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_第1页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_第2页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_第3页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_第4页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目 录1总论11.1指导思想11.2基本原则11.3规划依据21.4规划时限与范围31.5规划目标31.6规划重点52现状与问题62.1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62.2社会环境概况72.3环境质量概况82.4污染物排放92.5存在问题173主要任务193.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93.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213.3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治理243.4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283.5强化重金属监管能力建设293.6强化民生保障水平324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344.1重点工程及投资估算344.2目标可达性分析344.3效益分析355保障措施375.1政策措施375.2组织实施39附件

2、1 杭州市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分布图附件2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基本情况42附件3 重点防控污染企业“十二五”综合整治一览表43附件4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表46附件5 杭州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市级有关单位任务分解48附件6 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50附件7 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531总论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及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生命周期理念,围绕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总体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依靠科技进步,完善政策措施,扎实做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3、,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民生保障,大力防控和应对重金属污染,保障环境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企业重点防控污染物为主线,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重点任务,统筹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统筹现有污染源整治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示范,分区、分类、分期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治旧控新,综合防治。近期以污染源的监管防控为重点,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污染

4、源综合整治,努力消化存量、多还旧账,保安全、防风险。同时,采取综合手段,坚持源头预防,严格准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重金属产污强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关停淘汰,重点培育。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促进产业更好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污染治理水平高,产业工艺技术先进的企业,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发展空间。政府引导,多方行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国家意志,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促进企业改造环境责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

5、共同行动的重金属污染防控新格局。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200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2005年);7.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9.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0年);10.、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961号);11.国家重金属污染

6、综合防治规划(20092020);12.浙江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92020);13.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2009年);14.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年);15.浙江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年);16.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年);17.浙江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8年本);18.浙江省电镀产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浙环发201030号);19.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20.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21.杭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2010年);22.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2

7、3.其他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规范性文件。1.4规划时限与范围。规划时限:基准年2009年,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规划范围:杭州市所辖行政区域(包括八区五县(市),16596km2)的主要涉重区域、行业、企业。1.5规划目标。1.5.1总体目标。全面推进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污染综合防治,解决一批危害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涉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总体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监控能力和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1.5.2分阶段目标。1.近期

8、规划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大气与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基本达到相关环境功能区要求。污染控制目标:全市省级重点防控区汞、镉、铬、铅、类金属砷五类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9年减少20%;其他区域五类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9年减少5%。具体见表1-1。表1-1 杭州五类重金属规划目标单位:千克序号指标名称富阳重点防控区桐庐重点防控区其他区域2009年排放量2015年排放量 削减量2009年排放量2015年排放量 削减量2009年排放量2015年排放量 削减量1汞0.060.050.0100011.7611.170.592镉34.4827.586.90.0440.0350.0095.56

9、5.280.283铬679.64543.71135.9390.7372.5818.151360.661292.6368.034铅217.59174.0743.527.696.151.5471.6668.083.585类金属砷97.6878.1419.540.040.030.01436.80414.9621.842.规划远期目标。到2020年,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重点防控区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区域环境修复改善,切实保障环境安全。1.6规划重点。以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行业、企业为重点,主要是以重点带动全面防治工作。重点防控污染物:规划以铅(Pb)、汞(Hg)、镉(

10、Cd)、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为重点,同时兼顾镍(Ni)、锌(Zn)、铜(Cu)等重金属污染物。重点防控区为重金属污染物产生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我市富阳、桐庐被列为省级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行业依据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确定杭州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行业为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冶炼及采选等。重点防控企业以重金属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大、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涉重企业为重点防控企业,全市省市级重点防控企业共67家,具体见附件3。2现状与问题2.1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杭州位于浙江省的西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东临杭州湾,南接绍兴、金华、衢州三市,北邻湖州、嘉兴市,西交安徽省。地

11、理坐标介于北纬29°11´30°34´和东经118°20´120°37´,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中心城市和浙江省会、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0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杭州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地貌类别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是浙北平原。山地丘

12、陵面积占65.6%,平原占26.4%,江、湖、水库占8%。市区东北部为河网平原,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杭州市土壤类型分为9个土类、18个亚类、148个土种。其中红壤分布最广,占土壤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矿产资源总体贫乏,非金属矿产相对丰富。杭州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分属钱塘江和太湖流域,主要有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兰江、浦阳江、萧绍运河、东苕溪和京杭大运河等。境内有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千岛湖、国际著名的风景旅游湖泊西湖。杭州水资源比较丰富,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53.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5.24亿立方米,其中钱塘江流域水资源量占总量的87.4%,

13、东苕溪流域占8.1%;运河流域占4.5%。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下水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现有林业用地115.01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森林面积10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2.8%,森林蓄积量2923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48.23万公顷,蓄积为123.14万立方米。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68种。2.2社会环境概况。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辖8个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萧山和余杭区)、3个县级市(临安、富阳和建德)、2个县(桐庐和淳安)。2

14、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7:47.8:48.5,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09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74924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74924元。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0.1%。2009年,全市涉重金属企业工业生产总值为195.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3%,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8.01%。在各行业中,产值位居前三位的是铜冶炼、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以及钢压 延加工,分别占涉重金属企业生产总值的38.10%、10.30%和6.40%。2.3环境质量概

15、况。2.3.1水环境中重金属现状。根据全市2006年至2010年各级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8个水质监测断面重金属超标。具体见表2-1。表2-1地表水断面重金属达标及超标情况分析汇总表断面名称所属水系断面类别功能目标污染指标年份超标频次闸口钱塘江国控汞20072.8%袁浦钱塘江省控汞20072.8%七堡钱塘江国控汞20072.8%义桥京杭运河国控汞20078.3%卖鱼桥京杭运河市控汞200716.7%半山桥京杭运河国控汞200733.3%七堡钱塘江国控汞20082.8%大同镇水厂寿昌江县控汞200916.7%永兴江出口永兴江县控六价铬200916.7%从上表可以看出,“

16、十一五”期间,主要超标指标为汞和六价铬,超标断面除萧山永兴江出口断面和建德大同镇水厂断面以外,其余都集中在主城区境内。2007年至2009年,汞污染物超标的断面分别为6个、1个和1个,汞污染物超标断面数量逐年减少;六价铬污染超标仅在2009年的永兴江出口断面出现。环境空气中重金属现状。根据监测数据,近年来,杭州市区大气颗粒物(PM2.5)中重金属元素浓度总体保持稳定水平。从季节分布来看,环境空气中铬、镉、砷、镍、铅、锌等重金属秋季污染物浓度比其余季节要低,各项指标春天浓度较高。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现状。随着涉重金属行业的发展,杭州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不断富集,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据实地

17、调查,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主要集中在涉重金属企业场址及附近区域。2.4污染物排放。根据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结合各地2008年以来核实、反馈的结果分析,2009年杭州市生产过程中有涉五类重金属产生、排放的工业企业共206家,涉重金属企业涉及行业50余类,其中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108家,金属冶炼27家,金属矿采选10家,涂料制造9家,电池制造5家,皮革及其制品业2家,其余行业45家。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概况。2009年全市有涉重金属(上述五类中一种或几种,下同)企业五类金属年产生总量为153572千克/年,经处理后,重金属年排放总量为3014千克/年,汞、镉、铬、铅和类金属砷产生

18、排放情况见表2-2。表2-2 全市重金属产生及排放情况表重金属名 称产生情况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年)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年)所占比重(%)汞123.050.0811.820.39镉2368.631.5440.081.33铬141120.6391.892131.0370.70铅8041.675.24296.949.85类金属砷1918.231.25534.5217.73全市合计1535721003014100各区(县、市)中,富阳重金属产生总量最大,产生总量为61719.56千克,占全市重金属产生总量的40.19%。其次是余杭和桐庐,分别占全市产生量的20.85%和15.80%。从重金

19、属排放情况来看,富阳排放量最大,合计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4.15%。各区(县、市)产生排放量见表2-3。表2-3 重金属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表区(县市)产生情况排放情况重金属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重金属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61719.56 40.19 1029.45 34.15 余杭区32017.89 20.85 283.90 9.42 桐庐县24266.94 15.80 98.50 3.27 西湖区9890.10 6.44 117.01 3.88 建德市8200.42 5.34 270.44 8.97 临安市7736.17 5.04 59.69 1.98 萧山区5736.86

20、 3.74 274.20 9.10 拱墅区2827.98 1.84 840.26 27.88 滨江区998.48 0.65 7.14 0.24 江干区100.93 0.07 0.47 0.02 淳安县76.31 0.05 32.47 1.08 全市153572 100 3014 100 铅产生及排放特征。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铅污染物的企业共57家,产生量合计8041.24千克,涉及9个区(县、市)。从产生的区域分布来看,富阳的产生量最高,为7269.95千克,占全市铅产生总量的90.41%。从排放的分布情况看,全市排放总量296.51千克,各区(县、市)中,富阳排放量最高,为217.59

21、千克;其次为余杭,排放量为34.19千克,两者合计占到全市排放总量的84.91%。具体见表2-4。表2-4 铅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表区(县、市)铅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铅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7269.9590.41217.5973.38余杭区482.526.0034.1911.53拱墅区13.750.1713.754.64淳安县33.080.4113.244.47桐庐县198.742.477.692.59建德市4.700.064.531.53萧山区24.170.304.471.51临安市8.400.100.660.22江干区5.930.070.390.13全市8041.241

22、00296.511002.行业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铅污染物的企业共涉及18个行业。其中无机盐制造、铜冶炼、铅锌冶炼的铅产生量列前三位,分别占全市铅产生总量的43.52%、26.48%和19.51%。从各行业铅排放情况看,无机盐制造、铜冶炼、铅锌矿采选的排放量较大,分别占铅排放总量的23.91%、22.18%和17.52%。具体见表2-5。表2-5 铅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情况表行业类别铅产生情况铅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无机盐制造3500.0043.5271.0023.91铜冶炼2129.5526.4865.8522.18铅锌冶炼1568.9719.5144.

23、4014.95电池制造504.996.2836.0612.14铅锌矿采选151.951.8952.0317.52其他186.212.3127.69.3合计8041.24100296.51100汞产生及排放特征。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产生汞污染物的企业共10家,产生量合计123.05千克,全部来源于富阳和萧山,产生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0.68%和99.32%。从汞排放分布情况看,全市汞排放总量11.82千克,富阳和萧山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0.48%和99.52%。具体见表2-5。表2-6 汞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表区(县、市)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0.840.

24、680.060.48萧山区122.2199.3211.7699.52全市123.0510011.821002.行业分布情况。全市产生汞污染物的企业共涉及6个行业,各行业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的汞产生量最大,产生量为117.00千克,占全市汞产生总量的95.08%。从各行业汞排放情况看,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的汞产生量最大,排放量为11.73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9.26%。具体见表2-7。表2-7 汞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情况表行业类别汞产生情况汞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基础化学原料制造117.0095.0811.7399.26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3.60

25、2.930.020.17书、报、刊印刷1.611.310.010.08铅锌冶炼0.740.600.030.25金冶炼0.060.050.0070.06铅锌矿采选0.040.030.020.17合计123.0510011.82100镉产生及排放特征。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镉污染物的企业共33家,涉及6个区(县、市)。各区(县、市)中,排放量主要集中在富阳和桐庐,两地镉污染物产生总量占全市总量的99.75%,其中富阳产生量为1980.47千克,占到全市产生总量的83.61%,桐庐产生量为382.22千克,占全市产生总量的16.14%;剩余0.25%的汞污染物产生量来自于拱墅、建德、余杭、萧山。

26、从镉排放分布情况看,镉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富阳、拱墅、建德,三地排放总量占全市总量的99.64%。其中富阳排放量最高,为34.48千克,占到全市排放总量的86.00%,拱墅、建德排放量分别为2.81千克和2.66千克,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01%和6.63%。具体见表2-8。表2-8 镉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表区(县、市)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1980.4783.6134.4886.00桐庐县382.2216.140.050.12拱墅区2.810.122.817.01建德市2.710.112.666.63余杭区0.340.010.000.01萧山区0.09

27、0.000.090.22合计236863100.0040.08100.002.行业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镉污染物的企业共涉及9个行业,各行业中,铅锌冶炼和铜冶炼的镉污染物产生量占全市总量的99.42%,其中铅锌冶炼行业镉污染物产生量为1760.54千克,占全市产生总量的74.33%;铜冶炼行业镉污染物产生量为594.27千克,占全市产生总量的25.09%。从各行业镉排放情况看,铅锌冶炼、铜冶炼、铜矿采选、涂料制造四个行业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7.18%。其中铅锌冶炼行业排放量最大,排放量为27.50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的68.61%;其次是铜冶炼、铜矿采选、涂料制造,排放量分别为6.75千克、2

28、.62千克和2.08千克,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6.84%、6.54%、5.19%。具体见表2-9。表2-9 镉产生及排放行业情况一览表行业类别产生情况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铅锌冶炼1760.5474.3327.5068.61铜冶炼594.2725.096.7516.84镍钴冶炼6.190.260.080.20铜矿采选2.670.112.626.54涂料制造2.420.102.085.19其他2.550.11.052.62合计2368.6310040.08100铬产生及排放特征。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铬污染物的企业共161家,涉及12个区(县

29、、市)。全市产生铬污染物总量为141120.48千克。在各区(县、市)中,富阳产生量最高,占全市铬产生总量的36.46%。其次是余杭和桐庐,分别占全市铬产生总量的22.34%和16.47%。从铬排放分布情况看,全市排放铬污染物总量为2130.88千克。各区(县、市)中,富阳、拱墅和建德排放量较高,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1.89%、18.96%和12.05%。具体见表2-10。表2-10 铬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表区(县市)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51457.3536.46679.6431.89余杭区31533.3522.34249.7111.72桐庐县2324

30、1.9216.4790.734.26西湖区9890.107.01117.015.49建德市8175.725.79256.7012.05临安市7727.775.4859.032.77萧山区5588.703.96256.2012.02拱墅区2391.861.69404.1418.97滨江区998.480.717.410.35江干区95.000.070.080.00淳安县20.230.0110.230.48全市141120.481002130.881002.行业分布情况。全市产生铬污染物的企业共涉及33个行业,从各行业铬产生情况看,金属表面处理 及热处理加工产生量最高,占全市铬产生量的74.58%,

31、其次是手工具制造和脚踏自行车及残疾人座车制造,分别占全市铬产生总量的14.92%和4.32%。从各行业铬排放情况看,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排放量最高,为1391.75千克,占全市六价铬排放量的65.31%,其次是炼铁和手工具制造,分别占全市铬排放总量的11.686%和5.25%。具体见表2-11。表2-11 铬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情况一览表行业类别产生情况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105253.84 74.58 1391.75 65.31 手工具制造21053.71 14.92 111.94 5.25 脚踏自行车及残疾人座车制造60

32、90.00 4.32 45.45 2.13 刀剪及类似日用金属工具制造2001.53 1.42 14.87 0.70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1902.00 1.35 14.20 0.67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1851.05 1.31 35.33 1.66 炼铁249.00 0.18 249.00 11.68 炼钢94.60 0.07 94.60 4.44 皮革鞣质加工1020.00 0.72 102.00 4.79 炼焦23.84 0.02 23.84 1.12 其他1581.061.1248.052.26合计141120.48 100.00 2130.88 100.00 类金属砷产生及排放特征。1

33、.区域分布情况。全市有砷产生的企业共42家,产生量合计1918.23千克,在各区(县、市)中,富阳、桐庐和拱墅产生量位列前三位,产生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7.92%。其中富阳产生量最大,为1010.95千克,其次是桐庐和拱墅,分别为444.06千克和419.56千克;三者产生量分别占全市产生总量的52.7%、23.15%和21.87%。从砷排放的分布情况看,全市排放总量为534.52千克,在各区(县、市)中,拱墅的排放量最高,为419.56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8.49%,其次是富阳,排放量为97.68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8. 27%。具体见表2-12。表2-12 砷产生及排放区域分布情况

34、表区(县市)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富阳市1010.9552.70 97.6818.27 桐庐县444.0623.15 0.0440.01 拱墅区419.5621.87 419.5678.49 淳安县23.001.20 9.001.68 建德市17.290.90 6.551.23 萧山区1.690.09 1.690.32 余杭区1.680.09 0.000.00 全市1918.23100534.521002.行业分布情况。全市产生砷污染物的企业共涉及13个行业,各行业中铜冶炼行业的砷产生量最高,为1312.516千克,占到砷产生总量的68.42%,其次为炼铁和铅锌矿

35、采选行业,产生量分别为268.84千克和142.16千克,占全市砷污染物产生总量分别为14.02%和7.41%。从各行业砷排放情况看,13个行业中,炼铁行业砷污染物排放量最大,为268.84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的50.30%。其次是炼钢、铅锌矿采选行业和铜冶炼,排放量分别为97.76千克、56.66千克和51.61千克,占全市排放总量分别为18.29%、10.60%和9.65%。具体见表2-13。表2-13 类金属砷产生及排放行业分布情况一览表行业类别产生情况排放情况产生量(千克)所占比重(%)排放量(千克)所占比重(%)铜冶炼1312.51668.4251.619.65炼铁268.8414.

36、02268.8450.30铅锌矿采选142.167.4156.6610.60炼钢97.765.1097.7618.29炼焦25.081.3125.084.69钢压延加工16.330.8516.333.06其他55.5422.8918.2493.42合计1918.23100534.521002.5存在问题。相关行业发展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杭州市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炼铁、炼钢等行业发展存在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的问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及其分散的布局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导致局部地区环境压力加大。环境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杭州部分水体及土壤中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

37、而杭州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重金属污染遗留问题未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部分企业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淡薄,存在重金属污染物偷排漏排现象。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过程性和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迫切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因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长效环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我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虽早已展开,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未设置专职重金属污染防控人员编制和岗位,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管理工作。重金属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完备的设备与制度,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措施仍有待提高,尚未开展潜在高风险人群健康调查和免费诊疗工作。对重金属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宣传

38、力度还不够,广大群众对重金属危害、预防、控制、治疗和愈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有待进一步普及。3主要任务3.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结合区域自身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布局。细化产业空间组织,推进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科学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按照“提升一批、整治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对一批环保手续齐全、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按一定整治标准进行规范提升整治,使其成为所在行业的标杆式企业;对一批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但环保手续不全、环境敏感的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促使其进入园区规范发展;

39、对环保手续不全,技术装备落后的低小散企业坚决予以关停淘汰,或促使其租赁园区厂房设备进行整合发展。按照浙江省制定的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进行整治验收,具体见附件6和附件7。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功能区布局。完善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发展功能区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实现环保基础设施的共享。努力做到水、电、气集中供应,废水、废气分散治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建设真正具备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强、机制活、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生态工业功能区。近期重点整合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冶炼等行业发展,通过园区化集

40、中管理、合并与淘汰等方式,优化涉重金属行业的结构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到地方、分解到企业,按期完成。对于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对于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暂停其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全市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应当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区(县、市)执行情况。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对于重金属排放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条件的地方财政要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杭州市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按照“以奖促治”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重点

41、防控区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于重点防控区内合法合规存在的,但具有以下情形的涉重金属企业,也应鼓励其加快退出市场,并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1)采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或者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需要淘汰或者限制的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在淘汰期限之前提出退出的,或者自愿退出的;(2)采用或者生产“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所列的工艺或者产品,自愿退出的;(3)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调整后不再符合新规划要求,需要退出的;(4)地方政府为减少重金属污染,降低重金属环境风险,保护和改善环境而要求其退出的。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等量置换”或者

42、“减量置换”原则,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探索企业间重金属排放量置换、交易工作试点。实施“以大带小”“以新带老”,鼓励重金属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减少落后产能的份额,优化产业结构。严格产业和环保准入条件。制定和完善重点防控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根据行业不同情况,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安全、土地使用和职业健康方面的准入标准,实施涉重金属产业准入公告制度。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外资项目。新建或者改建的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节能、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产业用地标准的规定,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严禁向涉重金属行业落后

43、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项目提供土地,从而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作为涉重金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建设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项目时,要科学确定环境安全防护距离,提高污染防治,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和群众健康。3.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在金属表面处理及加热业企业推广无磷工艺,采用无氰电镀工艺(镀金、银等贵金属除外)、低六价铬和无六价铬钝化工艺以及低COD除油剂工艺,采用多级回收、逆流漂洗等节水型清洁生产工艺。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在金属冶炼行业推广采用氧气底吹

44、熔炼一鼓风炉还原炼铅和富氧常压直接浸出炼锌等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在无机碱制造业采用低汞触媒工艺。皮革及其制品业。在制革企业中推广白湿皮工艺,采用无污染的化工材料预鞣、剖白湿皮;积极采用高吸收铬鞣剂和皮革铬鞣废液的循环利用技术,提高三价铬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铬污泥的产生量;加大环保型非铬鞣剂的研发,以及三价铬污泥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铅蓄电池制造业。在含铅蓄电池业推广高容量密封型免维护铅蓄电池、水平电池等,鼓励胶体蓄电池、圆柱形铅蓄电池和双极性等新型蓄电池的研发,同时鼓励铅酸蓄电池环保回收技术及设备开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应建立谁生产、谁回收的一体化机制,加快低汞触媒

45、生产配套控氧干馏法回收废低汞触媒中的氯化汞及活性炭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加大低汞触媒应用推广力度,扩大低汞触媒生产能力,满足替代应用需求;加快低汞触媒替代高汞触媒步伐,并采用低汞触媒应用配套氯化汞高效回收一体化技术;加大分子筛固汞触媒和无汞触媒等新型环保触媒研发力度,为根本解决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提供科技支撑;加强过程控制与治理,减少汞的流失和排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严格执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环发2005151号)、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5643号)等国家、省、市清洁生产审核要求以及电镀、铅酸蓄

46、电池、制革等涉重金属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每两年依法组织对全市所有重点防控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根据有关规定,对其清洁生产实施情况开展评估验收,将通过评估验收作为企业申请污染治理补助资金的前提条件,对未通过评估验收的企业要限期整改。到2012年底,涉重金属省级重点防控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优先支持先进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鼓励皮革鞣制加工铬鞣废液及三价铬污泥的循环利用技术、溶剂萃取一固相合成法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技术、冶炼烟尘环保治理及回收有价及稀贵金属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建立由政府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清

47、洁生产技术清单,对具有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的清洁生产技术开展技术示范。优先支持重金属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推广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制定非重点防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设立引导奖励资金,明确鼓励措施和工作要求。涉重金属企业特别是重金属排放贡献较大的企业,应结合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要求,改造提升生产工艺,逐步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减少重金属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结合重点防控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契机,鼓励淘汰落后的工艺和技术,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涉重金属上市公司除达到各项环保核查要求外,还应达到同行业清洁

48、生产先进水平。3.3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重点防控区污染治理。根据浙江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要求,富阳市和桐庐县确定为本次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防控区,分布图见附件1。重点防控区基本情况见附件2。重点防控区政府要认真排查当地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问题限期整治和督办制度。通过关停低小散企业,扶持低污染企业、引进优质项目,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污;加强企业污染物末端治理等措施,组织编制重点防控区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或实施方案), 2015年前,按照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见附件6)要求,基本完成重点防控区整治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防

49、控行业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按照浙江省“六大行业”整治要求,重点抓好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着力深化电镀、制革、冶炼等重点防控行业的整治。鼓励重点防控行业实施园区管理,集中治理重点防控污染物,园区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开展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全市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整治,特别要加快推进67家省市重点防控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各区(县、市)政府要制定重点防控

50、企业整治计划及措施,市环保局按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见附件7)组织开展对重点防控企业的整治验收工作。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内容如下:(1)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采用淘汰生产工艺的企业立即进行关停;企业规模小、污染物排放量大,治理有难度、经济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以及靠近敏感水体或环境水质已不能达到指定功能的工业企业要实施“关、停、禁、改、转、搬”,并及时开展土地修复工作,防止重金属污染环境。(2)完成污染治理和总量控制任务,“三废”处理均能按照环保整治标准要求得到较好落实,对不能满足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限期整改;规范企业物料堆放、废渣场建设,危险固废依法送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51、(3)规范各重点防控企业的日常环保管理,各企业要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有专人分管环保工作,职责明确,配备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操作人员,并经培训上岗;环境保护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处理设施操作规程齐全,有环保人员奖惩考核制度;成立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人分管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配备洗衣、洗浴等卫生设施,并按时发放职工劳保用品;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重金属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构、预案,配置了必要的装备;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有运行管理台帐。重点防控企业除了要完成以上综合整治内容以外,还要逐步推进重点防控企业在线监测装置安装工作。在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过程中,各地要突出重点,从严整治, 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

52、排查工作,切实加大对重金属企业环保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做到“八个一律”,即对未经发改、经贸、安全、环保、卫生、规划等相关部门审批或达不到审批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现有企业选址、相关防护距离达不到审批要求的,一律停产并尽快落实搬迁;对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并从严处罚;对整治不到位的一律关闭或转产;对无危险废物资质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关闭或转产;对发生重大污染事件的,一律严肃追究责任;作业场所职业卫生防护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产整顿,坚决杜绝重金属污染事故发生。到2012年,全市

53、32家省级重点防控企业整治完成率达到100,市级重点防控企业的污染整治稳步推进,到2014年,35家市级重点防控企业污染整治率达到100%。重点防控企业综合整治计划见附件2。3.3.4强化含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重点,以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为基本要求,以资源化利用为发展方向,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统筹协调,按照“突破、巩固、提高”三步走的思路,全面推进污泥处置处理能力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强化污泥检测,明确各污水处理厂污泥是否含有重金属,对污泥中重金属超标的污水处理厂要查明重金属来源,通过工业废水治理和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泥产生量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缓解污泥处置的压力。同时,大力加强含重金属污泥的处置力度,按照“大胆尝试、小心求证、试点推进、以点带面”的思路,深化污泥处理处置的科技创新,引导企业积极采用能源回用和资源利用技术工艺来处置污泥,建立完善污泥处置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机制,不断提高污泥处置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