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的运移_第1页
石油天然气的运移_第2页
石油天然气的运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平面二次运移初次运移(a)生油(b)二次运移初次运移(a)初次和二次运移早期(b)初次和二次运移晚期及油气藏的形成 图4-1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初次运移一一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二次运移一一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渗滤是油气以不同的物理相态在浮力或其它动力作用下,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的一种机械运动方式,可用达西渗滤定律来描述。用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渗滤(手上划破一个口 子)。扩散是分子布朗运动的传递过程,是一种分子运动,流体的扩散速度与浓度

2、梯度有关, 服从费克(Fick)第一定律: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石油与天然气是流体, 它们具有流动的趋势, 只要没有约束条件, 它们就会无休止地运 动下去,直至到达地表面逸散。 那么油气在地下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受哪些因素影响?运动 的相态、时间、距离和方向是什么?搞清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1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我们把油气在地下的一切运动称为油气的运移(不称运动是因为它们运动缓慢)。为了表征油气生成后在不同的环境、不同阶段的运移特点, 又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图4-1 )。式中:J = Dgrad

3、C(4-1)油气聚集气1油11. 气 II TTk V >" 1J扩散速率;D 扩散系数;C物质浓度。上式表明,物质的扩散速度与扩散系数、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 度扩散。一般分子越小,运动能力越强,扩散系数越大,越易扩散。所以天然气的扩散损失 要比石油大的多。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天然气的扩散作用。三、岩石的润湿性润湿性是指流体附着在固体上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不同流体与不同岩石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湿性。易附着在岩石上的流体称为润湿流体,反之为非润湿流体。 在多相流体共存且不相溶的流体中,润湿体又称之为润湿相,非润湿体称为非润湿相。如在油水两相共存的 孔隙中,如果水

4、易附着在岩石上,则水为润湿相,油为非润湿相,岩石具亲水性;反之,贝U 油为润湿相,水为非润湿相,岩石具亲油性。岩石的润湿性影响着油气在其中的运移难易程度,不同的润湿性造成油水两相在孔隙中的流动方式、残留形式和数量的不同。在亲水岩石中,孔壁及颗粒表面为水所润湿,水会在 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构成液环,油则不能以薄膜形式残留在孔壁上,被挤到孔隙中心部位但油相在亲水介质中的流动却比在亲油介质中形成孤立的油珠(图 4-2 )。这种油珠可以堵塞孔隙喉道,阻碍流体运移,这种现象称“贾 敏效应”。而在亲油岩石中,油以薄膜形式附着在孔壁上,成为不能移动的残余油。可见, 亲水介质中残留油的数量要比亲油介质中少,

5、难。(A)亲水孔隙介质()亲油孔隙介质图4-2孔隙介质中油水的分布形式岩石的润湿性取决于矿物组成及流体性质。一般认为沉积岩的大多数为亲水的,因为沉积岩是沉积在水介质中的,水又是极性分子。 但对于烃源岩而言,由于本身含有许多亲油的有机质颗粒,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烃类,因此可以认为是部分亲水, 部分亲油的中间润湿。四、油气运移的临界饱和度前一章已说明,当岩石中存在多相流体时,由于不同流体之间以及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流体会出现不同的相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除与岩石绝对渗透率有关外,还与流体的性质和含量有关。对于一定的岩石,存在最低的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或含气饱和 度,各种流体低于此值时,它

6、们的有效渗透率为零,即不发生流动。例如Levorson(1954)对亲水砂岩进行油水两相吸排水的实验,结果表明油相的饱和度低于10%时,油相不能运动。在泥岩中测定难度还较大,目前尚无正式发表的资料。Dickey认为,在烃源岩中由于大部分颗粒的内表面已为油所润湿,油相运移的临界饱和度可小于10%,甚至降到1%。油气水共存时,油(气)运移所需的最小饱和度称为油(气)运移的临界饱和度。五、地层压力、折算压力和测压面地下储层(或油层)内流体所承受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亦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 隙流体压力,Pa。为直观反映地层压力的大小,工程上常使用水压头的概念,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 促使地层水上升

7、的高度,表达式为:式中:h水压头, m;P地层压力,Pa;w 水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m/s2。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的连线称该层的测压面,测压面是一个用来反映横向上水压头的变化。在静水条件下,测压面是水平的(图4-3)。在动水条件下,测压面面是倾斜的。图4-3单一储集层内静水压面示意图折算压力是指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例如,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高程为Z (注:基准面位于测点之上,Z取负号,之下为正号)其地层压力为 P,则该点的折算压力 P'为P' =Z w g+P=(Z+h)P wg§ 2石油与天然气的初次运移烃源

8、岩生成的油气只有经初次运移,有效地排到储层中,才能使分散状态的油气经二次运移,发生聚集成藏。所以油气的初次运移是油气远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初次运移的相态一般认为油的运移相态以游离相为主, 水溶相为辅。理由是油在水中的溶解度过低, 水 不能大量溶解原油。 还有人认为油可呈胶束状运移, 主要是表面活性剂起作用, 但多数人认 为表面活性剂数量少,且胶束直径过大,很难通过泥岩细小孔隙。对于天然气而言,运移相态以水溶相和游离相运移。因为天然气在地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解度增加较大。如果源岩水量多,可能以水溶相为主,若水量较少,则可能以游离 相态为主。此外,石油与烃类气体的互溶性, 天然气可溶于石

9、油内运移,轻质油亦可溶于天然气内运移,但这两种相态是次要的。油气究竟以何种相态运移,取决于温度、压力、孔隙大小及油、气、水的相对含量等。表现在有机质演化的不同阶段, 油气运移的相态可能不同。 在低熟阶段, 由于源岩含水量大, 生成的烃类少,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气运移的相态应以水溶相为主;成熟期,油气大量 生成, 而孔隙水含量较少,油气主要呈游离相运移,水为载体,生成的气部分或大部分溶于 石油中运移;生凝析气阶段,气溶油运移,气为油的载体;过熟阶段,气以游离相运移。碳 酸盐岩生成的油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二、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油气要从烃源岩中排出, 必须要有驱动力。 目前认为这种驱动力的就是剩余

10、压力。 剩余 压力就是超过静水柱压力的那部分压力。 孔隙中的流体在静水柱压力下, 处于一种压力平衡 状况, 流体是静止的,一旦压力超过其静水柱压力,就有剩余压力存在,若剩余压力超过毛 管压力就会使流体流动。产生剩余压力的原因(即动力)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压实作用:如果一套地层处于压实平衡状况,当其上又沉积了一层厚h的沉积物时,新沉积物的负荷就要传递给下伏地层的孔隙流体中,结果使孔隙流体产生了超过静水柱压力的剩余压 力。在这种压力下,孔隙流体排出,孔隙体积缩小,沉积物得到压实。当流体排出一部分, 又恢复平衡。就这样,上覆沉积物不断沉积, 下覆孔隙流体不断排出。 这个过种可以是连续 进行,亦可能

11、是间断进行。(二)欠压实作用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未及时排出,泥岩得不到正常压实,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地层的静压力(或沉积负荷) ,出现孔隙压力高于其相应的静 水柱压力的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 欠压实产生的原因是沉积物厚度大, 沉积速率快产生 顶底板(正常砂泥薄互层) 。当欠压实程度进一步强化, 孔隙的剩余压力超过泥岩顶底板的抗张强度, 则会出现泥岩 裂缝,流体排出,压力释放,恢复到正常压实状态,裂缝闭合;然后随上覆压力的加大又会 形成超压,再释放。这种过程可进行多次,形成脉冲式的排烃机制,有人称之为“手风琴” 式的排烃方式。(三)蒙脱石脱水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土,

12、 结构水较多, 一般含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水分子层, 按体积 计算,这些水可占整个矿物的 50%,按重量计可占 22%。这些结构水在压实作用和热力作 用下会有部分甚至全部成为孔隙水, 这些新增的流体必然要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 起到排烃 的作用。蒙脱石在脱水过程中转变为伊利石再向绿泥石转化, 这一过程跟温度压力有关, 其含量 随深度加大而不断减少,其转化率增加较快的深度大约是3200m。在泥岩排液困难的情况下,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可加大异常孔隙流体超压。(四)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可生成大量油气(包括水) 。这些油气(包括水)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 根本身的体积, 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后,

13、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已存在的流体, 驱替原 有流体向外排出。流体排出不畅时,也会增加流体超压。因此, 烃源岩生烃过程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 由此也可推断, 石油的生成与运移是一个 必然的连续过程。(五)流体热增压 当泥岩埋藏比较深,地层温度增加,流体发生膨胀,增大剩余压力,促进流体流动。水随温度增加,体积也会发生膨胀,产生水热增压作用。书上给出了一条曲线,图上显示了随 地温梯度的加大,水的比容加大,膨胀力加大。如在2000ft深度(6069m),地温梯度为18 C /km时,水膨胀约 3%,在25C /km时,可胀约7% , 36C /km,胀约15%,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一般说随埋藏深度加大,地温

14、梯度增大,水的比容增大。水的这种膨胀作用促使地下流 体的运移,当然也助于烃类的运移。当烃源岩层处于欠压实状态时,欠压实段有非常高的孔隙度及孔隙水含量。由于水的热导率低,水本身又不流动,这不利于地下深处的热流向上传导,造成异常高的地温。这种异 常高的地温及异常大的水体积,必然表现出更大的热膨胀体积。显然欠压实段泥岩的热增压现象要比正常压实段更明显。此外,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有新流体的生成,如 出0、油和烃类进入孔隙中必然会加大热增压现象。(六)渗析作用直到浓渗析作用是指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 度差消失为止(图 4-5)。半渗透膜具结合水的离子盐度低盐度高渗透水流

15、方向图4-5渗析作用示意图含盐量差别越大,产生的渗透压差也越大。Jones计算表明,页岩与砂岩盐度相差 50000 X 10-6时,则可产生4.25Mpa的渗透压差。如果两者相差150000 X 10-6时,则可产生22.7Mpa 的渗透压差。在压实沉积盆地中,地层水的含盐量随深度和压实作用的增加而增加。由于盐离子易被页岩吸附过滤,页岩孔隙水的盐度常比砂岩孔隙水高。从图4-6看,页(泥)岩中水的含盐量与孔隙度成反比关系,即:含盐量增加,则孔隙度减少。因此,含盐量以每层页(泥)岩 的中间部分向边部增高。含盐量与渗透压力之间也成反比关系。盐量高则渗透压力低,反之则高。因此,渗透流体运动的方向, 是

16、从低含盐量区向高含盐量区运移。所以渗析作用也能促进烃类从页(泥)岩向砂岩运移,是烃类初次运移的动力之一。页岩页岩页岩孔隙度页岩中的流体压力静水压力(a)(b)页岩中水的含盐量(c)图4-6沙泥岩互层层组中泥岩孔隙度流压含盐分布特征(七)其它作用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扩散作用、碳酸盐固结和重结晶作用 等。构造应力作用能导致岩石产生微裂缝系统,这利于岩石和有机质吸附烃的解吸作用,特别是对于致密的烃源岩以及煤系烃源岩的排烃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侧向构造挤压力在导致地层变形过程中,部分应力可传递到孔隙流体上,从而促使流体运移。毛细管力的作用一般表现为阻力。仅在烃源岩层与储层的界面上

17、才表现为动力。由于两者的毛管压力差的(合力)指向储层,从而推动油气向储层排出。碳酸盐岩的固结和重结晶作用使其孔隙变小,可促使已存于孔隙中的油气压力增大,最终导致岩石破裂,油气排出。扩散作用(分子运动)也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之一。它是浓度梯度作用下进行的。扩散作用是低分子烃,主要是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它主要造成烃类散失, 但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形成富集。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中,各种作用力的类别、作用时间和大小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在中一浅层,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此时, 烃源岩孔隙度高,原生孔隙水较多,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为主, 生成的生物甲烷气及少量的 未熟、低熟石油

18、在压实作用下随水排出。在中一深层,因大量原生孔隙水被排出,泥岩的孔隙和渗透率变小,流体渗流受阻,而此时,有机质开始大量生烃,蒙脱石大量脱水,加上高 温流体增压,造成了孔隙压力不断增加,形成异常高的孔隙压力,而这种压力超过烃源岩的 强度时,就会产生微裂缝,排出流体。所以,此阶段的排烃主要动力为异常孔隙流体超压。 它是欠压实、生烃作用、流体增压、蒙脱脱水的综合效应。三、初次运移的途径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在未熟一低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一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四、油气初次运移模式油气运移的模式主要有正常压实排烃模式、异常压力排烃模式

19、、扩散模式。三者在相态、动力、途径均有差异。(一)未熟一低熟阶段正常压实排烃模式此阶段,烃源岩层埋深不大,生成油气的数量少,源岩孔隙水较多,渗透率高,油气可 部分呈游离相态,部分呈水溶相态,在压实作用下,通过源岩孔隙运移到储集层中。(二)成熟一过成熟阶段异常压力排烃模式在此阶段,烃源岩层已被压实,孔隙水较少,渗透率较低,烃源岩排液不畅。而此时正 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 孔隙水不足以完全溶解所有油气,大量油气呈游离状态。 同时蒙脱石脱水作用、热增压作用等因素导致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增加,形成流体异常高压, 成为排烃的主要动力。当生油岩孔隙网络内部建立起的压力增高还不足以引起岩石产生微裂缝时,如果孔隙

20、喉道不太窄,或因为存在着连续的有机质相和有干酪根三维网络而使得毛细管压力并不太大, 那么,油就可以从生油岩中被慢慢驱出,不需要裂缝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油气在异常压力作用下被驱动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孔隙流体压力很高而导致烃源岩产生微裂缝,这些微裂缝与孔隙连接, 则形成微裂缝孔隙系统。在异常高压驱动下,油气水通过微裂缝一孔隙系统向烃源岩外涌出。当排出部分流体后,压力下降,微裂缝闭合。待压力恢复升高和微裂缝重新开启后,又发生新的涌流。这一阶段,油气水就是以一种间歇式、脉冲式(有人称之为手风琴式)不连续的方式进行混相涌流。这两种连续油气运移过程和脉冲式不连续相运移过程是异常压力增高过程中的两个阶 段

21、,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周期性发生,且以后者为主。(三)轻烃扩散辅助运移模式轻烃特别是气态烃, 具较强的扩散能力。 尽管这是一种分子运动, 效率较低,但因其具 有普遍性,具时间上的连续性是不容忽视的。 轻烃扩散到储层后, 可发生转相,成为水溶相 或游离相。扩散也可以造成烃类的大量损失。五、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因受各种因素的控制(如厚度大、渗透率小、动力不足、地层吸 附)并不能全部排出,只有与储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生油层中的烃才能有效地排出来。 能有效地排出烃类的生油层厚度,称为有效的厚度。一般在30m ±。不同地区有效厚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评价生油岩时,可利用岩心含沥

22、青化学资料分析研究排烃效果,区分有效生油岩层与死生油岩层。前者指生油岩不仅产生油气,且排驱了有商业价值的油气;后者指尽管产生油气,但生成的油气没有排驱到储集层中,而是被圈死在烃源层中。可见,最优越的生油层是与储集层呈互层关系的生油层,过厚的块状泥岩并不是最有利的生油层。§ 3油气的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层后的一切运动统称为二次运移。它包括了油气在储集层内部、沿断层或不整合面所进行的运移,也包括了原生油气藏破坏后所发生的运移。一、二次运移的相态目前普遍认为油气的二次运移主要为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水溶相。这是因为油气进入储层后的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孔隙增大、压力变小、孔隙水多)二次运

23、移的不同时期游离相石油的相态有所差异。在初期,油粒较小,显微的和亚显微的油粒比较多。随着运移过程的发展,这些分散的小油粒逐渐相连,最终形成连续的油珠或 油条进行运移;溶解于水或油中的天然气,从深层向浅层运移, 或地层抬升后由于温压的降低会从石油中或水中释放,成为独立的气相;深层气溶相运移的石油, 到浅层会发生凝析而转变成为油相。二、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促使油气运移的因素和动力很多,但主要有三个。(一)浮力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小于水,游离相的油气会在水上漂浮运移,其浮力大小为:F=V ( w- o) gF:浮力;v :油相体积(排开水的体积);w、 0 :水油密度;g:重力加速度。由于浮力方向向

24、上,油气的运移方向总是向上的。油气在运移过程,必须要克服毛细管阻力(图4-7), 即:1 1F 2 COS ()( 4-3)rt rp式中:rt、rp:分别为喉道和孔隙半径;:界面张力;&润湿角。水p_2b 2b>2b2o=2bP= rr t r p r 一 r图4-7 滴油球在水润湿的地下环境中通过孔隙喉道运移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奇尔曼禺?希尔所作的试验最能说明问题(图4-8)。它用一个长方型盒子,正面为透明玻璃,里面装满浸水的砂。第一阶段注入三个油珠,各据一方,互 不相接。此时由于油珠体积不大,浮力小于阻力而停滞不前。第二阶段,又加入了一些油, 使三者互相连接汇合,此时,可

25、见上部有指状油流开始向上浮起,这是因为油堆体积增大, 浮力增大,足以克服阻力而向上运移。过几小时后发现,整个油堆都上浮到顶部聚集, 下部只残留很少、很小的油滴。如果把石油体积V变换成单位面积的高度,那么油气运移的界面高度(Zo)可用下式计算出:1 1 /Z0 2 匚 ( w 0)g(4-4)图4-8浮力作用与油滴数量关系(二)水动力储层中的水如果是静止的,油气不受水动力影响;如果水是流动的,则受水动力影响。地层中的动水流可以是压实水流, 可以是地表渗水流。 压实水流是从盆地中心流向边缘, 渗 水流则是在水压头作用下由盆地边缘流向盆地中心。若地层水平,则动水流作水平运动; 若地层倾斜,水流可向上

26、倾方向运动也可向下倾方向运动。在水平地层情况下, 水动力与浮力垂直。 因油气受浮力作用上浮于储层顶部,如果水动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油气则沿水流方向在储层顶部运动。在地层倾斜情况下,存在水动力沿地层上倾或下倾方向运动两种情况,其作用亦可表现为阻力或动力两种结果。如图4-9,在背斜的一翼水动力方向与浮力方向一致,起动力作用;另一翼水动力方向与浮力相反,起阻力作用。图4-9背斜地层中水动力与浮力配合(三)构造运动力构造运动力可起到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动力作用:构造运动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中,会把作用力传递到其中所含的流体,驱使油气沿应力方向运移。间接作用:构造运动可使地层发生倾斜,使油气在浮力

27、作用下向上倾方向运移;可形成供水区与泄水区,形成水动力作用;形成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油气运移的通道。三、二次运移的通道、时期1 通道;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为储层的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油气在纵向上的运移通道为裂缝和断层,横向上的通道主要为风化面及储层的孔隙。2时期: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 二者常常是连续过程, 或者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在此时, 除少部分油气会沿原有倾斜地层向上倾方向运移,大部分会分布于水平地层的储层顶部。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因为这次构造运动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甚至发生褶皱和断裂,破坏了油气原有力的平衡。在这种

28、情况下,进入储层中的油气,在浮力、水动力及构造运动力作用下,向压力梯度变小的方向发生较大规模的运动,并在局部受力平衡处聚集起来。如果当油气聚集起来后,该区又发生一 次或多次构造运动,则每次构造运动对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聚集均有一定的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对原有圈闭的改造或破坏程度。若对原有圈闭影响不大, 或仅使其继承性发展, 则一般不会引起油气大规模的区域性运移。若对原有圈闭的破坏或改造很强,油气就会再次发生大规模运移。可见,研究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 必须首先研究生油的主要时期及该区的主要 构造运动史。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也就是油气聚集和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因此,对其研究,对勘探具重要的现实意

29、义。四、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和距离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距离还取决于运移通道的类型和性质,还取决于动力的大小、 作用时间和方向。1. 运移的方向: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储层中的油气受浮力的作用下, 有向上运移的趋势, 但因上下受泥 岩限制,只能向上倾方向作侧向运动, 如果有断裂或其它垂向通道, 也可直接向上作垂向运 移。在动水条件下,如果动水流为早期的压实水流, 其运移方向与浮力方向一致, 基本上是 由下向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运移; 在后期由水势梯度产生的水动力条件下, 由于外部水流 渗入地层,其方向主要是由上往下,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与浮力方向往往不一致。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到浮力和压实水流的影响,而渗

30、入水流往往出现在油气大规模运动之后才发生作用,其影响力较小。此外油气在运移过程中, 在其方向上如果渗透率发生变化、 断裂的存在, 或水动力的影响均会改变其运移方向。 但总的运移规律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 运移。可见,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实质上与构造密切相关, 其大致方向是由凹陷向隆起区运移, 由盆地中心向边缘运移。 所以油气主要富集在凹中之隆或盆地边缘就是这个道理 (如大庆长 垣)。油气勘探的基本原则可用三句话概括:找凹陷、钻高点、探边缘。在研究油气运移方向时, 要充分考虑油气在运移过程中所受到的动力、 阻力大小及其变 化情况;油气运移通道的连通情况、延伸方向等因素。2运移距离 油气运移距离取决于

31、动力大小、通道伸引情况、构造条件、岩相变化、油气流体性质、 源岩供气情况等多因素控制。 如果岩相变化较大, 而又缺乏其它合适的运移通道, 则油气不 能长距离运移。如生油层中的砂岩透镜体及周围被非渗透性地层所包围的生物礁块油气藏。如果烃源岩供油气充足, 动力条件足以克服各种阻力, 运移通道好, 油气可以长距离运 移。只要上述任一条件不足,就可阻止油气的长距离运移。另外,气比油易流动,运移相对 远一些,轻质油比重质油易流动,流动远一些。正是由于油气运移受多种因素控制, 实际上油气运移距离一般不会太长。 我国陆相沉积 盆地中的油气运移距离一般在50km,最大的也只有 80km。可见,找油时应主要围绕

32、生油凹陷周边去找,这就是“源控论”的基本思想。石油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地层中的矿物颗粒对原油成份的选择性吸附及地层水的溶解, 沿油气的运移方向, 油气的化学成分和物性会发生一些变化。 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来研究油 气的运移方向、通道及距离。沿运移方向,油气的成分变化的大致规律是:1. 芳香烃、卟啉、沥青质、胶质和重金属(V、Ni、Ca)的含量不断减少。因为非烃、 沥青质、胶质最易吸附于矿物的表面,芳烃比饱和烃极性大,它与非烃易溶于水。2. 某些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变化。如甾烷化合物中,5 a, 14 3, 173异构体比5a、14 a、17a运移的快。重排甾烷 13a、173比规则甾烷15 a、14a

33、、17a运移的快。它们的 比值大小指示运移方向。3. C13/C12的比值随运移距离渐远而降低。 这是因为芳香烃中的 C13/ C12比值高的原因。 也有人认为这是 C12相对C13被吸附能力弱而相对运移快的缘故。化学成分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理性质的变化。 沿运移方向石油的颜色变浅, 密度和粘度一 般都会减少。油气被地层吸附的现象, 跟实验室内色层分析结果极为相似, 所以被称为地层的层析作 用。上述规律是层析作用为主时呈现出来的;如果在运移过程中,氧化和菌解起主要作用, 则会出现相反的规律。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4 地下流体势分析最早把流体势的概念引入石油地质学的学者是 MK-Hu

34、bbert,在二十世纪四、五十代用 来研究地下流体的能量变化和流体运移规律。到 80年代初EC Dahlberg (1982 )比较系统 地论述了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方向和位置, 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这引起 国内外学者和广大勘探专家的高度重视。一、流体势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地下流体的渗流是一个机械运动过程, 流体在势能的作用下, 总是自发地由机械能高的 地方流向低的地方。Hubbert定义:地下单位质量的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为流体势()。可用下式表示:pgz 0 dp/q2 /2mgzp m ,o dp1 2mq2(4-5)式中:m为质量单位;一流体势;Z 测点高程,m;P测点

35、地层压力,Pa;流体密度,kg/m3;q地层流体流动速度,m/s ; g重力加速度可理解为将单位质量流体从基准面(海拔等于0)上式右端第一项表示重力引起的位能,移动到高程Z为克服重力而做的功;第二项表示流体的压强(或弹性能),可理解为单位质量流体由基准面到高程 Z因压力变化所做的功;第三项表示动能,可理解为单位质量流体由静止状态加速到流速 q时所做的功。基准面可以选择任意高程, Z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在基准面之上为正,在基准面以下 为负。P也为相对于基准面处压力的变化幅度。在地下多数情况下是处于静水环境,或流体流动很缓慢(小于1cm/s)时,q2/2可忽略不计,以上公式只剩两项。一般认为油和水

36、是不可压缩的,其密度不随压力变化。在压力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气的gz p密度也可视为常数。上面公式可写成(4-6)水势 w可以用测压水头hw来表示。因为测压点水头为测点高程与测点的压力水头(p/g w)之和hw=Z+P/gw则水势可写成 =gz+ p/ w=g(hw-p/g w )+p/ w =ghw可见,静水条件下水势为常数。同样可以写出油头与油势、气头与气势的相互关系。在剖面上反映流体势的变化特征时,常使用测势面的概念。与测压面相似,所谓测势面是指同一储集层中各点的流体势连接起来将构成一个反映该储集层不同部位势变化状况的 假想面。二、势梯度与流体运移方向Hubbert把单位质量流体所受的力定

37、义为力场强度,用E表示:E=-grad grad表示的梯度。力场强度是个向量,与力的方向相反。由上式可分别得到水、油在同一点的力场强度。Ew=g-gradp/ w由©w=gz+p/ w对z求导得出:E0=g-gra ndp/ 0Eg=g-gradp/ gg ;第二项表示单位公式右端第一项为单位体积流体的重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加速度质量流体上的压力,力场强度是两者向量之和。因油、气、水三者密度不同,在同样的压力环境中,三者力场强度不同。在静水环境,水的力场强度为0,即单位、体积的水所受重力与静水柱压力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0,而油、气不为0。Ew=g-gradp/ w =g-g W w=0E0=g-grandp/ o=g-g w/ o=-g( w- o-1)=-g/ o( w- o)丰0Eg=g-gradp/ g =g-g w g =-g/ g( w- g) 0 这时,油气的力场强度为静浮力,方向向上。在动水环境中,作用于单位质量上流体的力与静水环境相比多了一个反映流动条件的水 动力Fw,这时三者的力场强度分别为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