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一)_第1页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一)_第2页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一)_第3页
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一)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平对个体道德养成的激励公平理论的道德践行意义(一)论文关键词:公平理论社会比较平衡参照系道德养成激励论文摘要:道德主体一向以无私性为人们所称许,然而,在个人正当利益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主体的道德奉献客观上应该得到公平的回报,各主体之间道德回报与道德奉献的相对平衡将使道德主体产生公平感,并形成激励力量,激励其进一步的道德践行。为激励个体的道德养成,又不失道德的本性,社会应建立公平的道德回报机制,并通过树立榜样引导个体选择社会比较的适当参照系。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达西 亚当斯为解决经济活动中工资报酬的公平分配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而提出的。理论认为 :职工所注意的不是在组织中得到的绝对报酬,而是

2、一种相对值,并据此作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假设 A,B 为两个不同个体, O 为个体对自己所得报酬的感觉, I 为个体对自己付出努力的感觉, 那么只有当 (早)人二 (O:时,个体才,/,曰、/ 一-一、“一、 I 、I/ ”一J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理论强调比较,重视经比较产生的不同感受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影响。公平与否会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积极性 ;而当我们对理论中的 “报酬 ” 与“付出 ”作广义的理解时,公平对个体的道德养成也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一、道德养成过程中的公平问题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这一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因此道德本身并不排斥利益;通常情况下,它甚至是以利益

3、为基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人作为平等利益主体的地位日益得到尊重 :在可能的情况下,社会将尽可能地满足个体的利益 (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但这种满足必须以充足的利益为前提,在利益匾乏的条件下,怎样的利益分配才是公平的 ?哪个个体 “应该 ”自觉自愿于自身利益的 “转让 ”?各方正当利益冲突的时候,就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调整。道德与否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追求自身利益,而在于追求利益的方式。一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舆论认为他是不道德的 ;反之,追求自身利益兼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自身利益以成全他人和社会利益则是道德的。由于道德常常伴随着个人眼前利益的丧失

4、,这就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致力于道德的养成。 道德养成是主体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综合培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不断的 “奉献 ”理应获得公平的 “回报 ”,如受惠者的感激、舆论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 “回报 ”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 并激励主体不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践行的自觉性 ;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南方周末 19%年 9 月 6 日及 20 日刊载的 “刘秋海案 ”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证 :1995 年 3 月 12 日,广东雷州市刘秋海等三人驾驶小货车路过广西北海市,路旁见到骑摩托车跌伤流血的陈小俐。刘等将陈送至医院,后被其兄陈锡

5、明及北海交警说成肇事犯,扣车、殴打及索取赔偿费巧万元。 在此事件中, 救人者得到的 “回报 ”就是被诬为肇事犯, 这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若长此以往,则无怪乎人们会丧失道德动机而见死不救。道德调整各种关系依靠的主要手段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不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内心信念,其作用的方式都要从根本上作用于人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若一个人不需要舆论的称许,不在乎舆论的谴责,或没有 “向善 ”的信念,则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手段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制约意义。而现实恰恰是 :人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个体都具有社会性需要。 人的社会性为道德提供了一个舆论约束的接受空间,也通过社会比较而使道德的公平问题凸显。

6、二、公平在道德领域的表现公平是个体将自己的贡献和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之人的贡献和报酬进行比较之后产生的感受。经过比较,如两者比值相等则产生公平感,并对相应行为有激励维持的效能;比值不相等则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值大于对方,产生“不劳而获 ”感,不劳而获一般并不能使个体要求减少报酬,反而可能使个体进一步减少贡献,也就是继续降低行为的正价值 ;比值小于对方,产生“劳而无功 ”感,要求增加报酬,主动减少付出,或因缺乏相应行为的动机而选择放弃。不公平感主要来源于后者。要激励个体深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维持道德的行为,必须让他们产生公平感。 1997 年 12 月 27 日的日本经济新闻

7、登载了一条题目为 旧本经济复活的条件 ”的文章,其中讲到 :不怕 “公平的不平等 ”,就怕 “不公平的平等 ”。川可见,公平是相对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等 ;它追求双方都认可的合理差异。 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 “别人获得了的我都应获得 ”,那么公平则是 “与别人一样, 我的获得应与付出相称 ”。正因为这样,在利益匾乏的条件下,道德调节才有了公平的必要性。而在道德领域,公平有其特殊的表现:1、公平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任何个体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或是希望这种活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特定的效益,或是希望这种活动满足自己的特殊利益。就一次特定的道德实践来说,个体从事道德的活动时,已经预见到它将产生的后果

8、对他人或社会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不利 这正是道德的利他性和无私性的表现。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的利益不能始终缺失,它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补偿,或者只是一种利益的滞后。也就是说,从一个长远的过程来看,个体总是期望公平的回报,期望这种可能达到的效果终将成全自己的利益,期望 “成人达己 ”。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为一个年迈的老人让座时,这一行为是以自我利益换取对他人的利益,是施惠,舆论赞许它是道德的 ;除了舆论评价外,我们同时也期望这一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以至于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能成为受惠者 :有朝一日当我们领着自家的老人或我们自己成了一个老人时,也有人在公共汽车上为我们让座。在这个意

9、义上, “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 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又是目的。 .(zl(e)公平理论应用于道德实践中的基本要求就是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平衡。道德领域的付出理应有所回报,但追求公平的回报并不是把道德行为等同于经济领域的交换行为,道德的收支平衡有其独特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收者不一定是支者。施惠的人在需要救助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援助,但提供这种援助的不一定就是当初受惠之人 ;施惠的人希望得到称许,但这种称许不一定只来源于受惠者。这种不对应性使道德行为区别于经济行为中的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它因此对受惠人的约

10、束也相对减弱,故道德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主体的自律 ;它也使多元主体的道德互助成为可能,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环境的建立。第二是所收不一定等于所支。施惠的人所期望的或实际得到的回报与自己的投人不一定等值,甚至根本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这又使它有别于经济领域的 “等价交换 ”。道德的回报大多是精神性的,而经济领域的行为一旦超越于 “等价交换 ”也相应地具有了道德的意义。2、公平是道德主体之间的平衡。“道德价值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关系,使人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在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肯定他人与自己一样也有自身的价值要求。.1310 道德规范是对所有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个体而言的,道德价值本身也内含了公平的意蕴。基于公平的要求,要使个体产生道德认同感,遵守道德的行为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公平的社会舆论的作用需通过社会期望、社会认可、社会否定等方式,作拜于人作为社会人的归属需要。对所有的道德主体不言,只要他无视道德规范,以损害社会或他人利益献方式来追求自身利益,都应受到社会舆论对等程度的谴责;反之,接受道德价值规范约束的主体也应受到社会舆论对等程度的称许,必要时辅之以物质私益的褒奖。有人损害他人利益身败名裂,有人损害他人利益则名利双收,这种不利于主体道德接受的回报机制是不公平的,更不会有利于个体的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