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001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001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001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001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00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目标、学会“昼”“耘”“绩”这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 “耘 田”“绩麻”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 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养成课外 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准备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课 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

2、,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 更好地领悟诗歌。二教授新课(一)材料交流介绍作者:范成大 (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 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 (1154),中进士。淳熙十 年因病辞归,时年 58 岁。此后 10年隐居石湖。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 勤于政务、 同情人民疾苦的 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 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的田园诗 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 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 阶级压迫的农家词、 山农谣

3、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 成为中国古代田园 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 ,是他田园诗 的代表作品。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 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 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 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 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 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 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 揭露剥削的诗篇。 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 (仅描写 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首。分“春日” “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

4、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 春。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二)诗歌朗诵 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 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 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四)交流探究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 ,要 表现什么呢?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 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诗歌的写法( 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 2)语言清新自然,充 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三练习:小组朗读

5、背诵诗歌默写诗歌。四小结:文学常识朗诵知识 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五作业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七、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耘田辛勤劳动赞美)夜绩麻学种瓜天真可爱喜爱)教学反思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 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开放周我与同学年老师进行深 入的故诗教学的研究, 我看了一些有关古诗教学的理论知识, 课堂实录及四时田园杂兴的背景资料介绍,来弥补自己

6、的先天不足。在 与备课组的教师讨论后,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 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理解 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为教学重点, 予以突破。下面我就结合这两点谈谈我的教学感受。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我觉得,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 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 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大胆“放” 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 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 ,在疑惑处启 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 疏通整首诗

7、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 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 都已经批注了诗意, 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 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 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 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 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在经过备课组教师讨论后, 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 第 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 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 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 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 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

8、说得流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 这样一来, 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 词一理句一连意” 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 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 了铺垫。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 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 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 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读者要读出 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 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 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 从

9、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可在试 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 “男人耘田,女人搓麻” ,始终 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 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 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 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 领悟诗境。 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 “想象朗读感受朗读” 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同时,教师 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 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 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 中讨论最多的, 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 重点二教 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 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 反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