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蛋白蛋氨酸肌苷酸左旋肉碱介绍生产工艺_第1页
甲醇蛋白蛋氨酸肌苷酸左旋肉碱介绍生产工艺_第2页
甲醇蛋白蛋氨酸肌苷酸左旋肉碱介绍生产工艺_第3页
甲醇蛋白蛋氨酸肌苷酸左旋肉碱介绍生产工艺_第4页
甲醇蛋白蛋氨酸肌苷酸左旋肉碱介绍生产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甲醇蛋白一.产品介绍v甲醇蛋白(methanol SCP)是以甲醇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单细胞蛋白。vSCP即是微生物蛋白或菌体蛋白,是微生物在各种原料中生长而得到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微生物。v在SCP中,能够工业化大量生产的甲醇蛋白被称为第二代单细胞蛋白。v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在70%以上,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v原料来源丰富,糖蜜、 蔗糖渣、 石油、 液蜡、 泥炭、 甲烷、 甲醇、 丙酸、 工业有机废水、 城市垃圾等。v无毒,主要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目前正在研究将其用作人类食品的蛋白质添加剂和调味料。二.生产方法与分离工艺1.英国ICI法v采用空

2、气提升加压外循环式发酵罐,将灭菌后的培养液及甲醇和含氮空气从底部加入,空气搅拌发酵。v过程中产生的CO2和过剩空气顶部放出。v重度增大后的溶液顺发酵罐一边下流,在底部冷却器完成热交换。v培养液和空气在另一边上升循环。vTempreture:35-40 pH: Time:30hv通过连续抽出培养液维持菌体浓度稳定,发酵结束调节发酵罐底部pH值,使菌体凝聚、絮凝。v离心、闪蒸脱水、干燥等获得粗产品。v粒状用作家畜、家禽、鱼等的饲料蛋白,粉状用作代奶粉。ICI法甲醇蛋白生产流程图对发酵罐的要求v保证空气和能量利用良好v能迅速供给发酵所需的大量氧气v能长期稳定运转v有较大容积v传热良好v上游操作须在无

3、菌条件下 I C I 法甲醇蛋白工艺特点v氧气传递速度快v搅拌效率高v培养基循环良好v内部无活动部件,不易被污染v冷却迅速,易控制温度v能迅速除去CO2,单位产品耗电少v固体的分离、干燥、浓缩方方便2.德国的 H o e c h s t -Uh d e(HU) 法v发酵罐为空气提升内循环的气升式罐。v将磷酸、水、盐、微量元素灭菌后加入发酵罐,甲醇单独加入。发酵过程中加氨水维持pH7.0左右,发酵温度40。v发酵结束,经离心、干燥得产品。v产品主要供人食用,也作饲料添加剂。当菌体蛋白中含核酸1%,就可供人食用,如加入面包作强化剂。赫斯特-伍德法HU法的优点:v细长结构,加大毒气扩散强度 v内循环

4、获得一定流动模型, 对压力、加料量的变化敏感性小v循环间隔时间与培养液生长的动力学一致,明显提高效率v罐内无死角,供料均匀v无机械传动,混合和通风的能耗仅为搅拌式一半 ,能量散失少v如增大罐顶横截面,环形区向下流动可将附在罐壁的泡沫冲刷下来,可以解决发酵过程中难以控制的泡沫问题3.日本的三棱瓦斯化学法(MGC)v原料经灭菌、过滤后加入发酵罐, 发酵罐内设置多层多孔隔板,以空气搅拌进行氧的迁移v发酵罐出来的培养液经离心机分离,清液返回发酵罐。v离心后的物料经预处理、混合、粒化、干燥 ( 可用气体透平的废气进行菌体干燥)后得粒状产品。4.法国的IFP法v培养基液体经喷管系统吸入需要的空气量,然后进

5、入一段 ( 或两段)发酵罐;v发酵罐出来的物料经离心分离、过滤、干燥 后得到产品。 v该发酵罐有一特殊的双相泵使罐中心所有物 高速循环,并由回路中的换热器移走热量,然将有活性的液体返回罐中。IFP升气式发酵罐优点适宜于酵母产生凝絮作用; 系统内有不同相的混合,可迅速除去由通风 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热量。5.瑞典的Norprotein法原料:甲醇、营养盐、氨、空气、水发酵罐发酵絮凝过滤干燥产品原料发酵罐排出气体的能量通过透平得到回收,与热空气混合后用于产品干燥。三.国内外研究进展v 甲醇蛋白是高营养、无毒的优质饲料蛋白添加剂,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改进其生产工艺,并已建成工业化生产装置。v我国

6、人多地少,动、植物蛋白缺乏,开发生产甲醇蛋白对缓解蛋白资源紧缺、促进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v 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甲醇蛋白生产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工作, 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北京市营养研究所已掌握了生产甲醇蛋白的生产技术。v 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工业化装置,近几年随着蛋白质饲料的日益短缺和甲醇产量的增长,国内很多企业经过各方面论证,纷纷准备新建大型甲醇蛋白生产装置。苹果酸一.产品介绍v苹果酸又名羟基琥珀酸,羟基丁二酸或1-羟基乙烷二羧酸。英文名Malic Acid.白色结晶颗粒或结晶粉末。v苹果酸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有两个对映体:L-苹果酸

7、呈左旋,以S符号表示;D-苹果酸呈右旋,以R符号表示。v易溶于水,是一种酸性很强的有机酸,自然界存在的苹果酸均为L-苹果酸,它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成员。苹果、樱桃、葡萄、柠檬等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苹果酸,尤其是未成熟的苹果中含有0.5%左右的有机酸,其中苹果酸占97.2%以上 ,苹果酸因此而得名。vL-苹果酸无毒、酸度大、味道柔和、滞留时间长等特点,成为继柠檬酸、 乳酸之后用量排第三位的食品酸味剂。v苹果酸的其他应用有染料工业,化工方面可作牙膏及烟草的调味剂、皮肤清洁剂、焊锡助焊剂、洗涤剂、废气脱硫剂、锅炉水垢清洁剂、空气清洁剂、除臭剂和除锈剂,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二.生产工艺苹果酸生产工艺化学法微

8、生物法提取法化学合成法直接发酵法(一步合成法)混合发酵法(二步合成法)固定化酶或细胞转化法1.提取法v将石灰乳直接加入富含L-苹果酸的果汁中,形成苹果酸钙盐,再用H2SO4溶解收集到的钙盐,然后浓缩回收苹果酸。v局限性: 果汁中含量相对较少,原料来源有限,生产成本很高,批量生产有困难。2.化学合成法v在催化剂存在下,苯氧化生成富马酸或马来酸,然后加压与水蒸汽共热形成L-,D-苹果酸,也可以糠醛为原料,经双氧水处理,在超声波作用下转变而成。v局限性: 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工艺条件要求高,分离精制技术难度大,加之原料为化工产品。3.直接发酵法v定义:一种采用微生物直接发酵糖质原料或非糖质原料如正构烷

9、烃生成L-苹果酸的方法。v常用菌:黄曲霉 、米曲霉 、寄生曲霉、根霉、顶青霉、出芽短梗霉v原理:微生物三羧酸循环中苹果酸到草酰乙酸这一步的苹果酸脱氢酶缺失或处于低水平使得苹果酸得以积累。直接发酵法发酵流程v优势: 原料来源十分丰富,生产成本低; 潜力大、 产品安全性高; 发酵工艺条件温和; 产品为L-型。v缺点: L-苹果酸产生菌常常在产生L-苹果酸同时, 也产生许多杂酸,如柠檬酸、富马酸、琥珀酸等,仍需进一步选育优良的苹果酸产生菌。4.混合发酵法v采用两种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其中之一先将糖质或其他原料转化生成富马酸,另一种微生物将富马酸转化成L-苹果酸,两种微生物可先后加入,也可同时加入。v常

10、用菌先用少根根霉或华根霉把糖质原料转化成富马酸,然后利用膜醭毕赤酵母普通变形杆菌及宛氏拟青霉之一,把富马酸转化成 苹果酸的研究。混合培养发酵苹果酸进程FU:富马酸 LMA:L-苹果酸 RG:残糖v优势: L-苹果酸的转化率高v缺点: 培养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发酵周期较长 产酸率相对较低 副产物较多5.固定化酶或细胞转化法v利用具有高活性富马酸酶的微生物细胞或富马酸酶,采用固定化酶或细胞反应器,将富马酸转化成L-苹果酸v微生物:短杆菌、产氨短杆菌、黄气短杆菌、 解脂假丝酵母及温特曲霉等v载体:藻酸钙凝胶、角叉菜胶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生产过程v一是固定化细胞的制备:将产酶菌株培养成熟后,收集菌体细胞,

11、包埋菌体,制备固定化酶或细胞。v二是L-苹果酸制备:先将富马酸和CaCO3 反应转化成为富马酸钙,再经转化柱作用生成苹果酸钙,经提取得L-苹果酸。局限性v固定化酶的转化率低、半衰期短v国产富马酸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vL-苹果酸中残留的富马酸分离去除有困难v需要考虑细胞透性v以化工产品富马酸为原料,人们食用存有疑虑, 使得绝大多数厂子处于关停状态6.苹果酸的测定与分离v苹果酸定性:纸层析法;或者,在试管中加入约 5ml 待测试溶液,加入 3 滴15%三氯化钛溶液,几分钟内出现白色沉淀,表明有L-苹果酸的存在。v苹果酸定量:紫外分光光度法(-2,7-萘二酚法);v富马酸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12、; v总酸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 。产品分离钙盐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两性离子交换树脂法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法钙盐沉淀法缺点v酸化时消耗大量硫酸,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CaSO4废渣和废糖水;v发酵过程中常有其它有机酸产生,也能形成钙盐沉淀,所以钙盐沉淀本身不能实现苹果酸的分离,而须借助于离子交换进行精制; v此工艺提取收率低,一般只有7 0 %左右。溶剂萃取法v将发酵液中的有机酸用萃取剂三烷基氧化膦 (TRPO)将其全部萃入有机相。v在反萃过程中,利用反萃分配比之间的差异,使苹果酸与杂酸相分离 。溶剂萃取法缺点v萃取剂在食品级苹果酸生产产品中的残留毒害; v苹果酸萃取过程的乳化及污染; v连续

13、化生产时萃取剂难以循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法v室温下将发酵液通过装填有离子交换树脂的色谱柱,使其中的苹果酸被吸附,发酵废水回发酵罐循环发酵,然后用热水洗脱吸附于树脂上的苹果酸,如此反复使用。v优势: 生产收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几乎可完全消除生产中的三废。三.国内外研究进展v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采用生物技术生产该产品。日本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小批量生产,发展不快,产量至今不大,但日本扶桑公司开发的苹果酸制剂已应用于海带养殖业 。v目前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及已经中试或批量生产的方法主要是转化法和一步发酵法,又以一步发酵法生产苹果酸的工艺最经济、最有发展前途。v全球整体来说,L-苹果酸还没有大

14、规模生产,但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发展潜力巨大。L-肉碱一、产品介绍1.性质vL-肉碱又称肉毒碱、左旋肉碱、维生素BT,化学名为L-羟基-三甲铵丁酸。分L-,D-型两种光学旋光体,只有L-型有生理活性。v分子式为C7H15NO3,相对分子质量161.20,结构式如下:呈白色吸水性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稳定性较好。 2.生理功能脂肪酸代谢中脂酰基团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载体。缓冲线粒体酰基CoA和CoA的比率。捕捉酰基基团,排除有毒的多余酰基。参与膜修复过程中膜磷脂的去酰化-重酰化,利于膜的稳定。抗细胞凋亡等。v在动物体内肝、肾、脑的合成路径如下:人体必需从膳食中获取一定量L-肉碱才能最佳健康状态,其

15、中动物性食品中含量最丰富。蔬菜、谷类水果中基本不含或含极少量。3.应用u食品添加剂(奶粉、运动饮料、减肥、抗衰老)u饲料添加剂(促进素食类、食草类动物生长)u治疗用药物(助消化、降血脂、治疗血管疾病、急性氨中毒、昏迷、神经系统疾病)二.生产工艺1.化学合成法v上世纪60年代已经工业化生产,但缺点较多,如产物是D-,L-型的混合物(消旋肉碱),拆分操作复杂,产品得率低,生产成本高。v近年来,以苹果酸为原料探索出一条无需拆分无毒的合成L-肉碱的路径。化学合成法新工艺2.提取法1905年,就开始从动物浸膏中提取,但成本较高,提取工艺复杂,收率低。1952年,Carter等用450克牛肉浸膏提取得到0

16、.6克纯品肉碱。因此不具备工业化生产的优越性,已很少使用。3.微生物发酵法原理:微生物普遍具有产肉碱的能力,通过筛 选高产菌株利用微生物发酵L-肉碱,从发酵液或菌体中直接提取。微生物:放线菌、酵母、曲霉、青霉、根霉、 醋酸杆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假单胞杆菌、毛霉主要原料: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大豆粉)、无机盐等v生产工艺的关键在于如何筛选稳定的L-肉碱高产菌株和提取工艺。肠杆菌霉菌酵母菌4.酶法转化A.DL-肉碱衍生物的酶法拆分DL-肉碱微生物(产酯酶、酰胺酶或腈水解酶)高产菌株酰胺、乙酰肉碱、腈L-肉碱筛选催化乙酰化选择性水解Charles筛选到一株在含D L -肉碱20g/L(D

17、:L =1:1)的培养基中于25培养44h,D -肉碱全部消失,L -肉碱剩下3 8 %的菌株。在含D L - 肉碱50g/L(D:L =2:8)的培养基中于25培养69h,D -肉碱全部消失,L -肉碱剩下75 %。由于合成D L -肉碱的过程复杂,而D L -肉碱衍生物容易通过环氯丙烷制得,所以工业上主要是D L-肉碱衍生物的酶法拆分来生产 L - 肉碱。Joers用D L-肉碱酞胺作为碳源和氮源筛选出含有肉碱酞胺酶的菌株,该酶能水解肉碱酞胺得到L -肉碱,产物纯度达97%。Kula用旋光性的肉碱筛选到1株专一性水解L -肉碱酞胺的酶, 制得光学纯度为9 9 %的L -肉碱。B.巴豆甜菜碱

18、的酶法转化原理: 利用微生物含有水解巴豆甜菜碱为左旋肉碱的酶来制备L-肉碱。 酶活力较高微生物: 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 研究进展l范立强等用大肠杆菌以厌氧pH7.6,40左右为细胞生长和游离酶转化巴豆甜菜碱的有利条件, 转化率达80%。lGlulinao等用固定化变形杆菌细胞连续转化巴豆甜菜碱为L -肉碱,巴豆甜菜碱作为底物诱导产生肉碱脱酶,转化底物的产率达0.72g/L。l我国这方面研究进展迅速,孙志浩等已经采用合成、拆分、微生物酶转化相结合的方法,生产水平达15g/L,处于国际先进地位。l优点:底物便宜;可利用拆分废物D-肉碱进行脱水制备。l缺点:产品底物难以回收,影响成本和产品

19、质量。C.-丁基甜菜碱的酶法羟化微生物羟化酶-丁基甜菜碱L-肉碱原理典型工艺流程1991年,已有报道,-丁基甜菜碱法转化率达95%以上,目前已经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三.检测方法1.化学法原理 利用溴酚蓝与L-肉碱反应会生成有色物质,对反应产物进行比色以测定L-肉碱和含量。缺点 特异性差,样品中含有其他季胺基团的物质也会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2.酶法 乙酰辅酶A与L-肉碱在L-肉碱乙酰转移酶(CAT)下反应生成乙酰L-肉碱和辅酶A。辅酶A与DTNB反应呈黄色,用比色法间接测定L-肉碱的含量。酶法测定评价v优点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较好CAT作用专一,排除了D-肉碱的干扰v缺点

20、 DTNB会很缓慢的抑制CAT的活性3.色谱法 主要是HPLC和GC,前者运用较多。运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将其与类似物分开进行定量。此法特异性高,但灵敏度低。4.光谱法质谱技术放射酶学 对乙酰辅酶A进行14C标记,反应后分离检测,灵敏度达到皮摩尔水平。肌苷酸一、产品介绍 v1、结构与性质肌苷酸又名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或次黄苷酸次黄苷酸,英文简称IMP,分子式为C10H13N408P。白色细结晶,味鲜,无臭。不吸湿,易溶于水,在乙醇或者其他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极小。结晶状态的IMP稳定性较好。在水溶液和碱溶液中也稳定,但在酸性(pH小于4)溶液中稳定性较差。v2、生物体内合成途径原料:天冬氨酸甘

21、氨酸CO2谷氨酰胺一碳单位5-磷酸核糖3、应用:主要用作各种调味食品的助鲜剂。二、生产方法1、一步发酵法(直接发酵法)原理:挑选以腺嘌呤缺陷型为主要遗传标记的变异菌株,配以最佳发酵条件,在培养液中直接积累肌苷酸。常用菌:产氨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短小芽孢杆菌v2、两步发酵法(分段合成法)v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次黄嘌呤,由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催化生成肌苷酸。斜面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次黄嘌呤肌苷酸催化三、提取工艺1、树脂提取法发酵液清液酸化液流出液用NaOH调pH9.5洗脱液浓缩液肌苷酸粗结晶肌苷酸精品放冷库结晶压滤除菌体Hcl调pH1.5阳离子树脂阴离子树脂、水洗、Hcl 加Nacl洗脱减压浓缩加两倍乙醇水溶解加乙醇过滤烘干v2、活性炭提取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