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谈读书不求甚解 (自读)【学习目标】一、对两篇文章可以作比较阅读,体会立论与驳论的写法。二、谈读书一文,力求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扫除语言障碍,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下来,并学会运用。三、列出不求甚解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四、联系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与经验教训阅读这两篇文章,力争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较多的启示。五、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应该说这两家各有长短。这方面争鸣较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作一番探究。六、培养敬业与爱国的精神。【学习重点】一、对两篇文章可以作比较阅读,体会立论与驳论的

2、写法。二、谈读书一文,力求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扫除语言障碍,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下来,并学会运用。三、列出不求甚解的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培养敬业与爱国的精神。【学习难点】一、联系自己读书的酸甜苦辣与经验教训阅读这两篇文章,力争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较多的启示。二、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应该说这两家各有长短。这方面争鸣较多,有兴趣的学生可作一番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给下面词语注音释义:怡情:傅彩:文采藻饰:学究:诘难:寻章摘句: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阐证:要诀:

3、狡黠:不求甚解: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二、(课堂)学习研讨练习(一)【自主学习】1、给谈读书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2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请写出每一段的意思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

4、”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二)【共同探究】1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风格平易流

5、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

6、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2不求甚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叶,达到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目的。这是道家不拘形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儒家与道家之间区别很大。儒家入世,为国、为家、“克己”、无我;道家游世,以宇宙自然为本,张扬个体生命。两家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道家

7、的读书方法以陶渊明说得最为明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成为儒家批评的目标。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其理论以孟子“以意逆志”为基石。宋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清代诗论家冯班则要求像郑玄注礼、毛苌注诗经那样深入地去读书。因此,儒家批评道家的读书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三)课后练习第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

8、的东西。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第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第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