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的初探_第1页
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的初探_第2页
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的初探_第3页
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的初探_第4页
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的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麻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初探 专 业 生 物 技 术 院 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 号 0811420308 姓 名 良 莲 指 导 教 师 文 慧 答 辩 时 间 2012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11 年 10 月至2012 年5月论文题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校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5 / 21竹叶中竹多糖的碱提法初探学 生:良莲指导教师:文慧摘 要:目的:为了筛选出提取竹多糖的最佳工艺。方法:该试验采用麻竹下部老竹叶为材料,将竹叶粉碎,对其进行脱脂预处理,用碱提醇沉法从竹叶中提取出多糖,经干燥后得到粗多

2、糖;再除去脱蛋白、小分子等杂质;采用Molish反应对其进行鉴定;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糖的含量。结论:总多糖含量为48。该试验主要为竹多糖提取方法的筛选提供依据。关键词:竹多糖;水提法;苯酚-硫酸法;含量测定Research on alkali extraction method of bamboo polysaccharides in D.latiflorus MunroleavesUndergraduate: Li LiangLianSupervisor: Pan WenhuiAbstract:Purpose:Screen the best extraction method of bam

3、boo polysaccharide .Method :In the study, the old bamboo leaves of lower part of bamboo were used as materials. Bamboo leaves were smashed. In first skim pretreatment. The polysaccharide was deposited by the method of allali carry-alcohol heavy law. After drying the hazel-mushroom polysaccharide get

4、.Later eliminate impurities such as protein, small molecules. Through themethodof phenol sulfuric acid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was determined.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content of total polysaccharide was40.0.This test for bamboo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method provides the basi

5、s.Key words: Bamboo polysaccharide; phenol sulfuric acid; water extraction; assay目 录1前言11.1植物多糖的研究现状11.1.1植物多糖的特点11.1.2植物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11.2竹多糖的研究现状21.2.1竹多糖的特点21.2.2竹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21.3试验目的21.4试验意义32试验材料32.1主要仪器与试剂32.2主要试剂的配置33试验方法43.1试验流程43.2试验步骤43.2.1采样43.2.2脱脂43.2.3粗提43.2.4分离43.2.5粗多糖的纯化53.2.6竹多糖的鉴定53.2

6、.7含量测定54结果分析64.1粗提取结果64.2竹多糖鉴定结果:64.3竹多糖含量测定结果64.4实验的重现性74.5加标的回收率85讨论85.1样品的选择85.2竹多糖纯化方法的选择85.2.1脱蛋白的方法的选择85.2.2除小分子杂质的方法选择95.3本实验的不足之处9参考文献:11致131前言1.1植物多糖的研究现状1.1.1植物多糖的特点植物多糖,又称植物多聚糖。植物来源多糖存在于植物的各器官中1,植物多糖是指由许多一样或不同的单糖以-或-糖苷键所组成的聚合物2。一般植物多糖由100个以上甚至几千个单糖基组成,其性质已经大不同于单糖,如甜味和强的还原性已经消失。植物多糖按在植物体的功

7、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形成植物的支持组织,如纤维素;一类为植物的贮存养料,可溶于热水成为胶体溶液,可借酶水解后释放单糖以供应能量。根据其存在的部位,可分为细胞多糖、细胞壁多糖和细胞外多糖。植物多糖为白色,无甜味的,可溶于热水或碱液,难溶于冷水,不溶于正丁醇 丙酮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PH值小于5时开始降解,小于3时有20%降解,大于7时氧化速度加剧;当温度大于40时,分解速度加快;可与硫酸蒽酮硫酸苯酚反应呈阳性3;此外,可与部分无机离子,有机离子络合,如与十六烷基三溴化铵 氢氧化钡等结合产生沉淀4。由于其葡萄糖残基组成方式与构成形式不同,所以表现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已有 300多

8、种植物多糖类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5,其中从植物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最为重要6。植物多糖广泛生物活性已逐渐被人们认知,植物多糖参与机体各种生理代,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多糖具有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延缓衰老、保护肝脏等作用,而且对机体几乎无毒副作用其独特活性和来源的天然性在保障人体健康应用中具有强大潜力7。人们通过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借植物多糖的临床资料来研究它的保健作用。1.1.2植物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植物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生物提取法,物理强化提取法等7。溶剂提取法较为常用,包括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等。

9、依据相似相溶原则,对于多糖这种大极性分子化合物,水是较好的提取媒介8。含有糖醛酸的植物多糖或者酸性多糖,适用碱水提取,常用的碱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如碱溶性茶多糖的提取,碱提法的收率一般比纯水提取高。碱水法提取中常用的溶剂为0.11moL/L的氢氧化钠或KOH。生物提取法主要是应用酶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到有效成份提取中的一项生物技术,在多糖的提取过程中,使用酶可降低提取条件,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中分解植物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或提取,元9等报道淀粉酶可以显著提高山药多糖的提取率,渊10等也指出复合酶法是提取天冬多糖的最佳方法。但酶易受温度、pH值的影响,同时酶法提取用于工业化的中药提取中还需综合考

10、虑一些其他因素如酶浓度、底物浓度、抑制剂和激动剂等是否会对提取物有所影响11。物理提取法主要应用超高压提取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其原理是在常温下用100MPa1000MPa的流体静压力作用于料液上,保压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卸压,使细胞外渗透压力差突然增大,破坏细胞的各种膜,达到提取的目的。另外,由于超高压技术是在常温下进行提取的,使多糖不会因热效应而损失或降低其生物活性。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新技术,与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相比,其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并且不改变多糖的结构,已被广泛用于中药多糖的的提取12,13。1.2竹多糖的研究现状我国

11、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与产笋国,无论是竹子种类、面积、蓄积量与竹材、竹笋产量都雄居世界首位14,竹材的工业化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竹业已成为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15,16。竹叶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开发价值的植物活性多糖,不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衰老等作用,还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17。因此,关于竹多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竹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尤其是多糖在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与其他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对竹叶多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但对竹多糖的成熟提取工艺未见详细报道。扩大竹叶资源利用途径、开发新型植物来源保健食品与药品已成为一个热点。1.2.

12、1竹多糖的特点竹叶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杂多糖。属于植物多糖,所以具有植物多糖的一些特点,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竹叶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开发价值的植物活性多糖,临床试验和动物试验均证明竹叶多糖有抗癌、抗氧化、降血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19。竹秆和竹叶的热水与蒸煮抽出物中主要成份是多糖体,对人体的食道、膀胧、肾脏、肺、肝和子宫癌均有疗效,可促进创伤治愈、降血压、解毒、减轻疲劳。主要机理是增进人体液体性免疫,提高白血球吞噬细胞的活性。多糖体类中的低聚糖具有营养学、生理学机能,可抑制肠腐败菌的异常发生,促进肠蠕动,改善血糖值,提高钙、铁吸收20。1.2.2竹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竹多糖的提

13、取是竹多糖研究开发的前提。目前植物多糖的提取工艺已较成熟,贾亮亮,袁丁8对现有的多糖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植物多糖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法、微波法、酶提取法、超高压提取法等。但直至现在,人们对竹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还较少。1.3试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提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是竹多糖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关键。本试验通过水提醇沉的方法,提取出竹多糖,测出多糖含量,为竹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筛选提供依据。为竹多糖提取的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帮助,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竹资源。1.4试验意义我国是竹类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本试验为竹多糖的提取工艺的筛选提供依据,筛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促进竹多糖产品开

14、发和研究,一方面能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提高国民收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竹多糖在医疗保健方面应用广泛,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试验材料2.1主要仪器与试剂申溢牌电热不绣钢蒸馏水器(三中医疗器械出产);双燕牌冰箱(博西华家用电器出产);恒温鼓风干燥箱(精宏试验设备出产);电子万用炉(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FA1104A电子天平(精天电子仪器);RE-52A型旋转蒸发仪( 沪西分析仪器厂);高速冷冻离心机(贝克曼库尔特实验系统分公司);UL trospec3300pro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mersham biosciences);

15、95乙醇(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乙醚(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无水乙醇(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氯仿(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正丁醇(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碳酸氢钠(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萘酚(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浓硫酸(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苯酚(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氢氧化钠(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三氯乙酸(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硼氢化钠(分析纯,科龙化工试剂厂);所用水为去离子水。2.2主要试剂的配置0.1moL/L氢氧化钠:称取4g氢氧化钠,加蒸馏水溶解,并定容于1000mL的容量瓶中。1mmoL/L

16、EDTA溶液:用烧杯在粗天平上称取约0.2g固体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溶于500mL水中,充分摇匀。2%碳酸氢钠:称取2g碳酸氢钠粉,加入蒸馏水溶解,定容于100mL的容量瓶中。莫氏试剂:称取-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需新鲜配制,存于棕色瓶中。苯酚试剂:苯酚200g,加铝片0.2g和碳酸氢钠0.1g,蒸馏,收集180-182馏分。称取15g收集的180-182馏分,加入蒸馏水溶解,定容于250mL容量瓶。放入棕色瓶,冰箱保存备用。需新鲜配制。1%竹多糖样品液:取1g竹多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0mg/mL葡萄糖标准溶液:取干燥的葡萄糖标准品0.020g于500m

17、L配成40mg/mL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竹多糖样品液:准确称取提取纯化后的竹多糖0.050g溶于蒸馏水中,并定容至100mL的容量瓶中,配成0.5g/L的样品母液,精密移取1.0mL母液于100mL的容量瓶中定容,配成5mg/L的样品溶液。3试验方法3.1试验流程方案设计 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 竹多糖的粗提取 粗多糖的分离 粗多糖的纯化 竹多糖的鉴定 竹多糖含量测定 重现性实验 回收率实验3.2试验步骤3.2.1采样于师学院清水园旁竹园中采取竹子下部老竹叶,经师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专家罗明华院长鉴定,该竹种类为麻竹。用自来水洗净,于恒温鼓风干燥箱中30烘干,再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至8

18、0-100目,得到竹叶粉末。3.2.2脱脂称取100g样品,加入1:1的乙醇乙醚混合液60300mL,回流2h, 过滤取滤渣。3.2.3粗提滤渣加100mL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为防止多糖降解,加入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在60水浴中保温2h,冷却后,用三氯乙酸调pH至4左右。重复3次,合并滤液。3.2.4分离浓缩将所得滤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3,放置至室温。沉淀滤液加入3倍浓缩液体积的95乙醇液,搅拌后静置12h,过滤,分离取沉淀物。洗涤沉淀物加2倍95%乙醇振荡,静置,倒出上清液。再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2次,过滤得沉淀。干燥将所得

19、沉淀物在60下真空干燥至干,取出即可,得粗多糖。称量多糖并记录。3.2.5粗多糖的纯化脱蛋白将所得粗多糖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将氯仿按粗多糖溶液的1/5体积加入,随之再加入氯仿体积1/5的正丁醇,混合溶液剧烈振摇20min,离心,直至氯仿与水的界面无沉淀为止,分去水层和溶液层交界处的变性蛋白质。将上述方法再重复4次后,得脱蛋白液。检验蛋白质是否除尽除去蛋白质的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验,取少量脱蛋白后的溶液,观察在280nm处是否有吸收,如果无吸收则表明蛋白质已经除尽。如果有吸收则表明蛋白质还未除尽。需要进一步除蛋白。除低聚糖等小分子杂质把透析袋剪成适当长度

20、15cm的小段,在2%碳酸氢钠和1mmoL/L EDTA (pH8.0)溶液中将透析袋煮沸10min,用蒸馏水彻底清洗透析袋,放在1mmoL/L EDTA (pH8.0)中将之再煮沸10min,冷却后,存放于4的冰箱中,备用。 用蒸馏水冲洗处理后的透析袋5次,用透析夹夹住一端,将上述已经脱蛋白的多糖溶液装入透析袋中,离液面23cm处夹紧透析袋,置于一大烧杯中,置于流动的自来水中2d。再将装有多糖溶液的透析袋置于装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每12h换一次水,重复4次。浓缩干燥取出透析袋的多糖溶液,经减压浓缩后,于60下真空干燥至干,得竹叶多糖,称量并记录。3.2.6竹多糖的鉴定取1支试管

21、,加入1mL1%竹多糖溶液,加入莫氏试剂2滴,摇匀,将试管倾斜,沿试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3.2.7含量测定制作标准曲线分别移取葡萄糖标准溶液10.0、15.0、20.0、25.0、30.0、35.0、40.0、45.0mL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得一系列浓度为8、12、16、20、24、28、32、36mg/L的标准溶液。依次移取上述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2.00mL于25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00mL苯酚溶液,5.00mL浓硫酸,静置10min,摇匀,室温放置20min以蒸馏水作空白,于490nm处测

22、吸光度,作标准曲线。样品含量测定吸取竹多糖样品液1.0mL置于试管中,其他条件与做标准曲线一样,从测得的吸光度值,由标准曲线查算出样品液的糖含量,并进一步计算出样品中多糖的百分含量。计算W=×100W:糖的质量分数()C:从标准曲线查算出样品液的糖质量浓度(mg/mL)V:竹多糖样品溶液稀释后的体积(mL)m:竹多糖样品的质量(mg)重现性实验分别吸取标准使用液和供试样品溶液2.0mL,各6份,按照标准曲线制备方法测定吸光度,计算RSD值。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竹多糖样品0.050g和葡萄糖标准品0.050g,溶解,于100mL的容

23、量瓶中定容,配成加标样品母液,精密移取该溶液1.0mL,于100mL的容量瓶中定容,配成浓度为5mg/L的加标样品溶液,按标准曲线操作测定样品溶液和加标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4结果分析4.1粗提取结果提取后,测得粗多糖质量为:8.23g经纯化后,测得竹多糖质量为:6.35g竹多糖的产率较低。4.2竹多糖鉴定结果:取1支试管,加入1mL1%竹多糖溶液,加入莫氏试剂2滴,摇匀,将试管倾斜,沿试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于糖溶液分成两层,液面交界处有紫色环出现。说明是多糖。4.3竹多糖含量测定结果4.3.1葡萄糖标准曲线表4-1 葡萄糖标准曲线数据表Table 4-1 Data

24、 of standard curve of glucose管号 01 2 34 5678 葡萄糖浓度/(ug/ml) 0 8 12 16 20 24 28 32 36A490nm 0 0.05 0.013 0.200 0.271 0.330 0.384 0.445 0.510图4-1 标准曲线Fig.4-1 Standard curve由图4-1可知,曲线方程为y=y = 16.089x - 0.064,其线性相关系数R2=0.9968,线性良好,能够用作含量计算的标准曲线图。4.3.2总竹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样品中竹多糖含量测定数据如表4-2表4-2 样品中竹多糖含量测定数据Table 4-2

25、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bamboo polysaccharide in the sample编号 0 1竹多糖样品浓度(mg/ml) 0 0.05A490nm 0 0.325 测得糖浓度(mg/ml) 0 0.024糖含量 0 48.0%由表4-2可知,苯酚-硫酸法测定竹多糖中糖含量约为48.0%。4.4实验的重现性表4-3 精密度测定实验结果 Tab1e-3 Resultsof precision experiments1 2 34 56 平均值 S RSD标准溶液 0.528 0.524 0.527 0.521 0.524 0.529 0.526

26、0.0029 0.55%样品溶液 0.250 0.249 0.246 0.247 0.247 0.250 0.249 0.0015 0.61%由表4-3可知,RSD分别为0.55%、0.61%。试验重复性好,所得试验结果可靠。4.5加标的回收率苯酚-硫酸法测定竹多糖糖含量加标回收率实验数据如表4-3:表4-3加标回收率Table 4-3 The recovery of standard addition编号 浓度(mg/ml)吸光度 测得糖浓度(mg/ml) 回收率 葡萄糖标准点 0.020 0.262 0.020竹多糖样品溶液 0.0384 0.200 0.016 83.3%加标溶液 0.0

27、384+0.0072 0.291 0.022从上表4-3中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数据不难发现,本试验所采用的苯酚-硫酸法测定百合多糖中糖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回收率。5讨论5.1样品的选择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的一类植物21,22。我国竹资源丰富,但各种品种的含糖量各有不同23。叶建中24等研究表明,同品种的竹叶上下部位多糖含量有所不同,且含量都是下部老叶高于上部嫩叶子。因而,多糖更多富集在下部老叶片中5。所以本试验选取的是竹下部的老叶。5.2竹多糖纯化方法的选择5.2.1脱蛋白的方法的选择Sevage法:根据蛋白质在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变性的特点,用(氯仿)(戊醇或正丁醇)为51或41,混合物剧烈振摇

28、2030次 ,蛋白质变性生成凝胶,离心分离,分去水层和溶剂层交界处的变性蛋白质,此种只能除去少量蛋白质,效率不高,须反复多次,但此方法比较温和,在避免多糖降解上效果较好,如配合加入一些蛋白质水解酶,用Sevage法效果更佳。春然25等试验,酶法提取的黑木耳多糖,多糖溶液1/4体积加入Seavge试剂,剧烈震荡30min,脱蛋白质效果较好。三氟三氯乙烷法:将多糖溶液与三氟三氯乙烷等体积混合,低温搅拌10min左右,离心分离得上层水层,水层继续用上述方法反复处理几次,得无蛋白质的多糖溶液,此法效率较Seavge法高,但溶剂沸点低,易挥发,不宜大量应用。三氯乙酸法:三氯乙酸是一种有机酸,使多糖提取液

29、中的蛋白质与有机酸作用而变性沉淀。该法是在多糖水提液中滴加5%10%与多糖水提取液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混匀静置过夜,离心除去胶状沉淀,重复以上的操作直至溶液不再继续混浊为止,得无蛋白质的多糖,三氯乙酸浓度越大,除蛋白质效果越好,但对多糖的影响也越大,可能是三氯乙酸对多糖结构具有破坏作用,使多糖降解,而且这种破坏作用随着三氯乙酸浓度增大而增强。马利华26等也在纯化牛蒡多糖过程中得出:三氯乙酸法去除蛋白率高,但多糖在三氯乙酸中不稳定,糖苷键易断裂,故多糖损失率也较高。毛燕18等人研究表明,三氯乙酸法较为剧烈,往往会引起某些多糖的降解;酶法效率较高,但易使多糖-蛋白质的复合物分解,造成某些多糖-蛋白质

30、复合物特有的生理活性降低。周跃斌19等研究表明Sevage法脱蛋白3次可脱除97.2%的蛋白质,这样可以减少多糖的损失。所以经过比较,本试验是为了要得到较多的多糖,应尽量降低多糖的损失,所以本试验选用Sevage法除去粗多糖中的蛋白质。5.2.2除小分子杂质的方法选择纤小分子杂质如低聚寡糖的残留往往影响多糖的生物活性,需要进一步脱除,提高纯度。常用方法有柱色谱法,膜分离法。透析法是利用一定孔目的膜, 使无机盐或小分子糖透过,而将大分子的多糖截留下来从而达到纯化多糖的目的。小分子杂质的除去可以用透析法。透析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孔目合适的透析膜。透析法法操作简单,技术成熟,但周期长,往往需要2d3d,

31、常温下操作有可能造成多糖的霉变,必要时需加入少量防腐剂或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超滤27、纤维滤器透析法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利用不同孔径的膜使大小不同的分子分级,这种方式可缩短生产周期,而且条件温和,无疑是多糖脱除杂质的一条新途径。但为了竹多糖的工业化,降低成本,所以本试验选择了操作简单的且技术成熟的透析法除去多糖中的小分子。5.3本实验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1) 材料、试剂的称量方面,如竹叶的干湿程度把握可能不是很准确。(2) 多糖具有较强的黏性,过滤的时间比较长,多糖可能部分降解;在减压浓缩时也有一定量的损失。(3) 纯化程度可能还没

32、有达到。(4) 多糖的含量用的是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如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结果会更加准确。建议今后在以下几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工作:(1) 准确把握材料的干湿程度,使结果更加准确。(2) 设法加快糖溶液的过滤速度,减小损失程度。(3) 多糖干燥方法的选用上。实验实践说明,采用一般的高温真空干燥法,多糖易焦化而改变其物理特性和生物活性。因此应尽量采用其他干燥方法如冷冻干燥等,保证多糖的活性。(4)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上。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普与,可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测定。参考文献:1梁宁, 磊. 多糖研究进展. 农业J. 2011, 5(3): 321.2舒任庚, 跃平. 植物多糖的提

33、取分离方法探讨J. 中国药房. 2011, 22(11): 1052-1054.3 金迪, 梁英. 植物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J. 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1, 23(5): 76-79.4 叶凯贞.南瓜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其性能研究J. 工业大学学报. 2005, 12(10): 15-16.5吴晓忠, 罗素琴. 中药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医学院学报. 2009, 31(1): 81-83.6朱扶蓉. 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概述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12): 1016-10187 徐翠莲. 杜林洳.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分析鉴定方法研究J. 科学. 2009, 2

34、7(12): 1524-1529.8 贾亮亮, 袁丁. 多糖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32 (3): 189-192.9 元, 林强, 静娜等. 酶法提取山药中多糖的工艺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4): 374-376.10渊, 徐彦芹等. 超声复合酶法提取天冬多糖J. 中药材. 2009, 32(4): 622-625.11Liang RenJie.OrthogonaL test design for optimization of theextract 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PhascoLosomae

35、suLenta andevaLuation of itsimmunity activit y J.Carbohydr PoLym.2008, 73: 558 -563.12CLaver I.P, Zhang H, Li.Q. Optimization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of poLysacch arides from chinese maLted sorghum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Pakistan JNutrit . 2010, 9(4): 336 -342.13Dong Jian jun, Liang C

36、hun shen , Wang Jia -dong. Statu squoontechnicaL appLications of su percriticaL CO2 in extraction J.Shanghai ChemcaL Industry. 1999, (1) : 22 - 24.14婧. 竹子深加工前景广阔J. 农村天地. 2004, 11(10): 55.15吴叶青. 竹资源的深加工产品竹纤维与竹碳制品J. 林业科技.2002,22(2):77-79.16关明杰, 齐生. 竹材学专题文献分析J. 竹子研究汇刊. 2001, 20(3):69-72. 17唐莉莉, 丁宵霖. 竹叶

37、多糖的分离提取与其生物活性研究J. 食品研究开发, 2000, 21 (1): 8-10.18毛燕.苦竹叶水溶性糖提取最佳方案的设计和纯度的鉴定J. 竹子研究汇刊. 2002, 21(3): 46-50.19 周跃斌, 王伟. 毛竹竹叶多糖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7): 156-159.20 佐玉, 喜. 竹子在中医药和保健品开发J.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知识园地. 2000, 2(3): 54-60.21Liu Yun.Prospect and ways of expLoit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in chinaJ.Narura

38、L Resourse. 1988(3): 25.22 将忠道.世界的竹子资源状况J. 西南造纸.2004, 33( 2) : 58.23宇超, 王成章. 不同品种竹叶多糖的化学特征与其含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9, 29(6): 82-85.24 叶建中, 文英等. 高品质竹叶多糖的筛选与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08, 28(2): 268-269.25 春然, 唐娟. 黑木耳多糖的酶法提取纯化与性质研究J. 食品科学. 2007, 28(2): 53-55.26 马利华, 卫东等. 膜技术分离纯化牛蒡多糖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30(1):231-23

39、3.27 瑜, 周永传等. 超滤法纯化大黄多糖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2): 165-168.致在我即将完成学士论文之际,回忆这半年多来的论文工作,艰辛而又充实。在这条路上,太多的人给与我倾心的教导和无私的帮助。首先要感我的指导老师,师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文慧老师,她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从做人开始,到论文的选题、构思、试验设计与结果观察以与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悉心指导,倾力相授,老师对科研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将使我受用终生,广博的学识、敢于创新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我毕生难忘,在此向我的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本论文完成的过程中,还得到了

40、马缨、希文老师等老师的热忱帮助,在此特别感各位老师们为我们默默的辛苦工作,以与院上各位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衷心感我们院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实验环境。感他们的关爱和支持给予我前进的动力和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师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们良好的教育和关怀。特别是钟锐锋老师、谭成佳老师、廖敏老师和文慧老师,是他们为我们打下生物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所有的同学们,特别是双凤同学。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衷心感师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最后感我的母校师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感培养我长大的含辛茹苦的父母,你们!

41、 良 莲2010年5月下载需知本站上传的文档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以分享为目的,为有需要者提供学习与参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 请提出指正, 与时与客服联系,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属实,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立即删除相应下载页面并将文档删除。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electionParagr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phFormatLineSpac

42、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SelectionPar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agraphFo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e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oPointsSelectionParagraphFormatLineSpacingLine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