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_第1页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_第2页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 -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一、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的等级主要是指官员品级,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即九品正从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 秦汉以前主要以官员俸禄作为官员的等级,最高一级是万 石,以下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干石,二千石,比二干石, 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 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 石,比百石,斗食俸。品级始于三国曹魏末年的九品官品。 北魏孝文帝进而分为正、 从、下三十级, 北周改为九命九秩, 隋唐时九品十八级正式形成。二、勋官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是一种武官官制。源于南北

2、朝时期西魏之柱国。北周时本以 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 勤劳, 皆无职掌, 凡十一等。 初名散官, 至唐始别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 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 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 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清代废止。清代则取消了勋官,改 设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世职。唐朝,凡有车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咼一阶称为“上柱国”, 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 大的军功。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

3、于从七品,只需一转。“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的书记员记录战前的 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 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尚书省吏部。吏部的司勋郎中 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以战前的条件分: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 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按战争的 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 ;杀死 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 百分之十,为“下获”。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 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

4、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 以下递减类推。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勋官要入仕参政, 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五代授勋颇滥,初叙勋即授柱国。北宋沿唐之勋级,淳化三 年定文臣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授武骑尉,朝官始授骑都尉。此年以后不许用勋赎刑。在宋代勋通常止为虚衔既无职事也明朝勋级分为文、武两类正一品左、右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 正三品资治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一品柱国;从二品正治卿;从三品资治少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无俸钱。武官勋官列表等级勋号视品十二转上柱国视正二品十一转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骑都尉

5、视从五品四转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飞骑尉视从六品转云骑尉视正七品转武骑尉视从七品正五品修正庶尹,品十二阶: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五品飞骑尉;从六品武骑尉。清朝将勋级撤并入其世爵世职。四、散官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 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 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戌副尉凡四十五 阶。故散官亦称阶官。宋代称为寄禄官。明清散官等级也有 变化。明代文散官四十二阶,武散官三十一阶。清代文武

6、散 官均为十八阶。 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 司、仪同三司等名号, 以示尊崇而无职掌。 隋始定散官名称, 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 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 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 上职事官皆带散位, 称为本品。 职事官随才录用, 迁徙出入, 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 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 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 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

7、三年( 1080)改革官制,依 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 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 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 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 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 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 升授两等, 从四品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办 法是, 初授或升授某品官, 司时赐予初授散官; 初考称职时, 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 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 除给散官外,文官一

8、品至五品,武 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宫同时授予勋级。 因此, 散官与勋级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 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 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 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 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 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 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 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 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 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光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

9、 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 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 升授中大夫, 加授大中大 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 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 升授奉政大夫;升授奉直大夫;升授承德郎; 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 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 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明之武散阶三十阶: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骡骑将军,从品,初授镇国将车,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正五品,初授

10、武德将军,升授光禄大夫;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 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 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 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 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 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 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 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 清朝政府就规定, 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 , 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 (1665 年 ),停官员三年考 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 职在 2

11、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文官封赠十八阶: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 从六品授儒林郎 (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 ,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 从八品授修职佐郎;正九品授登仕郎, 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 官封赠十八阶: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