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试七年级生物一、选一选(每空2分,共80分)下列诗句中,没有直接借助生物来描绘美丽的夜色的是()A、凉月如眉挂柳湾B,越中山色镜中看C.兰溪三月桃红雨D.半夜鲤鱼来上滩【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具备生物特征的就是生物,否则就是非生物。【详解】A、选项中的“柳具有生物特征,属于生物,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的“山色、镜具有生物特征,都不是生物,符合题意。C、选项中的易兆花具有生物特
2、征,属于生物,不符合题意。D、选项中的“鲤鱼具有生物特征,属于生物,不符合题意。【点睛】理解生物的特征是关键。1. 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用摄像机拍摄蜜蜂采蜜的过程A. 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做记录黑色天穹,流星划过B. 用摄像机拍摄大雁南飞,并对其飞行特点加以分析【答案】C【解析】【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详解】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3、、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Ao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洪的生态系统是A. 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 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
4、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B错误。C.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被称为“地球之肾,C正确。D.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作物,D错误。故选C。16. 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下列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A. 视野中观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观察时,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B. 对光时,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视
5、野【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制作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如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影响观察;练习显微镜视的使用,正确观察和分析。【详解】A.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意看物镜,防止载玻片被压碎,A正确。B.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观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B正确。C. 观察时,要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C错误。D. 对光时,移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就表示对
6、好光了,下一步进行观察,D正确。故选C。17.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答案】D【解析】【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详解】A.分生区也叫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细胞的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故A不符合题意。B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故B不符合题意。C.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7、故C不符合题意。D. 成熟区也称根毛区,成熟区生有根毛,增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尖的结构和功能。18. 下列哪些现象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三北防护林能防风固沙沙漠植物根系发达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骆驼的驼峰可以贮存水分和养料山脚下的森林一般是阔叶林,山顶上的森林一般是针叶林B.C.D.【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详解】西双版纳原始
8、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多雨,属于生物能影响环境;三北防护林能防风固沙,属于生物能.影响环境; 沙漠植物根系发达,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肥力,属于生物能影响环境; 骆驼的驼峰可以贮存水分和养,属于生物适应环境;山脚的森林一般是阔叶林,山顶的森林一般是针叶林,属于环境影响生物。故选B。19. 在西瓜种植过程中,瓜农采取的相关措施及其解释,错误的是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B.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适量增施“气肥提高作物产量D,幼苗带上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根尖的结构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组成。(2)光合作用是指绿
9、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详解】A.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所以施肥的目的就是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故A错误。A.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故B正确。B. “气肥指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故C正确。D,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成熟区的
10、根毛,带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增强幼苗的吸水能力,能提高成活率,故D正确。故选A。20.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被称为植物生长“三要素下列无机盐中,不属于这“三要素的是()A. 含氮的无机盐B.含钾的无机盐C.含磷的无机盐D.含铁的无机盐【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无机盐,施肥时要注意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合理施肥,并不是只要有了肥料庄稼就能生长好的,如果施肥过多还可能会造成烧苗,不利植物的生长呢,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镒、锌、钮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
11、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氮磷钾被称为植物生长三要素,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21. 下图中和为物镜,和为目镜,和表示物像清晰时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在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想获得最大倍率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组合是【答案】C【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详解】要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最大的。物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正比,放大倍数最大其长度最长,即表示放
12、大倍数最大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与长度成反比,放大倍数最大其长度最短,即表示放大倍数最大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时物镜离玻片越近即。因此图中和为物镜,和为目镜,和表示物像清晰时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故选C。22.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设计探究实验的认识。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详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
13、件就是实验变量。此题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B变量不唯一,该选项出现两个变量分别是光和水,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故选择B。23. 到了寒冷的冬天,槐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油松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槐树不适应寒冷环境B.油松不适应寒冷的环境C.他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D.他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槐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槐树冬天落叶,是植物
14、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油松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因此油松冬天依然郁郁葱葱,也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选D。24. 下列各组中属于生物的是狒狒、机器人、靖蜓、钟乳石、小麦B.豹斑毒伞、香菇、珊瑚虫、香樟树、病毒C.珊瑚、桂花、水草、牛、鲜花D.转基因大豆、枯枝、鱼、虾、始祖鸟化石【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
15、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机器人、钟乳石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狒狒、蜻蜓、小麦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A. 豹斑毒伞、香菇、珊瑚虫、香棹树、病毒都具有上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正确。B. 桂花、水草、牛、鲜花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珊瑚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错误。C. 转基因大豆、鱼、虾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枯枝、始祖鸟化石不具有上述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D错误。故选B。25. 竹节虫算得上是著名的伪装大师,当它栖息在树枝或竹枝上时,活像一根枯枝或枯竹,很难分辨。竹节虫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有些竹节虫受惊后落在地上,
16、还能装死不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B.竹节虫的拟态现象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C.拟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D.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普遍存在的【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看起来像竹枝,是欺瞒捕猎者远离属于拟态。【详解】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
17、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这种体态称为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A. 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竹节虫的拟态现象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B正确拟态是并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如生物的警戒色、保护色等均是对环境的适应,C错误。B. 适应现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D正确。故选C。26. 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作出假设、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制定计划A.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调查、制定计划、获得结论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作出假设、得出结论B.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得结论【答案】D【解析】【分析】科学探
18、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制定计划一进行实验或调查一得出
19、结论一表达与交流。故选D。27. 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是酸奶与乳酸菌B.猫捕食老鼠C.松鼠吃蘑菇D.人吃海带【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据此解答。【详解】A.酸奶是一种食品,乳酸菌属于分解者,不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A. 猫和老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猫捕食老鼠体现了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B. 松鼠属于动物,消费者,蘑菇属于分解者,体现的是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C. 人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海带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人吃海带体现了消费者
20、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故选D。28. 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ac段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地增强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B. 当光照强度大于nl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大于n2时,表示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一二氧化碳+水+能量。【详
21、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使观察更加全面和典型,在观察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观察对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还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A、用摄像机拍摄蜜蜂采蜜的过程;B、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做记录;D、用摄像机拍摄大雁南飞,并对其飞行特点加以分析;都属于科学观察,而C黑色天穹流
22、星划过不属于观察。故选C。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本身的呼吸作用C.各种草食性动物D.各种肉食性动物【答案】A【解析】【详解】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体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才能制造有机物,动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因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机物)最终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点睛: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水。3.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一项是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的生活都需要吸入氧气
23、,呼出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详解】A.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ac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A正确。A.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为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而不是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B. 当光照强度大于0时,植物就开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少,表现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小于0,而不是当光照强度大于ni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错
24、误。C. 当光照强度大于m时,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不是不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A。【点睛】明确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及正确的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9. 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关于对照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为了简化实验,提高效率,一定不要设置对照实验A. 在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所有变量都不相同为了实验的科学性,需要设置对照实验B. 为了实验结果准确,可多设置几组无关变量的对照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详解】A.设计对照实验,并不是使实验复杂了
25、,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A错误。A. 设置对照实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定,一定要设置对照,除变量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B错误。B. 设置对照实验就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所以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必须设置对照试验,C正确。C.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D错误。故选C。30. 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
26、,其中最科学的是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A. 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有潮湿土壤的一侧。将1()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B. 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1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分布情况【答案】B【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
27、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详解】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东西,变量是水分和土壤,A不符合题意。A. 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唯一的变量是水分的不同,B符合题意。B. 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有潮湿土壤的一侧,变量是水分和光照,C不符合题意。C. 本实验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一些,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排除偶然误差。所以,本实验用1只鼠妇做实验不可行,D不符合题意。故选B。31. 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七星瓢虫捕食坊虫B.一群麻雀一块儿去觅食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打架D.菟
28、丝子利用大豆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生存【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详解】A,七星瓢虫捕食坊虫,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捕食关系,不符合题意。A. 一群麻雀一块儿去觅食,属于合作关系,符合题意。B. 两只狗为争骨头而打架属于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C. 菟丝子利用大豆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生存,属于寄生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B。32. 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需依次调节哪些结构()A.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A.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B.反光镜、物镜、目镜C.遮光器、反光镜、粗准焦螺旋D.转换器、遮光器、细准焦螺旋【答案】A【解析】【分析】显微镜
29、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回放。【详解】由于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显微镜对光前一定要保证目镜、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使光线进入人的视残,而要使三者在一条直殁上的惟一要做的就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才行;然后调节遮光器,用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也为了防止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而导致光残不能通过的现象发生;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一侧看着下降镜筒使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厘米;然后调节反光镜(室内因光线暗,一般选用凹面镜)反射光线,当出现白亮的视野说明对光成功。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需依次调节:转换器一遮光镜一反光镜。故选A。33.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5x,
30、物镜为10x;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0x,物镜为45x。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视野亮,细胞数目多B.视野暗,细胞数目少C.视野暗,细胞数目多D.视野亮,细胞数目少【答案】B【解析】【详解】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变大,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变少。第一次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倍,第二次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50倍,故选B。34. 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就越强,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AD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据此推断,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数种量类系统物种1物种2物种3
31、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A0900030300040B200350003000040C150250100800403050201D300200000005050A. 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分析可知,C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数量多,结构复杂,所以调节能力最强。故选C。35. 白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o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核D.叶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
32、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考点: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种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的概念。36.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质是()A.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详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C正确。故选C。37.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蜡虫培养在连续光照或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坊虫培养在明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
33、生的个体大多有翅。该实验说明下列哪项对坊虫的生长发育有影响A.温度B.水C.空气D.光【答案】D【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澎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详解】把场虫培养在连续有光照或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蜡虫培养在明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所以影响场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故选D。38. 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某同学对光后在目镜中看不到白亮的视野,你认为采取下列哪项措施是最无效的?()A. 转动遮光器B.转动转换器C.转动目镜
34、D.调整反光镜的位置【答案】C【解析】【分析】对光后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光不正确;另一种是物镜镜头没有正对通光孔。若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即可;若是对光不正确,主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有时还需要更换低倍物镜。【详解】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A不符合题意;转动转换器能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还能更换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换用低倍镜视野变亮,B不符合题意;转动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不变,不能改变视野亮度,C符合题意;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使光线汇聚,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能
35、改变视野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反光镜、遮光器和物镜。40, 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豌豆,并设计如下实验,在这一实验中,你认为应该改正的错误是()花盆阳光温度水分A有阳光20C一定B暗室30C一定A.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暗室里B. 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该实验为了探究光对豌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保证实验有唯一变量-光照,而设计中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温度,所以,我们应保证两盆中温度(适宜)相同,应将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故选C。考点:本题
36、考查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二、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图甲是探究光合作用条件或产物的示意图,图乙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两个步骤示意图,请分析回答:A甲检蛟(1) 图甲中,将A、B两者放在光下照射,透明密闭罩内点燃的蜡烛最先熄灭的是(2) 图乙中大、小烧杯中盛入的液体是不同的,大烧杯中盛入的液体是、小烧杯中盛入的液体是o检验叶片中的产物时,滴管滴加的物质是(3) 通过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答案】(1)A(2).清水.酒精.碘液(3)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解析】【分析】绿
37、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小问1详解】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将,两者放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A内蜡烛应先熄灭,因为B中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小问2详解】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大烧杯里的液体是清水,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其作用溶解叶片内的叶绿素,直到叶片变为黄白色。淀粉遇碘变蓝,检验叶片中的产物时,滴加的液体是碘液,验证是否有淀粉产生。【小问3详解】通过甲、乙两组实验,可
38、以得出的结论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42. 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请你根据它的功能写出有关名称:4接近玻片标本的镜头是O(1) 转动,使镜筒升降范围很小的结构是(2) 把玻片标本放在上,要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着的正中央。(3) 某同学将一支粉笔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一片漆黑,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这是因为在显微镜下的材料必须是的。【答案】(1)物镜(2)细准焦螺旋(3) .载物台.通光孔(4) 薄而透明【解析】【分析】图中目镜、镜筒、转化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压片夹、反光镜、镜座,镜柱、镜臂、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小问1
39、详解】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玻片标本,靠近眼睛的镜头是目镜。【小问2详解】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小问3详解】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将玻片固定,将玻片中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小问4详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是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所以某同学将一支粉笔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一片漆黑,没有看到任何东西。43.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下图所示进行实
40、验。请分析回答:【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病毒属于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 通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符合题意。D.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有些无氧呼吸的生物并不需要吸入氧气,不符合题意。故选C。4. 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
41、关于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观察首先要确定观察目标A. 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都比较直接,所以并不需要很长时间B. 观察可直接用肉眼,也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详解】A.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B.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探究性实验应遵循探究性实验应遵循(1)的原则。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萝卜条明显变长、变坚挺,这说明萝卜细胞发生(填失水
42、或吸水)的过程。萝卜条明显缩小、变软,说明A烧杯中液体的浓度(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B烧杯和A烧杯中的液体分别是.(5)由此可以推测,水从土壤进入根内的过程是:当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土壤里的水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最后进入.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同时被植物的根吸收进入该结构。【答案】(1)单一变量(2)吸水(3)大于(4)清水、浓盐水(5)导管【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
43、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小问1详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脸结果的可能。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澎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小问2详解】观察萝卜条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小问3详解】观察比较萝卜条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小问4详
44、解】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B盛的是清水,A烧杯中的液体是浓盐水。【小问5详解】由此可以推测,水从土壤进入根内的过程是:当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土壤里的水会渗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最后进入导管,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同时被植物的根吸收进入该结构。44. 小统发现水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发绿。仔细观察,她又发现大蒜、蒜苗和韭菜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小红猜想可能是光和叶绿素的形成有关。于是,她想利用家里的蒜瓣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和她一起来设计吧。(1) 针对小红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O(2) 小红将一些蒜瓣分
45、别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中,两盘中的蒜瓣的数量应。然后将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完全相同。(3) 根据假设可以预测,甲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色的,而乙盘中的是色的。(4)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变量是o【答案】.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相同.绿.黄白#黄.光照#光【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 因为小红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呈现出绿色的,因而猜想这种变化应该与光有关。故而做出的假设应该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2) 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因而此实验设置时除了光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3) 因为甲盘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
46、形成,故而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呈现黄色。(4) 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考点: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时记录,正确。C. 在观察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审视观察对象,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不能.以主观代替客观事实,还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以有些观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错误.D.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正确。故选C。5. 一位同学在夏季晴好的一天中,分别于清晨、傍晚、深夜三个时间段从同一棵绿色植物上各摘取同样大小的一片绿叶,再将
47、这三片绿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将叶绿素溶去,从酒精中取出后,用清水冲洗,滴加碘酒检验,颜色最深的应该是什么时间段摘取的叶片清晨B.傍晚C.深夜D.一样【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匕碳和水,同时释放能童的过程。【详解】A.清晨,植物进行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童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酒,颜色不会很深,A不符合题意。A. 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
48、以滴上碘酒,颜色最深,B符合题意。B. 深夜,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白天储存的有机物(淀粉)被大量消耗,所以滴上碘酒,颜色不会很深,C不符合题意。D, 由于在不同的时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程度不同,叶积累的淀粉不同,滴加上碘酒颜色也会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选B。6. 具有保护色的百灵鸟,可以避免肉食类鸟类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觉灵敏的狐狸捕食,这说明了()A. 适应的普遍性B.适应的相对性C.实行的随意性D.适应的遗传性【答案】B【解析】【分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适应环境的特征方面来切入。【详解】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
49、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蛆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具有保护色的百灵鸟,可以避免肉食类鸟类的捕食,但容易被嗅觉灵敏的狐捕食,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7. 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A. 具有发达的根系B.具有肥厚的肉
50、质茎C.具有厚的角质层D.叶片表面积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详解】A.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这体现了与干旱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B. 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从而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不符合题意。C. 具有厚的南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不符
51、合题意。D. 叶片表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认识和理解。8.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C.体小且绿色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体小且呈绿色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绿色纸片。有细胞结构、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和观光列车司机考试内部培训模拟题库含答案必考点
- 2025年扬尘污染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通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剂士试题及答案
- 网店托管协议书模板
- 2024年国开行考试真题
- 2025年新版食品抽样及检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养老护理员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2BIM工程师考试真题9章
- 武城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 大疆无人机农用版培训课件
-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报告
- 立体空间构造设计
- GB/T 6391-2003滚动轴承额定动载荷和额定寿命
- GB/T 28733-2012固体生物质燃料全水分测定方法
- 通用机场业务简介课件
- 人教精通版五年级上册英语Lesson-19精编课件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
- 工程结构荷载和可靠度设计原理课件
- 外观限度样品管理办法样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