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概说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2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重要性(1)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前提;(2)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过渡性桥梁课程。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亦称为四诊一一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辨病的依据望诊一一察看病体的外观(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望诊一一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_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J辨别病

2、情问诊一一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过等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切诊(脉诊测知脉象的变化,珍比)|问诊一一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了解异常体征|多示(二)诊病:.亦称辨病、判断病种、确定诊断病名。(三)辨证: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病人的临床资料,判断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诊断完整中勺证名辨证的方法有:脉纲辨证一一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分析疾病共性的方法。,病性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辨证是临床各科的辨证基础经络辨证一一主要用于针灸学六经辨证一一主要用于中医伤寒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温病的辨证方法各种辨证方法的教学顺序与关系:六经辨证5经络辨证病因辨

3、证J脏腑辨讦一八纲辨证一气血津液阴阳辨证卫气营血辨证I三焦辨证附:症、证、证候、证型、病的区别与联系1 .症:是病体对疾病客观反应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联系,是病人的“愁诉”。2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括,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所作的结论,以“证名”3 .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证候为证的外候。4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学术界公认的证的名称。5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四)病案又称病历、是临

4、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回顾性总结的重要资料、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人体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连属r体表器官四肢 皮、肉、脉筋骨X.症状体征3 “有诸内者 神色形态L必形诸外”舌脉(朱丹溪)2 .见微知著(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病理信息。3 .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影响局部病变全身病变表现精神刺激气机变化脏腑病变气血阴阳失调精神情志改变(1)人体的整体观脏腑一一中心相互联系通过重经络)受生活环境、皮、肉、筋、脉、骨J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2)疾病的整体观一一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5、。注意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心理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注意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2 .诊法合参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全面客观,去伪存真3 .病证结合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中证候主次有差别如脾阳虚衰的证候,在泄泻病中,以便溏泄泻为主证,而在水肿病中,就以肢体肿胀为主证。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及具有代表性医家与医著:1. 奠基于内经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2. 发展于汉唐宋时期;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与临床症状上作出诊

6、断;隋巢元方编撰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较完备的著作;南宋崔紫虚著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述24脉;元敖氏著点点金及金镜录(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金元刘目方著幼幼新书,论述望质问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金元四大家: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3. 成熟于明清时代: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脉,言简意深,为后世推崇;明清脉诊

7、专著: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清李延?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清代舌诊专著:张登伤寒舌鉴,梁玉瑜舌鉴辨证;明清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出现传染病诊疗专著。4. 新的飞跃于现代:从宏观辨证到微观辨证,从直接观察辨证到间接观察辨证,从定性到定量,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统一了病、证诊断术语,制定了各科病、证诊断标准,建立了病、证诊疗体系;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获得了心得苗头与成就。六、学习中诊的方法与要求1 .学习中诊的方法:1对疾病进行卜诊断的具体一注重应用理论性密切联系实践性 的学习方 科学性;法j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诊基本理论知识中诊基本技能2 .

8、学习中诊的要求:(1)熟练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2)不断地临床实践;(3)认真地依据理论总结临床实践体会。复习思考题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 .如何认识症、证、证候、证型、病的区别与联系?4 .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医著、所处时代与主要医学贡献是什么?5 .应当如何学习中医诊断学?6 .何谓中医诊断学?7 .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8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 .怎样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0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怎样理解?1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12 .四诊和诊病、辩证的关系怎样理解?13 .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14 .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15 .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16 .试举例说明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