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试验报告_第1页
水处理试验报告_第2页
水处理试验报告_第3页
水处理试验报告_第4页
水处理试验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攻b理:验报告实 验 名 称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实验二:曝气充氧实验实验三: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实验四: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实验五:沉降比与污泥指数实验实验六:水处理装置演示实验实验七: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实验八:珠江微污染水源处理实验实验时间2006年10月9日至11月27日同组者使 用设 备及 仪器名称型号规格备注沉淀管烘箱天平曝气充氧装置恒温振荡器722 分光光度计丁过滤及反冲洗装置ZR2-6 型混凝搅拌器水泵漏斗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1/10000分析天平空压机实验成绩课内评分60%实验报告评分40%合计得分实验一自由沉淀实验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2)进

2、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 ( 和G/Cou 的关系曲线。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 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本试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 粒自由沉淀的规律。试验用沉淀管进行,如图。设水深为h,在 t 时间能沉到 h 深度的颗粒的沉速 u= h/t。根据某给定的时间 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o的颗粒,在 to时都可以全部去除。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 Co( mg/L),则沉淀率为:CoCtE100%Co在时间 t 时能沉到 h

3、深度的颗粒的沉淀速度为:式中:co原水中悬浮物浓度(mg/L)ct经 t 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 mg/L) h 取样口高度(cm)t 取样时间(min)tE),沉速沉淀率(uE)h io t6o(mm/s)自由沉淀试验装置实验装置与设备1 沉淀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2、秒表,皮尺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量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4、污水水养,采用高岭土配置。四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投入到配水箱中,开动搅拌机,充分搅拌。2 取水样 200ml (测定悬浮浓度为 co)并且确定取样管内取样口位置。2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

4、搅拌机,并且记录高度值。开动秒表,开始 记录沉淀时间。3当时间为 1、3、5、10、15、20、40、60 分钟时,在取样口分别取水 200ml,测定悬浮物浓度(Ct)。4、每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皆需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 的高度,计算时取二者的平均值。5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固体量。首先调烘箱至105 1C,跌好滤纸放入称量瓶中,打开盖子,将称量瓶放入 105 C 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 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 物的重量(还要重复

5、烘干至恒重的过程)6 悬浮固体计算:式中: 31称量瓶+滤纸重量(g)32称量瓶+滤纸重量+悬浮物V水样体积(100ml)五实验结果分析与思考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如下表编号滤纸质量 g悬浮 物质量浓度 Cg/l时 间min沉淀管液面咼度H(m)沉 降 速度 mm/s沉淀 率P(%)Ct/C0过滤刖过滤后刖(m)后(m)刖(m)后(m)1.21.681.671.301.301.300.011.0381.1580.120007991500.00).001.01.671.301.291.294.390.021.0491.1570.1088591.67127210.0001.01.661.611.29

6、1.231.262.195.331.0491.1520.1033109113204.6370.81.651.281.271.271.483.541.0491.1350.0866151.663259216.5000.51.641.641.261.261.261.066.21)1000 1000V(mg/L)g)51.0461.1030.05772074968633.7280.41.641.631.261.251.260.777.161.0481.0920.04443026481022.8190.31.621.251.251.250.570.471.0431.0740.0311401.639212

7、229.5550.21.621.611.241.231.240.367.781.0481.0690.02116026481432.2641、根据不同沉淀时间的取样口距液面平均深度h 和沉淀时间 t,计算出各种颗粒的沉淀速度u 和沉淀率 E,并绘制沉淀时间沉淀率和沉速沉淀率的曲线2、利用上述资料,计算不同时间t 时,沉淀管内未被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即:P=(G/CO)X100 %以颗粒沉速 u 为横坐标,以 P 为纵坐标,绘制 u P 关系曲线。图(一)t-E 曲线图(二)u-E 曲线05.0沉淀时间 (t/min)率淀沉3530252015率淀、)r沉500.00.51.01.52.02.5

8、3.03.54.04.5沉淀速度u(mm/s)200-L-J-J-1-0.01.02.03.04.05.0沉降速度(mm/s)u - P 曲线思考题: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淀速度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淀速度有区别吗?答:有。自由沉淀中颗粒速度始终不变。其沉淀过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斯特可斯公式描述。絮凝沉 淀中颗粒沉淀速度不断加大,实际沉速很难用理论描述,主要靠试验测定。2.绘制自由沉降曲线的意义?答:可于从曲线看出 t-E,u-E, u-P 的关系。并进一步从 u-P 曲线上求出某一沉降速度的去除率。实验二活性炭吸附试验一 实验目的:(1)了解活性炭的特点和使用范围;(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

9、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过程的操作。二实验原理:A、活性炭吸附,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活性炭在溶液中达到吸附平衡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 表示:V(Co-C)Xq= M = M其中:q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的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重量g/g ;V污水体积,LCo、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 ;X 一被吸附物质重量,g ;M活性炭投加量,g.。B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曲线称为吸附 等温线,常以下式表示:1lg q = lg k + n lg cC 通过

10、吸附实验测得 q、C 相应值。同时,由朗伯一比尔定律:A CL可知,样品浓度跟吸光度成正相关。所以只要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出标准曲线,就可以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就可以从标准曲线上读 出样品的浓度。三实验步骤:(1) 画出标准线:a、 准确吸取酚标准液 0.5、1.0、3.0、5.0、8.0、10.0、15.0、20.0mL 于 50mL 比色管中,加入适量 蒸馏水稀释;b、 同时作一空白样;c、加入氨缓冲溶液(pH=10) 0.5mL;d、 加入 4 氨基安替比林 1mL;e、加铁氰化钾 1mL;f、 加蒸馏水到刻度;g、 15min 后用 722 分光度计测其吸

11、光度(波长为a=510 n m );h、绘制标准线。(2) 在 6 个 250mL 的三角烧杯中分别投加 0、50、100、200、300、400mg 粉末状活性炭,再分别加入100mL含酚废水。(C=10mg/L)(3)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计时振荡 1h;(4) 将震荡后的水样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滤出液50mL(5)按步骤(1 )中 c d f g 加药,测吸光度;(6)在标准曲线上查出酚的浓度,并记录和计算数数据。四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实验数据和计算见以下图表:(水温25 C)表一标准曲线计算表示液投量0.500013581C1520酚液浓度 mg/mL0.00010.00

12、020.00060.0010.00160.0020.0030.004吸光度0.00400.020.0770.1080.1770.2230.30.435表二吸附原始数据表活性炭量050100200300400吸光度3.010.8070.0990.0450.0250.016含酚浓度 mg/mL0.02500.00610.00090.00040.00020.0001表三吸附率计算表序号原水酚/(mg.mL)出水酚/(mg.mL)废水体积 V/mL炭量/g吸附量 g/mg酚去除率/%10.0250.00011004002.4999.620.0250.00021003002.4899.230.0250.

13、00041002002.4698.440.0250.00091001002.4196.450.0250.0061100501.8975.660.0250.025100000图一标准曲线图标准曲线0.50.4度0.3光吸0.20.10.00.0000.0010.0020.0030.0040.005酚溶液浓度(mg/mL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1 在做标准曲线时,吸光度出现负数,说明实验误差大。根据实验情况,这些误差多由投加药品量 误差引起。3同一个加药程序由同一个同学负责,这样可减少由于不同同学的读数误差的差异而引起较大的实验误。六、思考题:1.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线之间的关系答:本实验

14、的数据误差较大。2.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答:一定的实验状态下作出了吸附等温线,只要在相同的实验状态下做出实验数据就可在吸附等温线 上查得水中某物质的浓度。用粉末状的活性炭有利于加快吸附,使实验更快更准确。0.450.400.350.300.25-4.50-4.00-3.50-3.00吸附等温线020L-2.50-2.00Igc实验三过滤及反冲洗实验一 实验目的:(1 )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加深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2 )通过实验得出流速与水头损失之间的关系;(3)通过实验得出冲洗强度与膨胀度之间的关系;(4)了解进行过滤及反冲洗模型试验的方法;二实验原

15、理:(1 )滤池净化的主要作用是接触凝聚作用,水中经过絮凝的杂质截留在滤池之中,或者有接触絮凝作用 的滤料表面粘附水中的杂质。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料的总面积;(2 )滤速大小、滤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过滤进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截留杂质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决定滤层 的水头损失。当滤速大、滤料颗粒粗、滤料层较薄时,滤过水水质很快变差,过滤水质的周期变短;若滤 速大,滤料颗粒细,滤池中的水关损失增加很快,这样很快达到过滤压力周期;(3)滤料层在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一定,滤料颗粒越大,所需冲洗强度便越大;水温越高,所需冲洗强 度也越大。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

16、,这时滤层水头损失 的计算公式为:e = ( L Lo)+ LoX 100%其中:L砂层膨胀后的厚度(cm), Lo砂层膨胀前的厚度(cm),当反冲洗速度增大后,滤料层完全膨胀,处于流态化状态。根据滤料层前后的厚度便可求出膨胀率。三 实验步骤:(1 )了解实验装置及构造;(2)打开和关闭过滤相应的阀门,启动水泵进行观察运行情况;(3)测量并记录数据;(4)进行反冲洗时,先调整反冲洗对应的阀门;(5 )做膨胀率 e =10%、20% 30%勺反冲洗强度 q 的实验;(6)打开反冲洗水泵,调整膨胀度e,测出反冲洗强度值;(7)测量每个反冲洗强度时应连续测3 次,取平均值计算。四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17、数据处理见下表、下图、水压咼度CM进水量L/h、 、h1h2h3h4h532011351086554.554213210564.554543132.510464.55453.5平均133106655454300113491685857.521349267.557.557313390 P 67.557.557平均13491685857260113210080737221321008073723132100807372平均132100807372膨胀率102030管径 mm虑料虑层咼 mQ l/h680860900120石英砂1.205进水量L/h320300260管径mm120120120流速c

18、m/s0.790.740.64、水头损失cm进水量L/h 7、H1-H2H1-H3H1-H4H1-H532027687979 3004366767726032525960流速与水头损失的关系0.20.40.60.81流速cm/s0.350.30.25度0.2膨0.150.10.05冲洗强度与膨胀度的关系冲洗强度00me失损头水86040H1-H2- H1-H3-Cr-H1-H4H1-H5五、 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由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和各曲线可以看出:1过滤时水头损失随运行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速变缓。2过滤时水头损失随虑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H1-H4 表示整个滤料层的水头损失;H1

19、-H5 表示滤料层和承托层的水头损失之和。它们的水头损失数据接近,曲线几乎重合。说明承托层的水头损失很小。3实验时运行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滤后水水质变差。因此运行流速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4从反冲洗数据及“膨胀度与冲洗强度”曲线图可以看出:膨胀度随冲洗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当增 加到一定程度时膨胀度增加有限,且有滤料流失的可能,所以不能无限增加冲洗强度。5为使达到较好的冲洗效果和避免滤料的流失,就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冲洗强度q , q般由实验测得。6在循环泵的吸水管入口处设一过滤器,以免当操作不当使滤料流失时滤料通过吸水管进入水泵,损 坏水泵,进入转子流量计造成转子流量计不能正常工作。六、 注意事项

20、:1 在过滤实验前,虑层中应该保持一定的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实验时在测压管中积有空气,影响 读数。2 在反冲洗时,不要过大的开启进水阀,应缓慢打开以免滤料冲出柱外。3 反冲洗时,为准确量出砂层厚度,一定要在砂面稳定后再测,并在每一个反冲洗流量下连续测量3次求平均值。实验四曝气充氧实验一 实验目的:(1 ) 测定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值;(2)加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3)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丘和动力效率 Ep。二实验原理:(1 )曝气是人为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充氧过程是传质的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 理论。本实验采用百稳态测试方法,

21、即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 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液体溶解氧的浓度c 是时间 t 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 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以下公式计算Ig(cs-c0)-lg(cs-ct)K|a2.303其中:KLa氧总转移系数,L/h ; t 曝气时间,h;以 cs曝气池内初始溶解氧浓度,本实验中tCs-C0K_a1 gCs-ct=t2.303=0,co= 0实验步骤:计算投药量,脱氧剂采用结晶亚硫酸钠,投药量 关闭所有开关,向曝气池内注入清水(自来水) 将用温水溶解的药由筒顶倒入,使其混合反应 当水样脱

22、氧至零后,开始正常曝气,曝气后定 DO 测定 Do 值,直至 DO 为 95%的饱和值为止。(5)同时计量空气流量、温度、压力、水温等;(6)水样的采集,用碘量法测定溶解氧,水样需采集到溶解氧瓶中。注意不使水样曝气或有气泡残存在采 样瓶中。(7)碘量法 DO 的测定:A、溶解氧的固定,用吸管插入溶解氧的液面下,加入 1mL 硫酸锰溶液,2mL 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数次,静止。B、析出碘,轻轻打开瓶塞,立即用吸管插入液面下加入沉淀物全部溶解为止,放置暗处5min ;C、滴定,吸取 100.0mL 上述溶液于 250mL 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呈淡黄色,加入 液,继续滴定至蓝

23、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用量;D 溶解氧浓度计算:四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数据处理见下表、下图。扩散器型 式曝气筒直径水深水温气量气温气压孔板0.121.824.000.324765瓶号时间滴定药量/mlDO/(mg/L)瓶号时间滴定药量/mlDO/(mg/L)151.552.906301.963.662101.542.887402.053.833151.713.208502.13.924201.83.369601.973.685251.853.4610计算:RoEA=-x 100%Ct曝气某时刻 t 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L=1.5 x 1.58g (其中 1.5 为安全系数);

24、1.9m;10min 后取水样测溶解氧(DO;1、5、10、15、20、25、30、40、50、60min 取样现场测 DO 饱和值为 5.5mg/L.(1)(2)(3)(4)2.0mL 硫酸,小心盖好瓶塞,颠倒混合插匀,至1mL 淀粉溶溶解氧(mg/L)=M*V*8*1000100(其中:M 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KLa(20) =KLa1.02420)SRO=KLa(20)(Cx-c0)VR0=(mg/h)20 C时的供氧量:S=21%x 1.33Q(20)6=0.28Q(20)kg/h=0.28Q(20)x 10 mg/hQf/(Po

25、T) Q(20)=f=QPoToQ( 20)-20 度时空气量(m3/h);Qt-转子流量计上读数(m3/h);Po-标准状态时空气压力;To-标准状态时空气绝对温度,值为373+20= 393K;P-实验条件下空气压力;T-实验条件下空气的绝对温度;0.300C 0.260S 0.22000.180g 0.1400.100时间(h)由图可知,直线斜率约为0.206故氧总转移系数 Kla=0.206 X 2.303=0.475 L/h五、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及改进设想:1.实验时由于脱氧不彻底,时间为 Omin 时的 DO 并不为 0,并且此后逐渐降低。直到5min 开始以后测得的 DO 值才随

26、时间上升。因此我们的数据处理以5min 为起点。2从图中的点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实验误差大。根据实验情况,这些误差多由药品计量误差引起。3同一个加药程序由同一个同学负责,这样可减少由于不同同学的读数误差的差异而引起较大的实验误。实验五水处理装置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处理装置模型及其运行情况,了解各种水处理装置在实际中的构造和运 行状况。一、机械搅拌澄清池一) 实验目的1、熟悉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2、加深对滤池过滤机理的理解;3、了解机械搅拌澄清池的分类。二) 实验原理机械搅拌澄清池是将混合、絮凝和澄清工艺组建在一个池子内,并采用机械搅拌使活性泥渣呈循环回流方 式,促使泥渣和

27、原水接触起絮凝作用,提高澄清的效果。主要由第一、二反应室和分离室组成。经投药后 的原水进入第一、二反应室后与回流泥渣接触,结成大而重的絮凝体,在分离室内分离澄清后出流。机械 搅拌装置为变速电机带动的叶轮和叶片,叶轮提升水流,叶片搅拌加速混凝反应。该池优点是,对水量、 水质变化适应性较强,耗矶率低,净化效率较高,而且运行管理方便澄清池的工作效率取决于泥渣悬浮层 的活性与稳定性。泥渣悬浮层是在澄清池中加入较多的混凝剂,并适当降低负荷,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 逐级形成的。为使泥渣悬浮层始终保持絮凝活性,必须让泥渣层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即一方面形成新的 活性泥渣,另一方面排除老化了的泥渣。工艺特点加过药

28、剂的原水在第一和第二絮凝室内与高浓度的回流泥渣相接触,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机械澄清 池处理效果稳定、适应性较强、水头损失小,单位面积产水量大;但需机械设备,维修量较大。适用于大、 中型水厂。二、脉冲澄清池一) 实验目的1、了解脉冲澄清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2、加深对脉冲澄清池运行环境的认识。二) 实验原理通过配水竖井向池内脉冲式间歇进水。在脉冲作用下,由真空泵造成真空进行使进水室水位上升,当 水位达到进水室最高水位时,进气阀自动开启,开始向澄清池放水;当水位下降到最低水位时,进气阀又 自动关闭,真空泵则自动开启,再次造成真空,进水室内水位又上升,如此池内悬浮层一直周期地处于膨 胀和压缩状态,进行

29、一上一下的运动。这种脉冲作用使悬浮的工作稳定,端面上的浓度分布均匀,并加强 颗粒的接触碰撞,改善混合絮凝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净水效果。工艺特点澄清池的上升流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悬浮层不断产生周期性的收缩和膨胀,不仅有利于微絮凝颗粒 与活性泥渣进行接触絮凝,还可以使悬浮层的浓度分布在全池内趋于均匀,并防止颗粒在池底沉积。应用范围脉冲澄清池适用于各种规模水厂,因处理效果受水量、水质和水温影响较大,构造也复杂,现在新设 计的水厂已经很少使用。三、砂滤-无阀滤池一)实验目的1 熟悉砂滤池的构造及工作过程;2、加深对滤池过滤机理的理解;3、掌握利用砂滤池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的实验方法。二)实验原理过滤通常用在

30、化学混凝和生化处理之后,它是一种使水通过砂、煤粒或硅藻土等多孔介质的床层以分 离水中悬浮物的水处理操作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呈分散悬浊状的无机质和有机质粒子,也包括各 种浮游生物、细菌、滤过性病毒与漂浮油、乳化油等。滤池的形式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双层滤料、 多层滤料和上向流过滤等。若按作用水头分,有重力式滤池和压力式滤池两类。为了减少滤池的闸阀并便 于操作管理,又发展了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等自动冲洗滤池。所有上述各种滤池,其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都基本相似。滤池的过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理也涉及多种因素,常用的几种解释有:阻力截留、重力沉

31、降、接触絮凝。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污物在滤料中不断积累,滤料层内的孔隙由上而下逐渐被堵塞,水流流过滤料 层的阻力和水头损失随之逐渐增大,当水头损失达到允许的最大值或出水水质达到某一规定值时,过滤中 止。需要对滤池进行反冲洗以除去积聚在滤床内部的污染物。滤池冲洗主要有三种方法:反冲洗、反冲洗加表面冲洗、反冲洗辅以空气冲洗,反冲洗效果主要取决 于冲洗强度和时间。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滤池过滤机理,滤池操作方法,维护要点。难点:滤池操作方法。四)实验准备带 PLC 控制系统的砂滤池一套、必要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玻璃仪器。四、斜板沉淀一)实验目的1 通过进行双向流斜板沉淀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其构造和工作

32、原理的认识;2、进一步了解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3、熟悉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沉淀面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斜板沉淀池实 际上是把多层沉淀池底板做成一定倾斜率,以利排泥。斜板与水平成60角,放置沉淀池中,水在斜板的流动过程中,水中颗粒则沉于斜板上,当颗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滑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难点: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四)实验设备双向流斜板沉淀池。五、V型滤池一)了解:V 型滤池是快滤池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进水槽形状呈V 字形而得名,也叫均粒滤料

33、滤池(其滤料采用均质滤料,即均粒径滤料)。在 V 型槽上设小孔,在过滤时可以进水,在反冲洗时可横向布水,使反冲洗废水流向集水槽,加快反 冲洗进程,冲洗效果好。二)工作过程1.过滤过程:待滤水由进水总渠经进水阀和方孔后,溢过堰口再经侧孔进入被待水淹沿的 V 型槽,分别经槽底均匀的配水孔和V 型槽堰进入滤池。被均质滤料滤层过滤的滤后水经长柄滤头流入底部空间,由方孔汇入气水分配管渠,在经管廊中的水封井、出水堰、清水渠流入清水池。2.反冲洗过程:关闭进水阀,但有一部分进水仍从两侧常开的方孔流入滤池,由V 型槽一侧流向排水渠一侧,形成表面扫洗。而后开启排水阀将池面水从排水槽中排出直至滤池水面与V 型槽顶

34、相平。反冲洗过程常采用“气冲 T 气水同时反冲 T 水冲”三步。气冲 打开进气阀,开启供气设备,空气经气水分配渠的上部小孔均匀进入滤池底部,由长柄滤头喷 出,将滤料表面杂质擦洗下来并悬浮于水中,被表面扫洗水冲入排水槽。气水同时反冲洗在气冲的同时启动冲洗水泵,打开冲洗水阀,反冲洗水也进入气水分配渠,气、水分别经小孔和方孔流入滤池底部配水区,经长柄滤头均匀进入滤池,滤料得到进一步冲洗,表扫仍继续进 行。停止气冲,单独水冲,表扫仍继续,最后将水中杂质全部冲入排水槽。3. V型滤池的特点:反冲洗一般采用气冲、气水同时反冲和水冲三个过程,反冲洗效果好,大大节省反冲洗水量和电耗。整个滤料层在深度方向的粒径

35、分布基本均匀,在反冲洗过程中滤料层不膨胀,不发 生水力分级现象,保证深层截污,滤层含污能力高。六、生物接触氧化池: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生物接触氧化池构造与原理。2、 通过模型演示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塔式生物滤池处理系统的特征。二)实验原理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它是通过曝气充氧使池内的好氧菌大量的繁殖,通过 与污水的接触,好氧菌摄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生长在填料表面,有的是以絮装悬浮生长于水中。因此它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二者的特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微生物所需的氧由鼓风机供给,再由微孔曝气器释放出。生物膜生长到一定

36、厚 度,填料上的微生物因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和曝气气流形成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脱落,促 进新生物膜生长来形成生物膜新陈代谢。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下列优点:A.体积负荷高,处理时间短。B.生物活性高,且有较高的微生物深度。C.污泥产率低,不需污泥回流。 D.出水水质好,耐冲击性好。E.挂膜方便,可间竭进行,没有污泥膨胀问题。而且池内加装的是大连理工在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研制并具有知识产权的组合式弹性立体填料,它既是生物膜的 载体,也起截留悬浮物的作用。该填料具有较大的生物附着力,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水流流态好,传 质效果良好,且强度大,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高,阻力小,经久耐用,截留悬浮物

37、能力强,密度与水体接近, 并且在 CMRfc 物接触氧化池内还设有立式折流板以改善水与填料的接触性能,填料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器, 进行鼓风曝气。实验六 SBR 自控运行实验实验目的:(1) 通过 SBF 法计算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实验,了解和掌握SBR 法计算机自控制系统的构造和原理;(2) 通过模型演示实验,理解和掌握SBR 法的特征。二实验原理:SBR 工艺为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其去除机理是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并为合成提供所需能量,同时通过活性污泥的絮凝、吸附、沉淀等过程来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其运行操作在空 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按序排列,是间歇的,因些该工艺又被称为序批间歇式。

38、典型的SBR 系统包含一座或几座反应池及初沉池等到预处理设施,反应池兼有调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SBR 法系统的运行分为 5 个阶段,即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澄清阶段、排放处理水阶段和等进水阶 段。从进水到待进水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底物浓度、污泥浓度、底物的去 除率和污泥的增长速率等都随时间不断变化。A、进水阶段,不仅是水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反应器内进行着重要的生化反应;B 反应阶段,当反应器充水至设水位后,污水不再流入反应器内,曝气和搅拌成为该阶段的主要运行 方式。曝气一方面可以降解污水中BOD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硝化反应,作为生物脱氮的前提。有时该阶段也排放一

39、部分剩余污泥;C 沉淀澄清阶段,反应降解结束后,反应器内不再曝气,系统进入沉淀澄清阶段。由于静止的条件下 进行絮凝和沉淀,有较理想效果。D 排放处理水阶段,由排水阀排出池外直到设计的最低液位。E、待进水阶段,从排放水处理水阶段到进水前的一段空闲时间称为待进水阶段。总而言之,当反应池充水,开始曝气后,就进入了反应阶段;待有机物含量达到排放标准或不再降解时,停止曝气。混和液在反应器中处于完全静止状态,进行固液分离,一段时间后排放上清液,活性 污泥留在反应池内,多余的污泥可通过放空管排出。到此,完成了一个运行周期,反应器又处于准备 进行下一周期运行的待机状态。三操作步骤:(1 )开启水泵,将原水送入反应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