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月考 试卷分析_第1页
9月 月考 试卷分析_第2页
9月 月考 试卷分析_第3页
9月 月考 试卷分析_第4页
9月 月考 试卷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罗平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 卷 分 析物理部分 徐勇一、考试成绩1、平均分(见表1)班 级物理平均分264班 53.23 265班 50.30 266班 34.43 267班 32.48 270班 29.47 271班 22.85 274班 29.48 275班 28.95 理1 43.21 理2 36.88 总计平均36.87 表12、分数段(见表2)罗平一中第一次月考(9月)物理分数段分数段264265理1理2266267270271274275全级合计100-110090-99723211580-8953311270-796555112366-6922431150

2、-65142121125541829340-491815211819754111112930-3981717212226148151816620-2973202016202118142015910-192110149814251481050-926193425缺考113218班人数6969106103746770626759746表2表13、最高分:98分(共两人)二、试卷分析1、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 全卷总分共110分(1)、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共8个小题,每题6分,共48分;(2)、实验题分为两个小题,共9空15分,其中第一小题共3空,每空1分;第二小题共6空12分,每空两分。(3)、解答

3、计算题共3个,分别为12分、15分、20分,共计47分。就分值在题型上的分布而言,跟新课标要求一致,但填空题一般每空不低于3分。2、难度分析此次月考理综的物理试题,难度较大,起点较高,没有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送分题”。试题总体上对学生的建模能力、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计算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全卷得分率比较低,平均分及及格率也相应下降。三、试题分析(一)选择题部分第14题:如图1所示,木块A、B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的长度是L,B的长度是2L。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1射入A,以速度v2穿出B。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视为匀

4、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出A时的速度为:(C)BAV2V1图1A B C D知识要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能力要求:建构物理情境的能力(建模能力)、熟练应用基本知识的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素质。BAF图215如图2所示,物块A、B静置在水平地面上,某时刻起,对B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力F从零开始随时间均匀增大,在这一过程中, A、B均始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A的:(BC)A支持力不变 B支持力减小C摩擦力增大 D摩擦力减小知识要点:叠加体受力分析的整体法和隔离法;物体系看作整体的条件(有相同加速度的物体系统)。能力要求: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方法。本题中所求受力均为外力,故整体法更为

5、简单明了。16在水平的足够长的固定木板上,一小物块以某一速度开始滑动,经一段时间t后停止。现将该木板改置成倾角为450的斜面,让小物块以相同的初速度沿木板上滑。若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小物块上滑到最高位置所需时间t1与t之比为:(A)A B C D知识要点: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速度公式);能力要求:建模能力,分析能力,判断及计算能力。17如图3所示,A、B两物体紧靠着放在粗糙水平面上。A、B间接触面光滑,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两物体一起加速运动,物体A恰好不离开地面,则关于A、B两物体的受力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AF图3AA受3个力,B受4个力BA受4个力,B受3个

6、力CA受3个力,B受3个力DA受4个力,B受4个力知识要点:受力分析技巧;弹力为零的临界条件(物体恰好离开或恰好不离开地面);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整体法、隔离法的熟练选择。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几种 基本作用力产生的条件及受力分析的方法,能据题意挖掘出现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零这一关键隐含条件;准确选用隔离法(由于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故应将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18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是变化的B物体做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一定是指向圆心的C物体所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该物体一定做直线运动D物体运动的速率在增加,所受合力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同知识

7、要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曲线运动的条件、直线运动条件、典型曲线运动特征(如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以及相关物理量(如an、v、n、f等)的关系和特征。能力要求:熟练掌握以上要点,会利用特例来判断有关说法的正误。19一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由天文学观察测得其运行周期为T,速度为v。引力常量为G,则:(AC)A恒星的质量为 B行星的质量为C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D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知识要点: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系列公式、圆周运动基本公式及对相关公式、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bah图4能力要求:准确记忆公式及规律,并能恰当地选择以联合求解。20如图4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

8、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静置于地面上;b球质量为3m,用手托住,高度为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 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B)Ah B1.5hC2h D2.5h知识要点: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竖直上抛运动规律。能力要求:想象和理解能力、建模能力,根据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选择规律的能力。042EK/Jx/m图521质量为2Kg的物体,以某初速度在水平面上沿直线滑行,仅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其动能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如图5所示,g取10m/s2,则物体:(AC)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C滑行的总时间是2s

9、D滑行的总时间是4s知识要点:动能定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能力要求:信息转化能力。能够从图像上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是题干描述建立起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进而据选项要求求解。22本题共两小题,共15分F2F1FF“O图6【1】.(每空1分,共3分)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力的图示,如图6所示,图上标出了F1、F2、F、四个力,其中 (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的;若F与F1的 大小 基本相等, 方向 基本相同,说明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了验证。【2】(每空2分,共12分)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g=9.8m/s2)(1)应

10、用公式时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是自由下落的物体,为此目的,所选择纸带第1、2两点间的距离应接近 2 。O·0A·7.8B·17.9C·31.4D·49.0mm图7(2)若实验中所用重锤质量m=1Kg,打点纸带如图7所示,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则记录B点时,重锤速度 0.59m/s ,重锤动能 hOAhOBhOChOD图8 0.174J ;从开始下落起至B点,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少量是 0.175J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机械能守恒 。(3)根据纸带算出各点的速度v。量出下落距离h,则以为纵坐标,以h为横坐标画出的图像应是图8中的 C :知识要点:第(

11、1)小题考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数据处理技能;第(2)小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方法。能力要求: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等。23(12分)一宇航员站在某质量分布均匀的星球表面上沿竖直方向以初速度v0抛出一个小球,测得小球经过时间t落回抛出点,已知该星球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求:(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该星球的密度。参考答案:(1) (2)知识要点: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万有引力规律(黄金代换式)。能力要求:想象力,建模能力;纵横联系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0.

12、100.20.30.40.50.6321.5abcdt/sv/(m.s-1)图1024(15分)如图9所示,水平地面上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通过滑块压缩0.4m锁定。t=0时解除锁定释放滑块。计算机通过滑块上的速度传感器描绘出滑块的速度图像如图10所示,图中Oab段为曲线,bc段为直线,倾斜直线Od是t=0时的速度图线的切线,已知滑块质量m=2.0Kg,g=10m/s2。求:(1)滑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素;m图9(2)弹簧的劲度系数。(1)0.5(2)k=175N/Kg知识要点:加速度定义;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胡克定律。能力要求:阅读理解能力、建模能力、图像解读能力BACDRPO图1125(20分)

13、如图11所示,遥控电动赛车(可视为质点)从A点由静止出发,经过时间t后关闭电动机,赛车继续前进至B点后进入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圆形光滑轨道,通过轨道最高点P后又进入水平轨道CD上。已知赛车在水平轨道AB和CD两部分运动时受到阻力恒为车重的0.5倍,赛车的质量m=0.4Kg,赛车通电后电动机以额定功率P=2W工作,轨道AB的长度L=2m,圆形轨道的半径R=0.5m,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g=10m/s2。某次比赛,要求赛车在运动过程中既不能脱离轨道,又在CD轨道上运动的路程最短。在此条件下,求:(1)小车在CD轨道上运动的最短路程;(2)赛车电动机工作的时间。 (1)xmax=2.5m(2)t=4.5

14、S知识要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功率定义;竖直面内无支持物的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等。能力要求: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建模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等。四、教学反思开学以来高考复习备考模式一直是: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以便回忆起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及来龙去脉并加深理解;基准利用复习资料3.2上的单元知识点进行考点、重点和难点的梳理,同时就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基础题组”和“高考题组”,下一课时根据学生要求讲解其中部分问题。这样就算是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而与3.2配套的的练习册则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但事实上,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真正自觉完成

15、。自觉性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有些题目学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也无法破解。第三,每一章内容一般分为35个单元不等,每个单元平均在4个课时左右。完成一章内容后进行一次单元测验,然后批改和讲评,结束一章,开始新的章程。这样的复习方式有什么问题呢?回想最近以来的课堂情况,发现有如下问题:1、在给学生限时阅读课本时学生虽然顺从地翻看课本,但他们的表情却是机械而麻木的,没有活力,没有思索时的凝神静气,没有获取知识时的兴味盎然,有的同学甚至恹恹欲睡。这意味着什么呢?2、梳理资料上的知识点时,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就有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而是经常显得无精打采,波澜不惊。这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呢?3、课堂气

16、氛最活跃的时候是讲练习题的时候,尤其是讲那些学生提出来要求讲的题的时候。这表明了什么?4、有些时候,由于非教学事务庞杂而影响到备课质量,使得教学进得比较生硬,自己也感觉极不自在,教学效果自己也不满意。面对这些做了影响教学不做又是职责所在的事情该如何面对?5、在课堂的问答中发现,大多数同学的物理基础并不扎实,相当多应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应该理解的没有到位,应该掌握的仍然生疏,有时面对常见题型也束手无策。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呢?6、由于不讲练习册上的题,很多学生也就很自然的放弃了这些题。在各科老师的重压下,学生在时间分配上往往是哪科老师追得紧就顾哪科了。那么是否应该加强练习册的讲解和要求呢?但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让人于心不忍。况且,这无疑将延长复习时间,会影响到第一轮复习的进度,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积极还是消极?五、改进构想1、砍掉课堂上的限时阅读课文的做法,“回归课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