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_第1页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_第2页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_第3页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_第4页
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天台大师的三谛三观思想成敬闽南佛学 佛教传入中国以後与汉地本上文化不断的激 荡,不断融合,形成了适应发展的华夏佛教特色,尤其到了 随唐,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最有代表性即是禅宗,天台宗”两大派系其一天台宗的中心思想是“教相观心。 ”换言之,绝不是只依知解,更非盲目的修禅而偏於一端,必须要定慧双 修。如“无慧之定,则堕於盲目禅;无定之慧,则落於空虚 境。”这重定、慧双修,即是天台宗的特色。、三谛、三观的思想渊源三谛思想, 据瑜伽论 卷四十六 ( 大正藏三五四七 )就有:“相谛,语谛 (说谛 )、用谛”之说。另 :七处三观 经(大正藏二一八七六 C)记述了: “观身

2、,观五阴,观六衰” 等观法,还有婆素跋陀 、三法度论 ( 大正藏二五一二四C)言:“等谛(俗数谛);相谛、等一义谛。”由此可见,在原始经典里,就有此说。这些可以说是天台形成三谛思想的经 典依据,智者大师又通过仁王般若经 ,璎珞经,确立 了天台宗的教观思想。而此二经,近代学者曾责为成就於公 元五世纪间。乃汉地自造之经典,笔者认为佛典只要合乎佛之根本说,就可以作为依止,脱离现实内容,而多推究其有 讹问题,是无聊的 !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之 (三)菩萨软化品偈”有无缘无相第三谛,忍中无二三谛中” ,“胜慧三谛自达明” ,三谛现前大智光” 、“於第三谛常寂然”等说法,在卷二k. *谛品(大正藏八一八

3、二九 B)也有“一切法观门,非乃有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想,若菩萨见众生,见见二、 即不见一不见二,者等一义谛也。 大王 !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之说经卷(七 )受持品 (大正藏八八三三 B) 又言:“世谛三昧,真谛三味、第一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可见仁王般若经可以说是天台宗之起源关於三观思想,在仁王般若经的序品里所述:假成实观,孚假虚实观。这或许是依大品般若卷(大正藏八A)之“名假施设,孚假施设,法假施设”而言的。在璎珞经 “贤圣学观品” (大正藏二四O 一四佛子以自在慧化一切众生。所谓中B)也有如此说,文曰:“道

4、第一义谛,般若空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入圣 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其中道第一义谛观。其观观 者:初地己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入空名二谛 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四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二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 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於中道,而无二故。由上可见初地上的菩萨,是相似第一义谛观,至初地以,如能修持正观即: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 道第一义谛观,亦称为“空观,假观。这可说是三观思想的 渊由。、三谛圆融与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说,是智者大师以中道思想为指导提出的,智者大师对宇宙万有的事像,皆用“空谛、假谛,中谛。三 谛

5、来诠释。一切事相本无自性,无善无恶,无迷无悟, 念起,三千世界具现,一念灭,三千世界皆悉不现,此曰: 空,惟以因缘所生故,由於因缘和合,当下体出故,称之为 假。但空不坏业,空假一如不相离故。由如平等一如的海水为空,千波万涛为假,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水波不二,这不二的当体,称之为中。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又以镜为喻,镜明当体是空,种种映像为假,具有明与像的镜身,即是中,所以“空,假、中”三谛是相即 (体)相入 (用)。互相圆融无碍,所以现代黑格尔辨证法比拟之,空即是“正”假即是。 反”,中即是“合”。智者大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空,其现像为假,其妙用是用,三而而三,三即一一即三,此即是天台三谛圆融分而

6、妙说。三观惟在一心之中,一心即一念,空观是: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观是破尘沙惑, 证道种智, 成解脱德、 中观是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即此三观,是对 此三惑而成立的,为破除世人惑而显差别相,终不碍平等 如的圣理。使观世上一切万物皆是空 (指变化不实而言 ),以破见惑思惑,这就是一切智,知道此理,就是般若(智慧 ) 假观是破尘沙惑,明察差别理,生出志道之心,众生佛陀本 来如是,何以有异,思虑及此,自然生起作佛之心但由佛的 立场言之,应用一切差别的境界的智,可以自由教化人间, 这就是道种智, 由此智而得成解脱德。 可是原来法是非平等, 也非差别,不偏於此两者就是宇宙真理,迷与此

7、两者,就是 根本惑。所以从中观非无的态度来体察中道实相,以此破除 根本的无明惑,成就一切法本无差别的一切种智,如是现出 宇宙本来面目,即法身之德,生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妙境。迷者迷此心悟者悟此心,一心三观,就是开示我们打破迷妄的内心, 证悟菩提涅槃的境界之方法。故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心佛众生二无差别故。、三谛配三观之实践说三谛和三观的关系,智者大师圆寂前,以口授的维摩经文疏第二A)中指出了:(大正藏二八之二OB 二七1别相三观, 2连相三观、 3一心三观,所谓别相三观是:观历别三谛之理, ,以“从假入空观” ,为只观“真谛”而未观“俗谛” ,“中谛”;“从空入假观”是只观“俗谛” 而未

8、观“真谛”,“中谛”;“中道第一义谛观” 是只观“中道”的别教三观。别相三观即异别相,以“从假入空观。,非单观“真谛”为空同时亦将“假”,悉以观为空;对於“从空入假观” ,非单观“俗谛” 为“假:“真”,悉以观为假;若入中道,非单中道为中,是以“俗”真”都观为“中”的。一心三观,是指一念之心,不可得、不可说,而圆观三谛的。但别相三观是属别教、别相三观和心三观是属圆教。 大师更在 摩诃止观 (大正藏四六 二五 A) 说:法华譬如有人穿凿高原,唯见干土,施工不 已,转见湿上,逐渐至泥後则得水;干土譬初观,湿土譬第观,泥譬如第三观,如上所述,是次第观法,但圆教的心三观与一心三谛,却不经次第而圆融;即

9、“一空一切空”不假,不中”谓之空, “一假一切假” ,“不假、不中”谓之假;“中一切中” ,“不空;不假”谓之“中”的不可思议三观三谛的思想。总而言之、智者大师的思想,他能将三谛的理论,配置於实践上的三观 (智门 ),而树立起天台教观法门;是相当的 圆融。四、结论由上所述证明, “三谛”、“三观”思想,其根本依据的经典是仁王般若经 ,璎珞经。可是过去研究天台的学 者,关於三谛,三观的源起都以龙树菩萨的中观论 ,大 智度论 为根据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仁王般若经 ,璎珞经 的组织, 原来就是依龙树思想而来的, 而中观大智度论 又是龙树菩萨的根本论, 所以说依 中论、大 智实在一心中得”悟入“一心三智”的。智者大师的三谛, 三观思想都是依圆融的中道思想为总的指导方针。所以,佛 陀的三转 * 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