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3、16 上课时间:4、8-4、1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3、 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4、 背诵课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教学重难点: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求知欲强,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于本文生疏词语较多,学习有一定的
2、难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他是如何把苦难当成成功的垫脚石的。(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
3、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
4、6;) 怠(daì) 叩问(kòu) 绮秀(qî)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2、指生朗读,师生正音。 3、生齐读。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
5、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后思考:作者写作本人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写幼年时借书抄书来读,原因是-和-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成年求师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你觉得先达的态度可取吗?又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求学艰苦的?写求学艰苦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什么不觉得苦?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来回答。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6、。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七、拓展延伸:1、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了哪些启发?2、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成语故事或者名言警句?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交流。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附:板书设计24 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越 求 学 勤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 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 学 艰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对比) 同舍生: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艰苦求学-卒有所获 勤奋学习(自励;励人)教学后记:优点: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除却疏通文本、讲清必要的文言知识外,如何让无温饱之虞、养尊处优的今日少年为这个古老的励志故事而动情和感奋呢?我采用了与文本相类似的手段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设置具体的话题,如宋濂的“致书之难”、“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