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对比方法_第1页
地层对比方法_第2页
地层对比方法_第3页
地层对比方法_第4页
地层对比方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地层对比方法常见地层对比方法有: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学方法、地层物理方法等。南梁-华池地区自上而下依次钻遇了第四系、白垩系、华池组、洛河宜君组、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延长组(未穿)。该区长4+5地层厚度达90-100m左右,地层内部缺乏标志层,对比难度较大。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的方法是:(1)标志层控制 由于该区内部标志层很难确定,前人所用的标准层有两个:安定组泥灰岩和张家滩页岩,前者在研究区属未测井段,后者研究区大部分未钻穿,地层对比时难以使用。经过反复地追踪对比,发现延9顶部煤层在该区相对稳定,平面上有一定的可追踪对比性,是研究区最好的对比标志层。延9顶煤标志层大多由2层煤组成,单层

2、厚1.2m,电性特征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高阻、高声速、低自然伽玛,易于识别和追踪。对比中认为:本区声速、井径、电阻在地层对比中用得最多,可代表等时,依据是在相同时间形成的一套岩石应具有相同的岩性特征,反映在声速、井径曲线相同。(2)邻井追踪不同沉积相带分布有一定的范围,各种相带在平面上组合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进行邻井追踪以保证地层对比的准确性和合理性。(3)地层厚度基本相近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地壳运动以整体的垂直升降作用为主,盆地地层厚度基本保持一致,变化相对稳定,研究区的这一特点,为采用“等厚法”的地层对比方法创造了先决条件。地层厚度基本一致的特点在华池-南梁

3、地区表现的尤其明显。(4)运用旋回对比对比中主要以电测曲线、岩性特征为主,结合沉积旋回分级控制、逐层、逐井对比,并参考地层厚度进行地层划分,将长4+5分为两个小层,其中长4+51是本区主要含油小层。 (二)测井曲线在沉积中的含义测井曲线可用来识别沉积相的类型。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的变化反映沉积过程中能量及物源供给的变化。通过对自然电位、自然伽玛曲线的分析研究,可概括以下几种曲线形态: 箱形:曲线呈负值或低值,具有幅度高、宽度大、曲线上下值基本一致的特点。表明了水动力能量强,沉积物分布均匀,粒度较粗,物源供给充分,沉积速率快。是河道砂坝的曲线特征。箱形-钟形曲线代表着有丰富物源、但后期由于河道迁移或

4、废弃导致能量衰退,表现为河道的均匀沉积到后期正向粒序特征。 钟形:曲线呈负值或低值,其下部中-高幅度,上部呈低幅度,宽度大,曲线值由下向上变大。代表了中低等能量的水动力条件,沉积物分布不均匀,下粗上细。钟形反映水流能量向上减弱,代表河道的侧向迁移或逐渐废弃。 漏斗形:曲线呈负值或低值,并且自下而上逐渐变小。幅度下部偏低,上部为中-高幅度,而且宽度大。代表了中低能量的沉积环境,沉积物分布上粗下细,物源供给逐渐增强。曲线反映砂体向上建造时水流能量加强,颗粒变粗、分选变好,代表砂体上部受波浪改造的影响。漏斗形-箱形代表丰富物源供应下的水下砂体沉积,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堆积的典型特征;漏斗形-箱形-钟

5、形曲线显示河道在迁移摆动条件下有丰富物源供应的水道充填堆积。 齿形:曲线值偏负或低值,幅度中-低,曲线宽度小,属中低能量的沉积环境,沉积物偏细。其中正向齿形多以冲刷充填作用为主,具正序粒;反向齿形则以水道末梢前积式充填为主,具反序粒;对称齿形为充填堆积特征。 指状:曲线值为负值或低值,幅度高,但宽度小,代表了较高的水动力条件,但物源供给不充分。 平直状:曲线值偏正或高值,幅度低缓,代表了一种平静的沉积环境,物源供给极不充足。(三)沉积微相研究: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是水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由于受湖水的阻力作用,河流随着向湖方向推进及湖水的加深,能量逐渐减弱,河道变浅加宽,而且分叉

6、也相对较多。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平面上呈宽带状,剖面上呈薄层状或豆荚状。向两侧变为细粒沉积物,与下伏岩层呈冲刷接触,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钟形、齿化箱形等。 如:华186井。2、河口坝 河口坝微相是三角洲前缘最主要的砂体储层之一。位于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最高。常由于海水或湖水的强烈冲刷与簸选作用,使泥质沉积物被带走,砂质沉积物保存下来,使河口坝砂体主要由分选好、质纯净的细砂岩、薄层粉砂岩组成,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面上呈席状,剖面上为豆荚状叠置或透镜状。具有向上粒度变粗的反旋回特点。电性曲线反映为漏斗形。 如:山119

7、。3、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在研究时,对于能反映各类有储集性能的不同成因砂体为主,细分到微相,如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以充分反映可做为储层的各类砂体的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对于非储层或储集性能差、分布范围较局限的水下天然堤、厚度较薄、物性差的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统为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其形态受主河道控制。纵向上平面形态与分流河道微相相似,位于河道两侧,规模小于分流河道,呈中厚-薄层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岩性较主河道细,波状层理为主,以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发育有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电位曲线表现为漏斗形、叠加漏斗形、钟形等。如:午12。4、分流间湾 分布在分流河道和前缘“

8、朵状体”间,其沉积为河流携带的细粒物质借助湖水扩散所形成。这里水动力弱、环境比较闭塞。岩性以泥岩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常呈粘土夹层或透镜状,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到波痕、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电位曲线表现为较平缓,有时呈锯齿状、低平指状。如:白239。5、前缘席状砂 当砂坝沉积物受到湖水的搬运和改造,则成为席状砂分布于砂坝两翼或前缘。一般位于三角洲前缘的边缘故称为前缘席状砂,席状砂为粉砂质或粉细砂质,大多夹于深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中,发育沙纹交错层理。席状砂的厚度不大,大多为1-3m,自然电位曲线多呈指状或尖峰状 。(四)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该区长4+5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

9、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相、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相、河口坝相、席状砂等。其中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本区长4+5油藏形成的有利储集体,而大面积分布的分流间湾相泥质沉积在平面上分隔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随着砂体向上倾方向由渗透性砂层变为不渗透性泥岩时造成遮挡,形成砂岩上倾方向尖灭岩性油藏。(1)、广泛分布的深湖相泥岩、大面积分布的长7油页岩为本区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生油凹陷是在大型台块的基底上发生、发展起来的。这个构造背景在晚三叠世形成了面积大、水域宽、深度浅、基底平缓和分割性小的淡水及微咸水湖泊;是本区中生代主要生油层的沉积时期。延长组生油岩(即广泛分布的深湖

10、相泥岩、大面积分布的长7油页岩)厚度300m-400m,无疑为本区长4+5成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4+5储层与生油岩纵向相互叠置,横向交错,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势。(2)油藏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的砂岩主体带中; 通过对该区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成藏控制因素等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长4+5油水分布主要受岩性控制,在平面上,油藏主要集中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砂岩主体带中,侧翼和席状砂相带有零星分布。研究区沉积微相研究表明,长4+5水动力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水体变化较大,多数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具有不稳定、多期叠加的特点,平面上表现为河道分布位置多变,不稳定、摆动大、持续时间短,

11、垂向上常是由多期短暂分流河道沉积叠加而成,分叉严重,砂层累加厚度大,但单层厚度小,电测曲线以齿状箱形和叠置钟形为主。沉积物的这种分布特征,造成了储层垂向和平面上非常强的非均质性。相对而言,单期稳定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则具有砂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弱,更有利于油藏的富集。(3)上倾方向的泥岩遮挡条件,为油藏圈闭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长4+5期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分流间湾沉积具有分布范围广、宽度大、岩性主要为泥质沉积,夹有少量泥质粉砂岩和致密粉砂岩,岩性较纯,具有良好的圈闭性能。另外,分流间湾相泥质岩的走向主要为南北向或近于南北向,与该区的构造线走向基本平行,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得天独厚的上倾泥岩遮挡

12、条件,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研究区众多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岩性油藏的形成,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良好的非渗透性岩层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圈闭的有效性。现有油藏的分布不仅证明了分流间湾相泥质沉积的遮挡作用,同时现有的油藏的特点还在另一方面证明了其有效性。(4)油水分布主要受相带及岩性控制,构造作用较小; 该区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在单斜的背景上多个隆凹相间分布,地层走向近南北向,长4+5油藏各小层无论隆起和凹槽都有油层分布。(5)渗透性是本区长4+5成藏的重要条件。 虽然长4+5含油普遍、油层厚度大,但油层产量悬殊较大,受控于渗透性好坏。根据对35井的统计,日产量大于4t的油层渗透率一般大于0.1510-3m2,日产量大于10t的油层渗透率一般大于0.410-3m2,而产量小于4t的油层渗透率一般小于0.1510-3m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