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差法求加速度_第1页
逐差法求加速度_第2页
逐差法求加速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戴氏精品堂温江直营总校 S=aT2和逐差法求加速度应用分析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S1、S2、S3、Sn,则有S2-S1=S3-S2=S4-S3=Sn-S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原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已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它的加速度。例1:某同学在研究小车的运动的实验中,获得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计时点,该同学选A、B、C、D、E、F六个计数点,对计数点进行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下图中,单位是cm。 试计算小车的加速度为多大

2、?解:由图知:S1=AB=1.50cm,S2=BC=1.82cm,S3=CD=2.14cm,S4=DE=2.46cm,S5=EF=2.78cm。 可见: S2S1=0.32cm,S3S2=0.32cm,S4S3=0.32cm,S5S4=0.32cm 即S=0.32cm又S=aT2 即a=ST2=0.3210-2(20.2)2 m/s2=2102m/s2说明:该题提供的数据可以说理想化了,实际中不可能出现S2S1= S3S2= S4S3= S5S4。例2: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 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算点间距离

3、的测量结果。试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 解:S2S1=1.60 S3S2=1.55 S4S3=1.62 S5S4=1.53 S6S5=1.63 故可以得出结论: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小车的运动 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进一步要我们求出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此时,应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由于题中条件是已知S1、S2、S3、S4、S5、S6共六个数据,应分为3组。 a1=S4S13T2a2=S5S23T2a3=S6S33T2 即a= 13(a1+ a2+ a3)= 13(S4S13T2+S5S23T2+S6S33T2)=(S4+S5+S6)(S3+

4、S2+S1)33T2即全部数据都用上,相当于把2n个间隔分成n个为第一组,后n个为第二组,这样起到了减小误差的目的。而如若不用逐差法而是用: a1=S2S1T2a2=S3S2T2a3=S4S3T2a4=S5S4T2a5=S6S5T2 再求加速度有:a= 15(a1+ a2+ a3+ a4+ a5)=15S6S1T2=S6S15T2 相当于只用了S6与S1两个数据,这样起不到用多组数据减小误差的目的。【结论】若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偶数段 都要分组进行求解,分别对应: a=(S4+S3)(S1+S2)22T2;a=(S4+S5+S6)(S3+S2+S1)33T2;a=(S8+S7+S6+S5)(S1+S2+S3+S4)44T2 二、若在练习中出现奇数段,如3段、5段、7段等。这时我们发现不能恰好分成两组。考虑到实验时中间段的数值较接近真实值,应分别采用下面求法: a=S3S12T2 a=(S4+S5)(S2+S1)23T2 a=(S7+S6+S5)(S3+S2+S1)34T2三、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说明如下:如果题目中数据理想情况,发现S2S1=S3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