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_第1页
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_第2页
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论文写作课程名称:人与自然学生姓名:孙文学 号: 312012110203216论文题目:产业发展对资i论文成绩: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摘要: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对于建设资 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 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 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 向。并对资源环境的内涵、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应用实践层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已经从产业结构 变动、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等多角度对产业发展 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初步探 讨了资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但尚未从资源

2、环 境效率的角度揭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及作用规律。在未来我们应加强系统的理论研 究,加强对资源环境效率的机制的分析,在计算 方法上需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关键词: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是将产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探讨在 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发展中,产业内部各企之间相 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 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 域中的分布规律等川。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深层动力,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 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完善单个 产业的进化,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总体的

3、演进,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因此,产业发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 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 了经济发展重要的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对资源环境的客观需求,与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严峻现实之间的矛盾,使 得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提高资源环境效率 成为全社会必须关注的焦点。一、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物产业 的质和量的“控制体”。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种类.规模以及形成原因存在直接或 间接影响。其组合类型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 对环境的胁迫。学者普遍认

4、为产业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并对此进 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有关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 是探讨产业结构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这一类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如徐颂从产业集中度.产业规模发展、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等方面分析珠 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嘲;崔凤军等提出由经济效益、 资源环境产出率和环境资源度三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矩阵转换评价方 法,对本溪市产业结构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川。周景博认为三次产业的环境影 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第二产业环境影响最大,并且因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资 源使用种类、工艺流程.以及资源密集度不同,环境影响差异很大一赵海霞 等认

5、为工业结构与布局是现阶段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星,经济活动、工业结 构重型化调整、产业布局是导致环境污染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二、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产业布局是产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产业在空间的转移和集聚 会引起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环境污染空间扩散和转移,从而导致区域环境污染 结构的转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有关产业布局与 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侧重于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适宜性研究、产 业布局的环境影响与评价两个方面。王云等利用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对城市工 业布局进行探讨,提出工业布局合理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北海市的城市环境 规划之中,对其工业布局现状

6、进行评价。赵美鑫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对 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工业布局与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认为哈尔滨市煤炭和焦 炭“三废”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应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合理城市空间布局 结构,以改善环境质量”。产业的集中与分散也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地区由于 对资源和能源需求增势强劲,频繁出现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 性缺水等突出问题。同时,人口.资本的过度集聚必然导致土地成本增加、生 态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蔺雪琴等在总结部分学者的观点后, 提出产业集聚是造成城市群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占用.大气污染.生物多样 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

7、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是产业集聚本身造成的,而是由粗放型的生产方 式等原因造成的,如果采取严格的环境管制,产业的集聚能够减轻污染天堂的 效应阱。总体来看,该部分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综合考虑布 局因素对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效率影响的研究也较少,缺少定杲的分析。三. 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的研究可持续发展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直接架构了资源环境效率 的理论核心。资源环境效率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人到区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规划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该概念被广泛接受 是通过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WBCSD)在1992年出版

8、的著作改变航 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随后相关研究机构对该概念进行一 系列的定义和研究,由于对资源环境概念范畴的定义不同,出现了诸如资源环 境效率.生态效率.环境效率、资源生产率.生态经济效率等提法。我国学者 在90年代末期引入资源环境效率的概念,由于涉及环境的综合评价存在标准不 一和实际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为主,在介 绍引进国外先进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理 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率概念的解释.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关系、基于 生态效率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循环经济模式的提出等方面。生态效率的概念最初应用于企业

9、层面,后来逐步向更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应 用深入,由于研究对象层次的差别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计算与评价方法也各有 差异。例如运输行业特别关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食品加工业则关注水资源 消耗和废水排放。以区域或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环境效率实践不多,目前尚 无普遍认可的办法。区域竞争力的提高,生态效率是一个核心问题。王震等借 用生命周期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计算 步骤和方法,经过分析,认为工业生态效率指标及测算可比较全面和真实的反 应某个区域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各种政策的实施效果。综上所述,企业的资源环境效率在研究中侧重行为动机和战略视角,有较 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

10、验;而行业的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具有一般性,可以 从系统角度比较不同企业问的产品.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上的优劣,对行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多产业.区域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较少,目前仍处于理 论实践探索阶段。参考文献【1】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 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地理科学进 展,2000, 19(4):367-370.【2】陈楷根,曾从盛,陈加兵.基于资源环境 考虑的产业结构选择基准的探讨.人文地理,2003, 18(6): 73. 76.3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8, 15(1): 19-23.4孙晓

11、鸣,邓维,唐二春,等.基于灰色关 联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工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以 南京市为例.四川环境,2006, 25(1): 91. 95.【5】王云,冉圣宏,王华东.区域环境承载力 与工业布局研究.环境保护科学,1998, 24(4):【6】蔺雪琴,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 110-118.【7】Dao ZZ, Lai X Z Pollution havens and industrialag-glomeration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2009, 58

12、(2): 141-153.【8 】Stefan SchalteggerAndreasSturm OkologischeRatio-naliat / /DieUntemehmungNr4 / 90, 1 990: 273-290.L 9 Bj6mStigson. Eeo-efficiency: Creatingmore value withlessimpact WBCSD, 2000: 5-36.10朱远.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 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对策研究.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09: 16. 22.【11】 OECD Ecoefficiency Paris: Organizat

13、ionfor 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 1998: 711L12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 合理测度.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6, 16(5): 1-6.【13】岳媛媛,苏敬勤.生态效率:国外的实践 与我国的对策.科学研究,2004, 22(2): 170. 173.14吕彬,杨建新.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 应用.生态学报,2006, 26(1 ): 3898-3906.【15】杨永华.内生增长理论下的循环经济研 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1. 24.【16】王震,石磊,等.IX域1二业生态效率的 测算

14、方法及应用.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18(6): 121. 126.【17】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 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8(1): 118【18】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 分及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23(9): 104-109.【19】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8):50. 61.【20】朱远峰.产业结构对环境约束下技术效率 的影响研究:以浙江为例.浙江大学,2007:50. 61.【21】程丹润.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区域效率差异 及影响因素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8: 32-42.【22】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 济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6(8): 36. 38.【23】商华,武春友.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 园评价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 28(2): 2529.【24 】WeiQL DataEnvelopmentAnalysis Beijing: SciencePress, 2004: 59-60. 【25 】ZaimO, TaskinEAKuznets curve i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oil OECD countries Environm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