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_第1页
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_第2页
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_第3页
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_第4页
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同伴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 武汉 ,430079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小学儿童的社交地位与其社交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考察了社交 问题情境的和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质量与儿童社交地位的联系。本研究涉及三种社交问 题情境: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在选择积极还是消极的社交目标方面,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并无显著差别;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来发动交往。而在使用不同的社交策略上,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 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 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对选择策略

2、的原因解释也是不同的。关键词 社交地位 社交问题 社交问题解决策略1 问题的提出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后果,儿童的社交地位与其解决社交问题的特点有着密 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早就引起了关注( Shure & Spivack ,1974),研究者对不同 年龄阶段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社交问题解决方面的特点作了一系列的探讨,研 究涉及不同社交地位儿童社交策略的产生和选择( Richard & Dodge,1982;Rubin & Daniels-Beirness , 1983;Erwin , 1994)、不同情境中的社交问题解决、社会交往目标( Lochman,Wayland & White ,1993)、

3、社交问题解决与儿童情绪的联系Sadowski, Moore, Kelley,1994; Goodman, Gravitt, Kaslow,1995) ,以及社交问题 解决对儿童行为干预的意义( Elliott & Gresham , 1993)。这些研究为了解儿童的社交地位与社交问题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信息。也有研究更广泛地探讨了儿童社 会技能与同伴关系的联系 ( 邹弘,1996) 。从年龄发展来看,Rubin和Daniels-Beirness (1983)的研究表明,不受欢迎儿童(社会测量地位低)在社交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缺陷早在 5岁或 6岁就已出现。他们研究了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备选策略的产生,

4、发现幼儿园儿童中受欢迎者提出的解决方法质量比不受欢迎者的更高。Erwin (1994)对5-6岁儿童的观察 研究也发现,与不受欢迎的儿童相比,受欢迎儿童在自由活动中对社交冲突给出 了更有效的和更具关系定向的解决策略,能更多地给人积极强化,在独自一人时 也表现了更多积极的活动。到小学阶段,二年级至五年级的受欢迎儿童比攻击型 和孤立型儿童提出了更多的解决办法,而攻击型和孤立型儿童之间则没有差异Richard & Dodge,1982)。Lochman Wayland,和White (1993)研究了不同类型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目标, 发现攻击型男性青少年的社交目标在支配性和报复性上高于非攻击型青少年,

5、其 社交目标的亲和性则低于非攻击型青少年,并且社交目标与两类青少年在社交问 题解决上的差异也是相关的。近期有效地研究比较深入地考察了青少年的社会接纳性对其自我认知的影 响, Keltikangas-Jarvinen 的研究( 2002)涉及青少年早期攻击性问题解决策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青少年社会接纳性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攻击性 问题解决策略与攻击行为有着不高但显著的相关,社会接纳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被接纳的攻击型青少年低估了其攻击性,而非攻击型青少年自我评定的策 略则与其社会接纳性无关。Goodman, Gravitt, Kaslow.也有研究揭示了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在情绪方面

6、的效应(1995)。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儿童的研究发现, 在经历消极的生活事件时, 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好的儿童比社交问题解决技能差的儿童报告了更少的抑郁。社交问题解决的研究,对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干预也有重要的意义。 Elliott 和 Gresham (1993) 的研究发现,在社会 技能缺陷儿童的干预中,除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方法最为有效,社交问题解决方法 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了解社交地位高低不同的儿童在社交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差异 是有帮助的,但这些研究的结果有时难以解释,因为在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测量 方面存在困难。有关研究使用的测量情境和标准大多不一致,使得不同研究的

7、结 果难以比较和整合。 例如,社交地位高低不同的儿童提出的解决方法的质量和数量 差异问题、儿童对自己的解决策略的解释差异等等。另外,已有研究大部分在西方完成 ,中国文化环境中儿童的社交地位与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的联系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试图以访谈法考察不同社交地位的小学儿童在社交 问题解决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社交问题的不同情境,了解问题情境与解决策略之 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访谈法提出的社交问题包括三种社交情境:进入同伴的活 动或发动交往;维持社会交往或关系;解决冲突。本研究假设:高地位儿童在所 有三种情境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会比低地位儿童获得更高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得 分,高地位儿童

8、的策略类型会与低地位儿童有所不同,高地位儿童对其策略所作 的原因解释也会更复杂。2 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策略是通过实施“社交知识访谈”的来测 量的。施测:本研究的施测在学校内一间活动室进行,主试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对每一名儿童单独施测;主试以表格记录被试的回答。随机安排访谈问题和被试 性别的出现顺序。每个儿童的访谈约需 30 分钟。2.1 被试:从大城市一所普通小学抽取二、 四、六年级各一个班儿童共 155 人作为被试, 其中男生 77 名,女生 78 人。这些儿童的家庭背景条件属中等水平,父母多为工 人和普通职员。2.2 步骤:2.2.1 对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测量采用访谈法

9、,访谈由经过训练的 2 名心理学研究生进行,访谈施测在儿童所 在学校内的一间活动室进行; 对全体被试的访谈均单独进行。 被试进入活动室后, 主试先就一般性话题作预热性质的谈话,约 2-3 分钟后开始正式内容的访谈。主试在事先设计的表格上当场记录被试的回答。对访谈问题和被试性别的出现顺序 作随机安排,整个社交问题解决测验约需 2030 分钟。随机抽取部分被试的回答记录进行评分者间一致性考察;对部分被试进行 23 周间隔的重测,以考察访谈评分的重测信度。社交问题解决的访谈依据“社交问题解决访谈提纲”完成。该访谈提纲借鉴 了 Asher & Renshaw( 1981)的思路。提纲包括三类情境,即发

10、动社会交往、维持社会交往、解决冲突。每一类由三个具体的场景构成,共九个情境。每一情境由主试以当场口头讲述的形式按随机顺序呈现给每一名儿童。例如,了解儿童解决冲突策略的情境为: “放学后, 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在你家里看电视,正在看你喜欢的节目,他(她)没问你就换了一个频道看另一个 节目,这时你怎么办?为什么?你还有别的办法吗?”了解发动交往策略的情境 为:“你看见有两个同学正在玩一个新奇的电动玩具, 你觉得那个玩具很好玩, 这 是你怎么办呢?为什么?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儿童对“社交问题解决访谈提纲”中每个问题情境的反应都考察以下五项指 标:儿童对各社交情境所确定的目标的类型;策略类别:对儿童回

11、答“怎么 办”提出的策略进行分类。分类标准根据访谈预试后编制的编码手册进行。有 效性:即成功地达到特定交往目标的可能性。适当性:在特定情境中该反应对 于社会交往的适当程度 ,也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人对该方式在该交往情境中的接受程度。有效性和适当性依据以下标准进行五点量表的评分。当儿童在特定情境中 有极大的可能性达到目标, 该反应就评为 5 分;或者该反应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对 于给定的情境在社交上极为恰当, 也评为 5分。如果反应在给定的情境中有一定的可能性达到目标,或在给定情境中有一定的社交适当性,则评为 3分;如果一个反应在给定的情境中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或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标,或被绝大多数人认为在社

12、交上不合适 ,则评为 1 分。 4分和 2分的评定则相对地位于 5与 3和3与1之间。对儿童就其提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进行分类,根据访谈预试情况, 将策略原因分为六类。详见附录中的编码手册。为了确定对问题情境分类的信度,请一位不了解本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将 9个问题情境分别归入三种情境类型,所得到的分类结果与事前的分类完全一致。由于测评是由两位评分者完成的,必须考虑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者对全体访谈被试中的 30人作了有效性和适当性的评定, 访谈对象随机抽取。 评分者 间一致性百分数是用一致数除以一致数与不一致数之和。 (一致数 /(一致数 +不一致数) )。 一致数包含完全一致和差别不超过 1

13、 分的评定(正或负)。 1 分以内的 一致性达到 75%。2.2.2 儿童社会交往地位的测量同伴社会交往地位的测量采用限定提名法,集体施测。先让每一被试看一遍 全班同学的名单。 然后请被试分别就 “你最愿意(或最不愿意) 和谁一起学习(或 一起玩)”提出同班的两名同学。对每位被试在四个问题中的两次提名次数累加,得到每个人的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次数,并以班级为单位标准化,求出Z分数。按以下标准确定每个儿童的社交地位:受欢迎型:积极提名Z分数1且消极提名Z分数W 0;被拒绝型:积极提名Z分数W 0且消极提名Z分数1;被忽视型:积极提名Z分数W -0.5且消极提名Z分数W -0.5;一般型儿童:除上

14、述三类儿童外其他儿童都属于一般型儿童。3结果因为在Brochin & Wasik ( 1992)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访谈中的社会交往问 题作出的第一反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一反应绝大多数情况下与儿童的最好或 最差反应有显著相关,表明儿童作出的第一反应能够代表它们其它反应。因此本 研究只考虑儿童在反应中提出的第一个反应,而没有考虑儿童在反应中提出的其 它补充回答。3.1重测信度选取来自2个班的被试共24人(每班12人,男女各半)在二周后接受了重 测。重测中对儿童的反应也按上述五个方面编码评分。用计算评分者间一致性相 同的公式计算九个问题两次施测的一致性。 如表1,百分数处于中高等范围内,在70%以

15、上的超过一半。这些结果表明,第一次施测中反应在大部分问题回答中与 第二次施测中的反应一致。换言之,对单个问题的反应的质量与仅隔两周之后的 反应有较高水平的一致性。本访谈的重测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表1访谈问题两次施测一致性的百分比问题目标类型策略类型策略适当性策略有效性策略原因问题一90.885.366.268.192.7问题二88.279.376.180.589.5问题三87.692.590.386.288.9问题四86.381.168.665.284.4问题五88.970.265.371.483.3问题六82.168.575.674.486.3问题七82.271.568.657.682.4问题

16、八94.585.479.868.878.4问题九89.582.758.457.586.3平均87.878.172.170.084.93.2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的目标根据访谈中被试对社交问题的反应,对被试所确定的交往目标进行分类。儿 童对发动交往情境确定的目标分为如下三类:设法发动交往;关注:旁观、注意等待或寻找发动交往的机会;不予理睬。对解决冲突情境确定的目标分为 如下三类:坚持自己的利益;妥协:即试图让双方都让步;放弃:指放弃 自己的利益或放弃对问题的解决。对维持交往情境确定的目标分为如下三类: 主动地维持;有条件地维持;不维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将各种情境中 的第类和第类视为“积极目标”,即

17、作出努力或试图作出努力去发动交往、 解 决冲突或维持交往;将各情境中的第类反应,即在发动交往情境中不予理睬、 在解决冲突情境中不试图解决冋题或被动地放弃自己的利益、在维持父往情境中 不作维持的努力的反应视为“消极目标”。两类目标在一个被试的反应中累计次数2。之和为9。不同社交地位儿童提出的社会交往目标频次的分布列于表表2不同社交地位儿童中社会交往目标的分布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全体7.43231.57921.33551.0337受欢迎儿童7.6667.90751.3333.9075被拒绝儿童7.00002.48631.25001.2154被忽视儿童7.14291.16731.85711.16

18、73一般型儿童7.47751.59461.27931.0106被试社会交往目标类型积极目标消极目标在全体被试中,每个儿童所确定的积极交往目标显著地多于消极目标(155=33.93, PV .001)。对儿童所确定的积极和消极交往目标的次数分别就社交地位、年级和性别因 素作方差分析(ONE-WAY),结果表明,只有年级因素有显著的效应:积极目标 中 F(2,151)=10.22, Pv0.01;消极目标中 F(2,151) = 6.07, Pv0.01。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所确定的社会交往的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 异。3.3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类型对儿童在三种情境中提出的

19、解决策略分别进行分类。具体类别如下:对于发 动交往的情境,儿童提出的策略共分为五类:言语沟通和请求;向对方提供 利益; 借助共同的活动; 借助第三方的帮助; 其它。 对于解决冲突的情境, 儿童的解决策略分为如下五类:言语沟通和解释;直接攻击;妥协、让步 或脱离冲突情境;借助第三方的帮助;其它。对于维持交往的情境,儿童的策略分为如下五类:言语沟通和解释道歉;提供利益补偿、给对方好处或分 享;采用替代、变通的方法或回避冲突;借助第三方的帮助;其它。对儿童在不同情境中提出的各种策略作 4 (社交地位)X 2 (性别)X 3 (年 级)的多元方差分析( MANOV A ),结果表明社交地位因素有显著的

20、主效应,WILKS Lambda ( 3, 5 1/2 , 53 )= .79, pv .05,年级因素也有显著的主效应,WILKS Lambda ( 2, 6,53 )= .68, p v .05。对社交地位不同的儿童在各策略上的平均值作进一步的 ONEWAY 和 SNK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两类策略上存在显著性的组间差异:在发动交往的第四类策略上,在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被拒绝儿童(M= .36, SD=.50)选择“借助第三方帮助”策略的显著高于其它三种类型的儿童 (受欢迎儿童 M= .06, SD= .23 ;被忽视儿童 M= .07, SD= .27;一般型儿童 M= .

21、14, SD= .35)。在解决冲突的第一类策略上,在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受欢迎儿童(M=1.56,SD= .92 )和一般型儿童(M=1.41, SD=1.00)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的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M= .67, SD=.78)和被忽视儿童(M= 1.36, SD= 1.00)。可见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冲突情景中使用语言沟通和解释策略较少。3.4 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对儿童在九个社会交往情境中提出的策略分别作有效性和适当性评定,然后分三种情境得到各种情境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平均得分。按社交地位的策略有 效性和适当性得分分布如表 3。对儿童在三种情境

22、中提出的策略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作4(社交地位)X 2(性别)X 3 (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多因素条件下社交地位因素也有显著的主效应,WILKS Lambda (3, 1 , 57 1/2 )= .80, pv .05;性别因素有显著的主效应,WILKS Lambda ( 1,2,57 1/2 )= .86, pv.01。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 不显著。表3社交问题解决策略适当性和有效性得分的社交地位分布社交地位发动交往解决冲突维持交往适当性有效性适当性有效性适当性有效性受欢迎儿童3.333.303.593.484.114.19被拒绝儿童3.123.182.423.734.0

23、54.03被忽视儿童3.172.432.933.553.713.86一般型儿童3.123.153.343.564.094.08对社交地位不同的儿童各策略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得分作进一步的ONEWAY和SNK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上,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有着显著的差别,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M=2.43, SD= .63)明显低于其他各类社交地位的儿童,受欢迎儿童(M=3.30, SD= .85)、被拒绝儿童(M=3.18,SD= .90)和一般型儿童(M=3.15, SD= .69)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上,受欢迎儿童(M=3.59, SD=1.07)和一般型儿童

24、(M=3.34,SD= .77)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M=2.42, SD=.47)。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之 间差异不显著,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M=2.93, SD= .88)之间差异也不显著。3.5儿童对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原因解释将儿童对其提出的策略所作的原因解释分为九类: 没有解释;遵从规则;服从权威;维持关系;自我中心;物品所有权;逃避惩罚;其它。将各类原因在九类问题情境中出现的次数累计作为每个儿童所看重的原因类别指 标。对八类原因作4(社交地位)X 2(性别)X 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多因素条件下社交地位因素有显著的主效应,WILKS Lambda (

25、3, 2 1/2 , 57 1/2 )= .69, pv.03。就不同的原因解释对儿童的社交地位作进一步的ONEWAY和SNK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以第五类原因即“自我中心”来解释其策略选择的儿童在被忽 视儿童中(M= .43, SD= .85 )明显高于受欢迎儿童(M=0, SD=0 )和一般型儿童(M= .10, SD= .36)。受欢迎儿童中根本就没有人以“自我中心”的原因解释其选择策略的原因。以第六类原因即“物品所有权”来解释其策略选择的儿童在被忽视儿童中M= .43, SD= .8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儿童,受欢迎儿童( M= .05, SD= .24)、被拒绝儿童( M= .09,

26、SD= .30 )与一般型儿童( M= .07, SD= .30 )之间差异不明 显。以第七类原因即“逃避惩罚”来解释其策略选择的儿童在受欢迎儿童中M= .67, SD= .9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儿童,被拒绝儿童( M= .09, SD= .30)、被忽视儿童( M= .07, SD= .28 )与一般型儿童( M= .29, SD= .36 )之间差异不明 显。3 讨论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常见社交问题情境的多指标分析以及社会地位高低不同的 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目标、策略和策略原因的比较,扩展了关于社交地位与儿童 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为了解儿童同伴评定、问题情境以及社交问题解决策略之 间的关系提供

27、了基本的信息。本研究最重要的结果是发现在发动交往和解决冲突情境的社交问题解决中, 儿童所选择的策略类型和策略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一结果部分 地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本研究选择的发动交往、维持交往、解决冲突三种社交问题情境是小学儿童 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验。与最初假设不一致的是,在维持交往的情境中,不 同社交地位的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的表现并无明显差异。 Feldman 和 Dodge( 1987)探讨了儿童的社交地位是否与对以下三种不同社交问题的反应相关:加入同伴活 动、嘲弄和模糊的场景。他们请儿童完成几项认知作业,结果表明,只有嘲弄 个情境中可以从儿童的反应预测其社会测量地位。高地

28、位儿童对此问题提出的解 决方法比低地位儿童提出的方法更为有效。这种社会测量地位的差异在男孩中比 在女孩中更为突出。这一研究与本研究的结果都说明,情境变量在儿童的社交问 题解决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问题情境可能对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意味着 不同的含义和要求。一致的结论是,解决冲突的情境最能反映不同儿童社会地位 儿童的策略差别。被拒绝儿童在解决冲突情境中提出策略的适当性显著低于受欢 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可能反映出被拒绝儿童对冲突情境中包含的要素缺乏适当 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在受欢迎儿童与不受欢迎儿童对冲突问题解决的差异方面,以前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这种差异。事实上,不受欢迎儿童与受欢迎儿童相比一

29、贯表现出在这类 问题解决上的缺陷( Richard & Dodge,1982;Rubin &Daniels-Beirness,1983有些实验室环境下的研究发现,不受欢迎儿童在进入同伴群体时比受欢迎儿 童表现出更多困难( Putallaz,1983,Putallaz & Gottman,1981 ),这与本研究发 现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的结果颇为相似。本研究中,对于发动交往情境,被忽视儿童策略的有效性不如其他儿童,而Pulallaz (1983) 的研究中对儿童的实际行动的观察也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 发动交往的表现确有差异。对假设的情境问题提出方法与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 为

30、观察两类信息能相互印证 , 这在同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研究表明访谈法对于了解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是适当的。但是,对假设 的社交问题解决这种方法的心理测量适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如情境的代表性、 问题解决策略的水平指标等。未来的研究应考虑提出一些测量社交问题解决的新 的方法,要研究哪些问题和问题情境能区分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并且,这类信 息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影响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缺陷。还应建立社 交问题解决能力的常模资料,弄清对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哪类问题是困难的,以 便能为建立适当的干预计划提供指导。对这些问题的注意,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 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对其社交地

31、位的(影响)作用。4 结论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所确定的建立和维持交往关系的积极交往目标普遍多于 放弃关系的消极目标。但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所确定的社会交往的积极目标和消 极目标的多少并无显著差别。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在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选择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被拒绝 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来发动交往。社交处境不利的儿童(被忽视和被拒绝 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 明显不如其他儿童,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在选择社会交往策略的原因方面, 被忽视儿童比正常儿童更注重 “自我中心” 的理由,也比其他各类儿童更多地用“物品所有权”来解

32、释其策略选择。有趣的 是,受欢迎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多地用“逃避惩罚”来解释其策略选择。10参考文献邹弘( 1996):儿童社会技能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 期,第 2025页。Elliott, S. N., & Gresham,F.M.(1993).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Special Issue: Socialskill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Modification , 17,287-313.Erw

33、in, P. G., (1994).Social problem solving, social behavior, and childrens peer popularity. Journalof Psychology , 1994 ,128, 299-306.Feldman, E.,& Dodge K.A.(1987).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ociometric status: Sex, age,and situational effect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5,211-227.

34、Goodman S.H.; Gravitt Jr. G.W.; Kaslow N.J.(1995)Social problem solving: a moderator of the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life stress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children. 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v23,4,473-416.Keltikangas-Jarvinen L.(2002) Aggressiv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ggressive beh

35、avior, andsocial acceptance in early and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4279-288.Lochman J.E.; Wayland K.K.; White K. J.(1993) Social goals: relationship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and to social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1, 2, 135-152.Putallaz, M.(1

36、983). Predicting childrens sociometric status from tChehirldbDeheavveilorp.ment ,54,1417-1426.Putallaz, M.,& Gottman,J.M.(1982).An interaction model of children enstry into peer groups.Child Development , 52, 986-994.Richard, B.A., & Dodge, K.A. (1982). Social maladjustment and problem-solving in sc

37、hool-aged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0,226-233.Rubin, K.A. & Daniels-Beirness, T. (1983).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correlates of sociometricstatus in kindergarten and grade one childre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 29, 337-351.Sadowski C., Moore L.A, Kelley M.L. (1994)

38、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SPSI) with normal and emotionally disturb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2, 4, 487-501.Shure, M.B., & Spivack,G.(1974). The PIPS test manual: A cognitive measure of interpersonalproblem-solving ability. cf: H.A.Bro

39、chin , & B.H.Wasik (1992).Social problem solvingamong popular and unpopular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 20,377-391.社交问题解决访谈提纲指导语:姓名: 你好,下面有一些常见的问题,与你的学习成绩和老师对你的评价都没有关系,请你认真思考,按照你 的真实想法回答,答案没有“对” “错”之分。我们会把你的回答保密的。1. 如果你看见有两个你不认识的同学正在玩一种很好玩的小玩具,你对他们的玩具很感兴趣。这时 你会怎么办?你怎样才能跟他们一起玩呢?为

40、什么用这种办法呢?2. 如果你正在看一本小人书,另一个同学也想看,他还想把你的书抢过去,你会怎么办?怎样才能不让 他抢拿走呢?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3. 假如你和你的一位朋友因为一件事闹了矛盾, 现在已经过去好多天了。 你会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跟他 和好呢?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4. 一天放学后,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在你家里看电视,正在看你喜欢的节目,他却没问你就换了一个 频道看另一个节目,这时你会怎样呢?怎样才能接着看你自己想看的节目?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5 、如果你看到几个陌生孩子正在欺负你的一个朋友,这时你会怎么办?你怎样才能不让朋友受欺负 为什么用这种办法?6. 如果你在街上碰到一位同学,他

41、向你借钱,可你的钱刚好只够买一个你急着要用的作业本。这时你会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既不得罪同学、又买回作业本呢? 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7. 你带着你的溜冰鞋出去玩,碰到你的朋友,他没有溜冰鞋。这时你会怎么办?你怎样才能使两个人都 玩得高兴呢?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8. 假如你转学到一所新学校, 你第一天来到新学校, 会不会主动去认识班上的同学呢?怎样才能认识其 他同学呢?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9. 别的班上有一位同学身体好、学习好、对人也很友好。你想不想成为那个同学的好朋友?怎样才能跟 那个同学成为好朋友呢?为什么用这种办法呢?附录二“儿童社交问题解决访谈”结果编码手册 (一)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分类A发动交往的策略: 言语沟通和请求;解决冲突的策略: 言语沟通和解释;维持交往的策略:言语沟通、解释、提供利益;共同活动;通过第三方;其它。直接攻击;妥协、让步或脱离冲突情境;通过第三方;其它。道歉;提供利益补偿、给对方好处、分享;用替代、变通,回避冲突;通过第三方;其它。(二)儿童对所选策略作的原因解释的分类无解释;遵从规则;服从权威;维持和谐;自我中心;物品所有权;逃避惩罚;其它。(三)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评分细则 情境一有效性: 1分- 没有策略; 2分- 过去请求; 3分-慢慢熟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