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2014_第1页
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2014_第2页
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2014_第3页
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2014_第4页
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20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竹类植物分类与概述(一)丛生竹:合轴型竹类,靠地下茎竹蔸上的笋芽出土成竹,无延伸的竹鞭,竹竿紧密相依,在地面形成密集的竹丛。1、大型丛生竹(竿径10cm以上的竹种):麻竹、龙丹竹、大绿竹、剌楠竹、巨竹等。麻竹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禾本科 牡竹属 大型丛生竹,竿高2025米,直径1530厘米,梢端长下垂或弧形弯曲;节间长4560厘米, 幼时被白粉,但无毛,仅在节内具一圈棕色绒毛环;壁厚13厘米;竿分枝习性高,每节分多枝,主枝常单一。是中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笋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笋干和罐头上市,甚至远销日本和欧美等国。竿亦供建筑和篾用

2、,庭园栽植,观赏价值也高。 主要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地。 龙丹竹 D.rongchengensis Yi et C.Y.Sia 禾本科 牡竹属 大型丛生竹,秆高10-15m,径8-12cm,节间长20-30cm,下部节稍歪斜,基部数苑常有气根;秆壁厚1.5-3.2cm,幼秆被白粉,箨环下初时密生黄褐色小刺毛。箨鞘早落,鲜时为棕黄色常有梭形紫斑,背面无毛或下部中央有棕色贴生刺毛;箨耳微弱,由箨叶基部延伸而成上部箨耳长卵形,外翻,遂毛长5-12mm;箨舌截平形或拱形高5-10mm,撕裂状,先端具纤毛;箨叶卵状三角形,直立或外翻,基部圆形收缩,两面均具短刺毛。分枝发达,叶片长卵

3、状披针形,长10-24cm,宽2-3cm,笋期8-9月。 主要分布:四川、浙南有引种栽培。 大绿竹 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禾本科 绿竹属 大型丛生竹,竿直立,高10-15米,节间长30-40厘米,下部通常略肿大,节处略隆起。箨鞘脱落性,顶端狭窄,两肩广圆,箨片卵状披针形。竿每节簇生多枝。末级小枝具6-10叶,叶耳和鞘口繸毛俱缺;叶片线状披针形,两面均无毛,叶柄长约3毫米。假小穗在花枝每节上单生或簇生,紫色,长卵形;小穗含成熟小花4-8朵;颖1片,宽卵形。鳞被3,近相等,扇状兼倒卵形,花药长6毫米,子房倒卵形。竹材坚硬,笋味美。 主要分布:产广西,生于河岸和村旁路

4、边。 刺楠竹 禾本科 刚竹属大型丛生竹,楠竹属的一种,秆和枝丫上均有坚硬的“刺”而得名。丛生型,秆高直,挺拔粗大(径有10多公分),肉厚、空小,笋箨无毛,叶子少。多用于建材。青神竹艺城、天庙等地有少量种植。 主要分布:少量种植。 巨竹 Gigantochloa Kurz ex Munro 禾本目 巨竹属 大型丛生竹,为禾本目巨竹属下竹类植物的总称。产于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等地,生于热带雨林中。为优良的食笋竹和观赏竹。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常高大,直立,梢端可下垂,有时能成攀援状(我国尚无此类型);节间圆筒形,常被毛,绿色有时还具黄色纵条纹;分枝习性高,每节生多枝,主枝显著,无枝刺。捧鞘早落性,坚

5、硬,厚革质,背面常密被小刺毛;箨耳常不明显;箨舌显著;箨片直立或外翻,基部与箨鞘顶端同宽或向内收缩而较窄。叶片大型,基部楔形,小横脉常不明显。 主要分布:主产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多生于热带雨林中。 2、中型丛生竹(竿径4-8cm竹种):绵竹、慈竹、撑绿竹、吊丝单竹、吊丝球竹、粉单竹、黄麻竹、木竹(扁担竹)、牛儿竹、硬头黄竹、牛角竹等。绵竹 Bambusa intermedia 禾本科 簕竹属 中型丛生竹,竿直立,高7-10 (15)米,梢部劲直;节间圆筒形,长35-45 (55)厘米,幼时深绿色,有时具紫褐色纵条纹,微被白粉及稀疏易落的白色小刺毛,竿壁厚,通常可达2厘米;竿环平坦;箨环隆起,被

6、柔毛,常有鞘基残留物;节内被白色绒毛;分枝习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长。 主要分布:绵竹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南部,栽培较广,亦见于四川、贵州局部地区。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澄江。 慈竹 Neosino calamus affinis 禾本科 慈竹属 中型丛生竹,别名茨竹(贵州),甜慈、酒米慈、钓鱼慈(四川),丛竹(云南),吊竹(广西)、子母竹。慈竹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牡竹族(Dendrocalameae Benth.) 、牡竹属(Dendrocalamus Nees) 植物。主干高510米,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米。 主要分布:广西、湖

7、南、湖北、云南、四川、陕西。 撑绿竹 禾本科 中型丛生竹,主产于广西融水(廖绍俭)。近年来在四川省宜宾市和贵州省赤水市也有所发展。撑绿竹是我国科学家用撑篙竹作母本、大绿竹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个速生竹种。秆高一般1215米,径粗10厘米,竹壁厚0.71厘米,节间长2544厘米。叶长1330厘米,宽2.74.3厘米,单枝叶57片,长绿,老时为黄色。 生长快,产量极高。造林后,通常3年后进入盛产期,每丛年平均成竹30秆,最多达59秆。而它的母本撑篙竹,每丛年平均成竹6秆,且撑绿竹比撑篙竹直径大24厘米,一般撑篙竹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鲜竹材22.5吨/公顷,而撑绿竹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鲜竹材225吨/公顷,产量

8、比撑篙竹高出10倍,因此,该品种是我国竹材产量最高的品种。笋体大,笋期长,笋质好。撑绿竹笋体大,一般单笋重达34公斤。笋期特长,发笋期为每年511月,长达170天,3年生竹年均生竹笋15.1个,产笋量比本地慈竹高2.8倍。撑绿竹鲜笋美味可口,嫩脆,品质优良,比毛竹冬笋品质更胜一筹。材质好。 主要分布:四川、贵州。 吊丝单竹 D .vario-striata(W.T.Lin)Keng f. 禾本科 中型丛生竹,秆高5-12m,径4-7cm,顶端弯垂,略呈钓丝状,节间有时多少肿大,被白粉,初时贴生柔毛,后变无毛。秆基部具纵纹,下部的节内常具一圈紧贴白色短柔毛。秆箨脱落,背面无毛或向基部贴生紫褐色脱

9、落刺毛;箨耳长圆形,边缘具遂毛;箨舌中部高3-9mm,顶部拱形或截平,具细锯齿;箨叶直立,三角状披针形,下部为三角状卵形,先端长渐尖,基部紧缩,略为心形或截平。分枝多数,1主枝2侧枝明显,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3-26cm,宽1.6-3cm。笋期5-11月,盛期7-9月。略较绿竹耐寒,笋产量高,笋味美;秆作棚架等用。 主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浙南有引种栽培。 吊丝球竹 Bambusa beecheyana(Munro)Keng f. 禾本科 中型丛生竹,别名:甜竹马尾竹、大头典、大头竹、坭竹(均广东)。 乔木状,丛生主干高稍弯曲,高16米,直径粗约为9.5厘米,顶端稍弯垂;秆高8-12m,径

10、6-10cm,顶端弯曲弧形,下垂呈钓丝状,节间长30-35cm,壁厚1.52厘米,幼时被白粉和易脱落的稀疏微毛;秆基部数节的秆环上有根点及毯毛状毛环。箨鞘长圆口铲形,背面贴生深棕色或黑色刺毛,以基部较密集;箨耳细小,反曲,边缘遂毛曲折,细弱;箨舌显著伸出,高4-5mm,顶端截平形,边缘齿状;箨叶卵状披针形,略反转或直立,背面无毛,腹面被深棕色或丝白色细毛。叶片矩形状披针形,大小变化大。叶柄长2-6mm,花枝细长,假小穗卵状披针形。 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常见于旷野、河岸、村边和路旁。为常见栽培竹类。 粉单竹 Bambusa chungii McClure 禾本科 簕竹属 中型丛

11、生竹,是禾本科簕竹属的一种植物。秆高3-7m,径约5cm,顶端下垂甚长,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每节分枝多数且近相等。 优良竹种,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伐期短、适性强、繁殖易等特点。其比较娇贵,分篼成活较低,培育苗成活可达百分之百。其垂直分布达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溪两岸生长为佳,无论在酸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其分布区年均温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主要分布:产自南方,主要产地有两广、福建及湖南等。 黄麻竹 D.stenoaurita( W.T.Lin)Keng f ex W.T.Lin 禾本科 绿竹属 中型丛生

12、竹,秆高10-12m,径5-8cm,节间长25-40cm,绿色,无毛,节下具白粉环。秆箨脱落性,箨鞘 橄榄色具紫纹,先端弧形微凹,两肩微隆起,背面贴生棕色刺毛,尤以下部为密;箨耳狭,线形,波状皱褶,略向外折;箨舌高1-3mm,边缘有细齿;箨叶卵状披针形,反转或外展,基部收缩,宽为鞘顶的1/3-1/4。分枝多枚,3主枝粗壮,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3-25cm,宽1.5-3cm,笋期7-9月。笋味鲜美可食,具有地软、滑、香脆等特点,被视为上菜,秆材作一般的棚架等用。 主要分布:分布于广东禾怀集及绥江流域各地,广州有栽培。 木竹(扁担竹) Bambusa rutila McClure 禾本科 簕竹属

13、中型丛生竹,竿高8-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30-35厘米,竿壁厚,竿下部各节间于幼时密被棕色贴生刺毛,基部第一、二节间偶见有数条不甚明显的黄白色纵条纹;节处隆起,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箨环于解箨后还暂时留有一圈棕色短刺毛,竿基部数节上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节开始,竿中下部各节的分枝常为3枝簇生,其主枝较粗长而向下弯,竿下部枝条上的小枝具有少数短缩为硬质或软质的刺。 主要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牛儿竹 B.prominens H.L.Fung et C.Y.Sia 竹亚科 簕竹亚属 中型丛生竹,竿高10-15米,

14、直径5-7厘米,尾梢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40-50厘米,光滑无毛,幼时被白蜡粉,常于具分枝的一侧基部有短沟槽,竿壁厚;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淡棕色绢毛和短气根,解箨后在箨环上还暂时留存一圈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始,多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箨鞘迟落,背面仅于近底缘处被暗棕色脱落性贴生刺毛,先端宽拱形,一侧边缘的顶端呈三角状高耸起。 主要分布:产四川。生于丘陵地或溪河旁。 硬头黄竹 Bambusa rigida Keng et Keng f. 禾本科 簕竹属 中型丛生竹,竿高5-12米,直径2-6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劲直;节间长

15、30-45厘米,无毛,幼时薄被白色蜡粉,竿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偶在竿基部第一节的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直径粗4-6毫米。 主要分布:广东省, 贵州省。 牛角竹 Bambusa comigera McClure 禾本科 簕竹属 中型丛生竹,秆近直立、顶端弯曲,竹壁厚810毫米,圆柱形,幼秆被厚白粉,无毛;节隆起,秆环微凸,初时基部数节的秆环上被一圈灰白色绢毛,逐渐脱落后变为光秃,箨环凸起,无毛。每节有枝多数,主枝明显比侧枝粗长,有的侧枝变为软刺,向秆的方向弯曲。秆箨易脱落,鞘口近截形,近秆的基部箨鞘背面无毛,

16、秆上部的箨鞘初时贴生易落的苍白色针状毛;箨耳小,长椭圆形,鞘口缝毛粗硬,开展,苍白色;箨舌矮,高约23毫米,边缘近全缘或细齿状,具不明显的细睫毛;箨叶长三角形或近披针形,直立,背面无毛,腹面稍粗糙;每小枝有叶612片,叶鞘长78厘米,棕黄色,初时背面竖生棕黑色细毛,脱落后则光滑,叶耳长椭圆形,鞘口繸毛细弱苍白色长34毫米;叶舌矮,平截形,边缘全缘;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长1017厘米,宽2.53.5厘米,两面无毛。 生长环境:要求酸性砂壤土,南亚热带气候,-5低温易受冻害。 主要分布:产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都有引种,2 我国桂东南区较多。3、小型丛生竹(

17、竿径1-3cm的竹种):观音竹、凤尾竹、小琴丝竹、崖州竹、青丝黄竹等。观音竹(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 禾本科 簕竹属 小型丛生竹,凤尾竹,原产中国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 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能够吸收甲醛,净化空气,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各地,日本、印度都有栽培。 主要分布:云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及日本、印度 小琴丝竹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

18、aeusch. ex Schult. cv. Alphonse-Kar R. A. Young (Bambusamultiplexcv.Alphonse-Karr) 禾本科 箣竹属 小型丛生竹,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繸毛;箨

19、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 主要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崖州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var. gracilis McClure 禾本科 簕竹属 小型丛生竹,竿较细,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厘米,箨鞘背面靠近两 侧及近基部处均疏生暗棕色刺毛,其箨片长度约为箨鞘长的一半或更短,且其基部略作圆形收窄,箨舌高约1毫米。竿细而梢尾下垂,秀雅翠绿,为庭园观赏用竹。 主要分布:产广东和广西,常栽培于庭园中。 青丝黄竹 Bambusa&

20、#160;eutuldoides McClure var. viridi-vittata (W. T. Lin) Chia 禾本科 簕竹属 小型丛生竹,竿高6-12米,直径4-6厘米,尾梢略弯,下部挺直;节间长30-4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近于无粉,无毛或有时仅于上半部疏生脱落性小刺毛;竿壁厚5毫米,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其中3枝较为粗长。箨鞘早落,革质,背面通常无毛,或有时被极稀疏的脱落性贴生小刺毛,干时纵肋稍有隆起,近外侧边缘一边有时具数条纵向黄白色细条纹,先端向外侧一

21、边长下斜,呈极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不相等,形状各异,质极脆,略皱,边缘被波曲状细刚毛,大耳极下延,其下延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2/5-1/2,倒披针形至狭长圆形,长5-6.5厘米,宽约1.5厘米。 主要分布:产广东。栽培于庭园,竹竿色彩夺目,非常美观。 (二)散生竹:单轴型竹类,竹子在土中有横向生长的竹鞭,竹鞭顶芽通常不出土,由鞭上侧芽成竹,竹竿在地面上散生。 人面竹、唐竹(兰根竹)、金镶玉竹、毛竹、乌哺鸡竹、黄槽竹、高节竹、京竹、毛金竹、雷竹等。人面竹 (罗汉竹、佛肚竹) 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竿劲直,高5-1

22、2米,粗2-5厘米,幼时被白粉,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4-8毫米;竿环中度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箨环幼时生一圈白色易落的短毛。 较耐寒,能耐-18低温。适生于温暖湿润、土层深厚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 庭园常见观赏竹种,于庭院空地栽植。秆可做手杖、钓鱼竿、伞柄等工艺品。笋鲜美可食。 主要分布: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但多为栽培供观赏,在福建闽清及浙江建德尚可见野生竹林。世界各地多已引种栽培。模式竹丛栽植于阿尔及尔的哈马植物园。 唐竹(兰根竹) Sinobambusa

23、 tootsik(Sieb)Makino 禾本科 唐竹属 散生竹,竹秆高7m,径34cm,节间圆筒形,长可达80cm,无毛,新秆绿色,节下有白圈。解箨后在箨环上留有棕色毛圈。箨鞘初长方形,略带淡红棕色,外被棕褐色刺毛,边缘具纤毛。箨耳卵状至椭圆状,箨舌高4mm,弓状突起。箨片绿色,披针形至长披针形,边缘有稀锯齿,易落。 地下茎为单轴型或复轴型。秆直立,节间于分枝一侧具沟槽,秆之中部的分枝于每节3枚,有时上部的分枝较多,广开展。秆箨早落或有时迟落,革质或厚纸质,常无箨耳及鞘口繸毛。叶片条状披针形,侧脉45对,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简短,常单独地侧生于顶部具叶小枝的节上,通常小穗23(6),花序轴无

24、明显的节,小穗柄基部常托以膜质小形的苞片;小穗含多花;颖13,稀可较。 主要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等区,越南北部也有,日本、美国有引种栽培,此竹生长密集、挺拔,姿态潇洒,常作庭园观赏,也可食用,有清热去毒的功效。 金镶玉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 spectabilis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竹秆高可达7m,秆径达35cm。竹秆呈鲜艳的黄色,丛槽绿色,节间偶见绿色丛条纹,秆基部有时数节曲折生长,叶片上偶有黄色条纹,是著名的观赏竹种。金镶玉竹耐寒、适应性强、繁殖成林快,是最为适应北京地区气候的竹种之一。园林中常用于盆栽、丛植观赏

25、或营造风景林。 别名:金香玉竹,高寒竹,金丝竹,黄金竹 形态特征:叶色艳丽,竹节斑纹金黄,株高均在3米左右, 分布与习性:金香玉竹,耐寒,抗盐碱,抗风沙,耐零下20多度低温,是我国南北方园林绿化中不可多得的竹类珍品。 繁殖与栽培:金香玉竹的抗逆性极强,对我国北方的干旱气候能正常适应,且可生长良好,金香玉竹的繁殖与其他竹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类似,主要都是通过单株移栽或埋藏竹鞭的方式繁殖,在一至二年内可以快速实现群体增植. 应用:金香玉竹是我国南北方园林中不可多得的景观用竹,其主干外观形态独特,色泽鲜明,靓丽,竹姿优雅,竹影迷人。 主要分布:北京、江苏、浙江也有栽培。 筠竹 Phyllostachys

26、 glauca f. yunzhu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竹秆高614m,秆径最粗可达10cm,新秆被雾状白粉而呈蓝绿色,后渐次出现茶褐色斑点或斑块。老秆上的斑点常常相连在一起,整个竹秆呈褐色或紫色。筠竹较为耐寒,原产于河南、山西。园林中主要用于丛植观赏。 筠竹笋味淡;竿色美观,篾性韧,致密,为河南博爱“清化竹器”的原材料,适宜编竹器及工艺品. 唐 李贺 湘妃诗:“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 盖 湘水 。” 王琦汇解:“方言: 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此以筠竹称斑竹, 秦娥 称二妃,殊不可解,或字之讹也。一本注2 秦娥 ,下云:一作神娥。又见广西通志载此诗,筠竹作斑竹,秦娥作英娥,下文

27、蛮娘作蛮风,似觉顺遂,但不知本于何书,未敢从也。” 姚文燮 集注:“言筠竹不死,蛮娘吟弄,泪花染绿,情相续也。” 主要分布:产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 紫竹  Phyllostachys nigra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又名黑竹、乌竹,散生竹,原产中国,南北各地多有栽培, 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光耐阴,可供观赏、药用及制作小型家具或鱼竿、手杖和乐器等物品。 竹秆高35m,秆径可达24cm,节间长1015cm。幼秆绿色、密被细茸毛、具薄白粉,一年后渐变为棕紫色或黑紫色。传说普陀山紫竹林是观世音菩萨的修炼得道之所。紫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北京地区应用不多,多在水池边、山石

28、旁丛植观赏。 主要分布:原产我国,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及陕西等省。北京紫竹院亦有栽培。1000米以下广大酸性土山地,分布广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东北部,南自广东和广西中部,北至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均产之。该地区在北纬240一32“和东经一020-1220,以浙江、江西、湖南、福建为其分布中心。 斑竹(湘妃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tanakae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竹秆高46m 竹径粗达37cm。竹秆初为绿色、后渐次出现紫褐色斑块,传说为舜的二个妃子娥皇、女英的泪水洒至竹秆上所致。笋期 45月,分布

29、于长江流域各省,北至河北、河南等地。紫竹院公园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河南引入斑竹,经多年栽培已有成片的斑竹林景观,最粗的单株秆径可达7cm。园林上斑竹宜用于营建风景竹林、竹林夹径或丛植观赏。笋期5月-6月。是我国竹家具的优质用材。 主要分布:产于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 早园竹  Phyllostachys  propinqua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又称早竹、雷竹、燕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是一种优质高产笋用竹种。早园竹秆高6-8m,径2.5-5cm,中部节间长10-20cm,不匀称,常一侧肿胀,新秆深绿色,节紫褐色。在年平均温度15-17,最低温度-13,年降

30、水1200mm以上的地方均适宜生长,具有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 园林中可用于营造竹林、竹径,或在水池、山石,建筑旁丛植观赏。 喜温暖湿润气候。早园竹杆高叶茂,生长强壮,耐旱力抗寒性强,能耐短期摄氏零下20度低温;适应性强,轻碱地,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长,是华北园林栽培观赏的主要竹种 主要分布:产河南、江苏、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北等省区。1928年由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 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又名“楠竹”、“孟宗竹”“江南竹”、“茅竹”。常

31、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高可达20米以上,粗达18厘米。毛竹秆高,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毛竹林面积大、分布广、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潜力很大,发展毛竹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毛竹是我国栽培悠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也最重要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 主要分布:中国是毛竹的故乡,长江以南,生长着世界上85%的毛竹。它广泛

32、分布于400800米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以长宁、江安、兴文等县最为集中,著名的蜀南竹海楠竹面积达6万余亩。 乌哺鸡竹 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 倭竹族 刚竹属 散生竹,竿高5-15米,直径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无毛,老竿灰绿色至淡黄绿色,有显著的纵肋;节间长25-3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隆起,稍高于箨环,常在一侧突出以致其节多少有些不对称。箨鞘背面淡黄绿色带紫至淡褐黄色,无毛,微被白粉,密被黑褐色斑块和斑点,尤以鞘中部较密;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弧形隆起,两则明显下延,淡棕色至棕色,边缘生细纤毛;箨片带状披针形,强烈皱曲,外翻,背面绿色

33、,复面褐紫色,边缘颜色较淡以至淡桔黄色。 宜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深挖穴,浅栽竹,起苗后及时栽植,及时浇水,空气湿度低适度叶面喷水。 主要分布:浙江、江苏、福建、河南、山东等地。河南也有少量引入栽培。1907年由浙江余杭塘栖引入美国栽培。 白哺鸡竹 Phyllostachys dulcis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竿高6-10米,粗4-6厘米,幼竿逐渐被少量白粉,老竿灰绿色,常有淡黄色或橙红色的隐约细条纹和斑块;最长节间约为2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甚隆起,高于箨环。笋期4月上旬,笋上的箨鞘呈黄白色,整个笋好像大象的牙齿,故此竹又名象牙竹。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和福建北部,北京

34、有少量栽培。 宜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深挖穴,浅栽竹,起苗后及时栽植,及时浇水,空气湿度低适度叶面喷水。园林中可用于营造竹林、竹径,或在水池、山石,建筑旁丛植观赏。 主要分布:产江苏、浙江,浙江杭州及农村普遍栽培。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美国。 黄槽竹 (玉镶金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竹秆高34m,秆径达35cm。秆绿色或黄绿色,新秆有白粉及柔毛,竹秆的丛槽为黄色。秆基部有时数个节间曲折生长。笋期 45月,耐严寒、适应性强,在北京地区生长良好。园林中常用

35、于丛植或营建竹林、竹径等景观。 宜栽植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深挖穴,浅栽竹,起苗后及时栽植,及时浇水,空气湿度低适度叶面喷水。 主要分布:产北京、浙江。美国在1907年从浙江余杭县塘栖引入栽培。 高节竹 Phyllostachys prominens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秆高711m,径达8cm,新秆深绿色,无白粉,节间缢缩,节强烈隆起。箨鞘淡褐黄色或略带淡红色,密生斑点,近顶部尤密,呈黑褐色,疏生白毛;箨耳甚发达,矩圆形或镰刀形,紫色或带绿色,鞘口遂毛较短;箨舌发达,紫黑色,先端状,疏生长纤毛;箨叶绿色,边缘橘黄色,带状披针形,强烈皱褶,反转。笋期4

36、月下旬。为高产优良笋用竹种,秆不易劈篾,多作柄材。 主要分布:浙江。各地有引种。高产优良笋用竹种,秆不易劈篾,多作柄材,也可观赏。 京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eata McClure cv. Pekinensis J.L. Lu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全竿绿色,无黄色纵条纹。多栽培供观赏,笋食用。 主要分布:产北京、江苏、浙江、河南。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毛金竹 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 禾木科 散生竹,毛金竹属竹类禾本科,分布于我国华中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秆高1014米,中部节间长达34厘米,新秆绿色,被白粉和毛,老时灰绿色

37、,秆环和箨环隆起。笋期5月上、中旬、笋淡红褐色或带褐色。秆箨短于节间,密被淡褐色毛,无斑点,箨耳发达,具紫黑色弯曲的长肩毛,箨舌发达,紫色,先端微波状,箨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绿色,密被 。竹秆通直,节间节度中等而变幅不大,竹壁较厚,竹材坚韧篾编织使用。笋可食。 主要分布:河南、浙江、江苏、山东、陕西、四川、湖南等地。 雷竹 CV.Ventricousinternode 禾本科 刚竹属 散生竹,秆高7-11米,径达4-6厘米。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发笋力强。集约经

38、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和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 主要分布: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1999年在乐山市种成功。 (三)混生竹:复轴型竹类,兼有单轴和合轴两种类型的地下茎,竹

39、竿在地面上有散生的又有成丛的。 苦竹、茶竿竹、阔叶箬竹、倭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无毛翠竹等。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禾本科 刚竹属 混生竹,别名:伞柄竹,拉丁文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为禾本科、大明竹属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该植物的嫩叶、嫩苗、根茎等均可供药用,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中药名分别为: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清痰等功

40、效。 主要分布:主产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杭州灵隐寺。山地普遍野生,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在土层疏松深厚处,生长良好,呈散生状;土层薄处,则丛生而作灌木状。低山、丘陵、平地均能生长。 茶竿竹 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禾本科 刚竹属 混生竹,中型竹,地下茎为单轴散生或复轴混生,竿坚硬直立,高513米,径达26厘米,节间长3040厘米,幼竿绿色具白粉,老竿带有灰白色或灰黑色斑块。竿环平,箨环呈线状,竹竿节间通常为圆筒或分枝一侧上部节间微具沟槽。箨鞘

41、棕绿色,干后呈灰褐色,有栗褐色刺毛,箨耳具硬而弯曲之刚毛。箨舌弧形,褐色;箨叶带形,细长而硬直,边缘粗糙而内卷。每节分枝1-3枚,贴竿上举。叶4-8片着生枝顶,叶片披针形,长15-35厘米,叶鞘细长,鞘口有弯曲硬毛。笋期4月下旬-5月中旬。 好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之酸性土或中性砂质壤土,能耐-12低温。在土壤粘重的条件下,或经过砍伐,竿基多数芽萌发出土后,则长成丛生状竹竿。 主要分布: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南部之丘陵沟谷地带,现引种至江苏南京、宜兴,浙江杭州一带,生长尚佳。 阔叶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 禾本科 箬竹属 混生

42、竹,灌木状竹类。竿高可达2m,直径0.51.5cm; 节间长522cm,微有毛,尤以节下方为甚; 竿箨宿存,质坚硬,背部常有粗糙的棕色小刺毛,边缘内卷,且有纤毛; 箨舌截平,鞘口顶端有长13mm流苏状遂毛; 小枝顶端有13叶片; 叶片长1040cm,宽1.58cm。较耐寒,喜湿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轻度盐碱土中也能正常生长,喜光,耐半阴。 主要分布:产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生于山坡、山谷、疏林下。模式标本采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 倭竹 禾本科 倭竹属 混生竹,秆高1-2m,径0.2-0.7cm,节间呈三棱形或几半圆筒形,无毛而有光泽,秆环隆起。箨鞘浅红

43、色而带黄色,纸质,背面贴生小绒毛;箨叶长35mm。每节分枝26枚,先端具12叶,通常每节具5叶,故称五叶世。下部叶具有明显坚硬绿色而有纵沟之叶鞘及叶柄,枝鞘宿存,叶片卵形或矩形,长214cm,宽0.63.5cm。笋期5月下旬至6月。作庭园观赏用。 主要分布:产我国东南沿海各省。浙江、福建天然分布。生于山坡上。上海、杭州、台湾、广州等地栽培供观赏。日本西南部也有分布。俄罗斯、德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鹅毛竹 Shibataea chinensis 禾本科 倭竹属 混生竹,禾本目箣竹超族倭竹亚族倭竹属植物,因叶片卵状披针形,形似鹅毛而得名。鹅毛竹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

44、安徽等地,一般作地表绿化观赏用。 地下茎(竹鞭)呈棕黄色或淡黄色;节间长仅1-2厘米,粗58毫米,中空极小或几为实心。竿直立,高1米,直径23毫米,中空亦小,表面光滑无毛,淡绿色或稍带紫色;竿下部不分枝的节间为圆筒形,竿上部具分枝的节间在接近分枝的一侧具沟槽,因此略呈三棱型,竿中部之节间长715厘米,直径23毫米;竿环甚隆起。 生于山坡或林缘,亦可生于林下。深挖穴,浅栽竹,起苗后及时栽植,及时浇水,空气湿度低适度叶面喷水。 主要分布:本属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广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生于山坡或林缘,亦可生于林下。 大明竹  Pleioblastus gramineus 禾本科

45、大明竹属 混生竹,竹秆高35m,秆径粗0.51.5cm,笋期5月下旬。大明竹枝叶纤细下垂,姿态清秀。 竹秆圆色深绿,宿箨在秆经久不落,叶呈披针形,枝叶纤细下垂,竹秆常弯成弧形,配以长叶,非常秀丽。 地下茎复轴形,地面秆密集成丛生状,无毛;箨环平,节下具有白粉圈。箨鞘绿色至绿黄色,短于节间。每节分枝多枚,先端下垂,宿存,无毛,无斑点,无箨耳和繸毛,箨叶较小,开展,叶片线状披针形,质厚,长15-30,宽约0.6-1.5,枝叶纤细下垂,两面无毛,鞘口有白色繸毛。笋期5月下旬。园林中常用于庭院绿化或与山石相配置。 主要分布:原产日本。经广州引入中国。在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四川等省都有栽培而近于归化

46、。扬州个园、江都、常州等地均有园林应用栽培,且生长良好。 菲白竹 Sasa fortunei (Van Houtte) Fiori  禾本科 赤竹属 混生竹,竹秆高0.20.8m,秆径粗0.10.2cm,叶片绿色而具有明显的白色条纹,观赏价值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北京地区小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露地越冬。观赏期5月上旬10月下旬。 菲白竹为世界上最小的竹子之一,菲白竹材用和笋用价值不大,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饲用价值,秆高一般为10-30cm,观赏地被竹,矮小丛生,株型优美,叶片绿色间有黄色至淡黄色的纵条纹,可用于地被、小型盆栽,或配置在假山、大型山水盆景间,兼文化、观赏和生态于一体,

47、是地被中的优良植物。它端庄秀丽,也是观赏竹类中一种不可多得的贵重品种。笋期4-6月。 菲白竹喜温暖湿润气候,好肥,较耐寒,忌烈日,宜半阴,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该竹具有很强的耐阴性,可以在林下生长。 主要分布:菲白竹原产日本。中国华东地区有栽培。浙江的安吉、杭州、南京、上海有引种栽培。 巴山木竹 Arundinaria fargesii E. G. Camus 禾本科 巴山木竹属 混生竹,竹秆高310m,秆径最大可达25cm ,中部节间长4060cm。 竹竿深绿色,竹丛较密,抗寒性强,在北京地区可以露地越冬。分布于我国的四川北部、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地下茎在土壤肥沃处合轴的部分较多

48、,反之则是具竹鞭的部分占优势;竹鞭的节间长(1)34厘米,粗515(20)毫米,几实心,当年常不生根,二年生以上则每节生出了5根条。竿直立,梢头微弯,高(2)58(13)米,粗24(65)厘米;节间长 3550(75)厘米,幼时深绿色且被白粉,老则淡黄色,竿基部壁厚48毫米,髓为薄膜质,呈细长的囊状,无毛。 截止目前为止中国先后发现了10种巴山木竹属植物。其中,有5种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主食竹种,有4种可作为园林观赏用竹,有1种可作为笋材两用竹。 巴山木竹竹秆下部的枝叶稠密,园林中适宜用作绿篱、丛植,水土保持。 主要分布:产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省的大巴山脉以及米仓山带。海拔11002500 米,尤以海拔17002000米处最为常见。巴山地区有纯林。 铺地竹  Sasa argenteistriatus E.G.Camus 禾本科 赤竹属 混生竹,竹秆高0.30.5m,秆径粗0.20.3cm,节间长约10cm。秆绿色无毛,节下具窄白粉环。叶片绿色,偶具黄色、白色丛条纹。笋期4-5月。分布于我国的浙江、江苏等地。紫竹院公园于2004年从陕西引入铺地竹,在小环境较好的地方长势良好,病虫害少。但冬季地上部易受冻害,应将地上部全部刈割或采取防寒措施。园林中用于护坡、地被、点景丛植、水土保持等。耐修剪,抗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