上没有那么严 重,但大部份 28mm 以下的还是难免会有影响。 最初听到这 个消息时老实说真的很失望, 还好手上只有 VM15 这颗平价 的 RF 广角镜。有关理想的转接方案,我的看法是应该选些 法兰距较短的系统,很多
16、时候大家都会忽略了转接环的厚度, 法兰距愈长转接环也会愈长, 以 Flange Focal Distance 长达 47mm 的 Leica-R Mount 为例,虽然镜头看起来不大,但加 上接环后其实还是长得很。除了之前说过的Leica M (当然也包括 L39 )和 Contax G 外,我觉得 Olympus OM 、Konica AR 都是很好的选择,两者价格都较亲民,镜头也很小颗。 可由于我手上还是拿着一堆 Canon EF mount 镜,所以实在 没有位置容立更多镜头, 我在 A7r 上用的主要都是 Canon EF mount 和 M mount 的镜头,下面将逐一细谈。 Ca
17、non 的镜 头全部都没有光圈环,自动对焦、光圈调节、 IS 等都经由电 子接环控制,亦因为这样只要购买 Metabones 的电子 EF-to-E 接环(3 代)就能把所有功能复活,唯 AF 的速度较 慢,不太可用, 嘛,反正全手都是手动镜, 对我没什么影响。另外 Metabones 的接环价钱贵得不合理,可作为 Canon 用 家,只能硬着头皮被坑。 TSE17 在 Sony A7r 的 36MP Sensor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没有因为移轴而造成的暗角问题。 Canon 的 35/2 是备受推崇的平民定焦,既小颗亦有很不错 的成象表现,放在 A7r 更能发挥在体积上的优势,只可惜 A
18、7r 上能转接的 35mm 实在太多, 比 C35/2 更平、 更小的大 有镜在,如不是本身拥有就不太建议使用。把小白 2 插在 A7r 时真的有担心 Mount 会断掉,要小心地翼翼地拿着镜身。 在长距变焦镜上手动对焦感觉很差,十分费时,现阶段只有 旧时代 A mount 的 Minolta 70-210 能够透过接环来做到自动 对焦,别无他选,只能等待FE 70-200/4。EF mount的蔡司镜头一直都是我的菜, ZE28 放在 A7r 上平衡感不差,立体 感突出, 28mm 就算全开光圈也能安心地靠 Peaking 对焦, 不用放大也可以很准。 ZE50(MP) 是一颗我在 5D2
19、上最爱使 用的镜头,大小重量和 ZE28 相约,亦经得起 36MP 的考验, 到了 A7r 时代依旧是我的日光首选。早前在 eBay 以低价购 入的 EF mount 俄罗斯 Zenitar 鱼眼一样能够在 A7r 使用, 性价比一流, 插在 A7r 更是轻巧。 M-to-E 的转接环有很多选 择,由杂牌到 Metabones 到 Novoflex 和 Voigtlander ,价钱 差距满大的。其中 Voigtlander 和 Hawk's 更有推出 Helicoid Adaptor( 神力环 ),我自已对缩短最近对焦的兴趣不大,也没 有太多预算,最后只买了中价的 Metabones
20、 ,但造工已经很 满意。 现在我手上只剩下一颗 Leica 镜头 Noctilux 。夸张点说,我买 A7r 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想要使用它。以前使用 M9 的时候用 Noct 对焦很费神,无论怎样 Calibrate 也好, Noct 和我的 M9 总是不能调到叠影准焦,要靠自已在对完焦后修 正。 A7r 的出现让我可以做到十分精确的对焦,加上高 ISO 比 M9 要好上一截,在低光拍摄更有优势,A7r Noct 这个组合绝对没有令我失望。 VM15 应该是红闸问题最严重的镜 头之一,后镜组比 VM12 还要突出,全开光圈时还会有 corner smearing ,表现不太理想, 但如此轻便的超
21、广角镜头 还是会令人爱不释手。可能是红闸太严重,我到现在还没找 到一个好的镜头补偿 Apps 设定, 彩色照暂时都用 Cornerfix 来做修正。 VM40 是在入手 A7r 后才购买的小镜头,以三千 元(HKD)的价格来说我认为此镜实在有着超表现。在A7r上没有明显的红移问题,全开中心部份极其锐利,散景亦有独 特味道,绝对是惊喜,这颗镜头日后有机会的话想另写一篇 文章来讨论。 把 Hasselblad 的 CF80/2.8 转接到 A7r 时只用 上镜头成象圈的中心部份,避开了很多边角上的瑕疵,原理 就像在 ASPC 上用全幅镜一样。 我觉得现在转中幅镜只是玩 味性质,光圈小、镜身大,不太
22、实用,希望将来 Metabones 能推出 Medium Format 的 Speed Booster ,相信到时候中幅 镜又会另有一番作为。最后是我对 A7r 和整个系统的想法。 对喜欢慢拍、 以拍静物为主、 习惯了手动对焦的我来说, A7r 无疑是一台和我很合得来的相机。 A7r 和 A7 开卖的价钱比 预期要低, 我在两年多前买 5D2 也是付这个价钱, 作为第一 台无幅无反, Sony 这次真的算是佛心了。现阶段的 A7(r) 究 竟适合谁?想要 AF,想用原生E mount ?现时的镜头群少 而贵,光圈也不够大,转接 A mount 虽有 AF ,但又失去了 轻量的优势, 何况转得 A mount 为什么不用回 Canon/Nikon ? 想用 Leica M ?红闸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后期修改亦会损画 质,千金买镜换来红闸为何不用 M 机?当然老镜不只有 LM 、 CG, M42、C/Y、Olympus OM 、Konica AR 、Minolta SR 、 CanonFD 等接环都有大量值得一用的铭镜,可最大的问题 是它们都是 SLR 镜头,都有一定重量, 使用转接环加长法兰 距后也不会小到哪里,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