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_第1页
天门中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_第2页
天门中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门中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人:程志华 2013/03/15一、单项选择题(3X 20=60分)1 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人类是由 古猿变来的。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揭示,劳动在由 古猿向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了A. 生物的祖先是非生物B. 没有人自然界依然存在,没有自然界人也能产生C. 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2.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A .所有物质现象的总和B. 是对主观的反映C.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 人们能感觉到的事物3. 下列选

2、项中既能够坚持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又能驳倒“神创论”观点的 是A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客观世界自己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不是 神的杰作,也和人类无关B .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都是不以任 何神的意识为转移的C. 人类社会的一切客观过程都控制于人的计划、目的的有条不紊的强制作 用下D.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界是完全相同的4. 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目前我国的一些菜农在 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 由上进行喷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 表明A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3、动性,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B.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水的流动规律,为人类造福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D.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规律5. 2007年3月,光明日报载文指出,中部六省正以昂扬的姿态,以追赶和 超越的勇气,深入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全力谋求新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中部 六省A. 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 在正确意识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 正确意识决定着事物的发展6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广大航天工作者那样,面对科技 高峰不畏难,面对尖端技术敢攻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争创一流, 争创卓越,不断开

4、辟前进的道路。这说明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时起决定性作用C. 精神力量可以直接变为物质力量D. 必须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7. 广东煤矿规模小,煤炭质量低,全省煤炭年产量仅800 多万吨,在全省经济 中所占份额很小,且大部分煤矿证照不齐全,开采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 ?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据此, 广东省政府决定依法关闭小煤矿、 违规煤矿的 唯物论道理是A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 .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8. 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受到人的主观

5、能动性的制约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 .B .C.D .9. 2007年 10 月光明日报指出,我国在新型安全高效基因工程疫苗、人禽 流感疫苗和防治药物研制以及病原流行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 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实施手段,为防控 工作作出了贡献。这说明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世界是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A .B .C.D .10.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 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画先”、“趣在法外”。这

6、说明A 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 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 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11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2. 关于规律和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规律是客观的,定律是主观的 规律是正确的,定律不一定正确 定律是一种具体的规律 定律是对某一具体的规律的反映C.D .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A .B .13. 航天员翟志刚在神

7、舟七号飞船外以每秒步”,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按此计算,他的“第一步”迈出了9 165公里。但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 是稳定的。这说明() 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 . B. C. D .14.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A B C D 15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 客

8、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1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客观 实在”是(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 .所有有形的物体C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 .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17.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18.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

9、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9.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绝对运动

10、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A .B .C.D .天门中学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检测题答题卡姓名:班级:考号:、单项选择题答题卡。(3X 20=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40分)21.材料一 2008年1月23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边的尼亚斯岛发生6.2级地震,地震造成一名男孩死亡,4人受伤。印尼位于太平洋的“火山带”地区,大陆版块在这里交接,引发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尼亚斯岛2005年曾发生8.7级地震,那次地震造成850人死亡,数万人无家可归。2004年12月印尼遭最强地震袭击,此后引发印度洋海啸

11、致苏门答 腊亚齐省16.8万人死亡。材料二 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发生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既是天灾,也有人祸的因素。近几年来,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砍倒了海边的红树林以换取外汇,并建起大量观景房,发展旅游业。这导致了海啸直接扑向陆地。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2分)22.材料一 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珠江流域就完成20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1100余千米。据粗略统计,仅在2005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 4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 : 10。材料二 2005年春季珠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

12、量和峰高均与1995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40年 间,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 21 , 湖底普遍淤高 1 米。材料三 近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是, 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 制止毁林开垦、 乱占林地行为, 并加强水 利设施建设,对“退耕还林” 、“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8 分)23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 为:“人不仅

13、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运用所学哲理, 谈谈你的看法。 ( 10 分)1、【答案】 D2、【答案】 C3、【精析】A、C、D本身表述错误,。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 界的发展有区别,在于有无人的参与,人类社会的产生与人自身的劳动密不可分。【答案】 B4、【精析】A表述过于绝对,能否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在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否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认识、遵循、利用规律,而不可能改造规 律,D错误。材料旨在说明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对的效果。C与材料无关。【答案】 B5、【精析】以昂扬的姿态、追赶的勇气谋求新发展,这是在

14、良好的精神状态指导下做事情, 意即他们是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D 错误, A、 B 与材料无关。【答案】 C6、【精析】 B、 C 表述错误。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基础之上, 作用再大,也是影响,而非决定。精神的力量转变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 现。 A 本身正确,但材料中心意旨是要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答案】 D7、【精析】 针对当前的客观实际情况,作出有助于改变现状的政策措施,体现出遵循客观实 际决定主观思想和行动的中学思想,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答案】 B8、【精析】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

15、观规律为基础,客 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 规律具有客观性,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是不能改造和创新的,错误。【答案】 D9、【精析】 材料旨在突出我国在疾病防治方面对规律的研究的作用和效果。因此, 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目的指向不符。【答案】 A10【精析】材料中“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的意思是,“胸中之竹”即意识的 东西,“眼中之竹”即客观事物, 此句话意思是说, 客观事物进入人脑经过加工改造形成 意识, 突出意识的能动性。 “意在画先”、“趣在法外”,都是在强调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而非认为意识决定规律。 A、 B、 C 表述均错误。【答案】 D11.

16、【解析】 其观点否认了静止,而不是否定了客观性,故A不选。其观点夸大了运动,而不是夸大主观能动性,故 B不选。克拉底鲁的观点夸大了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 在,C应入选。D观点不能从题干得到说明,不选。【答案】 C12.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定律是主观的命题,正确。规律是客观的,本身没有正确 和错误之分,错误。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本身不是规律,不选。说法正确,符 合题意。【答案】 D13.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把运动和静止等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错误的。是对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答案为 A。【答案】A14. 【解

17、析】漫画寓意不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故排除不选,说法本身错误。选A。【答案】 A15【解析】 由题干可知,农民种地、樵夫伐木都要遵循生物的生长规律,即改造世界必须 要遵循客观规律。 A 、 C 与题干无关; B 表述错误,规律不可以改造。 【答案】 D16. 【解析】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 A项错误;B项把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 一起,故应排除;C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D项是正确选项。【答案】 D17. 【解析】A、C D本身都错误。B正确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且符合题意。【答案】 B18. 【解

18、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静止是相对的;B也是错误的,运动是绝对的;C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D正确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相 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 【答案】 D19. 【解析】 苏东坡的观点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C项正确。A B、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 C20. 【解析】 瀑布是流动的,但又给人以静止的感觉,用“挂”字体现了动静结合,因此应选; 本身观点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正确揭示了“挂”的寓意; 不符合

19、题意。 【答案】 D21【精析】 体现型题目的解答关键在于全面、 准确解读材料所蕴涵的有效信息。此题所考查 的能力要求非常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 材料一所示灾害的发生, 表明在自然界支配下的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同时, 结合材料二分析, 还能体现出规律 的客观性。在回答时,应该从这两方面展开进行分析。【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证明了自然界的存 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 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 到规律的惩罚。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砍伐红树林,建观景房, 违背了客观规律,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