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心考试资料(改)_第1页
社心考试资料(改)_第2页
社心考试资料(改)_第3页
社心考试资料(改)_第4页
社心考试资料(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从众 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 因为真实或者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2、可获得性启发一种心理捷径,亦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的心理策略。许多时候,这样做会得到正确答案,但如果当某类现象或事件的实际发生频率 不变时,有一些带偏向的因素就会提高或降低其可得性。3、晕轮效应 假设喜欢的人有很多好的品 质。人们倾向于对他人形成一致的、评价性的印象。4、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个概念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图式可以是有关特定的人物、社会角色、群体或者是一般的事件。5、归因的折扣原则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

2、会轻易地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6、虚假一致性效应 夸大自我行为和观点的典型性的倾向被称为虚假一致。7、框架效应 人们对一个被择方案或风险方案的二择一决策,会受到语言表述方式的影响,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之为框架效应。8、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为这个事物或群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刻板印象以许多形式影响着人们后继的信息加工。9、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

3、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基本社会化: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10、社会比较 将自己的能力、观点或情感与他人的进行比较。11、宽大效应 积极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即知觉者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称为宽大效应。12、去个性化 (去个体化)在群体的、匿名的情境下, 人们对自身的行为与感受失去责任感, 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13、自我 每个独特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自我概念:自我的内容,换言之,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是谁” 这个问题的了解。或者就是个体对自己独特属性和特质的知觉。14、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锚定与调整启发 代表性策略是指选择一个以刺激与图式的相

4、 似性为根据的图式。即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 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加以归类。 一种心理捷径,亦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的心理策略。锚定与调整策略:人们选择参考值做出估计,然后上下调整以得出结论。在社会知觉中,我们常用到的“锚”是自我。15、首因效应、当事人与旁观者偏差 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观察他人行为时,我们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但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作为解释。16、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可能比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表现更好。社会懈怠(社会惰化):当个

5、人对集体的贡献不能够被单独评估时,个体常常 会比单独一个人完成工作时努力程度小些。17、脚本 指最为常见的图式,,是一段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呈现的行为序列。换言之,除了对人所持的想法之外,我们对某些情境常会抱有一些预设的想法剧本。18、启动效应最近的经验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二、问答1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份与标志事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F·H奥尔波特进行了“社会促进”的实验。3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1

6、、社会心理学孕育阶段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2、形成阶段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等。3、确立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进确立时期,所谓社会分析阶段,其具体特征是:从描述转为实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化为特殊论。4 印象形成整合有那几种加工模式1、平均原则 该模式认为,有些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品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己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7、。2、加法模式(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品质的评估值相加而得到的。3、加权平均模式 按照该模式,知觉者在形成印象时,平均了单个品质的评估值,但是他们给予某些品质更多的权重,再加以平均。对每一个品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4、一致性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来观察,尤其是在估价这个人的时候。甚至当关于某个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少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5 社会化的类型有哪些? (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语言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

8、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9、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三)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2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3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4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6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它是

10、如何产生作用的?定义:人们对自我的期望,最终将导致其表现出符合该期望的行为。产生作用的过程:1、首先,知觉者(期望的提出者)形成了对目标任务的一个印象。2、知觉者按照符合最初印象的方式对目标任务采取相应的行为。3、作为知觉者行为的回应,目标的行为也会变得与知觉者的行为相一致。7 什么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定义: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形成原因:1、 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知觉者总是希望通过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论。2、 每一个群体确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给知觉者形成刻板印象提供了可能。3、

11、接触机会很少,通过间接印象形成的刻板印象。4、 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常与人们的利益和价值发生关系。5、 我们习惯将人归到不同的群体,并且知觉到自己所属于的群体不同于自己不属于的群体的历程。8 图式的类型有哪些?1、个人图式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的一类人身上。个人的图式也可以聚集于某种特定类型的人。2、自我图式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3、群体图式关于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的图式。刻板化显示出特殊社会群体和社会范畴的属性和行为。4、角色图式代表我们对处于某种角色的人们

12、所持有的有组织的、抽象的概念。5、 原型是关于图式的抽象的理想化形象。9 简介:归因的三维理论与对应推论理论。对应推论理论:我们如何以他人的行为为基础来推断他们的稳定人格或内部品质的理论。Jones & Davis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Jones & Davis提出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行为的社会赞许性: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二是非共同效果:由某种特殊因素非其他因素所产生效果的行为。 三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凯利三维理论:任何事件的原

13、因最终可能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1)一致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指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其他人也如此吗?(2)一贯性信息:这类信息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这个人经常如此吗?(3)独特性信息:指某个行为者对不同刺激物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此人是否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作同样的反应?(4)折扣原则: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的倾向。10 什么是归因?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些?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

14、测与判断的过程。1、 基本归因误差: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人格、品行等因素,低估情景因素的倾向。我们更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性格倾向,而不是他们所处的情境。2、 当事人与旁观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因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品行原因的倾向。观察他人行为时,我们倾向于把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但对我们自己的行为却倾向于用情境因素作为解释。3、 虚假一致性效应:夸大自我行为和观点的典型性的倾向。我们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把自己的和行为视为典型的。4、 自利归因偏差: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我们倾向于接收成功的荣耀,却拒绝

15、失败的责任。5、 盲目乐观:认为好事比较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太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坏事则比较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11 简述 Leon Festinger (1954)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主要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他相信,人们有动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观点的正确性做出准确评估,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通过与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所处的位置。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总结为三条陈述:(1) 人们有准确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驱力;(2) 当缺乏直接客观标准时,人们通过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3)一般

16、而言,人们倾向于与类似的人进行比较。12 西方和东方两种类型的自我观。独立性自我与相互依赖性自我。13 态度的三种功能? 1、认知功能: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去接地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2、情绪功能:态度带来人的某种期望、目标,与其态度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繁殖,则唤起失望感或不满的情绪。3、动机功能:态度会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它规定了什么是偏爱的,什么是渴求的,什么是想要避免的。14 海德的 P-O-X 理论内容为何?海德的平衡论是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

17、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形成的。所谓平衡情境,就是系统中所有的评价为正,或是一个是正、两个为负。当一或三个评价为负时,不平衡就出现。不平衡系统是不稳定的,她会向平衡的系统变化,通常是按“最小努力原则”。个人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应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15 评述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R.T.LaPiere)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主要权变因素有哪些? 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1、从个体所持有的某一种态度的角度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素: (1)认知

18、情感与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 (2)个体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 (3)个体所持态度有些比较一般的、笼统的,有些是较为具体的。2、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素: (1)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 (2)及时行为和长时行为3、从个人自身条件和特点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素: (1)态度与个人您的关联程度 (2)个人的人格因素16 评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两个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失调)会产生压力促使这些元素协调。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是当认知之间不一致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

19、的动机状态,失调导致心理紧张,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是相当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的,人们整个认知结构是有若干认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的,每一项组成部分就是一个认知因素。费斯汀格还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愈强烈。减少失调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这三种方式进行。认知失调理论是最有影响的认知一致性理论,由费斯汀格提出。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理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然而,认知失调理论虽然从理论上可以

20、应用于任何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性,但实际上主要涉及的是行动与态度之间的不一致性。17 评述有计划行为理论。 有计划行动理论:是对合理行动理论的扩展。它指出个体除了考虑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以及主观标准外,还考虑有意识的行为控制他们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按照有计划行动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根据该理论,预测经过思考和计划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考察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则决定于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到的控制感这三个因素。 总体来说,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许多研究的良好理论基础,其适应行为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饮食行为、药物成瘾行为

21、等。计划行为理论虽已获得大量研究的支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与完善着,但仍存在理论自身发展方面(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变量的概念内容仍未统一;还有相当大部分的行为和意向不能被主要变量解释)、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8 如何通过沟通来改变他人态度。 根据Sears的说服过程模型,成功说服过程中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沟通者、沟通信息、目标对象以及情景。(1) 沟通者:人们对沟通者越有好感,则越倾向于对沟通有好感;人们对沟通者的评价越高,他们朝向沟通方面修改自己态度的程度越高。影响沟通者是否得到好评的因素:可靠性:人们更容易被可靠性高的沟通者所说服。可靠性由专业性和可信度所组成。专业信息源

22、通常比非专业信息源更有说服力;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喜欢程度:由于我们试图让自己的认知与情感一致,我们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态度,与我们喜欢的人一致。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说服力夜可以由其他一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因素而增加。参照群体:个体属于或渴望加入的某个群体,是个体行为与态度的参照标准。参照群体具有这种作用的原因:喜欢(我们喜欢的说服者会增强说服的效果)和相似性(人们一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种相似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阶层、教育水平、价值观及年龄等)。(2) 沟通信息:沟通信息的内容显然影响人们是否接受它

23、。沟通信息本身的许多变量对人们说服的程度影响很大:差距:差距越大,个体改变度的压力越大;信息来源越是可信则越能引起更大差距的态度改变论据的强弱:当人们对某个说服信息认真思考时,他们更容易被观点的强度所影响(中心途径加工)重复与熟悉感:重复与熟悉感会增加喜爱程度,但有限度;重复有助于人们更加彻底地加工强有力的论点,但会暴露那些微弱论点中的弱点边缘线索与信息特征:如果人们缺乏对信息内容进行思考的动机时,或不能对内容进行充分思考时,边缘线索会对态度改变起相当的决定作用劝说信息与态度本质的匹配:如果沟通信息与态度的某些特征想匹配,则更有说服力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单面传播与双面传播。(3) 说服

24、对象:攻击性唤醒:个人受到的挫折可使人更无力抵抗那些鼓吹攻击的说辞恐惧的唤醒:恐惧通常会增加说服力,但如果过度恐惧的话,效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如果在唤起恐惧的同时还提供减少恐惧的方法,则恐惧诉求会更有效自我卷入:卷入越深,态度越难改变,自我卷入包括:承诺、议题卷入、反应卷入人格特征:权威主义或教条主义倾向的人倾向于首先被来自专家的信息说服,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才会被论据的力度说服;确定性需求高的人更拒绝被说服;通常,智商高或低的人都可以被说服,但是当论点很难时,智商高的人更难被说服;自尊较低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更容易被说服;年龄:1825岁的人最容易改变态度自我监控程度:高自我监控的

25、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4) 情景:说服性沟通通常发生在更宽泛的情境背景下,这些情境中正在发生的其他事情也会影响说服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预警:纵欲某一态度而有事先被警告将被劝说改变态度的人,会更抗拒劝说分心:分心会使反驳更困难,因而增加劝说信息的效力预防接种:预防接种(通过对一个弱的说服论据的抗辩形成对劝说的抵抗力)可以使人抵抗说辞。19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知觉理论对偏见的看法是:首先,人们会根据各种线索的直觉显著性将人们知觉为群体或者类别的成员而非独特个体,从而形成属于某类群体的刻板印象。然后,基于对个体的类别化,人们会主动地察觉个体的个人特征,确

26、认他与某特定的社会类别一致,把个体作为某一社会类别的成员来关注。这种基于类别的加工更多是情感性而不是认知性的,它主要有对群体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关于群体的事实信念所构成。一旦个体被归类于某一个群体,通常会启动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并最终形成偏见。偏见正是在对个体进行基于类别加工的这种认知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认知理论将个体归类于某一群体的行为能产生对个体的偏见,而动机理论认为社会认同实现了自尊的心理需要以使个体产生偏见,社会认同理论正是这两种理论的结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两种相互斗争的心理需要:既想融入某个大集体又想和其他人区别,又有区分性的社会认同能够满足人们的两种心理需要,但让他们必须发展到最

27、佳水平。群体能给个体提供一种意义感和认同感。为了增加社会认同进而提高自尊,人们会产生内群体偏袒。20 什么是服从?介绍一下 Milgram 的服从实验过程与结果,服从的原因? 服从:指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实验过程与结果:总共有14名被试,最终都拒绝者命令,继续增加电压。占总数的35%。但是,更多的被试,一直服从实验者的指示,将实验一直进行到最后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人数达到26人,占总数的65%。原因:1法定权力 )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自然地就获得了指挥、命

28、令某一部分人的法定权力。 )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会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临时性的法定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2责任转移)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体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21 人们的从众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原因:信息影响:渴望正确规范性影响:渴望被喜欢他人的行为经常提供有用的信息:群体中的信任程度影响从众,任务的困难程度影响从众,归因于信息影响的从众影响人的公开行为也影响人的个人观念,渴望被接受和避免被他人拒绝会使人从众。影响因素:1)群体大小:当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2)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 3)对群体的承诺:承诺增加从众4)对个性化的渴望:渴望个性化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