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时间数列分析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水平指标、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和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技术。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时间数列水平指标、速度指标描述客观现象的发展状态,通过时间数列分析,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季节规律。第一节时间数列分析概述关键词:时间数列;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时间数列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如将我国2001至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指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就形成了表8.1所示的时间数列。表8.1 我国2001年至2006年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时间数列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09655120333135823159878182321209407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环比发展速度()109.74112.87117.71114.04114.86国内生产生产总值定基发展速度()109.74123.86145.80166.27190.97年末总人口(万人)127627128453129227129988130756131448上述数列表明,时间数列有两个构成要素:一个是时间,另一是各时间上相应的统计指标。时间数列对于现象发展动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3、面:第一,时间数列可以反映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情况;第二,利用时间数列计算动态分析指标,可以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速度、趋势和规律。第三,利用时间数列对现象发展变化趋势与规律的分析,可以进行动态预测。第四,将多个时间数列纳入同一模型中研究,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及动态演变关系。二、时间数列的种类按时间数列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时间数列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其中,绝对数时间数列是最参见中国统计网,中文实名:统计中国统计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基本的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是派生数列。(一)绝对数时间数列当时间数列中的各项指标都是统计绝对数
4、时,称为绝对数时间数列。它可以反映现象总量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趋势。由于统计绝对数有时期数和时点数之分,所以,绝对数时间数列又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种。 1时期数列当时间数列中的每项指标都是时期数时,称为时期数列。时期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都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或绝对水平。如表8.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时期数列。时期数列具有三个显著特点:(1)指标数值通过连续登记的方式取得。(2)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所属时期长短有直接相关。一般来说,指标所属时期越长,指标值越大;反之,指标值越小。(3)数列中的指标可以直接相加。由于数列中的每项指标都是反映现象在一定时间内的累计总量,因而相加后可以表明
5、现象在更长发展过程中的累计总量。例如,对以日产值编制的时间数列,可以进行每月一累计,编制成以月为时间单位的时间数列。2时点数列当时间数列中的每项指标都是时点数时,称为时点数列。该数列中每项指标数值都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瞬间)的规模或水平。如表8.1中的我国年末人口时间数列就是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比较而言,时点数列也有三个特点:(1)时点数列中的指标数值是通过间断性调查登记取得的。(2)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这里“间隔”是指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时间长度。数据的大小受事物本身增减变化的影响,而不受时点间隔长短的影响。(3)时点数列中各项指标数据不能直接相加。由于时点数
6、列的各项数据都是事物在某一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几个指标相加后会有大量的重复计算,无法表明现象的实际规模和水平。所以,相加后的数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二)相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是将反映某种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一系列相对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关系变化过程和规律。表8.1中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数列就是相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是由两个绝对数时间数列对比计算而产生的。如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时间数列就是由报告期和基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时期数值对比而派生的。(三)平均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是将反映某种现象一般水平的一系列统计平均数按时间
7、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时间数列,用以反映事物一般水平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如表8.2中的某地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数列就是一个平均表8.2某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元)584.61310.41577.41670,11741.0数时间数列,它反映某地农民生活消费一般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过程,5年时间增长两倍(1741584.6=2.97813)。三、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是要对客观现象进行动态对比分析,以认识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性。这就要求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要具有可比性,而要做到可比,编制时间数列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
8、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时间长度应当一致时间长度一致对于时期数列而言,就是要求数列中各项指标所属的时期长短应当一致。对于时点数列而言,就是要求数列各指标间的间隔时间长短应尽可能一致。一般情况下,都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编制时期或间隔不等的时间数列。(二)总体范围应当一致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所属的总体范围必须一致。这里所谓总体范围主要指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或部门的隶属关系范围。如果总体范围前后发生了的变化,那么,数列中的数据就不能前后直接比较,必须经过调整统一后才能进行比较分析。(三)指标内容应当一致时间数列中的每项指标都反映着某一特定的现象内容,在一个时间数列中,每项指标的涵义
9、和内容必须严格一致,否则,它就无法反映特定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如果用一个前后指标性质不一致的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就会形成错误的结论。(四)计算方法应当一致由于同一种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有多种,为了使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在同一个时间数列中的所有指标应采用同一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例如,年平均人数的计算可以用年初和年末人数进行简单平均求得,也可用年初和各个月末人数进行序时平均求得。如果编制年平均人数时间数列,各年平均人数的计算,只能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第二节时间数列水平指标分析关键词: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时间数列描述了现象的发展过
10、程和结果,但它还不能直接反映现象各期的增减数量、变动速度和规律性,为深刻揭示现象的这些特征,需计算一系列的动态分析指标,如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其中前四种称为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后四种称为动态分析的速度指标。一、发展水平和增长量(一)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时间数列中各具体时间条件下的数值,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或时点上所达到的水平。发展水平是计算其它所有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用符号表示。发展水平可以表现为统计绝对数,称为绝对水平;也可以表现为统计相对数,称为相对水平;还可以表现为统计平均数,称为平均水平。根据发展水平在时
11、间数列中的位置不同,发展水平有最初水平、中间水平和最末水平三种。在同一个时间数列中,最早出现的发展水平称为最初水平,用符号表示;最晚出现的发展水平称为最末水平,用符号表示;其余所有中间时间的发展水平称为中间水平,用符号,表示。在对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时,通常将要分析研究的那个时期的发展水平称为报告期水平,将作为比较基础时期的发展水平称为基期水平。(二)增长量时间数列中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之差称为增长量。若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为正数,则表明现象发展呈增长(正增长)状态,若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为负数,则表明现象发展呈下降(负增长)状态。由于基期的选择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和累计
12、增长量两种。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表明现象逐期增长的数量大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历史上某一固定基期的水平之差,表明现象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发展的总增长数量。时间数列中,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的累计增长量。二、平均发展水平将时间数列中各个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称为平均发展水平,用以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平均发展水平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时间数列计算,但从计算方法上讲,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是最基本的方法。(一)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绝对数时间数列有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之分,其平均发展水平
13、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一般直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即将观察期内的各时期数据相加,再除以相应的时期数。用公式表示为:上式中:表示平均发展水平,表示各时期的发展水平,表示时期项数(发展水平的个数)。例8.1根据表8.1的资料,计算我国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解:(亿元)即我国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2902.83亿元。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时点数列有连续时点数列和间断时点数列两种,而每一种又各有两种表现形式,计算时要区别对待。 (1)由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连续时点数列是将逐日登记的
14、资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时间数列。总的来说,根据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就是将各个时点的数据相加再除以时点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如果数据未分组则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见例8.2),如果数据已分组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见例8.3)。例8.2 某企业四月上旬每天的职工人数如表8.3的所示,要求计算该企业四月上旬每天的平均职工人数。表8.3某企业四月上旬职工人数统计表日期12345678910职工人数250250250262262258258266272272解:该企业日平均人数为:=260(人)例8.3 某企业7月份的产品库存量如表8.4所示,要求计算该企业7月份平均库存量。表8.4某企
15、业7月份库存量统计表日期7月1日至7日7月8日至13日7月14日至21日7月22日至25日7月26日至31日库存量(吨)4653465653解:该企业日平均库存量为:(2)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间断时点数列指的是间隔一段时间对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表现的状况进行一次性登记,并将登记数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时间数列。在实际统计工作中,要统计每一个时点上数字显然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为方便起见,通常只能每隔一定的时间统计一次,时点一般定在期初或期末(如月初、月末、年初、年末等),这样每次统计间隔相等;或者是仅当现象的数量发生变动时进行统计,这样每次统计间隔就不相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间
16、隔相等与间隔不等的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等间隔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计算等间隔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分两个步骤,首先计算各个间隔期内的平均水平,然后再将各间隔期平均水平进行平均,求得全数列平均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上述公式表明,等间隔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是“数列指标之和,首尾两项各半,项数减1去除”,故又称为“首末折半法”。例8.4 我国19962003年期间的年末人口数如表8.5所示,试求我国1996-2003年间的平均人口数。表8.5我国1996至2003年期间的人口资料数据(单位:万人)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末人口数1223891
17、23626124761125786126743127627128453129227解:=126114.86(万人)即我国1996年至2003年平均每年人口数为126114.86万人。不等间隔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计算不等间隔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时,要先求出各间隔期内的平均水平,然后用各间隔期的时间长度作权数,对各间隔期的平均水平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全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公式为:上述公式通常称为“加权序时平均法”。例8.5某商场2006年某商品库存资料如表8.6所示,要求计算该商场的年均库存量。表8.6某商场2005年某商品库存资料时 间1月初3月初7月初10月初12月末库存量(件)1500600
18、90016001000解:=1062.5(件)即该商场2006年该商品年均库存量1062.5件。(二)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不能用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各个指标数值直接相加除以项数来求得,而应先分别计算出构成相对数时间数列分子和分母的两个绝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将这两个序时平均数相除求得序时平均数。若设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各项指标为,则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为:计算时,应先分析对比的分子和分母是时期数列还是时点数,以及是哪一种时点数,然后再按照前面所述的相应公式计算。具体有三种情形:(1)分子和分母均为时期数时,其计算公式为:例8.6某企业
19、某产品产量计划及完成情况如表8.7所示,要求计算第一季度该产品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表8.7某企业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时间一月二月三月A实际产量(吨)B计划产量(吨)C计划完成()420400105560500112714700102解:即该企业第一季度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为105.9%(2)分子和分母均为时点数列,其计算公式则有:例8.7某地区2001年至2005年从业人数如表8.8所示,求该地区2001年至2005年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平均比重。表8.8某地区2001至2005年从业人数年份20012002 20032004200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百人)1545616
20、851179011837518679全部从业人员数(百人)6719967947688506960069957第三产业人员数所占比重(%)23.024.826.026.426.7解:。即该地区2001年至2005年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比重为25.53%。(3)分子和分母为不同性质的数列,即一个为时期数列,另一个为时点数列时,应根据数列性质选用适当的方法,先分别计算出分子数列和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将两个序时平均数对比以求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三)根据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由于平均数时间数列有静态数列和动态数列两种。静态平均数时间数列是由总体标志总量时间数列和总体单位总数
21、时间数列的对应项相对比而形成的时间数列。其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方法与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一样,先分别对分子数列和分母数列计算平均数,再将两个动态平均数对比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动态平均数时间数列是由各时期的平均发展水平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时间数列。若间隔期相等,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动态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若间隔期不等,则要以间隔期长度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动态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例8.8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商品流转资料如表8.9所示,试求该企业上半年各月平均流转次数。表8.9某企业上半年商品流转统计表月份123456商品销售额(万元
22、)230300240250264294平均库存额(万元)100100120125110140商品流转次数2.33.02.02.02.42.1解:该企业上半年各月平均流转次数为:。第三节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分析关键词:平均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一、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量用来说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平均每期增加或减少的绝对数量。其计算公式为:二、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现象在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用以表明现象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显然,发展速度就是动态相对数,它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发展速度的取值可以大于100%、等于100%或小于100%,但不会是负值。
23、由于基期的确定方法不同,发展速度有两种,即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式中,为报告期水平,为报告期前一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用以反映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总的发展程度,又称“总速度”,用符号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式中,为报告期水平,为最初水平,这里以最初水平为固定基期水平。例8.9根据表8.1资料,计算我国2001至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解:2002年的环比发展速度120333/109655=1.0974或109.742005年
24、的环比发展速度182321/159878=1.1404或114.042006年的定基发展速度209407/109655=1.9097或190.97。其余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相同,不再赘述,各项指标计算结果见表8.1所示。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总速度)2相邻两期定基发展速度之商(后一定基速度除以前一定基速度),等于后一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还常计算年距发展速度,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相比所达到的相对程度。计算公式如下:。三、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是增长量与基
25、期水平的比值,用以反映现象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的增长程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将“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代入上式,可得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式: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增长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增长速度大于0,表明现象的发展是增长的,当增长速度小于0,表明现象的发展是下降(负增长)的。由于基期的确定方法不同,增长速度的具体计算方法也有两种,即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是报告期逐期增长量与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逐期增长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定基增长速度是报告期累计增长量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用以反映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总的增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6、。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或100%)。例8.10根据表8.1资料计算各年的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计算结果见表8.10。表8.10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09655120333135823159878182321209407增长量逐期1067815490240552244327086累计1067826168502237266699752增长速度环比9.7412.8717.7114.0414.86定基9.7423.8645.8066.2790.97计算和应用增长速度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27、:第一,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如果两者之间要换算,需要通过发展速度的进行换算。如把各期环比增长速度全部加1,变成环比发展速度,将所有环比发展速度连乘,得到定基发展速度,再将定基发展速度减去1,就得到了定基增长速度。第二,当报告期水平和基期水平表明的是不同方向的数据时,不宜计算增长速度。如某公司基期利润为-2万元(亏损),报告期利润为+6万元(盈利),若套用上述公式计算增长速度,则计算结果为:增长速度=6-(-2)/(-2)=-4(倍)。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对这种情况一般只用文字表达,而不计算增长速度。四、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间单位的环比
28、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用以反映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平均增长速度是现象环比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用以反映现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逐期递增的相对程度,又称递增率或递减率。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平均发展速度是根据环比发展速度时间数列计算的,但是平均增长速度不是直接根据环比增长速度时间数列计算的,而是在计算出平均发展速度之后,通过上述关系式换算得到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由于我们考察事物发展变化的侧重点不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也不同。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几何平均法和累计法(方程法)。
29、(一)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其特点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每期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期后,达到最末水平。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有三个:(1)(2)(3)式中:表示平均发展速度;表示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表示时期数;连乘符号;表示最末水平;表示最初水平;表示观察期的总速度。例8.11某企业增加值2001年为200万元,2006年为320.64 万元,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解:所以,该企业增加值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9.9%和9.9例8.12某企业2004年实现利润864万元,计划到2009年利润达到987万元,问该企业以平均每年多大的速度递增才能实现目标?解:
30、,平均增长速度=102.7%-1=2.7。即该企业以每年2.7%的递增速度发展,到2009年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这里有必要指出,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和的大小,各个中间水平的变化、波动对其没有影响。所以,为提高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在计算时应注意和。是否受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及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增减变化或阶段性波动。必要时,应以分阶段平均发展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发展速度。(二)累计法累计法的理论依据是:以最初水平为基础,如果按照平均发展速度逐期发展,期以后,各期理论水平之和应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即:这个方程的正根就是我们要求的平均发展速度。由于其计算十分复杂,在实际工作中
31、,通常运用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计算。使用查对表的步骤是:首先计算出的值;其次判断现象发展类型并在表中查得平均增长速度:即当时,现象的发展为递增型,在表中递增部分“”所在栏找出的值,与这个值相对应的左边栏内的百分比,即为年平均增长速度,将其加1即得年平均发展速度。当时,现象的发展为为递减型,则在表中递减部分查找,方法同上。在查表时,如果没有正好与相同的值,则可找与之最接近的值,然后按比率推算所对应的平均增长速度。例8.13依据表8.10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资料,用累计法计算平均每年发展速度。解:第一步,计算各年发展水平总和与基期水平之比:第二,判断发展类型并查表:5,故生产总值发展为递增型的。在累计
32、法查对表递增部分五年总发展水平为基期水平的栏内查得732.3和753.5与本例的7.3664最接近,相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3和14,按比例推算得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13.2。因此,平均每年发展速度为113.2。五、增长1%的绝对值增长速度指标虽然能够说明现象增长的程度,但却不能反映现象增长的实际效果。为更全面地对现象的发展实力进行分析,在比较现象的速度指标之外,还要分析现象增长1%的绝对值。增长1%绝对值是逐期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之比,用以说明现象报告期比基期每增长1的绝对数量是多少。即:例8.14某市的旅游收入1994年和1995年依次为10.22万元、16.21万元,2004年和2005年依
33、次为258.64万元、309.3万元。则:1995年环比发展速度=16.21/10.22=158.61;1995年增长1%绝对值=或。2004年环比发展速度=309.3/258.64=119.59;2005年增长1%绝对值=或(万元)。上述计算可以看出,虽然2005年旅游收入的发展速度为119.59%,没有1995年的发展速度158.61%大,但其增长1%绝对值2.5864万元却比1995年的1022元大得多,这说明该市旅游事业发展水平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第四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分析关键词: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一、时间数列的分解客观现象
34、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弱程度不同,使具体的时间数列呈现出不同的变动形态。动态分析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时间数列的各种因素加以分解和测定,以便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和预测。构成时间数列的各种因素,按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大致分解为以下四种。(一)长期趋势(T)长期趋势变动是时间数列中最基本的规律性变动。长期趋势,是指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展变化的总态势,如持续上升、下降和基本持平。长期趋势变动是由于现象受到各个时期普遍的、持续的、决定性的基本因素影响的结果。例如,一般情况下,由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社会生产的总量呈增长变动的趋势
35、。(二)季节变动(S)季节变动,是指时间数列受自然季节变换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例如有许多商品的销售随季节变动而呈淡旺季之分。季节变动的周期为一年或一年以内(如一月、一周等)。(三)循环变动(C)循环变动,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近乎规律性的盛衰交替变动。其成因比较复杂,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长短不一。循环变动按引起的原因和周期长短不同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长期循环变动,主要是受重大技术革命影响的结果,周期可长达5060年;中长期循环变动,周期在20年左右,造成这种循环变动的物质基础是由于建筑业的周期性波动;中期循环变动,周期约为810年,其变动的物质基础是周期性的固定资
36、产的大规模更新;短期循环变动,周期约为24年,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固定资产更新和周期性的技术变革。(四)不规则变动(I)不规则变动,是指除了上述各种变动以外,现象因临时的、偶然的因素而引起的随机变动,这种变动无规则可循,例如地震、水灾、战争等所引起的变动。从长期来看,有些偶然因素的个别影响是可以互相抵消一部分的。二、长期趋势的测定长期趋势分析的任务,就是要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向,掌握现象变化的规律,将长期趋势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以便更好地测定和分析其余因素的变动。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主要的以下三种:(一) 时距扩大法时距扩大法是测定长期趋势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它是将原来时距较短的时间数列,加工整
37、理成时距较长的时间数列,以便消除现象因时距较短而受偶然因素影响所引起的不均匀波动。通过扩大时距,可以整理出能呈现事物变动总趋势的新的时间数列。例8.15某钢铁企业1982-2005年的钢铁产量如表8.11所示,试用时距扩大法反映钢铁产量的长期变化趋势。表8.11 某钢铁企业1982至2005年的钢铁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份产量年份产量年份产量年份产量1982124198812619941352000142198312519891281995132200114019841261990130199613320021431985123199112719971342003144198612219921
38、32199813820041461987124199313319991362005148从表8.11中可以看出,在24年间,该钢铁企业的产量发展并不均匀,中间有几次小的波动。如果我们把时距扩大为4年,则可整理成表8.12所示新的时间数列。 从表8.12可以看出,时距扩大为4年,把个别年份的偶然因素影响给消除掉了,形成了24年来钢铁产量持续上升的总趋势。表中的“总产量”是时距扩大后四年的总产量,这种表达只适用于时期数列,若对各个总产量再计算序时平均数,如表中的“平均年产量”,同样可以观察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而这种表达既适用于时期数列,也适用于时点数列。表8.12 某钢铁企业1982至2005年的
39、钢铁产量表时期总产量平均年产量19821985198619891990199319941997199820012002-2005498500522534556581124.50125.00130.50133.50139.00145.25(二)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对原有的时间数列,按照事先规定的移动时期长度来扩大时距,采用逐项推移的方法,计算一系列的序时平均数,形成由序时平均数组成的新的时间数列。这种移动平均数形成的时间数列,消除了短期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长期趋势更加明显。例8.16以表8.11中的资料1994年至2005)钢铁产量为例,将时距扩大为5年,采用移动平均法来反映原数列的长期趋势(
40、见表8.13中第3栏)。表8.13 某钢铁企业1994至2005年钢铁产量及其移动平均计算表年份(1)钢铁产量 (2)五年移动平均(3)四年移动平均(4)四年移动平均后的二次移动平均(5)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135132133134138136142140143144146148-134.4134.6136.6138.0139.8141.0143.0144.2-133.50134.25135.25137.50139.00140.25142.25143.25145.25- 133.88134.75 136.38 138.
41、25 139.63 141.25 142.75 144.25从表8.13可以看出,该企业钢铁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应用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如果采用奇数项(3、5、7)移动平均,则计算的移动平均数都置于与正中间时期所对应的位置上,如上例中的第3栏五年移动平均产量。如果采用偶数项(2、4、6、8)移动平均,则计算的移动平均数应放在中间两个时期的中间的位置上(如上例中的第4栏),然后再采用二项移动平均数,以便将移动平均数对正中间位置(如上例中的第5栏),这样才能得出对正原时间数列各时期的趋势值。所以,偶数项的移动平均法都需要经过两次平均的过程。经过移动平均后的新派生数列的项数,
42、比原时间数列的项数要少,可利用的信息也就少了,而且,移动时期的长度越长,新数列的项数就越少,丧失的信息就越多。同时,如果移动时期的长度太大,则不利于分析现象具体的发展趋势,而移动时期的长度过小,又可能使新数列出现起伏波动的情况,难以呈现出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因此,要根据资料的特点来确定时距扩大的倍数。对于存在季节变动或循环变动的时间数列,为消除季节变动或循环变动的影响,应采用与一个循环相应的时间长度来进行移动平均。如存在季节变动的时间数列一般采用12月移动平均或4季移动平均。时距扩大法和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是把长期趋势以外的变动消除掉,以呈现出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但一般不能直接根据移动平均后的
43、派生数列进行动态预测。(三)最小平方法要对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进行动态预测,就必须建立与长期趋势相适应的数学模型。长期趋势模型有直线趋势模型和曲线趋势模型两种,这里只介绍直线趋势模型。最常用的配合直线趋势模型的方法是最小平方法,又称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的数学依据是:,即要求各个实际值与其相对就的趋势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根据数学分析中的极限原理,用偏微分方法可以得出求取参数所需的两个标准方程。解此组方程可得: ,例8.17某企业2001年至2008年某产品的销售量如表8.14所示,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08年的销售量。表8.14某企业某种产品销售量统计表年份200120022
44、0032004200520062007销售量(万件)12.413.815.717.619.020.822.7解:先建立最小平方法计算表(见表8.15)从上可知:, , 将之代入方程组解之得:,于是得直线方程:=10.55+1.72t将时间序号的值代入该方程得各年的趋势值,并列入表8.15的最后一栏。如要预测2008年的销售量,只需将=8代入趋势方程得:=10.55+1.728=24.31(万件)表8.15 最小平方法计算表年份序号 销售量2001112.4112.412.272002213.8427.613.992003315.7947.115.712004417.61670.417.4320
45、05519.02595.019.152006620.836124.820.872007722.749158.922.59合计28122.0140536.2122.01上例运用最小平方法时,对的排序采用1、2、3进行,时间原点设在2000年,但这样计算比较繁琐。为了简化,可将时间原点设在数列的中间项。当数列为奇数项时,可取=、-4、-3、-2、-1、0、1、2、3、4 等,当数列为偶数项时,可取=-7、-5、-3、-1、1、3、5、7等。这样通过正值和负值相抵消,可使,从而使标准方程组简化为:解得:, 。这样将大大简化了计算工作量。第五节 时间数列季节变动分析关键词:季节比率;同月(季)平均数;
46、总的月(季)平均数一、季节变动的测定季节变动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事物的变动周期、数量界限及其规律性,以便更好地安排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测定季节变动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按月(季)平均法。它是通过计算季节比率来反映现象季节变动的周期性规律。季节比率可以按月计算,也可以按季计算。利用按月(季)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需要根据若干年(至少为三年)的分月(季)资料,计算出同月(季)平均数和所有月(季)的总平均数,然后,用各月(季)的平均数与所有月(季)的总平均数相对比,求得季节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例8.18某公司各月羊毛衫销售额如表8.16所示,求该公司羊毛衫销售季节比率。解:1、计算各年的
47、销售额合计和月平均销售额。如:2004年合计=160+120+40+20+12+8+16+24+40+100+420+500=1460(万元) 2004年的平均数=1460/12=121.67(万元)表8.16公司羊毛衫销售额季节比率计算表(单位:万元)月份(甲)2004(1)2005(2)2006(3)2007(4)4年合计(5)同月平均(6)季节比率%(7)1234567891011121601204020128162440100420500300180805020162440701706807004803001208040226480140300820960560280160602418
48、7496166280940112015008804002109664782404168502860328037522010052.5241644.560104212.5715820164.096.243.723.010.57.019.526.245.593.0312.7358.7合计1460233034063778109742743.51200.0月平均121.7194.2283.8314.8914.5228.6100.0其它年份以此类推,计算结果见表8.16最后两行。2、计算所有年份同月份的合计数和月平均数。如:1月份的合计数=160+300+480+560=1500(万元)则:1月份的平均
49、数=1500/4=375(万元)其它月份平均数以此类推,计算结果见表8.16的第5栏和第6栏的各月数值。3、计算所有年份总合计数以及总的月平均数。(1)计算所有年份的总合计数。这可以通过各月合计的总和得到,也可以通过各年合计的总和得到,即:总合计数=第5栏12个月的数值之和=10974(万元)或:总合计数=1460+2330+3406+3778=10974(万元) (2)计算总的月平均数。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计算,其计算结果应相等。4、计算季节比率,即用同月的平均数与总的月平均数相对比。如:1月份季节比率=375/228.63=164.02%其它月份的季节比率计算以此类推,计算结果见表8.
50、16第7栏。 12个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为1200%,四个季度的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400%,如果不等,即是计算过程中的四舍五入造成的,应计算调整系数并加以调整。调整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调整后的季节比率=各月(季)实际季节比率调整系数。季节比率大于或小于100%,都说明存在季节变动。若大于100%的幅度比较大,则表示现象在该月(季)的发展处于高峰期或旺季,若小于100%的幅度比较大,则表示现象处于低谷期或淡季。等于100%说明不受季节变动因素的影响。从表8.16中可以看出,羊毛衫的销售情况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波动。在一年当中,1月、2月、10月、11月、12月是销售旺季,12月份达到最高点,5月
51、、6月、7月为销售淡季,销售状况疲软,6月份达到销售量最低点。按月(季)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简便易行,但这种方法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因为计算过程中是将各年同月(季)的数值所起的作用同等看待了。实际上,在存在长期趋势的数列中,后期各月(季)的数值所起的作用要比前期同月(季)的作用大。因此,如果时间数列中存在明显的长期趋势影响,则按月(季)平均法计算的季节比率是不准确的,应先剔除长期趋势的影响后,再计算季节比率。第六节 EXCEL 在时间数列分析中的运用关键词:AVERAGE();“插入”;“图表”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列分析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使分析更迅速、更快捷。这里仅以EXC
52、EL在移动平均分析中的应用来说明操作方法。例8.19 根据表8.13中1994年至2005年钢铁产量资料,将时距扩大为5年,用EXCEL计算五年移动平均及四年移动平均并反映数列的长期趋势。解:具体操作如下:1、在EXCEL中新建一个表,标题:某钢铁企业产量移动平均计算表。2、将表的各栏标题:年份(1),钢铁产量(2), 五年移动平均(3), 四年移动平均(4), 四年移动平均后的二次移动平均(5),分别输入到A1:E1列中。3、将表8.13中年份19942005及各年份的钢铁产量复制到A3:A14及B3:B14中。4、计算五年移动平均时,首先:在C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B3:B
53、7),回车。然后:将C5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C6:C12的各个单元格中。即得到了该企业五年移动平均的结果。5、计算机四年移动平均时,首先,在D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B3:b6),回车。其次,将D5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D6至D13中,则可得下图中的第四栏,为了将数据显示在两个年份中间,可将第四栏的垂直对齐方式设置为靠上。第三,在E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AVERAGE(D5:D6),回车。最后将E5单元格中的公式复制到E6:E12的单元格中,即得到该企业四年移动平均后的产量。经过以上步骤的计算,可以得到图8.1所示数据。图8.1某钢铁企业产量移动平均分析数据图6、选中E5:E12的数据,单击EXCEL中的“插入”菜单中的“图表”,在向导的帮助下操作,然后对系列1、X轴坐标格式、Y轴坐标格式进行一定的修改即可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怀希望追逐梦想的议论文(9篇)
- 下载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领域责任承诺书3篇范文
- 产品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函8篇范文
- 2025年健康科技行业健康管理与健康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会议计划与准备流程指南会议效果保障型
- 医疗服务安全操作规范承诺函4篇
- 生活中的小事情:记事作文6篇
- 证券业从业人员考试资格及答案解析
- 跨部门沟通协调系统执行方案模板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年版)》核心内容解读
- GB/T 13477.8-2017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8部分: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 四年级上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山东大学出版社)
- 电子商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无人机驾驶员高级工职业资格考试题库(高频题汇总)
- PMC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
- 腔内治疗对侧腿支链接的陷阱及对策
- 煤矿井巷掘进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 黄历通书中的《地母经》
- 美国VPT公司及产品(DC-DC电源模块)介绍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