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1页
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2页
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3页
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4页
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证券投资已经成为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进一步开放以及资本账户逐步可自由兑换,证券投资将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渠道。    一、我国利用国际证券投资的历史回顾    (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1年)。1991年以前,我国证券投资规模很小,无论从其流入量还是流出量或净流量规模来看,均在50亿美元以下。在这个阶

2、段,由于直接投资规模还比较小,证券投资在利用外资中的地位相对较高。1983年和1984年,我国资本流动表现为净流出,证券投资净流出规模分别达到6亿美元和16亿美元,接近甚至高于直接投资净流入。从19851988年,我国资本流动表现为净流入,证券投资净流入占金融项目流入净额的16%到35%不等。1989年、1990年,我国证券投资表现为净流出,但流出规模只有1亿2亿美元。    第二阶段(19922001年)。1992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证券投资流入和流出规模都迅猛增加,波动也明显加大。1992年证券投资流入超过50亿美元,1997年更达到9

3、2亿美元。而且,波动比较大,19931997年表现为资金净流入,其中,1997年的最高年份净流入67亿美元;19982001年表现为资金净流出,其中,2001年的最高年份净流出达到194亿美元。这个时期,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导方式,证券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小,在多数年份证券投资还不足外商直接投资的10%。如1995年、1996年,证券投资净流入占当年直接投资净流入的比重分别为2%和4.6%。    第三阶段(20022007年)。2002年以来,证券投资流入和流出规模进一步增加,证券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地位有明显增强,而且其流向开始对我国资本流动的

4、方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06年、2007年,证券投资流入分别达到456亿美元和640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出分别达到1131亿美元和453亿美元,而同期直接投资净流入分别是569亿美元和1214亿美元。其中,2006年证券投资净流出额达到675亿美元,高于当年的直接投资流入,使得当年金融项目盈余仅26亿美元(见表1、图1、图2)。            概括起来,我国证券投资流动表现为以下特点:    第一,利用国外证券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

5、,其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二,由于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特点是对证券投资管得较严,对直接投资管得较松,证券投资净流入的规模远远小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净流入最高的2003年和2004年,证券投资净流入相当于当年直接投资的24%和37%。    第三,证券投资的流动方向容易改变,在上述各个阶段内都出现过方向性逆转。如第一阶段的1985年由上年净流出变为净流入;第二阶段的1998年由净流入变成净流出;第三阶段2003年由流入到流出,2007年又由流出到流入。

6、60;   (二)各渠道利用证券投资的发展历程。    我国证券资金流入渠道主要包括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B股市场、企业境外上市(包括H股)、境外发行债券以及境外资本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间接投资境内A股市场等。    1.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B股市场。B股是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指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境内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发行、上市的外资股。中国B股市场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11月30日,中国第一只B股上海真空电子有限公司人民币特种股票承销仪式在上海举

7、行。1992年2月21日,“真空B”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月28日,深南玻B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B股交易市场正式诞生。    从19922000年,B股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累计发行公司数117家,筹资额32.59亿美元。但从1997年开始B股市场发展速度趋缓,新股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量均大幅减少。从2001年开始,B股市场进入停滞阶段,2001年和2002年没有公司发行上市,2001年2月28日,深沪B股市场正式向境内居民开放,2003年、2004年分别有1家和2家公司发行上市,总筹资额仅3.7亿美元。2005年以来,B股没有新公司上市,融资

8、功能丧失(见图3)。        图3B股每年发行公司家数和筹资额    2.企业境外上市筹资。1993年我国企业开始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市场发行H股,掀起了第一次海外上市浪潮。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类企业,如华能国际、中国东航、大唐发电等纷纷在海外上市;1996年的“红筹股”,如中国华润、招商局等形成海外上市的第二个浪潮。此后,受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上市发展缓慢。到世纪之交,高科技企业演变为海外上市的主角,如中华网、新浪网、网易。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侨

9、兴环球也在境外成功上市。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48家企业在我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上市(见表2)。    从19932007年,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筹资总额达到7840亿元,占同期股票市场融资额的28%。其中一些年份,境外上市融资额已经超过股票市场融资额的一半。如1994年、2005年和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筹资额分别占股票市场筹资额的58%、82%和56%(见表3、图4、图5)。    3.境外发行债券筹资。我国境内机构向境外发行外币债券起步较早,1982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在日本东京市场发行了10

10、0亿日元的私募债。1984年11月,中国银行在东京发行200亿日元公募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债券市场。1985年6月,中国银行首次进入德国法兰克福市场;同年8月中信公司首次在我国香港发债;1986年11月、1987年10月相继开拓新加坡和伦敦市场;1993年初,中国建设银行进入美国市场发债;1996年我国政府成功在美国市场发行一百年期扬基债券。目前,筹资市场多元化、发行方式多样化、发行主体多元化的对外发债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对外发行外币债券成为政府、银行和企业利用外资的有效手段之一。截至2007年底,我国对外发行外币债券的余额达到163亿美元,

11、占全部外债总额的54%(见图6)。    4.境外资本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间接投资境内A股市场。2002年1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9月开始正式实行。根据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可以投资于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人民币金融工具。截至2007年1月31日,已批准46家QFII投资额度,总计95.45亿美元。    二、我国利用外国证券投资的主要成效    1.促进融资

12、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地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保持了较高的投资率,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我国利用国外证券投资的总规模并不大,但其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对于弥补国内资金缺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实现了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    2.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筹资,促进了企业的国际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吸引外资股东后,外资股股东依照公司章程来保护他们的出资人权利,要求上市公司切实履行公司章程承诺的义务,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从而促进了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经

13、营管理效率。通过在海外上市,企业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海外声誉,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推动了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扩大了证券市场发展空间。通过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国内证券市场,开辟了一个外国投资者了解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企业的途径和渠道,也为国内证券市场引入了境外投资者,为中国证券市场拓宽了发展空间。    三、趋势展望    通过证券投资吸收外资的规模扩大,证券投资成为吸收外资的主渠道。    1.从国际资本流

14、入方式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方式结构都正在发生转变。直接投资比重下降,而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相应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导形式,进入90年代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主导形式。近年来,发达国家国际信贷和证券投资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这是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发展趋势看,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投资流动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新交易形式如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证券投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    2.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仍然以直接投资为主。由于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份额远低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结构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从长期看,对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结构进行调整的空间还很大。股权类证券投资和债券类证券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