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之杨若古兰创作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无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西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之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无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 32 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医治准绳、医治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曾经建立了指点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
2、,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上去.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 从而为方剂学之构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应用的指点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准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把握西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 ( 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 )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是以,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普通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应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普通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
3、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 条 (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真假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内外之辨;第 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是寒热之辨 .如
4、此等等 .因而可知,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内外两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当是九纲 .因为言内外,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气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构成的内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以内,里以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管什么
5、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出此三者的范围.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肯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类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响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高兴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响应要有衰退的、低沉的、按捺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
6、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 .请留意;寒与热是具有必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纷歧定必寒;泛言阳,更纷歧定必热 .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 .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现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真假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真假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真假则否则,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
7、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 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 .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识别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 .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成绩.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如许,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
8、阴 .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 .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随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 .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随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当留意,因为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 .如许,不管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 . 因而可知,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应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要抽象,而六经乃
9、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内外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真假之分析(进一步定性 ).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拟定医治原则了 .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此刻方证的应用上 .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是以,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普通规律指点下的具体应用 .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
10、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成.此时,还该当细心地识别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干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单有益,而且无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因而可知,辨方证是六经
11、、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 .是以,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西医治病有没有疗效,当然身分较多,但其中最次要的身分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 .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把握经方如何把握经方呢?这个成绩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方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 . 当前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此外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顺次说明如下:
12、1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什么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天然明确 .如伤寒论第 1 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此外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普通的证.即是说不管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第 2 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不管是见
13、曾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怀孕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因而可知,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分歧的病证.前者因为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因为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天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 .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 .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 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觉得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
14、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缺乏为凭 .第 4 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宁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象.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更,故肯定为必传之证.第 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请留意 .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
15、太阳病、少阴病的次要鉴别点故首先侧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 281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明显分歧外,并因为多虚,脉浮当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须要.根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分歧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 .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常常见到少阴病如许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仔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特别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可见少
16、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 .唯以少阴病本虚,保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以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以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类表证,万不成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医治乃可救凶恶于未萌 .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更.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
17、,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是以,略加论述以供参考.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分歧的证 .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否则,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概要区别.不过,不管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明显分歧的二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 .随证候的出入变更,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 .因此构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 .2里证类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因为里证的医治阴阳异法,方药各殊,
18、故应分别讨论.(1)里阳证类:伤寒论第180 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凡病胃家实者,概称之为阳明病.第 182 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是说,阳明病的外证为什么?外证,是针对胃家实的腹证说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可确诊为阳明病.对此,该当留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自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轻者分歧.因为里热的强烈刺激,则恶寒感受到
19、按捺,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寒者更有分歧.第 185 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克不及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 ”是说,本是太阳病,于初发时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而转属阳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克不及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 .按:阳明病,有从太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第 204 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成攻之. ”伤寒呕多,则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成以承气汤以攻里.第 205 条:“
20、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成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极虚之候,治恼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成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第 210 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是说,病气实则谵语,精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休之谓 .精气竭于上则直视,谵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恶候,若再会喘满或下利者,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 .第 211 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说,发汗已多,若更发汗亡其阳,则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
21、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邪气未衰,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以上两条,皆是说明是以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第 218 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难堪.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竞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量外越,乃至大便难堪,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则病毒上犯头脑,因必致谵语.基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
22、来,然亦有盲目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峻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2)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 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中不单有寒饮,而且不克不及收持之,故自利益甚 .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失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第 277 条:“自利不渴者
23、,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这类的温中逐寒剂.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阴阳绝对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故特提出以示区别 .四逆辈温中逐寒,不只治太阴病的下利,亦是太阴病的医治原则,合上条即为太阴病的总纲,至于具体细节则详于以下诸方证条.3半表半里证类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沦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类,今择其有关论述,简介如下:先说阳性的半
24、表半里证.如伤寒论第 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天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第 264 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成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思 .两耳无所闻,目赤,亦同口苦,咽干,目眩,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上故胸满而心烦.少阳病不成吐下,若误吐下之,则正虚邪陷更必进而悸且惊.第 255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成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和睦则烦而悸.
25、”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阳病不成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单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326 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 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消渴为热证,阴不该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盲目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分歧,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 329 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26、 ”阴证普通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所以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 .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很多的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要四条( 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有关次要,故从略) ,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内外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
27、了四条,且无证治,觉得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和何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经在元朝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看重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罕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真假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同时亦警告医家,内外阴阳概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此外乌梅九、当归四逆场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
28、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前面这里好象缺内容,谁有材料可以回复补全)体会:肾下垂一病,西医没有记载 .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捉住实质.从西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很多西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 .不单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真假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恰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医治,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师长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渐渐晓得辨方证是分歧于普通辨证的 .它源于伤寒
29、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必定的特征性 .凡是疾病的表示与原文的记载符合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医治.这类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普通经常使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西医药的弥补,有必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 在着臆断和揣测.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具体情况 可见于师长教师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 在赘述.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要灵活地应用经方必须先明白六经的实质,胡希恕师长教师学宗仲 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
30、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 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弁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弁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弁治”等.然书中对八纲之辨颇详,如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是辨阴阳;第 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是辨真假;第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 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辨 内外;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 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 冷,故吐也.”是辨寒热,如此等等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的普通规律,何 为六经
31、?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师长教师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 来自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内外两 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因为言内外,而半表半里 即寓其中,所以习气上仍称为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过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过乎阴阳、真假、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 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 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如此,不管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 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
32、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因而可知,六经出自八纲,是无须置疑的须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师长教师曾有专门 论述,限于篇幅,兹不赘.应用六经辨证的“三辨”明确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应用经方奠定了基础.胡希恕师长教师利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初辨方证辨病位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胡希恕师长教师指出表指体表,即 由皮肤、肌肉、筋骨所构成的内在躯壳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 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构成的消化 道.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 .半表半里,是指表以内,里以 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 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 就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销售团队保密协议与竞业禁止合同模板
- 离婚协议书子女抚养费用、财产分配与监护权协议参考
- 高新技术园区物业管理权及创新创业服务转让协议
- 离婚协议中婚前财产分割与债务清偿责任协议
- 离婚协议书中财产分割及共同债务还款协议
- 互联网公司弹性社保及股权激励劳动合同书
- 留学那些事儿培训
- 微缩迷你玩具课件
- 照相的创意课件
- Java编程规范培训
- 浅谈国内外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 招标代理服务服务方案
- 小提琴培训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
- (带目录)员工劳动合同书版Word模板下载
-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
- 工业数据采集技术及应用 -配置能源采集仪表参数
- 《应急救援知识》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课件: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指南
- 【一例重症肺炎的个案护理案例报告6000字(论文)】
- 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