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兽医病理学第八至十四单元_第1页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兽医病理学第八至十四单元_第2页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兽医病理学第八至十四单元_第3页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兽医病理学第八至十四单元_第4页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兽医病理学第八至十四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执业兽医考试复习资料兽医病理学第8-14单元执业兽医资格证为何难考?大致分析是以下几个原因:含金量增大,通过率降低;无统一教材,备考相对盲目;考点多,专业性强且灵活。对于第一次考执业兽医资格证的考生来说,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杂乱无章的教材,也是一筹莫展。因此好的复习资料不仅能帮助考证,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本期发布兽医病理学第八单元至第十四单元资料,供各位考生参考整理。第八单元 发热1、由于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则称为发热。2、发热并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症状。3、发热激活物 按其来源不同将其分为

2、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其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外毒素、病毒、螺旋体、真菌、原虫等)和非传染性发热激活物(如无菌性炎症、抗原抗体复合物、肿瘤)两类。4、内生性致热原 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它们属于细胞因子。5、发热的机理可概括为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器反应等3个基本环节。6、发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升热期、高热期、退热期。(1)升热期:是发热的第一阶段。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温热比在体内蓄积,体温上升。此时患病动物表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战栗,被毛竖立等(2)高热期:产热和散热在比较高的水平

3、上维持平衡。患病动物表现呼吸、脉搏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3、退热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此时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第九单元 应激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子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处于“紧急状态”时,立即出现的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引起使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维持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机体应对突然或紧急状况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适应反应。机体受突然刺激发生的应激称为急性应激;长期持续性的紧张状态引起慢性应激;如果应激的结果使机体适

4、应了外界刺激,并维持了机体的生理平衡,称为生理应激或自然应激;而由于应激导致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甚至发生疾病,称为病理性应激。因应激引起的疾病,称为适应性疾病或适应综合征或应激病。应激反应的本质是一种生理反应,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保证在损伤或功能障碍后恢复正常。2、应激原 能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的刺激因子,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分为非损伤性和损伤性两大类:(1)非损伤性应激原 包括突然的恐惧刺激,剧痛、过劳、饥渴、噪音、断奶和预防注射、环境温度过冷或过热、地理位置的较大改变、密集饲养、长途运输等。其中,恐胥、拥挤、环境突变等又属于心理性应激。(2)损伤性应激原 包括创伤、去角

5、、去势、烧伤、冻伤、电离辐射、中毒、感染等。这一类刺激一般都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而非损伤刺激无这类变化。3、应激的过程(1)应激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警觉期(紧急动员期、紧急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2)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此外,还包括由内分泌腺的经典激素变化,以及在损伤性应激时分散的细胞分泌的“组织激素”或细胞因子增多。4、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1)物质代谢改变 代谢率增高,血糖升高,脂肪酸增加,负氮平衡。(2)急性期蛋白(AP蛋白)的作用 抑制蛋白酶,凝血和纤溶,清除异物,其他作用

6、。(3)热休克蛋白的产生 热休克蛋白可以提高机体对损伤刺激的耐受性。(4)心血管功能变化(5)急性胃肠黏膜损伤及功能改变 胃黏膜缺血,胃黏膜氢离子屏障作用减弱,胃黏膜前列腺素的作用(保护胃黏膜(6)机体抵抗力的改变4、应激综合征 突毙综合征、恶性高温综合征、PSE猪肉(白肌肉)、DFD肉(黑干肉)、猪急性浆液性坏死性肌炎(腿肌坏死)、运输病、猪大肠杆菌病、马X结肠炎、猪胃食道区溃疡病、猪咬尾症、运输热。第十单元 炎症1、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子的刺激及损伤产生的一种以防御适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炎症的本质是机体的种抗损伤反应。2、临床上体表局部炎症的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其

7、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3、炎症细胞 凡是在炎症组织内聚集的白细胞都称为炎症细胞,它们主要有以下类型:中性粒细胞(也称为小吞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也称大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4、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舒张小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白细胞趋化游走、吞噬,组织坏死、致痛(包括5-羟色胺、前列腺素、白三烯、激肽等炎症介质)。5、炎症时机体的全身反应 常见的有发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变化(表现为增生)、血液的变化(产要是白细胞数目增多)、实质器官的病变(表现为变性、坏死、功能障碍)。6、炎症的结局 痊愈(完全全愈、不完全全愈)、迁延不愈、蔓延播散。7、

8、炎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根据其临床经过的急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根据炎症时变质、渗出、增生变化的不同将炎症相对地分为变质性炎(主要发生于心、肝、肾、脑、脊髓等器官)、渗出性炎(根据其渗出物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卡他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疽性炎(腐败性炎)等类型。)、增生性炎(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8、纤维素性炎多见于一些传染性疾病。常发生于浆膜(胸膜、腹膜、心包膜)、黏膜(喉、气管、胃肠)和肺等部位。9、化脓性炎因其发生部位的不同,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脓性卡他、蓄脓、脓肿、蜂窝织炎。10、化脓性炎通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棒状杆

9、菌和绿脓杆菌等所引起。化脓性炎灶中的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或坏死组织产生的蛋白酶所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所形成的液体称为脓液。脓液内含大量白细胞、溶解的坏死组织和少量浆液。在白细胞中多为中性粒细胞,其次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通常把脓液中呈变性和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11、根据增生的病变特征不同将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分为急性增生性炎(以细胞增生为主、渗出和变质为次的炎症。)和慢性增生性炎(以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非特异性肉芽组织为特征的炎症,这是一般增生性炎的共同表现。慢性增生性炎多半从间质开始,故又称为间质性炎。)。12、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由某些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引

10、起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第十一单元 败血症1、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侵入机体后突破机体的防御结构进入血液,并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全身性中毒,呈现一系列和全身性病理变化过程,称为败血症。败血症的过程中常伴有菌血症、病毒血症、虫血症或毒血症。2、一般根据引起败血症病原的性质和它对畜群的危害程度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即感染创型败血症(又称非传染性感染性败血症,其特点是不传染其他动物)和传染病性败血症(其与各种曲型传染病的不同之处是其经过迅速,当机体尚未形成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病变时,动物已呈败血症而死亡。)。3、发生败血症的主要病理变化(1)尸体变化:尸僵不全,易腐

11、败;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黏稠状。大血管的内壁、心内膜、呼吸器官的黏膜染成污红色。(2)出血和渗出:皮肤、浆膜、黏膜上可见多发性散在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背腰、腹部皮下组织可见浆液性出血性浸润。浆膜腔内有数量不等的积液,并混有纤维素凝块。严重时,可发生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3)黄疸:浆膜、黏膜、皮下组织黄染。(4)脾脏急性肿大:脾脏比正常时肿大3-5 倍,边缘钝圆,表面呈表紫色,被膜紧张,质地柔软易碎,切面隆起,外翻,呈紫红色或黑红色,结构不清。脾髓软化,用刀刮时,在刀刃是附有脾糜。有时因脾髓高度软化而从切面自动流出,脾肿大特别严重。(5)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呈急性

12、浆液性淋巴结炎、出血性淋巴结炎。(6)肺脏呈现淤血、水肿,有时伴发出血性支气管肺炎。(7)实质器官变性:心肝肾发生颗粒变性与脂肪变性,有时可发生局灶性坏死。第十二单元 肿瘤1、肿瘤的一般结构:可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实质是构成该肿瘤的瘤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对其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间质由结缔组织组成,起着支架和营养的作用。2、肿瘤的生长方式可分为下列四种: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生长(突起性生长)、内生性生长。附:弥散性生长:是大多数造血组织肉瘤,未分化癌与未分化非造血间叶组织肉瘤的生长方式。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不聚集,而是单个

13、地沿组织间隙扩散,因此,在瘤细胞到达之处,原有组织的结构基本仍能保持。4、肿瘤的扩散有下述两种方式:直接蔓延、肿瘤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有以下几种形式:淋巴管转移、血管转移、种植性转移)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生物学特性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局部生长方式生长速度转移复发细胞分化程度核分裂象核染色质异型程度对机体影响 膨胀性生长缓慢不转移手术后不易复发良好极少较少,接近正常轻,成熟型无严重影响 浸润性和膨胀性生长迅速常发生转移手术后易复发分化程度低较多增多明显,未成熟型引起机体恶病质 第十三单元 器官系统病理学概论一、呼吸系统病理(一)气管炎的病理特征气管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炎症,称为气管炎。本病

14、常与喉炎、支气管炎并发,依据并发症临床上称为喉气管炎或气管支气管炎。临床常以较为剧烈的咳嗽、呼吸困难为特征。根据病程常将其分为急性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慢性气管炎(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依据病变的性质又分为卡他性气管炎、化脓性气管炎和坏死性气管炎等类型。1、急性气管炎 眼观可见气管或支气管黏膜肿胀,充血,颜色加深,黏膜表面附着大量渗出物,病初为浆液性或黏液性物,随病程继续,渗出物为黏液性或脓性物;黏膜下组织水肿。若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在黏膜表面可见有多少不等的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2、慢性气管炎 眼观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增厚,粗糙,有时有溃疡出现。黏膜表面黏附少量黏性或黏液脓性物。(二)小叶

15、性肺炎(支气管肺炎)1、病变始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然后蔓延到邻近肺泡引起的肺炎,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因病变起始于支气管,后波及肺组织,故又称为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是动物肺炎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常发生于幼畜和老龄动物。2、引起小叶性肺炎的原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如巴氏杆菌、链球菌、嗜血杆菌、坏死杆菌、葡萄球菌、马棒状杆菌、马流产沙门氏菌等细菌。3、眼观病理变化:支气管肺炎多发部位是肺的心叶、尖叶、隔叶前下部,病变为一侧性或两侧性。发炎的肺小叶呈灰红色,质地变实。病灶的形状不规则,呈岛屿状散在分布,其间夹杂着灰黄色或灰白色(气肿)的肺小叶。切开时,切面略隆起、粗糙、质地变硬,挤压时,可

16、从小气管内流出混浊的黏液或脓性渗出物。(二)大叶性肺炎1、肺泡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称为纤维素性肺炎。因病灶波及一个大叶或更大范围,甚至一侧肺或全肺,故又称为大叶性肺炎。本病常伴发于某些传染病经过中,以高热稽留、铁锈色鼻液、肺部广泛浊音区和定型经过为临床特征。2、大叶性肺炎的病因是病原微生物。主要见于一些特殊性的传染病过程中。牛肺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绵羊、猪巴氏杆菌病,马传染性胸膜肺炎,犬、猫、兔等巴氏杆菌引起的肺炎过程中,常伴发大叶性肺炎。病原微生物主要经气源性感染,通过支气管树播散。3、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肺炎经过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出现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

17、灰色肝变期、消散期,且在同一肺叶或同侧肺交替发生,故外观呈大理石样;炎症波及范围大,且炎灶内以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主;家畜的纤维素性肺炎通常是融合性纤维素性肺炎;消散期在家畜纤维素性肺炎中较为常见。4、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大叶性肺炎可分为四期:(1)充血水肿期 此期特点是: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眼观病变的肺叶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湿润,按压时有大量血样泡沫状液体流出,此种肺组织切块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2)红色肝变期 此期特点为: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中有大量的纤维素和红细胞。眼观病变的肺叶肿大,暗红色,质地变硬如肝脏,故称为红色肝变;病灶切面稍干燥,呈细颗粒状

18、(纤维素突出),此种肺组织切块能完全沉入水中。此时肺小叶间质增宽、水肿,外观呈黄色胶冻状;胸膜增厚变混浊,表面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3)灰色肝变期 此期特点是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减轻或消失,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溶解。眼观,病变的肺叶依然肿大,颜色由暗红色转变为灰红色,最后转变为灰色,质硬如肝,故称为灰色肝变;病灶切面干燥呈颗粒状,此种肺组织切块能完全沉入水中。(4)消散期(结局期) 此期特点是:肺泡中渗出的纤维素溶解,炎症消散和组织再生。眼观病变肺组织呈灰黄色,质地变软,切面湿润,按压时有混浊的脓样液体流出。二、消化系统病理(一)胃、肠溃疡的病变特点胃、肠溃疡是指胃、

19、肠黏膜达黏膜下层甚至更深层组织坏死脱落后留下明显的组织缺损病灶。这种缺损将由病灶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来填充,常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因此,溃疡的起因是达到较深层组织的上皮坏死。而糜烂是指黏膜表层细胞的坏死脱落,其修复完全由上皮增生来完成,不会留有瘢痕。该病变常见于猪、牛、羊,犬、虎等动物也有发生。一般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条件突然改变、幼畜断乳等情况下,易使动物发生胃肠溃疡。许多疾病,如猪瘟、禽溃疡性肠炎、马胃蝇蛆病等,都会见到典型的胃肠溃疡病变。剖检:在病畜的胃底及幽门部、食管下与贲门部、回盲袢等部位,见有圆形、椭圆形或面积较大、为整形的组织缺损灶,急性期溃疡常呈黑红色或深褐色,病程较久的溃疡呈灰

20、黄色。溃疡底部粗糙不平,周边稍隆起。胃肠溃疡常伴有胃肠出血,反复的胃肠出血常导致病畜贫血及出现髓外造血和脾脏肿大。溃疡不断向深部发展,可达胃肠浆膜层,甚至引起胃肠穿孔及腹膜炎。断乳幼畜常由于断乳而发生胃溃疡,称为胃蛋白酶性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局部被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组织缺损,因此也称为消化性溃疡。(二)卡他性肠炎的病变特点当黏膜发生卡他性炎时,其特征就是有大量带黏液的渗出物流出。1、急性卡他性肠炎 主要特征为黏膜充血并有浆液渗出和杯状细胞大量分泌黏液。常是各种肠炎的时期阶段病变。2、慢性卡他性肠炎 常见于长期饲养不良、慢性感染及继发于慢性心、肝疾病。(三)出血性肠炎 常见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

21、魏氏梭菌开门见山、犬细小病毒感染、仔猪弧菌性痢疾等)、寄生虫(鸡组织滴虫病、球虫病等),以及某些化学毒物或霉菌中毒(如砷中毒、年黑斑病甘薯中毒等)的情况下。剖检:肠壁水肿、增厚,严重出血病例肠浆膜下呈弥漫性或斑块状暗红色出血。剖开肠管,肠腔内存有小豆汤样甚至暗红色稀薄内容物,或在干燥的肠内容物表面粘染暗红色血丝。肠黏膜常呈弥漫性暗红色如红布状,或有斑块状暗红色出血,或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四)坏死性肠炎的病变特点 是指肠黏膜及黏膜肌层发生坏死的一种炎症,有时坏死波及整个肠壁。肠壁坏死性炎常伴有多量纤维蛋白渗出,而且渗出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组织凝固在一起,在肠黏膜上形成一种有特异状态、不易剥离的凝固物

22、,此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又称固膜性肠炎。常见于猪瘟、鸡新城疫、小鹅瘟等疾病过程中。剖检:发炎肠管肿胀,浆膜充血、失去光泽,严重坏死肠管外观污秽不洁而且易破裂。肠腔内有时充满腐臭的污秽不洁内容物,肠黏膜肿胀充血或有出血斑点。同时可见特征性增厚稍硬隆起的坏死性凝固病灶,其表面粗糙呈污秽不洁或不同色泽糠麸状,大小范围不一,有的为局灶门面,有的呈大片弥漫性,都以黏膜下淋巴小结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若用力剥离该病变部,可见被剥离训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猪瘟病例该病变常呈现特征性轮层状(称扣状肿)。小鹅瘟等病变常呈火山口状。该病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回盲瓣、结肠、盲肠等部位。(五)增生性肠炎的病变特点 是指肠

23、管壁明显增厚的一种炎症。多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如结核、副结核、组织胞浆菌病等病例,常见肠壁肥厚,故又称肥厚性肠炎。(六)肝硬化的病理特征:肝脏被膜增厚,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表面粗糙,常可见凹凸不平的颗粒状或结节状。切面肝小叶结构消失,常见不同走向的纤维束,胆管壁增厚清晰,若发生胆汁淤滞,则肝脏染成绿褐色或污绿色。(七)肝周炎的病变特点 肝周炎是指肝被膜的炎症。常见于禽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引起的浆膜炎症过程中。伴发于气囊炎、心包炎、腹膜炎。其病变特点是:肝肿大,肝被膜增厚,初期可见肝边缘有大量橘黄色胶冻状物附着,随病程延长,肝被膜附着一层纤维素性伪膜,被膜下散在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及坏死灶。 (八)急

24、性胰腺炎是以胰腺水肿、出血、坏死为特征的胰腺炎,又称急性出血性胰腺坏死。三、心血管系统病理(一)心包炎 是指心包的脏层和壁层的炎症,通常伴发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当脏层和壁层发生炎症时,心包腔内常蓄积着大量炎性渗出物,根据炎性渗出物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腐败性和混合性等类型。心包炎多见于猪、牛、羊、马及家禽。较常见的心包炎有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创伤性心包炎及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是指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心包炎症。多发生于各种传染病的过程中。如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气肿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过程中。创伤性心包炎是由于受到机械性损伤所引起的

25、心包炎症。常发生于牛,偶见于羊。本病常与创伤性网胃炎同时发生。(二)心肌炎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心肌的局部性或弥漫性炎症。根据发生的原因,常将其分为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寄生虫性心肌炎和免疫反应性心肌炎等;根据心肌炎发生的部位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和化脓性心肌炎等。1、实质性心肌炎较为常见,多伴发于犊牛和仔猪恶性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马传贫、鸡白痢、猪脑心肌炎病毒感染、犬细小病毒感染等过程中。眼观:心肌松弛、柔软,暗灰色,宛如煮肉状。心室常呈扩张状态,且以右心室更为明显。炎症性病变多为局灶性,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斑块状或条纹,散布于黄红色心肌上。这种病灶在心

26、内膜和心外膜下均可见到。当沿心冠部横切心脏时,可见灰黄色条纹围绕心腔,排列呈环层状,形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2、间质性心肌炎 是以心肌间质的渗出性与增生性变化为主,而心肌纤维变质性变化相对比较轻微的炎症。3、化脓性心肌炎是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心肌炎症。四、泌尿生殖系统病理(一)肾炎 肾炎是指以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性变化为特征的疾病。肾炎分为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和肾盂肾炎。1、急性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细胞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大多数病例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眼观:肾脏体积轻度到中度肿大,重量增加,被膜

27、紧张,表面充血,有大红肾之称。被膜易于剥离,剥离后见肾表面和切面常见小点出血,又有蚤咬肾之称。切面上皮质增厚,纹理不清。表面和切面可见针尖大灰白色小颗粒,这是肾小体肿大的表现。2、膜性肾小球性肾炎 病变初期肾脏体积增大,颜色苍白,故有“大白肾“之称,切面可见皮质明显增宽。晚期肾体积缩小纤维化,表面凸凹不平。3、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4、化脓性肾炎是指肾实质因感染化脓性细菌而发生的化脓性炎症。常见于猪、牛和马。(二)子宫内膜炎 是指子宫黏膜或内膜的炎症。尤其在乳牛多见。根据病程经过,子宫内膜炎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急性子宫内膜炎常表现为急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可以表现

28、为慢性卡他性炎或慢性化脓性炎两种形式。急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眼观:子宫浆膜通常无明显变化。外观子宫肿大松软,剖开子宫后,见子宫腔内有多量炎性渗出物,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表面被覆有污红色的浆液-黏液性渗出物,尤其是在子宫阜及其周围充血与出血更为严重。严重病例,黏膜表面粗糙、混浊和坏死,并有坏死组织碎片覆盖,碎片可脱落而游离于子宫腔内。当发生纤维素性子宫内膜炎时,可见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在黏膜表面上形成一层糠麸样坏死组织碎片,严重时可见到糜烂或溃疡灶。炎症变化如发生于一侧子宫角,则病侧子宫角膨大,往往与另一侧不对称。五、免疫系统病理(一)脾炎 多伴发于各种传染病,也可见于血液原虫病,是脾脏最常见的一

29、种疾病。根据病变特征可分为急性脾炎、坏死性脾炎、化脓性脾炎、慢性脾炎等类型。1、急性脾炎:多见于炭疽、急性猪丹毒、猪急性付伤寒等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故称为败血脾。也见于牛泰勒虫病。剖检:脾脏显著肿大,可比正常大23倍、甚至510倍,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开时流出血样液体,切面隆突并富有血液,明显肿大时犹如血肿样,呈暗红色或黑红色,白脾和脾小梁不清,脾髓质软,用刀轻刮切面,可刮下大量富含血液的糊状脾髓。2、坏死性脾炎:脾脏实质坏死明显而体积不肿大的急性脾炎。多于巴氏杆菌病、弓形虫病、猪瘟、鸡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急性传染病。(二)淋巴结炎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1、急性淋巴结炎:是以变质和

30、渗出变化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结炎,根据病变特点不同,将其区分为浆液性淋巴结炎、出血性淋巴结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类型。(1)浆液性淋巴结炎:是以充血和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淋巴结炎。眼观:淋巴结肿大,色鲜红或紫红,切面隆突,潮红、湿润多汁。(2)出血性淋巴结炎:常见于炭疽、巴氏杆菌病、猪瘟、急性猪链球菌病等 ,也可见于牛泰勒虫病时。剖检: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或黑红色,切面隆突、湿润。出血轻的,淋巴结被膜潮红、散在少许出血点;中等程度出血时,于被膜下和沿小梁出血而呈黑红色条斑,使淋巴结切面大理石样外观;严重出血的淋巴结,因被血液充斥,酷似血肿。(3)坏死性淋巴结炎:是指伴有明显实质坏死的淋巴结炎。常见于猪的弓形体病、炭疽、牛泰勒虫病等。眼观:淋巴结肿大,呈灰红色或暗红色,切面湿润、隆突,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散在分布,后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