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_第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_第2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呼吸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临床医学 - 呼吸( 总分: 62.50 ,做题时间: 90 分钟 )一、A型题 (总题数: 35,分数: 35.00)1. 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错误的是A.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B. 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C. 平静呼气时无呼气肌参与D. 腹式呼吸是以腹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A.B.C.D. 腹式呼吸是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D 错误) 。2. 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 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B. 肺的扩大和缩小C.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A.B.C.D.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产生于肺的扩张和缩小所引起的肺内压的变化。

2、但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扩 张和缩小的能力,它的扩张和缩小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的,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又是通过呼吸肌的 收缩和舒张实现的。可见,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3. 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 胸膜脏层和壁层紧贴B. 胸膜腔与外界封闭C. 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D. 吸气肌收缩A.B. C.D.4. 肺内压在下列哪一时相内等于大气压A. 吸气中和呼气中B. 吸气中和呼气末C. 吸气末和呼气中D. 吸气末和呼气末A.B.C.D. 平静呼吸时,吸气肺容积、肺内压空气进入肺内至吸气末,肺内压升高到等于大气压气流

3、停 止;呼气肺容积、肺内压空气流出肺部至呼气末,肺内压降低到等于大气压气流停止。可见 在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 =大气压;呼气初、呼气中,肺内压大气压;吸气中,肺内压大气压。5. 在肺总通气阻力中,最重要的是A. 肺弹性阻力B. 胸廓弹性阻力C. 气道阻力D. 惯性阻力A. B.C.D.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 (占 70%)和非弹性阻力 (占30%,其中以气道阻力为主 ) 。弹性阻力包括肺弹性阻力 和胸廓弹性阻力,其中以肺弹性阻力最为重要,包括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和肺泡内侧面表面张力产生的 回缩力。6. 根据 Laplacce 定律,如果大、小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张力相等,那么A. 小肺泡

4、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B. 小肺泡内压力小,大肺泡内压力大C. 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大肺泡D. 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A. B.C.D.根据 Laplace 定律,如果表面张力系数不变,则肺泡的回缩力与肺泡半径成反比,即小肺泡的回缩力大, 大肺泡的回缩力小,故小肺泡内压力大,大肺泡内压力小,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小肺泡,吸气时气体王要 进入大肺泡。7.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降低气道阻力,减少呼气做功B. 在呼气末,其密度增大C. 可增加肺的顺应性D. 可稳定肺泡容积A. B.C.B.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A 错误 )。8. 衡量肺的可扩张性大

5、小的指标是A. 弹性阻力B. 气道阻力C. 肺扩散容量D. 肺顺应性A.B.C.D. 肺顺应性是指单位跨壁压变化 ( 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 ( V)。9. 当肺容量小于肺总量的 67%时A. 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B. 胸廓以其弹性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C. 胸廓以其弹性向外扩展,肺的弹性回缩力向内D. 胸廓以其弹性向内回缩,肺的弹性回缩力消失A.B.C. D.胸廓的弹性回缩力与其位置有关,当肺容量小于肺总量的67%时,即胸廓容积小于其自然位置时,弹性回缩力向外;而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其弹性回缩力总是向内,因为胸廓的生长速度比肺快,所以肺总是 处于扩张状态。10. 平

6、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A. 潮气量B. 残气量C. 补呼气量D. 功能残气量A.B.C.D. 11. 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A. 肺活量B. 用力肺活量C. 用力呼气量D. 时间肺活量A.B. C.D.12. 正常成人解剖无效腔的容积约为A. 100mlB. 125mlC. 150mlD. 200mlA.B.C. D.13. 对肺换气而言,浅快呼吸不利于呼吸,是因为浅快呼吸时A. 肺通气量下降B. 肺血流量下降C. 解剖无效腔增加D. 解剖无效腔的存在A.B.C.D.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率 =每分通气量 -无效腔气量

7、×呼吸频率。每次吸入的气体, 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这部分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呼吸道容 积称为解剖无效腔,无效腔气量约为 150ml 。若潮气量减少一半,而呼吸频率加快一倍,则每分通气量不 变,肺泡通气量减少。由于有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浅快呼吸时,虽每分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仍减 少,对肺换气而言,是不利的。14. 关于气体扩散速率,下列哪项不正确A. 与分压差成正比B. 与气体扩散距离成反比C.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D. 与气体分子量成反比A.B.C.D. 可见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并不是与气体分子量成反比。15. 体内 CO2 分

8、压最高的部位是A. 组织液B. 细胞内液C. 毛细血管血液D. 动脉血液A.B. C.D.体内 CO2 产生的源头为细胞代谢, CO2 的排出是顺浓度梯度,依次经过细胞内液组织液毛细血管血液 静脉肺动脉肺,所以细胞内液 CO2 分压最高。16.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最主要的因素是A. 气体的溶解度B. 气体的分压差C. 气体的分子量D. 呼吸膜的通透性A.B. C.C.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分子量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会影响肺部气体的扩散速率,但不是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 决定因素。17. 下列关于通气 / 血流比值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 是指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B. 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

9、大C. 肺栓塞时,比值增大D. 肺气肿患者既可发生比值增大,也可发生比值减小A. B.C.B.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18. 下列各项中,能使通气 / 血流比值升高的是A. 肺毛细血管阻塞B. 肺气肿C. 哮喘发作D. 肺纤维化A. B.C.D.通气/ 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肺毛细血管阻塞时, 每分钟肺血流量减少, 通气/血流比值升高。 肺气肿、肺纤维化和哮喘发作时,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减少, 导致通气 / 血流比值降低。19. 下列关于肺扩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间质性肺炎时减小B. 是衡量肺通气的一种指标C. 安静时 CO2 的肺

10、扩散容量比 O2 的要小D. 是指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量A. B.C.B. 肺扩散容量是指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是衡量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 能力的一种指标。由于 CO2扩散速率较 O2快 20倍,因此,安静时 CO2的肺扩散容量要比 O2的大。间质性肺 炎时,由于有效扩散面积减小、扩散距离增加,肺扩散容量降低。20. 关于 O2 在血液中运输的特点,哪项不正确A. 血红蛋白与 O2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 PO2 的影响B. Fe2+与 O2 结合后可氧化为 Fe3+C. 1 分子血红蛋白可与 4 分子 O2 结合D. R型血红蛋白对 O2的亲和力是 T型

11、的 500倍A.B. C.D.由于 Fe2+与 O2结合后仍然是二价铁,因此该反应是氧合,而不是氧化。B 项错误,其余各项均正确。21. 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向左移,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 组织代谢增加B. 贫血C. 从血液进入组织的氧量增加D. 储存数周的血液A.B.C.D. OPCO2 、2,3-DPG、 T、 pH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 可增加氧的利用 ) ,PCO2、 2,3-DPG、 T、 pH 能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 可减少氧的利用 ) ;氧解离曲线左移时,血液在一定氧分压下含氧量增加,而贫血 时 Hb 含量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时, 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因而血液进入组织时释放O2

12、减少;组织代谢增强时, CO2、H+生成增多,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储存数周的血液中糖酵解停止,2,3-DPG 生成减少,可使氧解离曲线左移。22. 氧解离曲线呈 S 形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有关A. 波尔效应B. Hb 与 O2 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C. Hb 的变构效应D. Hb 分子中 Fe2+与 Fe3+的氧化还原互变A.B.C. D.血红蛋白(Hb)氧解离曲线呈 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有两种构型,即T型(去氧 Hb、紧密型)和R型(氧 合 Hb、疏松型 ) 。当 O2与 Hb的 Fe2+结合后, Hb分子逐步由 T 型转变为 R型,对 O2的亲和力逐步增强。也就 是说, Hb的 4

13、个亚基无论在结合 O2或释放 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 即 1个亚单位与 O2结合后, 由于变构 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 O2 结合。23. 下列哪种情况能使静脉血 PO2 降低A. 贫血B. CO中毒C. 剧烈运动D. 亚硝酸盐中毒A.B.C. D.贫血、 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因为Hb 含量降低、 Hb 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或 Hb构型改变, 使血液携带O2 量减少,血氧含量减少,而对 PO2 影响不明显;而剧烈运动时,代谢明显增强,耗氧量增加,则可导致静 脉血 PO2 降低。24. 血液中 CO2 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 物理溶解B.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C. 碳酸氢盐D. 氧合血红蛋白A

14、.B.C. D.血液中物理溶解的 CO2 约占 CO2总运输量的 5%,化学结合的占 95%。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 甲酰血红蛋白,碳酸氢盐形式占CO2 总运输量的 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占 7%。25. 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调节这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A. PCO2B. PO2C. 氧化作用D. 氧合作用A.B.C.D. 调节 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主要因素是氧合作用。HbO2与 CO2 结合形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能力比去氧 Hb的小。在组织, HbO2解离释放出 O2,部分 HbO2变成去氧 Hb2与 CO2结合生成氨 基

15、甲酰血红蛋白。在肺部, HbO2 的生成增多,促使氨基甲酰血红蛋白解离,释放CO2。26. 关于肺萎陷反射,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A. 可防止肺不张B. 感受器阈值低、适应慢C. 感受器位于气道平滑肌内D. 可防止过深的呼气A.B. C.C.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肺扩张反射感受器的阈值低、适应慢,但肺萎陷反射感受器的 阈值高。27. 肺扩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是A. 增加肺通气量B. 使呼吸频率减慢C. 使吸气过程延长D. 终止吸气,转为呼气A.B.C.D. 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肺扩张反射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吸气转为呼 气。所以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

16、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使呼吸频率加快。28. 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A.O2B. CO2+C. H+D. 2,3-DPGA.B. C.D.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它在呼吸调节中经常起作用, 动脉血 PCO2 在一定范围内升 高,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29. 关于缺氧对呼吸影响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A. 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B. 主要通过中枢感受器发挥作用C. 不影响外周化学感受器D. 轻度缺氧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A.B.C.D. 由于中枢感受器对缺氧并不敏感,因此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B、 C错误)

17、 。其感受器感受的是氧分压,而不是氧含量。轻度缺氧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A 错误) ,而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但严重缺氧时将导致呼吸障碍。30. 关于动脉血 CO2 分压升高引起的各种效应,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B.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C. 直接兴奋呼吸中枢D. 使氧解离曲线右移A.B.C. D.CO2 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 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动脉血CO2 分压升高时, Hb对 O2 的亲和

18、力降低, 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长期低氧血症和 CO2 潴留,这种状态下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是A. H+浓度升高B. 2,3-DPG 浓度升高C. PaO2降低D. PaCO2 升高A.B.C. D.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O2和 CO2潴留, 长时间的 CO2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 的刺激发生适应, 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 O2刺激的适应很慢。 在这种状态下,刺激呼吸的主要因素就是 低 O2 。32. 缺 O2 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部位而实现A. 延髓呼吸中枢B. 中枢化学敏感区C.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19、D.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A.B.C.D. 低 O2对呼吸运动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 实现的。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后,急性低 O2的呼吸刺激效应完全消失。低 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低 O2 通过 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以对抗其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但在严重低O2 时,如果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效应不足以克服低 O2 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障碍。33. 动脉血 H+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其主要原因是A. 中枢感受器对 H+不敏感+B. 脑脊液偏碱性,可中和 H+C. 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D. 脑脊

20、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A.B.C. D.H+对呼吸的调节既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也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虽然中枢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感受器高约 25 倍,但由于 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它对中枢感受器的刺激作用。34. 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B.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C. 可促进吸气及时转入呼气D.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A.B.C.D. 在人类,出生 45天后,肺牵张反射的敏感性显著减弱。在成人,吸入气量增加至800ml 以上时才能引起肺扩张反射。所以在平静呼吸时,肺扩张反射一般不参与

21、呼吸运动的调节。35. 增大无效腔使实验动物的呼吸加深加快,与此调节活动无关的感受器是A. 肺牵张感受器B.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C.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D.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A.B.C. D. 增大无效腔可使肺扩张程度和肺通气阻力均增大,因而可刺激肺牵张感受器和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使呼吸 加深加快;增大无效腔也可使肺泡通气量减少,影响肺换气,因而可降低PO2,升高 PCO2,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使呼吸加深加快;但增大无效腔不能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二、B型题(总题数: 8,分数: 12.50)A. 肺总量B. 肺扩散容量C. 肺活量D. 用力呼气量(1). 可用

22、作衡量肺换气功能指标的是(分数: 0.50 )A.B. C.D.(2).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是(分数: 0.50 )A. B.C.D.(3).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分数: 0.50 )A.B.C. 0.50 )D.(4).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最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是(分数:A.B.C.D. A. 呼吸B. 扩散C. 肺换气D. 肺通气(分数: 1.50 )(1). 机体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0.50 )A. B.C.D.(2). 肺泡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0.50 )A.B.C.D. (3).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

23、体交换过程称为(分数:0.50 )A.B.C. D.A. 肺通气量B. 肺泡通气量C. 肺泡无效腔气量D. 解剖无效腔气量(1).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是(分数: 0.50 )A. B.C.D.(2).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分数: 0.50 )A.B. C.D.(3). 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气量是(分数: 0.50 )A.B.C. D.(4). 从鼻腔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这部分未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是(分数: 0.50 )A.B.C.D. A. 呼吸肌的舒缩运动B. 胸内负压的变化C.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压差D. 肺泡气与肺泡周围血液间的气体分压差(分数: 1.50 )(1).

24、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分数: 0.50 )A. B.C.D.(2).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分数: 0.50 )A.B.C. D.(3). 肺换气的动力是(分数: 0.50 )A.B.C.D. 肺通气的生理过程为: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扩大和缩小肺的舒缩大气和肺泡间周期性压力差 通气。所以,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大气和肺泡间周期性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肺换 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其动力是两者之间的气压差。A. 静脉血液B. 动脉血液C. 组织液D. 细胞内液(分数: 1.50 )(1). 体内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分数: 0.50 )A.B.C.D

25、. (2). 体内氧分压最高的是(分数: 0.50 )A.B. C.D.(3). 体内氧分压最低的是(分数: 0.50 )A.B.C.D. AHHbNHCOOH BHbO2 CH2CO3 D(1).O 2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分数: 0.50 )A.B. C.D.(2).CO 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为(分数: 0.50 )A.B.C.D. A. 血 pH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B. CO2与 Hb结合促进 O2 的解离C. O2与 Hb结合后促使 CO2 的释放D. 既妨碍 Hb与 O2 的结合,也妨碍 Hb与 O2 的解离(分数: 1.50 )(1). 何尔登效应是指(分数: 0.5

26、0 )A.B.C. D.(2). 波尔效应是指(分数: 0.50 )A. B.C.D.(3).CO 中毒的机制是(分数: 0.50 )A.B.C.D. 何尔登效应是指 O2与 Hb结合可促使 CO2释放,而去氧 Hb 则容易与 CO2结合。波尔效应是指酸度对 Hb 氧亲和力的影响,表现为 pH 降低或 CO2分压升高时, Hb对 O2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pH升高或 CO2分压降低时,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 CO可与Hb结合,占据 Hb分子中 O2的结合位 点;此外 CO与 Hb分子中的一个血红素结合后, 将增加其余 3 个血红素对 O2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左移

27、, 妨碍 O2 的解离,所以 CO中毒既妨碍 Hb与 O2 的结合,又妨碍 O2 的解离。A.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B.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C. 肺牵张感受器D. 中枢化学感受器(分数: 1.50 )(1). 低氧对呼吸兴奋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 0.50 )A. B.C.B.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氧分压降低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 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主要调节呼吸,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主要调节循环) ,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 动脉血 H+浓度增加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0.50 )A. B

28、.C.D.H+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化学感受器高,但是 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虽然颈动脉体、主 动脉体两者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是颈动脉体主要参与呼吸调节,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 重要。(3).PCO 2增高引起呼吸加强的主要机制是刺激(分数:0.50 )A.B.C.D.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对呼吸的调节既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也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但中 枢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于外周感受器。三、C型题(总题数: 2,分数: 2.00)A. 呼吸频率的高低B. 生理无效腔的

29、大小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能影响肺泡通气量的是(分数:0.50 )A.B.C.D.(2).能影响肺通气量的是(分数:0.50 )A.B.C.D.A. 出现肺泡无效腔增大B. 出现功能性动 - 静脉短路C. 两者都对D. 两者都不对(1). 通气/血流比值减小,相当于(分数: 0.50 )A.B. C.D.(2). 通气/血流比值增大,相当于(分数: 0.50 )A. B.C.D.四、X型题(总题数: 13,分数: 13.00)36. 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下列哪几项正确A. 平静呼吸时,呼气有呼气肌收缩参与B. 平静呼吸时,吸气有吸气肌收缩参与C. 用力呼吸时,呼气有呼气肌收缩参

30、与D. 用力呼吸时,吸气有吸气肌收缩参与A.B.C.D.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所致。平静呼吸时, 吸气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 但呼气并不是由呼气肌收缩引起,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运动都是主动的,分别由吸气肌和呼气肌收缩引起。37. 肺总量为A. 肺活量 +残气量B. 深吸气量 +功能残气量C. 深吸气量 +补吸气量D. 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残气量A.B.C.D.38.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有A.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B. 防止肺水肿C. 降低吸气阻力D. 降低呼气阻力A.B.C.D.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不会降低呼气阻力,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肺泡内气体的排除需要更大的动力39. 下

31、列各项中,可使肺顺应性减小的因素有A. 肺不张B. 肺气肿C. 肺纤维化D. 肺淤血A.B.C.D.肺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肺淤血、肺不张和肺组织纤维化时,肺的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减小。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减小,弹性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40. 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可导致机体发生缺O2和 CO2潴留,但缺 O2更明显,这是因为A. 动静脉血液之间 PO2 差较 PCO2 差大B. 受 O2 与 CO2 解离曲线特性的影响C. CO2 的扩散系数较 O2 的大D. 肺通气增时, CO2 排出较多,而摄 O2 较少A.B.C.D.41.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包括A. 呼吸频率B. 通气/ 血流比值C. 时间肺活量D.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A.B. C.C.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通气 /血流比值是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时间肺活量和呼吸频率是影响肺通气的因 素。42.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不出现A. 发绀B.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C. 呼吸加深加快D.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A.B.C.D.CO中毒时,血氧含量虽然下降, 但动脉血氧分压仍正常。 由于化学感受器感受的是氧分压, 而不是氧含量, 因此 CO中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