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问拾得供参习_第1页
寒山问拾得供参习_第2页
寒山问拾得供参习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仅供参考For pers 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寒山问拾得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不是用于商业用途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 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名叫寒山

2、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 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一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 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 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 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

3、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 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 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不久病来侵,低头 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 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 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 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岀红火坑,做个 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

4、月为邻伴。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一天寒山问拾得,这世上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贱我,损我,轻我,骗我,骂我者,我该 如何处置?拾得说,那你就要,忍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些年, 你且看他!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

5、军。痔4閱绘紡0剧亦参找 $说尸侑i骰起匕k 1 >期紘附他y ; ' 星住系.哆擇他C 垂(JQ彳滋K先伍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 普贤菩萨化身。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 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 清净无为论”中的 少私寡欲,不去争斗 ”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

6、 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但对人的修行来说, 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 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 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 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 世窝囊。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 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7、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 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 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 少 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 这种处世方

8、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 清心寡欲”, 抱着一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 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 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 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

9、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 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反他,抗他,驳他,击他,斥他,蔑视他,几个回合,消灭他!”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 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曾经,有两个很有修行的出家人,其中一个叫寒山,另一个叫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

10、恶我、骗我、如何处抬乎?”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又问:“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 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 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 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 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

11、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 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 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这即是著名的寒山问拾得,答问之中皆俚语村言,妙趣横生,自成一体。同时其中深具 佛家况味和人生哲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文中寒山、拾得第一次问答的内容,旨在劝诫世人在世间要能够“忍让、宽容”,要禁得住 别人的诽谤、欺辱、嘲笑、轻贱等种种世间的恶缘的考

12、验,做到赞谤由人,不去计较,这样 就不会心生烦恼。同时佛家的“逆来顺受”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不是以怨抱怨,不是以牙还牙,不是以恶对恶,而是要你“忍他、让他、由他、躲他、 敬他、不要理他”。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涵养,要能够包容,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 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 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而寒山、拾得的第二次问答,其中拾得所言的“弥勒菩萨

13、偈”则可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进步阐释。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广,下面本文对此略作解析。“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一。 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他名阿逸多, 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 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他在释迦人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 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 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我国从西晋时就供奉弥勒佛。每 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

14、。浙江奉化为弥勒菩萨道场。据传五代时,奉化出一奇僧名契此,常荷一布袋自随,能预言人之吉凶,人皆莫测,咸以布袋和尚呼之,后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坐化,偈云“弥勒真弥 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白不识。”后人尊其为弥勒化身。而相传宋仁宗因弥勒 感应梦游雪窦山,理宗御书“应梦名山”以彰祖德。雪窦山即被称为应梦名山,弥勒道场。在“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 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一段偈文中,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 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

15、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 团上,并被融消。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 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无独有偶,在佛说四十二章经 中,释迦牟尼佛也曾教人以慈心来对待恶人,佛言:“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 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而弥勒菩萨教人在逆境之中,被人骂时,说好,被人打时,自睡倒,涕唾吐在脸上,擦都不 要去擦,让它自己干。这也是菩萨度人的法门之一:忍辱,在面对恶人之时,不要心生嗔恨。佛家认为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

16、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但如果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因为心中还有嗔恨在。 佛在金刚经中所说, 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 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何平等之有要做如是想: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这对我是有益的增上缘。 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可检验出我现在修行的功力。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

17、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偈语第二段“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是弥勒菩萨在告诉世人, 即便暂时身心处于困苦之境, 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人生, 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 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境随心转。这段文字强调出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早于孔子而生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在其心术上下篇中指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 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其意是说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

18、 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 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 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 (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 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的作用之大。医家也认为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栗,心惊则颤,心忧则癖。人身以 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 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所以不管你是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 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

19、保护好自己的心 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人悲苦忧戚的氛围中, 要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没有快乐可 言的。传说,孔子有学生 3000名,其中最出名的有 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 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 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 快乐。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一一安于贫而乐于 道。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追求崇高

20、的精神生活, 艰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我们现在的生活大都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许多人之所以常常不快乐是在于他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却不能够安于当下平凡、平淡的生活,总期望着拥有高级轿车、别墅那样的奢华生活。其实,平凡、平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的心安稳、 随缘,也有种种乐趣,那种“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又岂是身处势利纷华之中,争权逐利之徒,沽名钓誉之辈所能得到的?平淡是福,切实际,安本职,守本分,“宠辱皆忘”乃一乐事;平淡是福,不追名,不奢求,不妄想,“安贫乐道”岂不更好?去留随意,看海水潮涨潮落;得失不惊,笑浮云常长常消。“世人爱荣华,我不争

21、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 少人,那个活几千。”荣华富贵,自古以来就是世人所追逐的目标,但是弥勒菩萨却这里以“不争”来规劝世人。为什么“不争”?因为追来逐去的那些荣华富贵和名利到最后总还是一场空,并不会永生永世的跟随着你,人来时是赤条条的来,去时亦是两手空空的去。虽然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陷阱, 一生都在为名利 所劳累、甚至为名利而生存。一个人如果不能淡泊名利, 就无法保持心灵的纯真。终生犹如 夸父追日般看着光芒四射的朝阳,却永远追寻不到,到头来只能得到疲累与无尽的挫折。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 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的

22、方法。居里先生平静的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的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 内。”居里夫人作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 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的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子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她轻而易举的放弃了这唾手一可得的名利,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使人们都能感受到她不平凡的气度。她一生获得各种奖

23、章 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自己却丝毫不以为意。有一天,她的一 位女性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 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她:“居里夫人,那枚奖章是你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去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要想做到弥勒菩萨所说的争,还要常如下想:即使手中握有再大的权,再多的钱,又能怎样? 会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免你一死么 ?会让无常远离你么?你看那贵如天子的皇帝,再看那伸手讨食的乞丐,有哪一个能活得了干岁不死?一旦身死命终,那些在活着时争来的名利也

24、罢、富贵也罢,没有一个可以带得走,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 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 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 会显现出来,他理所当然的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人世间的荣耀。 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 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 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寸,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这一段文字, 是说如果我们不及早学道,追求真理,不论年轻的进修怎样的意气风发或者英雄好汉,都难免有“病”的时候,而在那时才想到后悔,为何不在年轻的时候早些修行,如今得了 “病”,想回头重头再来,只怕阎王那

25、里没有退转的路了。这段重在一个“病”字,这个“病”,仅是指一般生理上的疾病,还暗喻了世人的种种“现 报”到来之时,因为不修行,不修善,最后身心都痛苦不已。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痛苦 到来呢?弥勒菩萨接着告诉世人:“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 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是的,只要即时放下,即可即时解脱。这里的放下,要从心灵上放下,放下分别、得失、成败就如同房间一样, 放下是即是在打扫房间,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

26、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 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 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的情绪和不愉快的 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 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放下之后所要做的就是当下不再去论是说非,不再去争长道短,息下种种妄心妄念, 看得淡名利,不逞英雄好汉之勇,凡事不著于名相。所有的恩怨都不在放心上,管他人怎样骂、怎 样谤,怎样辱,都是伤不着。这样的涵养和大度,就不会再怕人家的冷嘲热讽和去在意什么面子问题了。既然如此,再大的债、再多的恨,也可以从心里丢掉获得轻松了。“好个争名利,转

27、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千。做个大 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这是偈语的最后一段,弥勒菩萨让世人在滚滚红尘之中睁开慧眼,要看得到世事无常,花五百日红,人无干日好,无论春风得意到何地步,都不要要时刻警醒自己还会有失意受冷落的那一天。菜根谭云: “热闹处着一冷眼,便少几多烦恼;冷落处着一热心,便生几多乐趣。” 这种“冷”,不是冷酷,不是无情,不是面部表情的僵化。而是一种思想修养境界,是一种 理智,静以思远,令思想不会昏沉。冷,还是一种豁达和放旷,凡事不过烟云而已。驻锡在径山的道钦禅师是可素禅师的门下。一日,有一位赵公来问道钦禅

28、师:“弟子今欲出家,得否?”道钦答:“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我们知道,将军可以凭武功平定贼寇的祸乱,宰相可以凭文才学识治理政务,使国家太平。凡天下的大事,全都掌握在将相手里, 然而先德却说出家不是他们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家并不是一种简单容易的事。通常人在初出家的时候, 虽所立的志向有大小的不同, 然而没有不怀着一片好心的。可是时间久了,一旦受着名利等种种因缘所诱惑,便又重新开始营造房屋,讲究衣服,置买田产, 畜养徒众,多积财物,勤作家务,与世俗的人无别。曾见一位住在深山中的苦行僧,一出山 来,被数十位信众男女归依供养, 便荒废了一生的道业,何况其他更大的障缘呢?古人说:“重 离烦恼

29、之家,再割尘劳之网。”这是说出家以后的又一次出家。出前一次的家容易,但要出 后一次的家,那就难了。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所谓“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不管怎么说,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 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 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 其功德亦难以计量。 出了家或者在家而出家的人, 一定 会潜心修行佛法,世出世间一切都可了断。来果禅师有语云:“咬定牙关寻出路, 一刀两断远红尘。” 也就是说就从今日为始, 即将从前见闻觉知之事及 贪嗔痴妄之心直下一刀两断,勿存毫末在心。既然一切都不再困扰你的身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