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_第1页
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_第2页
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_第3页
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_第4页
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代大学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文大学教育系统已经经历了从经典的赫尔巴特时代向杜维的实用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大学教育理论从19世纪至今,已经通过前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大学遵循的也是系统讲解知识,强调巩固,学以致用的总原则。在社会发展至今日,学以致用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核心思想,初级教育为基础,中级教育为技能,高等教育为纽带,是知识体系与社会体系的连接。教育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更偏向于社会学的范畴,而非传统的哲学类范畴,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多的开始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如何在教育上面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方向,树立学生的三观,系统的优化配置技能以及协调学生对接社

2、会责任的能力,是目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理论与实际如何结合,方法与效率如何平衡,是本论文打算简要分析的两个方面。一、大学教育理论浅析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很多学生表示担忧,自己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考研已经成为了逃避社会的一种手段,对即将进入的职场生涯充满了恐惧。这些言论我认为是对我们为师者的一个警告,单纯的理论体系是否就是符合学生生存心理的实际操作性理论,它们的缺陷在哪里?理论论述之前,我想客观地分析一下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理论延伸。中国正式的大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我认为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以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倡的学术分离、文理通科的实利教育体系。抛开阶级属性,19161927年间的北

3、京大学,既能容纳辜鸿铭、刘师培、黄侃这种守旧派的国学大师,又能吸纳*、胡适、*、周树人等激进派的思想领袖。这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由爱入道,成果斐然。那个时期的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大多数都成为了不同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学者、专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个正好符合了论语中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的教育理念。中

4、国古代君子六艺,诗书礼乐御射,诗为诗经,拓宽见闻;书为四书,树立世界观;礼为礼仪,建设道德观;乐为礼乐,待人接物;御为骑逦,健身强体;射为射术,强役护国。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贯穿各等级教育理论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路,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社会化进程加快,*性能增强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理论将更加强调学生在专职技能培育的基础上社会技能的增强。由此可见,中国其实自己并不缺乏成熟的教育理论,并且这种理论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数代传承,已经成为*骨子里最能够接受并认可的一种教育理论。这种理念是结合了中国的文化情况及基础教育情况归纳而出,是*特定

5、的社会环境制定的一种参考性很强的理论基础。我个人认为,如何吸纳这种传统的高等教育理论精髓,结合科学现代的教育理论体系来考虑教育手段和方法,可能会是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有利补充。二、大学教育方法浅析方法是理论的延伸,是理论实践的基础。大学生不同于进行基础教育的学生,他们从生理年龄上面已经是成年人,开始具备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由于生长环境不一样,家庭教育不一样,社会经历不一样,衍生出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态度及模式。若想用一种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哪怕这种方式再科学,再完美,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本,授业是态,解惑是式。大学生因为开始

6、逐步的形成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个规划雏形,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谋求通往终点的技能,这种技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更多的要真正步入社会后,在实践中才能完善。他们缺乏的,是社会的阅历以及对风险的评估,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课本中没办法学习到,或者能完全领悟到的东西。所以,韩愈才会强调,传道,即引导。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说,技能的传授终归有个上限,这个和领悟能力有关,照本宣科和风趣幽默虽然形式上对学生来讲貌似差别很大,但是从实际效用上讲,它并非是一个教育方式的本质。为师者只有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从自我的层面认知到一种正确向上的发展观,才是大学教育中的重点。回到前面论述到的,北洋时期的北大,无论是辜鸿铭的狂傲,还是刘师培的严谨,无论是胡适的激情,还是钱钟书的幽默,无论是*的恣意,还是周树人的嘲讽,无论是保皇还是革命,无论是守旧还是创新,无论是国学还是西学,他们都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爱过,是积极的人生观,是宏达的世界观,是严谨的治学观。故而,无论师从何人,当年的五四学子在后来的革命洪潮中,都坚定地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担负起了中国初次觉醒的历史重担。这一切,都是精神层面上,师长给予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以上浅谈了我对大学教育方式的认知,即套用一句俗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