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_第1页
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_第2页
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_第3页
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_第4页
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xx-xxx-2010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riding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bracket(征求意见稿)2010- xx-xx 发布 2010- xx-xx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前 言随着城市交通不断发展,高架桥梁、轨道交通、城市立交、快速道路等立体交通大规模建设,跨越城市道路、桥梁等构(建)筑物的施工支架越来越多。这类施工支架已严重影响既有交通和城市市容。为了限制和规范跨越式支架的使用,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减少施工支架对

2、交通和环境的影响,确保城市和谐发展,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渝建2010265号)的要求,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本规程。本规程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规程。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 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4. 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5. 构造要求;6.安装与拆除;7. 试验与验收;8. 安全防护与监测;9.附录。本规程第4.4条、4.5.1条、4.5.2条、4.5.4条

3、、5.1.2条、5.3.4条、6.1.1条、6.5.1条、8.1.4条、8.1.5条、8.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由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南岸区南城大道4号,邮政编码:400060)。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如下:主编单位: 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参编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单轨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 审查专家:目 次1、总则42、术语53、总

4、体布置与结构形式54、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114.1设计荷载114.2 设计方法114.3强度114.4 刚度144.5 稳定性145、构造要求155.1 地基与基础155.2 立柱155.3 横梁155.4 连接构造要求166、安装与拆除166.1支架安装准备166.2支架基础施工166.3立柱安装166.4横梁安装176.5支架拆除187、试验与验收197.1一般规定197.2支架荷载试验197.3支架验收198、安全防护与监测228.1安全防护228.2安全监测22附录A施工设施安装验收记录23附录B阶段质量检查验收记录24附录C本规程用词说明25附录D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261 总 则1.

5、0.1 随着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的发展,跨越既有道路、桥梁等构(建)筑物的高架桥梁、轻轨构(建)筑物数量增多,施工过程中大量采用有支架跨线施工,对城市交通和人文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了限制和规范跨越式施工支架的设计和使用,推广应用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减少对既有交通和环境的影响,特编制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跨越既有道路、桥梁等构(建)筑物的施工支架设计和使用,跨越其它复杂环境的施工支架可参照执行。1.0.3 建设单位在开展前期工作时,对于有影响交通或环境的结构,应要求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方案比选时,充分考虑主体结构形式的施工设计,优先选用不影响既有道路、桥梁等构(建)筑物正常使用的

6、无支架技术(悬臂施工、预制拼装、顶推施工等)。受现场条件限制必须选用有支架施工时,设计单位应根据本规程充分考虑跨越支架的净空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既有交通和环境的影响。1.0.4 施工单位在考虑跨线施工方案时,应优先采用不影响既有道路、桥梁等构(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施工技术。1.0.5 在跨越交通量极小、断头、地处偏远等道路施工时,应在满足既有道路净空条件下,按本规程设计、使用跨线支架。1.0.6 受现场条件限制需占道跨线施工时,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1.0.7 跨越式支架的设计和使用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其他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规程的相关规定。2 术 语2.0.1 跨越式施

7、工支架striding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bracket跨越既有道路(车行、人行)、桥梁等构(建)筑物的施工支架,其组成部分包括基础、立柱和横梁等。2.0.2 承重跨越式施工支架load bearing striding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bracket用于支承待施工的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的跨越式施工支架。2.0.3非承重跨越式施工支架non-load bearing striding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bracket用于保护道路通行的跨越式施工支架。2.0.4 横梁transverse girder用于跨

8、越人行或车行通道,形成通道净空,承受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立柱的构件或结构。2.0.5 立柱vertical post用于支撑横梁的构件或结构。2.0.6 大钢管large diameter steel tube直径大于200mm的钢管。2.0.7 联接系linking system 用于增强结构整体性、稳定性的连接构件。2.0.8 计算跨度(l0)calculating span横梁相邻支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0.9 安全防护带宽度(Bf)width of buffer belt车行道净空轮廓与支架结构轮廓之间的横向净距。2.0.10 通道净宽(Wn)clear width of passa

9、ge人行或车行道有效宽度。2.0.11通道净高(Hn)clear height of passage人行或车行的通道有效高度。2.0.12 通道净空clearance of passage通道净宽和净高构成的通道净空。2.0.13 跨越式支架高度()height of striding supporting bracket跨越式支架横梁顶面到地面的高度。2.0.14 辅助支架aided supporting bracket设置在跨越式支架上方的间接支架。2.0.15 辅助支架高度()height of aided supporting bracket跨越式支架横梁顶面到模板底面的高度。2.0.

10、16 支架总高度()total height of supporting bracket跨越式支架与辅助支架高度的总和,。2.0.17 交通防护体系traffic protection system用于保护支架安全和行车、行人安全的设施,包括支架防撞砂筒、防撞混凝土构件、防护网、限高限宽门、减速带、锥标、反光标、安全警示灯、照明设施等。3 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3.0.1平面布置跨越式支架在平面上可布置成正交、斜交两种形式。平面布置示意如图3.0.1。图3.0.1 支架平面布置示意注:立柱;横梁;锥标;防撞砂筒;限高限宽门;车行(人行)通道。限高限宽门根据道路等级设置在支架前方20100m位置。3

11、.0.2立面布置跨越式支架立面上分为单跨和多跨两种形式。立面布置示意如图3.0.2。图3.0.2 立面布置示意注:基础;立柱;横梁;净空;防护(反光锥标);防护网(木板);辅助支架。3.0.3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之间应设置有效隔离设施。3.0.4跨越式支架结构形式跨越式支架由支架基础、立柱、横梁以及辅助支架(如有)组成。基础:既有路面、扩大基础、桩基础等;立柱:脚手架钢管、大钢管、型钢、万能杆件等;横梁:脚手架钢管、型钢、贝雷梁、万能杆件或其它型式的桁架梁。跨越式支架常用组合形式见表3.0.4表3.0.4 跨越式支架常用组合形式组合形式图式适用范围备注脚手架钢管+钢管梁适用于跨越人行通道的防护架

12、、检修架等的非承重跨越式支架。Wn=1.52.2m, Hk2.5m;横梁上方荷载3kN/m2;集中动荷载小于1kN。立柱为3排及以上脚手架钢管,横梁为一层脚手架钢管,立柱与横梁采用扣件连接。型钢(或大钢管)立柱+型钢梁适用于跨越单车道、低速次要道路的承重式跨越式支架。Hz>5m,Hk>5m,L05m;横梁上方荷载>20kN/m2。立柱为型钢或大钢管,立柱顶部和底部设法兰盘,基础一般设计为混凝土基础,设预埋件与立柱底部栓接或焊接。横梁为型钢横梁,通过分配梁与立柱栓接或焊接。型钢(或大钢管)立柱+贝雷梁适于跨越城市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次要道路。Hz>6.5m,Hk&

13、gt;6.5m,L020m;总荷载大于20kN/m2。承重跨越支架,立柱结构同上。横梁为贝雷梁,横梁设通过分配梁与立柱连接。贝雷梁上方设型钢分配梁,支承横梁上方的模板支架体系。型钢(或大钢管)立柱+万能杆件梁适于跨越城市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次要道路。Hz>7m,Hk>7m,L020m;总荷载大于20kN/m2。承重跨越支架,立柱结构同上,横梁为万能杆件结构,万能杆件端节点通过分配梁与立柱顶连接。万能杆件上方一般设两层型钢分配,支承横梁上方的模板支架体系。万能杆件立柱+万能杆件梁适于跨越城市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次要道路。Hz>7m,Hk>7m,L020m;

14、总荷载大于20kN/m2。承重跨越支架,跨度一般大于5m,总荷载大于20kN/m2。一般设混凝土基础,立柱与基础预埋件连接牢固。横梁为万能杆件时,立柱采用新制板件与横梁连接,横梁采用贝雷梁时,在立柱顶设型钢分配梁,与横梁螺接连接。其他支架结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基础、立柱和横梁的多种组合。由于贝雷梁和万能杆件横梁自身高度较高,占用较大的净空,当跨越式支架对梁的高度有较大限制时,横梁应作特别设计,可采用钢桁、钢箱等结构,也可不采用门形支架设计。3.0.5 跨越不同类型道路的净空要求净空应按表3.0.5规定采用,同时应满足道路管理的要求。表3.0.5 跨越不同类型道路的净空要求跨越条件人行通道

15、小车专用低速通道,车速<10km/h大车低速通道,车速<10km/h城市次要道路,车速<20km/h城市主干道,车速<40km/h城市快速干道,车速<60km/h净高 (m)2.503.004.504.504.504.505.00净宽(m)满足既有道路及桥面净空宽度要求安全防护带宽度 (m) 0.200.300.500.500.500.751.004 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4.1设计荷载4.1.1 非承重跨越式支架:支架结构自重;脚手板荷载按0.35kN/m2取值;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机具等荷载按3kN/m2的均布荷载取值;坠落物冲击荷载按2kN的静荷载取值,并作用于

16、支架结构最不利位置。4.1.2 承重跨越式支架应考虑以下荷载:模板、支架自重;新浇筑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圬工结构物的重力,可按结构理论重量×超方系数计算,混凝土超方系数取1.05;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机具等行走、运输或堆放的荷载;其他可能承受的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冬季施工保温设施荷载等。4.1.3支架设计计算的荷载组合按表4.1.3执行。表4.1.3 支架设计计算的荷载组合支架结构形式荷载组合强度计算刚度验算非承重跨越式支架+和+ 可不作验算承重跨越式支架+4.2 设计方法4.2.1支架结构采用结构静力学方法进行一阶弹性分析。对于受力复杂的支架结构(万能杆件、贝雷梁、桁架梁

17、等),应采用可靠方法进行空间分析或合理简化后的平面分析。采用多排脚手架钢管的立柱,应考虑钢管受力的不均匀性。4.2.2支架结构承载力设计按容许应力法进行。4.3强度4.3.1支架基底应按4.3.1计算: (4.3.1)基底平均应力;P竖向力合力;A基底面积;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可以直接取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表4.3.1)。当基础存在竖向偏心荷载时,还应考虑偏心荷载对基底应力影响。表4.3.1 土质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 土质碎石土砂土粉土老粘土一般粘土新积粘土软土容许值(MPa)0.21.20.090.550.1250.40.380.620.090.450.080.14<0.1注:1

18、土质地基基本承载力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2 较完整的岩石地基,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较硬岩>3.0MPa,软岩>1.0MPa,极软岩>0.4MPa,现场应根据节理发育、风化等具体情况结合地勘、试验等数据确定。4.3.2立柱、横梁以及分配梁等构件及节点可按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进行设计计算。对于贝雷梁、万能杆件等结构,可根据荷载计算出构件轴力,与其材质、拼装方法所对应的容许受力相比较进行设计。同时对节点局部的螺栓(孔)抗剪、挤压等进行校核。钢结构强度计算见表4.3.2-1:表4.3.2-1 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应力的种类构件受力计算公式法向应力轴心受拉在一个主平

19、面内受弯曲 受压(或受拉)并在一个主平面内受弯曲或与此相当的偏心受压及偏心受拉受斜弯曲 受压(或受拉)并受斜弯曲或与此相当的偏心受压及偏心受拉剪应力受弯曲换算应力受弯曲受压(或受拉)并受弯曲表中 、V验算截面的计算轴向内力,弯矩和剪力; 验算截面的计算面积,受拉构件为净截面积;受压构件为毛截面积; 、验算截面处对主轴的计算截面抵抗矩,验算受拉翼缘为净截面抵抗矩;验算受压翼缘为毛截面抵抗矩;为简化计算,均可按毛截面的重心轴计算;中性轴以上的毛截面对中性轴的面积矩;验算截面处腹板厚度;毛截面惯性矩;验算截面处按净截面计算的法向应力;、验算截面的最大剪应力和实际剪应力;斜弯曲作用下容许应力增大系数;

20、、为验算截面上由于作用在两相互垂直平面的弯矩所产生的较小和较大的应力;剪应力分布不均匀时容许应力增大系数;当,;当,;当时,按直线比例计算;腹板全高。注:兼受轴向力和弯矩作用时的容许法向应力,如,则采用,如,则采用。钢构件容许应力按表4.3.2-2采用。表4.3.2-2 钢材容许应力(MPa )钢材强度设计值(容许应力)牌号轴向应力弯曲应力剪应力端面承压Q235(A3345(16Mn)2002101203004.4 刚度4.4.1 横梁在设计荷载下的弹性挠度不大于计算跨度的1/400。4.5 稳定性4.5.1 验算支架稳定性时,应考虑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风荷载。4.5

21、.2支架结构应进行局部稳定性验算。4.5.3 支架整体稳定性验算宜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4.5.4当验算模板及其支架在自重和可能发生的偏载以及风荷载等作用下的抗倾覆稳定时,稳定系数应不小于1.3。5 构造要求5.1 地基与基础5.1.1对脚手架钢管基础,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可直接作为支架的基础。当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在钢管脚底设垫块或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厚度不小于150mm。5.1.2 对型钢、大钢管和万能杆件立柱,应采用扩大基础或桩基础。5.1.3 应采取防排水措施。5.2 立柱5.2.1脚手架钢管立杆纵横向间距不大于600mm,横向

22、至少3排,竖向步距不大于1.2m,剪刀撑、扫地杆、顶托杆等杆件的设置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5.2.2 大钢管立柱1 大钢管立柱由柱头、柱身和柱脚三个基本部分组成。2 法兰连接的螺栓应连接稳固、不松动;焊接接长时焊缝应满足级焊缝要求,垂直度偏差不大于立柱高度的1/1000,且不大于20mm。3 柱脚与基础预埋件、柱顶与横梁间应连接牢固。立柱高度大于5m时,应设置联结系,保证整体稳定性。4 钢管立柱的柱头应进行加强,必要时,立柱内可通过灌砂、灌混凝土,增强立柱本身的强度、稳定性和抗撞击力能力。5.2.3 型钢立柱型钢立柱柱身可采用实腹式柱或格构式柱,格构式立柱应采用缀条或缀板连接成整体。5.2.4

23、万能杆件立柱万能杆件立柱的柱脚应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预埋件连接牢固。5.3 横梁5.3.1 脚手架钢管梁脚手架钢管梁应采用扣件与脚手架钢管立柱连接,梁上满铺脚手板,脚手板应与脚手架钢管梁可靠连接。5.3.2 型钢梁型钢梁可采用工字钢或槽钢。型钢梁与立柱之间可以采取栓接或焊接连接。5.3.3 贝雷梁贝雷梁节点宜与立柱支点对应;梁片之间应拼齐横向联系;弦杆上应设置分配梁。5.3.4 万能杆件梁万能杆件节点应与立柱支点对应;分配梁应布置在万能杆件桁架的节点位置。5.4 连接构造要求5.4.1 立柱与基础的连接可采用直接埋入或与基础预埋件焊接、栓接。立柱与基础结合处宜采取增设斜撑等加强措施。5.4.2

24、 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可采用扣件式连接、栓接、焊接或其他形式。1 脚手架钢管立柱与普通钢管梁采取扣件连接。2 脚手架钢管立柱与型钢横梁可以利用脚手架立柱顶托与横梁连接。3 钢管(型钢)立柱与型钢横梁或万能杆件、贝雷梁之间应设置限位构造。6 安装与拆除6.1支架安装准备6.1.1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审批后实施。6.1.2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交通安全培训教育。6.1.3应与交警、道路管理等部门办理相关占道和交通转交换手续,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6.1.4支架搭设时间宜选择在夜间,以减少对道路交通通行的影响。6.2支架基础施工6.2.1应避开基础及四周地下管线。无法避开时,

25、基础设置应符合相关管线安全的技术规定,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6.2.2 条石基础应采用砂垫层或砂浆找平,可采用丁顺叠砌和丁顺组砌。6.2.3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底平整度、高程应符合相关要求。6.2.4桩基础施工中,应检查桩孔尺寸、平面位置、竖轴线倾斜情况。6.2.5基础中设置的预埋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准确定位。6.2.6支架基础施工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50中的规定。6.3立柱安装6.3.1在支架安装前,应对支架基础强度、承载力、平面尺寸、表面平整度、预留预埋情况进行检查,并严格放线。6.3.2采用脚手架钢管立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支架底部垫木上应设固定底座或可

26、调底托,垫木厚度不小于50mm。2 采用扣件式脚手架钢管搭设立柱时,立柱间距、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钢管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有关规定3 采用碗扣式脚手架钢管搭设立柱时,立杆、横杆、斜杆、连接件的设置应符合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钢管安全技术规范JGJ166的有关规定。4 立柱必须采用挂密目式安全立网进行封闭。6.3.3采用大钢管立柱和型钢立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型钢和大钢管立柱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方式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和焊接。2 立柱柱身可采用法兰盘或焊接接长,上下层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柱间可设置垫板以便调整高差,垂直度应满足要求。3 应根据立柱高度设置必要的水平

27、拉杆和斜向拉杆。4 立柱支撑的间距应符合支撑设计的规定,可采用人工配合起重设备进行立柱节段吊装。5 型钢对拼焊接组合立柱的焊缝质量应符合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相关规定。6 高强螺栓连接应符合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技术要求。普通螺栓连接应牢固、无松动。6.3.4采用组合立柱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立柱基础的础板应平置于基础混凝土基础上,可在混凝土基础上设置预埋钢板或螺栓,并待立柱杆件拼装完成后将础板与钢板焊接或拧紧螺帽。2 桁架直立公头朝下插入础板母爪,用销子连接。3 每层杆件拼装完成后,检查垂直度,满足要求后,可继续下一层杆件拼装。4 桁架式支柱安装完成后

28、,应全面检查杆件连接、垂直度、地基等情况。6.4横梁安装6.4.1脚手架钢管立柱上设置的脚手架钢管横梁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 横梁钢管应与立柱钢管连接牢固,并加斜撑。2 施工期间,上部荷载应严格控制,避免超载,引发事故。6.4.2脚手架钢管立柱上设置的型钢横梁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 利用钢管立柱顶面顶托,调平支柱高差。2 型钢横梁宜采用起重设备一次吊装到位,严禁使用拼焊型钢。3 型钢安装到位后,及时继续向上搭设支架;若到设计标高,及时摆放横纵方木,铺设模板,封闭支架顶面,保证道路行车安全。6.4.3型钢立柱、大钢管立柱上设置的型钢横梁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 型钢梁安装前,应对立柱标高进行复核。

29、2 型钢横梁采用起重设备一次吊装到位,调整横梁中心与立柱中心重合,严禁使用拼焊型钢。3 横梁应与立柱顶面钢板焊接牢固或螺栓连接。6.4.4型钢立柱上设置的贝雷梁横梁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 安装方式根据现场道路条件具体确定,贝雷梁宜在工厂组装成单片,平板车运输至现场,采用起重机一次吊装到位。2 安装应调整贝雷片中心与型钢立柱中心重合。3 型钢立柱顶面钢板应设置螺栓孔,采用螺栓与贝雷片连接成整体。4 安装横杆和加强弦杆,将单片连接成整体贝雷梁。5 贝雷梁上设置型钢和方木等支撑模板构件。6 施工期间,应划出安全区,确保吊装安全。6.4.5万能杆件立柱上设置的万能杆件横梁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1 横梁杆

30、件宜就地选择场地进行单排桁架拼装,采用起重机进行单排桁架吊装,减少占道影响。2 若条件限制,采用现场拼装时,横梁下应设置简易支架,作为拼装工作台,拼装完成后及时拆除。3 单排桁架与立柱拼接后,需采用斜杆简单稳固,安装顺序宜从中心向两侧安装。4 采用伸缩式桁架时,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0mm,上下弦连接销钉规格、数量应按设计规定,并应采用不少于2个U形卡或钢销钉销紧,2个U行卡距或销距不得小于400mm。6.5支架拆除6.5.1支架拆除应有专项施工方案。6.5.2拆除作业前,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6.5.3拆除前应清理支架上的器具及多余的材料和杂物。6.5.4在拆除脚手架

31、钢管梁、型钢梁、贝雷梁、万能杆件梁等其它桁架梁时,应在其下面临时搭设防护支架,使所拆模板、扣件、钢管、型钢、贝雷片、万能杆件等先落在临时防护支架上,避免构配件直接落在通行道路上,影响道路通行。6.5.5支架拆除顺序、工艺以及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宜从顶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支架的设计规定进行。一般可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进行拆除作业。6.5.6多人同时操作时,应明确分工、统一信号或行动,应具有足够的操作面,人员应站在安全处。6.5.7拆除的构配件应采用起重设备吊运或人工传递到地面,严禁抛掷。6.5.8拆除如遇中途停歇,应将松动的构

32、配件进行临时支撑牢固或连接牢固,对活动部件应一次拆除。6.5.9当立柱水平拉杆超出2层时,应首先拆除2层以上的拉杆。当拆除最后一道水平拉杆时,应和拆除立柱同时进行。6.5.10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应与支架一同拆除,恢复原有道路结构。7 试验与验收7.1一般规定7.1.1施工支架在投入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验收。7.1.2承重式施工支架在验收前应实施预压荷载试验。7.1.3施工支架在遇到六级及以上大风、大雨以及其它可能影响使用安全的情况,应作专项安全检查。7.2支架荷载试验7.2.1荷载试验的方法1 荷载试验部位:1)当为多跨时,选择荷载最大的部位或跨径作荷载试验。2)当为多跨时,其各跨荷载大

33、小相同时,则选择加载方便的一跨作荷载试验。3)当只有一跨,且长度大于20m时,则可选择长度不小于20m作荷载试验。4)当地基基础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荷载试验部位或跨径。2 应采取水箱法、水袋法、砂袋法等便于准确计量的方式进行预压。3 预压荷载值不小于设计荷载的1.2倍,加载的位置与顺序宜与施工工况协调。7.2.2荷载试验的观测或观察1 荷载试验内容应包括:支架弹性变形、支架非弹性变形、基础下沉量、支架刚度、立柱变形、连接件紧固程度及其它需要观测或观察的项目。2 荷载试验宜按设计荷载的50%、80%、100%和最大加载观测或观察。7.3支架验收7.3.1支架验收应具备下列资料1 安全专项施工方

34、案、图纸和计算书;2 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3 基础、立柱、梁体、荷载试验、防护及道路交通标线各阶段的施工记录及质量检查记录;4 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处理记录。7.3.2 支架验收的内容1 基础施工支架系统的地基承载力、沉降及基础的形式、结构质量、防水、排水措施等应满足施工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2 立柱与梁体1)施工支架系统的立柱、梁体使用的组装件、杆件、连接件等部件的品种、规格尺寸、数量及外观质量等应满足施工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2)施工支架系统使用的组装件、杆件、连接件等的安装位置、方法及质量等部件应满足施工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3 支架荷载试验支架荷载试验方法应符合施工

35、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其荷载试验观测点的弹性变形值、基础下沉量、支架刚度、立柱变形、连接件紧固程度及其它观测或观察的项目应满足施工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4 防护施工支架系统临边、洞口、上下通道、外观防护、周边防护等应满足设计及规程其他条款的要求。5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施工支架系统周围所设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的要求。7.3.3验收的组织与实施1 当由施工单位直接施工跨越式施工支架时,由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包括:施工支架的设计人员、安装施工人员、项目安全及质量人员、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专业及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见附表A)后,验收合格的

36、,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2 当由施工单位总包,且将跨越式施工支架专业分包时,由施工总承包单位项目部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和专业分包单位、监理单位有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包括:施工支架的设计人员、专业分包单位项目安全及质量人员、专业分包单位及施工总承包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专业及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见附表A)后,验收合格的,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3 验收人员通过对实体(7.3.2条)和验收应具备的资料(7.3.1条)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评价,符合要求则验收合格,形成施工设施安装验收记录(见附表A)。4 基础、立柱、梁体、荷载试验、防护及道路交通标线各阶段的质量检查验收(7.3.2条)由安装(施

37、工单位或专业分包单位)组织具体实施的负责人、施工人员、质量、安全、作业班组等相关人员进行,形成质量检查验收记录(见附表B),作为整个跨越式施工支架验收时重要检查评价资料。 8 安全防护与监测8.1安全防护8.1.1施工支架安全防护包括支架围挡、防撞砂筒、防撞混凝土构件、防护网、限高限宽门、减速带、交通标志、安全警示灯、照明设施等。8.1.2支架四周应设立围挡,并设反光条。施工围挡其他要求应满足重庆市相关规定。8.1.3支架顶面四周应设置防护栏,高度不得低于1.2m,并悬挂密目式安全立网进行封闭。8.1.4安全警示及交通标志1 应在支架前方20100m处开始设置警示标志牌、限速标志、轮廓灯、减速

38、带、界限反光标志、限宽限高闪光吊杆,并采用隔离设施进行车辆引导、合并道;所有标志、标牌的规格、样式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和相关部门的要求。2 应设置夜间交通安全警示灯。3 应沿通道设置照明设施,车行道照明设施设置高度不宜小于4.5m。人行道照明设施设置高度不宜小于2.5m。4 应在支架内侧和前端设置一定数量的防撞砂筒、混凝土块等防撞设施。8.1.5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在支架上集中堆放模板、钢筋等物料。8.1.6支架使用期间,严禁擅自拆除架体结构构件;必要时应修改施工方案并报请原方案审批人批准,确定补救措施后方可实施。8.1.7 遇6级及以上大风,雨

39、雪、大雾等天气时,应停止支架搭设和拆除作业。8.1.8支架安装及拆除时应划出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派专人看守。8.1.9施工用电、防雷设施应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技术规范JGJ46执行。8.2安全监测8.2.1应对支架基础沉降、横梁变形、立柱变形、连接件紧固程度等进行监测。8.2.2支架监测应按批准的监测方案进行,其中应明确监测项目、部位、方法、预警值等。附录A 施工设施安装验收记录工程名称设施名称方案编制单位工程部位使用单位安装单位施工日期201 年 月 日至201 年 月 日验收日期201 年 月 日验收意见及结论验收结论验收人员签字序验收单位验收人签字职称或职务附录B 阶段质量检查验收

40、记录工程名称设施名称方案编制单位安装单位施工日期201 年 月 日至201 年 月 日检查验收日期201 年 月 日检测项目及检查结论序检查项目检查过程记录检查结论1234567注:检查项目根据本技术规程,检查内容按本技术规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相关技术规范确定。安装验收单位检查验收签字序安装单位作业负责人员验收人签字职务附录C 本规程用词说明C.0.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 表示允许稍有

41、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C.0.2 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附录D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钢管安全技术规范JGJ130建筑施工碗扣式脚手架钢管安全技术规范JGJ166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技术规范JGJ4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

42、G F50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跨越式施工支架技术规程DBJxx-xxx-2010 条文说明2010 重 庆目 录3、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294、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304.5稳定性305、构造要求366、安装与拆除367、试验与验收367.1一般规定367.2支架荷载试验377.3支架验收378、安全防护与监测378.1安全防护378.2安全监测373总体布置与结构形式3.0.1跨越式支架的用途跨越式支架的用途不同,对跨越式支架下方的通道防护要求也不相同,例如专用人行通道可不设防撞设施,但应设置照明设施;车行通道应设置反光设施,通道长度大于30m时,应设置照明设施;跨越沟渠或其它障碍物时,可根据实际

43、需要设置防护措施。3.0.2平面布置图除一般的平面布置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平面布置。斜交正跨跨越支架如下图:斜交斜跨跨越支架如下图:限高限宽门位置根据道路等级和车速设置:城市快速干道,车速大于40km/h,限高限宽门设置距在支架前方应不小于100m;城市主干道,设置距离应不小于50m;城市次干道,设置距离应不小于20m。3.0.3立面布置采用双跨或采用部分跨越现有道路,不可避免会挤占原有道路净空,在交通流量较大,支架使用时间较长时,不宜采用。可以采用一跨跨过,有条件时也可进行道路拓宽。3.0.4跨越式支架结构形式5m以上采用钢管立柱分节拼装时,钢管立柱的稳定性必须重点加强,钢管立柱之间应设足够的

44、横联及斜撑,跨越支架外侧如有脚手架钢管,应将立柱与脚手架钢管连接成整体,如有墩柱等结构,应进行附墩,否则应采取双排或多排立柱,形成空间钢管立柱结构,并确保立柱稳定性系数大于1.3。立柱5m时,立柱宜设置为一段,高度>5m,立柱可分段用法兰盘接高,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立柱稳定,必要时设双立柱。原有路面承载力大于3MPa时,基础可不作处理。否则应对基础进行处理,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3.0.5跨越不同类型道路的净空要求跨越桥梁结构时,不宜将支架或支架立柱直接作用在被跨越的桥梁上,应采取一跨跨越。当跨越式支架荷载较小,在原桥的设计部门、使用单位同意且在被跨越桥梁上有可靠的防撞防护时,可以考虑在

45、被跨越桥梁上设立柱支承点。4设计荷载和设计方法4.2.1采用多排脚手架钢管的立柱,宜按最内侧一排脚手架钢管独立承受横梁荷载计算。4.2.2对施工临时结构,特别是万能杆件结构的设计,一般采用容许应力法,计算结构的荷载,与万能杆件结构的容许应力(轴力)资料相对比,可以比较快捷地完成结构设计。4.5稳定性4.5.1风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风荷载假定水平地垂直作用于结构各部分迎风面积的形心上,其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4.5.1-1) (4.5.1-2) (4.5.1-3) (4.5.1-4) (4.5.1-5)式中 横向风荷载标准值(kN); 基本风压(kN/m2),全国各主要气象台站10年、5

46、0年、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可按附表A的有关数据经实地核实后采用; 设计基准风压(kN/ m2); 横向迎风面积(m2),按结构各部分的实际尺寸计算; 所在地区的设计基本风速(m/s),即按平坦空旷地面,离地面10m高,重现期为100年10min平均最大风速计算确定;当桥梁所在地区缺乏风速观测资料时,可按附录A“全国基本风速图及全国各气象台站基本风速和基本风压值”的有关数据并经实地调查核实后采用; 高度Z处的设计基准风速(m/s); Z距地面或水面的高度(m); 空气重力密度(kN/m³); 设计风速重现期换算系数,对施工架设期,k0 =0.75;当位于台风多发地区时,可根据实际情况

47、适度提高k0值; 地形、地理条件系数,按表4.5.1-1取用; 阵风风速系数,对A、B类地表k5 =1.38,对C、D类地表k5 =1.7A、B、C、D地表类别对应的地表状况见表4.5.1-2; 考虑地面粗糙度类别和梯度风的风速高度变化修正系数,可按表4.5.1-3取用;位于山间盆地、谷地或峡谷、山口等特殊场合的风速高度变化修正值k2按B类地表类别取值; 风载阻力系数,见表4.5.1-44.5.1-6; 重力加速度,表4.5.1-1 地形、地理条件系数地形、地理条件地形、地理条件系数一般地区1.00山间盆地0.750.85峡谷口、山谷1.201.40表4.5.1-2 地 表 分 类地表粗糙度类

48、别地表状况A海面、海岸、开阔水面B田野、乡村、丛林及低层建筑物稀少地区C树木及低层建筑物等密集地区、中高层建筑物稀少地区、平缓的丘陵地D中高层建筑物密集地区、起伏较大的丘陵地表4.5.1-3 风速高度变化修正系数离地面或水面高度(m)地表类别ABCD51.081.000.860.79101.171.000.860.79151.231.070.860.79201.281.120.920.79301.341.191.000.85401.391.251.060.85501.421.291.120.91601.461.331.160.96701.481.361.201.01801.511.401.24

49、1.05901.531.421.271.091001.551.451.31.131501.621.541.421.272001.731.621.521.392501.751.671.591.483001.771.721.661.573501.771.771.711.644001.771.771.771.714501.771.771.771.77风载阻力系数应按下列规定确定:桁架上部结构的风载阻力系数规定见表4.5.1-4。上部结构为两片或两片以上桁架时,所有迎风桁架的风载阻力系数均取,为遮挡系数,按表4.5.1-5采用;桥面系构造的风载阻力系数取=1.3。表4.5.1-4 桁架的风载阻力系数实

50、面积比矩形与H形截面构件圆柱型构件(D为圆柱直径)0.11.91.20.70.21.81.20.80.31.71.20.80.41.71.10.80.51.61.10.8注: 1 实面积比 = 桁架净面积/桁架轮廓面积;2 表中圆柱直径D以m计,基本风压以kN/m2计。表4.5.1-5 桁架遮挡系数间距比实 面 积 比0.10.20.30.40.511.000.900.800.600.4521.000.900.800.650.5031.000.950.800.700.5541.000.950.800.700.6051.000.950.850.750.6561.000.950.900.800.7

51、0 注:间距比 = 两桁架中心距/迎风桁架高度对于敏感且可能以风荷载控制设计的结构,应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和动力失稳,必要时应通过风洞试验验证,同时可采取适当的风致振动控制措施。4.5.2 总体稳定性计算见下表:表4.5.2-1 总体稳定性计算公式计算应力种类构件受力情况计算公式公式编号法向应力轴心受压4.5.2-1在一个主平面内受弯曲4.5.2-2受压并在一个主平面内受弯曲或与此相当的偏心受压4.5.2-3表中 计算轴向力; 构件中部1/3长度范围内最大计算弯矩; 毛截面积; 毛截面惯性矩; 轴心受压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根据钢种、截面形状及弯曲方向等按表4.5.2-2采用; 构件只在一个主平面受弯时的向弯曲系数(若是压弯杆,可按=0的情况来确定),在不做进一步分析时,可按式4.5.2-4计算构件的换算长细比,并按由4.5.2-2查得相应的以替代; (4.5.2-4) 系数,焊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