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_第1页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_第2页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_第3页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_第4页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屈宁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罗宾w 温克说:“控制历史和控制如何写历史的人就控 制了过去,而控制过去的人就控制了现在。”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 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 好,意人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 明。”这可以说是对历史学最高和终极价值的高度概括。清代龚自珍说:“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灭人之 国,必先去其史;集人之厉,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 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 去其史。” 龚自珍全集古史钩沉论认为史学直 接关系到天下兴亡、民族存灭。从历史记载的连续性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在

2、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历史记载 保持连续不断C二十四史是自有文字以来前后相接的历史巨 著,共3213卷,4000多万字,记载了自黄帝到明 崇祯帝4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历史著作中 所仅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套二十四史,就 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的缩影。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菜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n句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 祁等)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

3、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疑问: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的历史为何能够持续不断?一、悠久、深厚的历史意识何谓历史意识?强烈的历史感,而其实质意义即是重视民族自身的由来、发展,并且自觉地将它传续下去。1、原始历史意识的产生(口 口相传的神话传说)2、自觉历史意识的形成“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 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尚书召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 雅荡“述往事,思来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 成败兴坏之理。”从黑格尔的话

4、看历史意识臻于成熟的标志“'历史'这样东西需要理智一一就是在一种独立 的客观的眼光卜去观察一个对象,并且了解它和其他对象 之间合理的联系的这一种能力。所以只有那些民族,它们 已经达到相当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从这一点出发,个人 已经了解他们自己是为本身而存在的,就是有自我意识的 时候,那种民族才有'历史'和一般散文。”“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靠 了历史,才能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精神'表现在'法 律'、'礼节'、'风俗'和'事功'上的发展行 程。 假如没冇历史,他们在

5、时间上的生存,在本身中 便是盲目的任性在多种形式下重复表演而已。历史使 这种偶然性停止。”“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 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印度 则恰好相反。”历史哲学“印度人没有历史。” 马克思只肴神话无蓿史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 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 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 裂状态。二、史官制度的发达1史官的起源和职责商代的史官甲骨文中的“作册”、“史”、“尹” O主要负责记录国事,起草文书。周代的史官金文(钟鼎文)中的“作册”、“内史”、“作册尹

6、” O其分工更为明确,职责 更加细化。太史掌国之六典 小史掌邦国之志 内史掌书王命 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太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负责记录天子言行, “右史记言,左史记事” O“天子无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 之。”礼记2、古代优秀的史官周成王剪桐封弟“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 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 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了无戏言。言 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 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 虞。”史记晋世家“晋之董狐,书法不隐”“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C宣子未出山而 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对

7、曰:子为正卿,亡不越 竟(境),反(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 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 恶。惜也,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齐之南史,直书崔弑”“太史书: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 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 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 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三、对名山事业的执著追求修史工作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许多史家把 撰史视为名山事业。为了修纂历史,甘受 青灯黄卷之苦,不惜抛弃功名利禄,甚至 触犯龙颜忌讳,以身犯险。1、司马迁受腐刑而毅然著史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

8、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 序2、谈迁穷一生之精力撰成编年体通史巨著 国榷 “迁本寒素,不支伏腊,购书则夺于館粥, 贷书则轻于韦布。家本担石,饥梨渴枣, 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条积I®藏,稍次年月,吃吃成编。”北游录纪文上吴骏公太史书“虽尽失之,未敢废也。遂走百里之外, 遍考群籍,归本于实录,冰毫汗茧,又 若干岁,始竟前志。田夫守株,愚人刻剑, 予病类之矣。”国榷义例3、清初吴炎、潘桂章相约合撰明史记清初三大文字狱之“庄氏史案”主要人物和

9、线索:朱国桢与明史概庄允城、庄廷讎父子朱佑明查继佐、范9襄、陆圻赵君宋吴之荣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四,汾州祭吴炎潘桂章 二节士。4、万斯同不惧忌讳,力劝温睿临修南明史。不绝如缕、声名显赫的万氏家族万义(元代远祖)万国珍(万斌)武略将军万氏家族第一个很有影 响力的人物万钟武毅将军、宁波卫指挥佥事,赐第于鄭,世 居宁波万武、万文(射龙将军)、万义颛万全(字惟一)万禧万椿万表鹿园公万氏家族第二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其 粕,靈翳咖喙驢雅 指挥使、漕运参将、广西副总兵、淮安总兵、都运 ggll指挥使、南京大校场坐营、南京中府都督,万谦甫、万达甫万邦孚万泰“东林四先生”之一

10、 “风声雨声读 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参加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万斯年、万斯程、万斯祯、万斯昌、万斯 选、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稷下八龙”“四忠” 万斌、万钟、万武、万文“三节” 一曹妙素(万钟妻)、陈义顼(万武妻)、吴义正(万文妻)“一义”一万义颛何谓“世家” ? “开国成家,世代相续” O万氏家族典型的明代“世家大族”, 自万斌万斯同,共传一世,与大明 王朝历史相终始。“有明大事,如北征,如逊国,如征交趾, 如东南倭乱,如救朝鲜,皆牵连万氏,后 之君子而有考故实者,万氏其不为杞、宋 乎? ”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布衣史官万斯同一、生逢易代,避世吟诗公元1638年,

11、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 四处府第,家资殷实父亲万泰 著名在野士人 公开驱逐阉党 阮大钺 “一时三吴之大老无不以识先生为幸,有 过四明者,必造先生之门过目不忘,性格内向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腐朽懦弱、昙花一现的南明王朝弘光政权:马士英、史可法等拥立福 王朱由松立国南京阮大钺重新上台,“公报私仇”,炮 匍b皇爛录,捕杀江宙瘦社名士顺治二年(1645), “扬州屠城”事 件。历吋仅七日的潞王政权(朱常监国杭州)顺治二年六月十八日,黄宗羲等拥立鲁王朱 以海监国绍兴。顺治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唐王朱聿键登基福 建,“隆武”政权建立。顺治三年十月初十日,桂王朱由榔监国肇庆。清军铁蹄南下与江南军民的反抗 “留头

12、不留发,留法不留头”“剃发” 政策的野蛮推行江阴屠城 历十日,死80余万,仅剩53人。嘉定屠城“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之处” o昆山保卫战顾炎武参加宁波“六狂生起义”宁波失守,避难光溪。万泰与全大震 百年世交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亲人离世;藏书遭毁;逃 难榆林。 “我昔九龄时,慈母中道弃。弱儿可怜人,性命 托兄弟。穴居逾三年,脱栗尝不继。”清廷于战乱之中诏修明史封建王朝纂修正史的政治意义宣告” 车书一统”的新朝正式建立。修史初期的重重困难与障碍:人才难求;史料匮乏;忌讳丛生。棘手的“忠义”、“殉节”问题汤斌“国可废而史不可灭”如何评价民族忠义问题?华夷之辨与民族观念 “天下之大防有二:华夏、夷狄也

13、,君子、 小人也。”前者属于“一人之正义”或“一时之大义”:后者则属于“古今之通 义”,强调“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 夏之通义”王夫之 “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系 者在天下。夫以君臣之分犹不敌华夷 之防,而春秋之志可知桑。”"明史案”的爆发及影响潘耒、万斯同毅然参与修史的根本原因“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翻城之狱”与镜川杨氏家族的灭绝告密者:谢三斌(万泰亲家公) “翻城之狱”对万氏父子的影响:万泰消极避世,改号“悔庵”:万斯同深 受震撼,后作两浙明季忠义考万泰教子:吴钟峦与海外遗集。“商亡而首阳采薇之歌不亡,则商亦不亡;汉亡而 武侯出师之表不亡,则汉亦不亡;宋 亡而文山正气

14、歌、零丁洋诸诗篇 不亡,则宋亦不亡。然则先生之文其所以 留,我明未坠之续岂其微哉? ”万泰 序讲述祖先历史科举制度的恢复与甬上“文业之会”的兴 起早年理想:不仕科举,隐学I水,寄情诗万斯同的文风与诗体,逐渐认识到文学并 非其最长者,羡慕万言文采,“使吾有汝 笔,班、马不难企也” o (后修明史, 请人捉刀)再造巨痛,父亲离世。万泰南下广州及与朱彝尊交往明清遗民内心的苦痛:“出亦复苦筹,入 亦复苦愁,黄河之清不可俟,何用长怀千 载忧。当前有酒切痛饮,明朝歧路仍 西东。”朱彝尊训子书成遗书万泰病逝原因?祖先坟前立壮志初入史途弱冠之年补史表史学处女作历代史表补为何补表?影响和价值何在?开创有清一代旧

15、史补续之先河二、经世实学,心路历程顺治十六年,初谒恩师黄宗羲黄氏“梨洲”、“南雷”两号之由来 一语点醒黄百家天灾降临,龙虎山堂遭火毁迁往蓝溪人祸再发,万氏家产被掠夺古松悲歌 “逸老堂”的兴废与万氏家族的盛衰逆境之中屹立不倒的万氏兄弟 “承家者在乎立身,而不在乎富贵;立身者在乎 诗书礼乐,而不在乎显达”。万斯同如何看待明遗民问题?明遗民的特点:生活惨淡,乃至惨烈。或教书糊口,或逃 禅为僧,或卖卜行医,或者干脆僵卧长愁, 以死为邻。重视择友与交友,有固定的生活圈,消极 避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坚毅载体。康熙四年(1665)春,正是受业于黄氏门下。 主要学生:万斯同、万斯选、万斯大、万 斯备、万言、郑

16、梁等。黄氏讲学与浙东学术的复振浙东学术的特点:援经入史、经世致用万斯同志向的变化:从辞章之学经世 “仆生平学凡三变。弱冠时为古文词诗歌,欲余当时知名士角逐于翰墨之场。既乃薄其所为无益之言以惑世盗名,胜图之季可 鉴矣。已乃攻经国有用之学,谓夫天未厌乱,有膺图者出,舍我其谁?时与诸同人兄弟自有书契以至今日之制度,无弗考索 遗意,论其可行不可行。”万斯同三、入馆修史,留名青史康熙四年(1665)清廷再修明史 “徐氏三兄弟”与昆山之旅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一门“三鼎甲” 射策入仕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二十八日抵京。不署衔、不领俸 “吾此行无他志,显亲扬名非吾愿也,但 愿纂成一代之史,可藉手以报先朝

17、矣。”总领史局,事必躬亲 “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 有某事当补入,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 而至,无爽者。”广结友朋:陆陇其(清代清官)、吴裔之 (吴仲峦的二公子)、阎若球京城讲学,盛极一时,午水马龙,门庭若讲会录,温睿临做札记 “名公巨卿咸以不知其姓名为耻”!促成南疆逸史“鼎革之际,事变繁多,金陵、闽、粤, 播迁三所,历年二十,遗事零落,子盍辑 而志之,成一书乎? ”“是明史之所赅也,予何事焉? ”“不然。明史以福、唐、桂、鲁附入怀宗, 记载寥寥,遗缺者多。倘专取三朝,成一外史, 及今时古老犹存,遗文尚在,町网罗也。逡巡数 十年,遗老尽矣,野史无刊本,日就零落,后之 人有举隆、永之

18、号而茫然者矣。吾侪可听之乎? ” “是则然矣,其间固有抗逆颜行,伏尸都市, 非令甲之罪人乎?取之似涉忌讳也,删之则曷以 成是书? ” “不然。国家兴废,何代无之,人各为其主, 凡在兴朝,必不怒也。不得已而遂其志尔,褒与 诛可并行也。且方开史局时,已奉有各种野史悉 行送部,不必以忌讳为嫌之令矣。采而辑之,何 伤?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二十九日,回乡 返京,黄宗羲以八十岁高龄亲送斯同,赠 诗以励。史局遭变,二徐下台万钱修史(钱名世)与王鸿绪的交往与冲突壮志未酬身先逝康熙四一年(1702)横山云人明史稿风波一、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西汉初年的民生凋敝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 醇驷,

19、而将相或乘牛车” O 汉书食 货志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之策汉初与匈奴的和战公元200年,汉高祖刘邦与“白登之围” (平城之围)汉初分封制的实施 “削藩”与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新政: “徙民实边",耕战结合对匈奴由和转战卫青霍去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实行“推恩令”(主父偃)“大丈夫生不 得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栗竖,卫青奋于奴 仆,日碑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 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 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 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 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 数则唐都、洛下阖,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 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 霍去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