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_第1页
中医护理学重点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护理学1.中医护理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 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 门应用学科。2.辩证施护: 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 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 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3.饮食调护: 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 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4.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 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

2、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 程。5.灸法 :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 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 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6.拔罐法 :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 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 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 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7.耳穴埋豆法 :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 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 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8.耳穴

3、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 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 病的刺激点。9.刮痧法 :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 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压痛、变10.药熨法 :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 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 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 以达到行气活血、 散寒止痛、 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11.熏洗法 :将药物煎汤开沸后, 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 待药液稍温后, 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12.全身药浴法 :将药物煎

4、汤滤去药渣, 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 后浸渍的一种方法。 利用水的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 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作用。13.正治与正护法 :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 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的一种常用法则。14.反治与反护法 :是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的治护方法, 即顺从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15.同病异护 :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 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16.异病同护 :指不同的疾病,在其

5、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 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第一章绪论1.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着,包括素问和灵枢 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 部临床医学巨着。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 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5.晋王叔和脉经 ,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7.隋巢

6、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的先河。9.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外感六淫为外因, 内伤七情为内因, 而饮食所伤、 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10.金元四大家: 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 为寒凉派; 张从正(子和),攻邪派; 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丹溪) ,滋阴派。11.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这一时期的饮食营养代表作。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吴有性(吴又可) 温疫论吴鞠通(吴瑭) 温病条 辨叶天士(叶桂) 温热论薛雪(薛生白) 温热条辨王孟英(王士雄) 温热经 纬13.清钱襄侍疾要语 ,中医护理专书。

7、 年,江苏省中医院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步中医护理专着中医护病学 。15.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恒动观念、 辩证施护及防护结合。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摈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为恒动观念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所谓的辩证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辩证是实施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辩证的目的,两 者在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理

8、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指导临 床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防护结合:未病先防:养生以固护正气,防止病邪毒气侵入;既病防变:早起诊 治;控制传遍。16.中医护理的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表知里、比较法、取象比类、试探与反证、归 纳与演绎、整体思维。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怒喜思悲恐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 孔胜喜;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第五章经络学说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9、: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手少 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肝胆经相接于目外眦,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第九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1.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 :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 护理、传统健身法等内容。2.生活起居护理 :1)起居有常: 顺应四时, 平衡阴阳: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2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慎避外邪、形神共养2)劳逸适度:避免过劳:避免久视,久视耗伤气血;避免久立,久立损于肾;避免久行,久行伤筋,劳于肝;避免神劳,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运。避

10、免过逸:避免久卧,久卧伤 气;避免久坐,久坐伤肉。3)环境适宜:病室安排恰当;病室通风整洁;病 室温湿度适宜;病室光线适度。3.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对胃病之人进行饮食调护可以补益身体、预防疾病;对患者 进行饮食调护则能调治疾病,缩短病程。尤其是慢性疾病或重病恢复期患者的饮食 调护,对疾病的康复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适时定量;合理膳食,不可偏嗜;重视 脾胃,注意卫生;辨证施食,相因相宜,因证,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保持 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益缓;加强食后护理(食后漱口、摩腹、散步等)5.食物的性味 :1)四气: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习称“四气” 。寒性

11、食物:滋阴、清热、泻火、凉血或解毒,可用于热症。如,绿豆、苦瓜、冬瓜、茄子、西瓜、香蕉、白菜、海带、葫芦、莴笋、荸荠、柠檬、黑鱼、芦荟等。热性 食物:具有温中驱寒、益火通阳的功效,可用于寒症。如,辣椒、胡椒、桂皮、高 良姜、白酒等。温性食物:温中、散寒、通阳、补气,用于阳气虚弱的虚寒症或 实寒症较轻者。如,羊肉、鸡肉、牛肉、狗肉、鲢鱼、鳙鱼、蚕蛹、扁豆、葱白、 生姜、大蒜、韭菜、桂圆肉、荔枝、橘子、南瓜、红糖、咖啡等。凉性食物:清 热、养阴,用于热症初期、疮疡、痢疾等。如,小麦、大麦、鸭蛋、豆腐、莲子、 黄瓜、梨、菠菜、薏苡仁、绿茶等。平性食物:性味较平和,为日常生活基本饮 食。如,玉米、红薯

12、、胡萝卜、牛奶、猪肉、鸽肉、蚕豆、赤小豆、鲫鱼、鲤鱼、 山药、莲肉、香菇、黑木耳等。2)五味:食物具有辛、甘(淡) 、酸、苦、咸五种 味道。 辛味: 能散能行, 如萝卜、 洋葱行气, 黑木耳行血, 生姜散风寒; 甘味: 能补能缓,如糯米、红枣可治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苦味:能泄能燥,如苦瓜具 有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酸味:能收能涩,如乌梅涩肠止泻;咸味:能下 能软,如海带软坚;淡味:渗利水湿,如,薏苡仁、冬瓜利水渗湿;涩味:与 酸味药物相似,如芡实、罂粟壳。6.食物的功效 :滋养、预防、延缓衰老、治疗:补益脏腑、泻实祛邪、调整阴阳。7.外感病症饮食禁忌: 与外感风邪有关,以发热为主,如感冒、中

13、暑、痢疾等。宜 清淡饮食,如面条、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腥腻、酸涩之品,如肥肉、鱼 虾、食醋等,以防外邪内陷入里,变生他证。8情志护理的原则:诚挚体贴,全面照顾;因人施护,有的放矢;乐观豁达, 怡情养性;避免刺激,稳定情绪。9情志护理的方法:关心体贴;言语幵导;释疑解惑;移情易性;发泄 解郁;以情胜情;暗示法;顺情从郁10.预防七情治病的方法:清静养神;养性修身;怡情快志;平和七情。11.病情观察的目的: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判断疾病的转归及预后; 及早发现危重证候和并发症;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12.病情观察的要求:观察内容重点明确;观察方法科学有效;结果记录客 观真实; 以中医基

14、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病情观察; 具有“大医精诚” 的高尚医德。13.病情观察的原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掌握证候传变规律: 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传变反应。14.病情观察的方法: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运用辨证方法分析病情。15.病情观察内容:一般情况:包括神、面色、形体姿态、声音、气味、头面、 颈项、五官、四肢、齿、咽喉、皮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体 重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入院时要详细了解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生的时间、部位、 性质、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等,住院期间及时观察其变化。舌象和脉象:舌象是 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望舌质和舌苔两方面;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

15、血、阴阳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与推 断疾病的预后, 从而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各种排泄物;药物效果与反应; 情志变化。第十章方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1.方剂的剂型:1汤剂: 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等浸透后, 煎煮一定时间, 去渣取汁, 称为汤剂。 用法:内服、讯息、含漱、灌肠。汤剂内服特点:吸收快、疗效迅速、便于加减变 化、能全面灵活地照顾各种病症的特殊性。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2散剂:将药物研碎均匀混合成干燥粉末状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制作简 便、便于携带、吸收较快、节省材料、不易变质。3丸剂: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行

16、剂制 成圆形的固体剂型。大多用于内服。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贮存比 较方便。4膏剂: 把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一种制剂。用法:内服和外用。 特点: 服用简单、贮存方便、便于携带5酒剂:把药物放入白酒或黄酒中浸泡或加温同煮后去渣取液而制成的剂型。内服外用。特点: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增强药效。6丹剂:把药物研成细末或加糊等制成各种形状的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 药力持久、服用携带贮存方便。7茶剂:把药物制成固体状或粗末状,使用时以沸水泡汁代茶饮。特点:制法简单、 服用方便、易于患者接受。8露剂:把药物放在水中加热蒸馏去的的蒸馏液。特点:气味清淡、便于口服、可 当饮料使用。用

17、法:9锭剂:把药物研成细末加入赋行剂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用法:内服外用。特点: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便于贮存。10条剂:把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状,或捻成细条状后再粘药物,而制成的一种外 用制剂。特点:直接外用、使用方便。 线剂:把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或与药液同煮而制成的一种外用剂型。特点:直接外用、使用方便。 栓剂:把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纳入管腔融化或溶解 释放药力的一种外用剂型。特点:直接外用、减少毒素、使用方便。 糖浆剂:把药物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制剂。特点:服用方便、吸收较快、适宜儿童服用。 片剂:把药物加工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特点

18、:用量准确、易 于携带、服用方便。 冲剂:把药物或药物提取物加工成细粉状或颗粒状等的剂型。特点:体积小、 口感好、服用方便。针剂:将中药制成灭菌溶液,可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使用的一种制剂。特 点: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2.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函作用的药物, 通过开泄腠理、 调畅营卫、 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出而解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服 药时宜热服,服药后,宜温覆,即卧床加盖衣被休息,并饮热饮,以助药力发汗。 发汗应以遍身微汗为宜, 即汗出邪去为度。 如汗出不彻, 则病邪不解; 汗出太过, 则耗气伤津,甚至阳随汗泄而呈亡阳之变。发汗要因时因人而宜,暑天

19、炎热,发 汗宜轻;冬季严寒,发汗宜重;体虚者,发汗宜缓;体实者,发汗宜峻。汗出过多 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注意避免风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酸性 和生冷食物。服用解表发汗药是,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 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如患者出现大汗不止,易致伤阴耗阳,应及时报告 医生采取相应措施。3.吐法:又称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作用的药物,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药物 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服第二次。服药后不 吐者,可用压舌板、小勺、手指等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卧床患者应将

20、头偏向一 侧,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 处理:服用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稀粥解之;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 之;若是误服其他有毒物而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绿豆煎汤解之。严重 呕吐者,应观察患者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量、性质等,并作记录。必要时 与医生联系,按医嘱给与静脉输液,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吐法对幼儿、 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应慎用或忌用。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稍后可 予清淡易消化的素食。忌食生冷、肥甘厚味或黏腻之品。4.下法:又称泻下发,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胃中积 滞、积水、淤血,使停留在肠胃

21、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 而出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运用下法时,严格区分寒热虚实,分清标本缓急, 防止滥用误用药物。如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要忌服寒下药,服药期间不能同时服用 辛燥、滋补药。孕妇要慎用或忌用下法。使用下法,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润下药宜饭前空腹时服用。服药后有轻微腹痛是正常现象,待通便后腹痛会自 然消失。服药后要注意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 等变化。若因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服药期间,饮食 宜清淡,易消化,应忌硬固、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等。多吃水果和蔬菜。5.和法:又称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泄与和解作用的药物,使在半

22、表半里的邪气得 以解除,使失和的脏腑、阴阳、表里得以恢复协调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服用 和解少阳的食物期间,应忌食萝卜。服用调和肝脾药物期间,应加强情志护理, 使患者心情舒畅。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及辛辣之品。6.温法: 又称祛寒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的药物,通过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 症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使用温法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素体火旺 或阴虚失血者,用药剂量宜轻,且中病即止;若酷暑之季或南方温热之域,用药宜 轻;若严寒冬季或素体阳虚者,用药剂量适当增加。服用温中驱寒药治疗久病体 虚者,由于药力缓,见效时间长,应嘱咐患者要坚持服药。服用温经散寒药应注 意保暖,切忌受

23、凉。服用回阳救逆药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昏迷患者时,可 通过鼻饲给药,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中出现咽喉肿痛、舌红、咽干等,为虚火上炎, 应及时停药。 服药期间, 注意保暖, 宜进温热饮食, 忌食生冷寒凉、 厚腻之品。7.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的药物,以清除 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热邪清除后 应及时停药,以免久服损伤脾胃。服药宜温服或凉服。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调 畅情志,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黏腻厚味。注意多饮水。8.消法 :又称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散或破消作用的药物,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 血、化痰利水,以

24、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邪实 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服药期间,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状等。如出 现泻下如注或伤津脱液等表现,应立刻停药,并报告医生及时救治。服用消食剂 时不可与补益药、 收敛药同服, 以免降低药效。 服药期间, 饮食宜清淡, 忌过饱。9.补法 :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主治各种虚证,护肤人体正气 的一种治法。护理要点: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血红蛋白、体重等情况变化。 补益药益饭前空腹服用。如遇外感,应停服补益药。补益药见效缓慢,用药时间 长,应坚持服药。 服药期间, 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 忌食辛辣、 油腻、 生冷之品。 服药期间应

25、忌食萝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减缓排泄,增加吸收。10.中药煎煮 :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或者玻璃器皿。 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煎药用水: 第一煎加水, 超过药面3-5cm,第二煎超过药面2-3cm。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适当增多; 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可稍减;煎药时应一次将水降阻,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 繁加水,如不慎将药物煎糊,应弃去,不应加水再煎。一般药物,30min,25min;解表药物,20min,15min;滋补药物,60min,50min;有毒药物,60-90min,60min。11.特殊煎法 :1)先煎:为了增加药物的溶

26、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毒性。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石类药物和贝壳类及角、骨、甲类药 物等必须先煎;有毒药物必须先煎,以不麻口为度,将煎药时间适当延长;泥 沙多,质轻量多的药物需要先煎。2)后下:不耐高温药物和含挥发油的药物。3)包煎:质地妨碍煎煮和服用的药物;煎煮时易漂浮在药的液面上而不能与水充分接触;成分妨碍煎煮和服用的药物。4)另炖;5)烊化;6)冲服;7)泡服;8)兑服;9)磨汁。12.中药给药规则:补益阳气的药物宜清晨上午服用,滋养阴血的药物宜夜晚服用;发汗解表的药物宜上午服用,泻下药物宜下午后服用;催吐药物宜清晨服用,安神的药物宜睡前服用;行气利湿的药物宜清晨服

27、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宜傍 晚服用;治疗定时发作性病症的药物宜发作前服用。此外,重要的给药还要把握 四时的变化。 四时不同, 给药自然随时而别。 如春有疾可用风药, 夏有疾可用寒药, 秋有疾可用温药, 冬有疾可用热药;同时还要注意四时用药的禁忌, 如“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 。13.常见有毒中草药的分类:生物碱类:雷公藤、曼陀罗、藜芦、乌头、天南星、乌兜铃、钩吻、阿片、毒芹等;2苷类:万年青、夹竹桃、商陆、芦荟、芫花、乌桑、鸦胆子、半夏、八角枫、木 薯等;毒蛋白类:相思子、苍耳子、巴豆、蓖麻籽、望江南等;毒蕈类:红茴 香、荜成茄、白果、藤黄、狼毒、细辛等;动物类:蝉酥、斑蝥、鱼胆、蜈蚣等;矿物

28、质累:砒霜、辰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等。14.洗胃:是清除胃中残留毒物最有效的方法。15.服药时间:饭前服药:补益、制酸药;饭后服药:消导、抗风湿、健胃;3睡前服:安神、涩精止遗;定时服:平喘。16.服药剂量:一般服法,每日一服;顿服;不拘时服;小量频服;中 成药。第十三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1.晕针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 汗,大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医生在针刺时手法过重。晕针的处理方法:立即 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仰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饮温开 水或糖水。重者在上述的基础上,可刺入人中,素髎,内关,合谷太冲

29、;灸百会, 神阙,关元,气海等穴。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 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体弱及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先做好解 释,消除对针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大量 出汗后、疲劳者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进行针刺;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 新;针刺或留针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色,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理。2.弯针原因、处理、及预防: 原因:术者针刺手法过猛,针尖碰到坚硬组织;针刺 或留针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压迫、碰撞;滞针后未作及时处理。 处理: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 退

30、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由体 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 强行把针,以防折针。预防: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 ,避免进针过猛、 过速;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及时处 理滞针。3.灸法操作方法: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 盐灸、隔附子饼灸。4.艾条灸操作方法: 温和灸:距皮肤2-3cm,10-15min;雀啄灸2-5cm,5min;回 旋灸3cm,20-30min。5.灸法注意事项: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 腹

31、、四肢。施救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施灸后,若局部皮肤潮红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 由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保持干燥,防止感染。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 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使用 温针灸时, 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拧紧, 防治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 艾柱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施灸用过的艾条熄 灭后,必须放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治艾火复燃,发生火灾。6.罐的种类 :竹罐、陶罐

32、、玻璃罐、抽气罐7.拔罐方法: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水罐法;穴位负压吸引拔 罐法。8.拔罐法的应用 :留罐、走罐、闪罐、针罐。9.拔罐注意事项:拔罐时应采取合适体位,使之舒适持久。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 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出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 水肿、溃疡、肿瘤、 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 拉。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 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 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火罐疗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须更换穴位和部位。如治疗急性疾病,如腹泻、重症风湿是, 亦可每日行2次。若1日多次置罐,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火罐疗法一般10次为1个疗程,慢性疾病可连续2-3个疗程。置罐数可根据病变部位而定,腰背部如病情 需要,可同时置4-8罐,一般部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