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_第1页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_第2页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_第3页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_第4页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V齊桓晉文之事章甲.問題討論:二齊宣王希望討論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孟子卻將話題轉到王政上。試回答:(1) 齊宣王和孟子的身份分別是什麼?他們各自關心什麼問題?答:a)齊宣王是齊國的國君,孟子是周遊列國、憑口才和學問游說各國國君的士 人。b)齊宣王所關心的是怎樣可以統一天下,建立像齊桓公和晉文公一樣的霸業。 孟 子所關心的是齊宣王是否肯接納他的主張,施行仁政。(2)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的君主,與齊桓公、晉文公有什麼不同?答:保民而王,莫之能禦的君主以德服人,愛護人民,受老百姓擁戴,因而 統一 天下;齊桓公、晉文公以威勢和權術服人,只能靠尊王攘夷為號召稱霸於諸 侯。前者能服人的心,後者只能服

2、人的口。(3) 孟子怎樣引發齊宣王討論王政的興趣?答:孟子首先指出孔子的門徒不稱道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霸業,自己也沒聽過這些 事迹 ,便輕輕撇開齊桓公、晉文公的事不說,把話題引向宣王所關心的另一問題:如 何統一天下。孟子告訴宣王,愛護人民便可統一天下,又肯定地指出宣王能愛護 人民,這樣便引發起齊宣王討論王政的興趣。二. 試就祭祀時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回答下列問題:(1)百姓對齊宣王以 羊 易牛一事有什麼意見?答:百姓以為齊宣王為了吝嗇一頭牛才這樣做。(2)齊宣王怎樣解釋自己用羊代替牛來釁鐘?他是否認為百姓的想法毫無道 理? 答:a)齊宣王說齊國雖小,也不至於要吝嗇一頭牛,他只是不忍心看見那頭牛恐

3、懼得 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卻要被殺罷了。b)被孟子質問以羊來祭鐘跟用牛祭鐘有什麼分別時,齊王答不上來,那時他才明 白百姓的想法有道理。3)孟子怎樣分析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 答:孟子說齊宣王只看到那頭牛發抖,卻沒有見到羊發抖,所以不忍心殺牛而以 羊代 替,正如君子只要看着禽獸活生生的,便不忍心見到牠們死;聽到牠們的哀鳴聲 ,便不忍心吃牠們,這和君子把廚房築於遠離自己起居地方的心理是一樣的。頁一(4)孟子由齊宣王的親身經歷為起點引入王政的問題,對發揮他的論點有什麼 好處?他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 答:a)孟子由齊宣王的親身經歷引入王政的問題,令齊宣王更有親切感,更易投 入, 由此巧妙地發揮論點,使

4、他易於接受,從而說服對方。b)孟子能引發齊宣王追問下去,已取得預期的效果。三. 孟子對齊宣王說: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試回答:( 1)什麼叫 做不 為?什麼叫做不能?孟子舉出什麼例子說明兩者的區別? 答: a) 不為是指明明能力上做得到的事,卻因種種理由不肯去做;不能 是指 某事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確實做不來。b)孟子舉了以下例子說明兩者的區別: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渤海,告訴別人 說做不到,是不能,但如果為長者折取樹枝這樣輕而易舉的事也說做不到, 這就是不為了。2)孟子為什麼說王(齊宣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答:因為齊宣王有不忍的心,他既然能將恩惠施加到禽獸身上,證明他也有 能

5、力 愛護人民,推行王道;可是現在他的恩德還沒有到達老百姓那裏去,顯見齊宣王 只是不去推行王道,而不是力有不逮。3)孟子怎樣用類比法說明以上的觀點?用類比法說理有什麼好處? 答:a)類比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特徵上也可 能相 似的道理。挾太山以超北海是超乎人的能力,屬不能一類;而為長 者折枝是人力很易做到的,如果不做,便屬不為一類。齊宣王既然施恩 及於禽獸,當然能施恩及於百姓,他的行王道便有類於為長者折枝,故此 他的不王(不推行王道)便屬於不為一類,不屬於不能一類了。b)類比法通常以較具體、顯明的事物作比,從而推出較抽象的事物的結論,好處 就是令被比類的事物變得顯淺易

6、明,令人信服。四. (1)孟子為什麼認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可以把天 下運於掌上? 答:因為有敬老護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愛別人、愛 護人 民上,令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必定會獲得人民的擁戴和支持,這樣治理天下,便 好像在掌上運轉丸珠那般容易了。2)舉斯心加諸彼的斯心指的是什麼?全句是什麼意思? 答:斯心指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敬老護幼, 又能推 己及人的心。全句的意思就如詩經所說的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就是教人用這樣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由己及人。頁二3)古之人善推其所為,他們所為的是什麼? 答:他們所為的就是老吾老及幼吾幼,即尊

7、敬自己的長輩和愛護自己的 小孩。他們勝過一般人的地方 ,便是能推廣自己的做法 ,使自己的恩惠廣被他人。4)孟子在這段文字裏引用 詩經說明什麼問題?引用 詩經有什麼好處? 答:a)孟子引用詩經說明人君要治理好天下,必先從家庭做起,以身作則, 先做 自己妻子的榜樣,然後做兄弟的榜樣,逐步把自己的作為推廣開去,才是治國 之道。b)詩經在當時是一部有權威的典籍,孟子引用詩經,是想增加自己論 辯 的說服力。五. 孟子經常周遊列國游說諸侯,他的游說技巧很高,試據本文回答下列問題:(1)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孟子游說齊宣王之前,是否能做到知 彼? 答:孟子游說齊宣王之前,已能做到知彼,現舉例說明:a)

8、孟子早知道齊宣王有稱霸的野心,所以當宣王向他詢問齊桓公、晉文公的事, 他便撇開不談。b)孟子洞察齊宣王有統一天下的心,所以趁機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禦的 理 論,以吸引宣王。C)孟子獲悉齊宣王曾因不忍心殺祭鐘的牛,而以羊代替牛,於是便由宣王的親 身 經歷,引入王政的問題,從而希望說服宣王放棄霸政,推行王道。(2)由祭祀時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推論到推恩足以保四海 ,孟子怎 樣運用 了層層推進的游說技巧? 答:孟子運用層層推進的游說技巧步驟如下: a) 先舉出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說明憑這種不忍之心便足以統一天下。他指 出宣王這樣做並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讓宣王陶醉在孟子的讚美中。b)然後提出若隱其

9、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問得宣王爽然自失,難 以 回答。C)接着替宣王剖析心理,指出宣王既非吝嗇,那必定是基於仁術,而以 羊 易牛是因為見牛未見羊。孟子的話說到宣王的心坎裏,所以引得宣王詢 問這種心理與王道相合的原因。d)孟子跟着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 輿 薪的類比,說明宣王不行王道,只是不為,並非不能;再用挾太山 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兩種難易程度懸殊的事物類比,生動地說明了不 為和不能的區別。最後歸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效果,證明推恩足 以保四海的道理。頁三六. 左傳曹劌論戰一文中,曹劌認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屬 ,並可以憑

10、藉為作戰的條件,這和孟子所說的推恩足以保四海有 什麼相同的地方? 答:左傳曹劌論戰一文中,魯莊公雖然未能仔細查察及判斷大大小小的訴 訟, 但他基本上能根據情理去判決,使不致出現誤罰無辜的情況,可見魯莊公能本着 孟子所謂的不忍之心判案,將恩惠推廣到百姓身上,這樣必定會得到百姓擁 護,所以曹劌說這是忠之屬,可以憑藉為作戰的條件;這和孟子所說的推 恩足以保四海的道理是一樣的。把恩惠推廣開去,愛護百姓,定能令民心歸附 ,足以安定天下。七. 試據齊桓晉文之事章解答下列各問: (1)君子遠庖廚跟 以羊易牛 一事 有何關係?試加以申述。答: a) 兩者的共通點: i) 同樣都是仁術的表現。ii)同樣都是因眼

11、見禽獸痛苦而不忍宰殺的心理。b)君子遠庖廚是因為君子見到禽獸活着,便不忍心見到牠死亡;聽到禽獸 被 殺時哀鳴,便不忍心吃牠的肉。所以遠離宰殺禽獸的廚房,是同情禽獸的表現。C)以羊易牛是因為看見牛驚惶發抖的樣子,而沒有看見羊,所以以羊代替 牛, 如果見到的是羊而不是牛,同樣也會不忍心殺羊,這亦是同情禽獸的表現。2)文中提及下述一段文字: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 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 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a) 孟子

12、舉出以上例子,是要說明什麼道理?試加以說明。b)這段文字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技巧?c) 試從這段文字中分析孟子的游說技巧。答:a)以上例子所說明的道理是:i)說明齊宣王功不及於百姓的原因,在於不肯做,而非不能做。ii) 一根羽毛不能舉起,是因為不肯用力的緣故;一車薪柴也看不到,是因為 不肯去看。孟子以此比喻宣王不行仁政,百姓沒有受到保護,是因為宣王不肯 施恩於百姓,而並非沒有能力做。b)上列一段文字中所運用的修辭技巧:i)誇張: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ii)輕重對比: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大小對比:明足以 察秋 毫之末,而不見輿薪。iii)排比: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

13、用明焉;百姓 之 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百姓之不見iv)設問: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保,為不用恩焉。頁四C)孟子在引文中所運用的游說技巧:i)以比喻說明道理,使事理顯淺易明。ii)提出答案顯明的問題,使宣王肯定能做而不肯做的不合理,對其後孟 子 的批評: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無法否認。八. (1)文中提及下述一段文字: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甲.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姐之謂我愛也。 乙.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之,反 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a) 甲段中的王笑與乙段中的王說分別在什麼情況下

14、發生?宣王當時的心 情如 何?這兩種喜悅有何不同?b) 試把宣王所引用的詩句改寫成語體。c)宣王引用的詩句有何作用? 答:a)甲段中王笑及乙段王說的比較:i)王笑:發生情況:孟子指出牛與羊同樣無辜,所以宣王以羊換牛的做法其 實是 自相矛盾的,而宣王也陷入無法解釋的困境中。宣王心情:矛盾非常,自己也無法解釋以羊易牛的行為。喜悅性質:是無可奈何的苦笑。ii) 王說:發生情況:孟子稱讚宣王有仁慈的心,並為他以羊易牛一事作出 合理解 釋,皆因宣王只見牛驚惶,而未見羊;宣王心中頓然有所領 悟,矛盾盡釋。宣王心情:為自己的行為找到解釋,感到孟子十分了解自己,心情愉快。喜悅性質:是高興、滿意的笑。2)文中提及下述一段文字:詩云:刑于寡妻,王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