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11 前前 言言.31.1 评估任务由来评估任务由来.31.2 评估执行技术标准评估执行技术标准.31.3 评估的目的任务评估的目的任务.32 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工作概述.52.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52.2 城镇建设规划概况城镇建设规划概况.52.3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52.4 评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评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72.5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93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133.1 位置交通位置交通 .133.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133.3 气象、水文气象、水
2、文 .153.4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183.5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193.6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213.7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223.8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233.9 小结小结.25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254.1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状况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状况 .254.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574.3 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60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标准.624.5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634.6 地质灾
3、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68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695.1 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695.2 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785.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81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816.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 .81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方法 .826.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
4、区.837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897.1 滑坡滑坡(滑塌滑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907.2 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917.3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91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27.4 塌岸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塌岸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928 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928.1 场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场地适宜性评价原则.928.2 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929 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949.1 结论结论 .949.2 建议建议 .95理县某城镇规划
5、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1 前前 言言1.1 评估任务由来评估任务由来理县某乡镇羌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民族内涵,保持着原真性和完整性,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受“汶川 5.12 地震”影响,乡政府及附属设施损失严重,为此,理县人民政府批准对羌寨和政府及附属设施进行建设用地重新规划,以便保护羌寨的文化遗产价值。受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x 公司承担对理县某乡规划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1.2 评估执行技术标准评估执行技术标准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依据如下:(1)理县某乡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 (2008.11.27) ;(2)理县某乡规划
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 (2008.11.27) ;(3)规范、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文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4 号,2003.1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2003 年 3 月)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0245-2004)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 号) ;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2004240 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建设用地审查批报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部)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
7、(国土资源部令第 27 号) ;1.3 评估的目的任务评估的目的任务1.3.1 评估目的根据理县某乡规划建设用地的发展空间和评估范围内地质灾害易发情况,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估区地质、水文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有关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4石流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作出评估。 对羌寨规划建设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的斜坡变形等的
8、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作出预测评估;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作出预测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及防治效益,对规划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以便更加安全、合理利用规划建设场地,避免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合理地利用工程建设用地,协调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依据。1.3.2 评估的主要任务(1)调查某乡规划建设用地及其周边范围的地质环境条件,对其复杂程度做出评价。(2)对某乡规划建设用地区域
9、进行综合工程地质调查,通过野外综合地质测绘手段,初步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及稳定状态、危害对象特征,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判定其成因及性质、稳定和危险程度,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3)根据某乡的规划建设需要,预测某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影响,评估是否会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对规划建设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并对地质灾害的类型、范围、危害程度及危险性进行评估。(4)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潜在的地质灾害产生因素,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按灾害体对评估区的危险性大小对评估范
10、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根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和分级,对规划建设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估,适宜性评估应当包括自然条件下的适宜性与采取了防治措施以后的适宜性两个方面。(5)针对某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对其有影响的地质灾害体提出各种地质灾害体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52 评估工作概述评估工作概述2.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某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某乡境内,其东接某乡西溪沟,西至某乡裕丰岩,南北两侧至斜坡坡脚,规划区内有 G317 国道通过。规划建设用地主要由谢溪沟规划区、羌寨规划区、某乡政府规划区和某乡裕丰岩规划
11、区四部分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 0.41km2。其具体情况如下:规划区东经北纬规划面积(km2)谢溪沟规划区103273010327493133123133240.08羌寨规划区103265710327363133223133370.20某乡政府规划区103264510326583133293133380.03某乡裕丰岩规划区10326610326393133373133510.102.2 城镇建设规划概况城镇建设规划概况某乡在 2005 年编制过羌寨居民安置区修建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主要是针对羌寨新区和老区,由于 5.12 地震的影响,理县部分资料遗失,则该规划资料未能收集到,其具体规划内容不
12、详。某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 5.12 汶川大地震后,羌寨和政府、学校、医院等机关毁坏严重,次生灾害以严重影响到重建工作的进展,使某乡城镇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限制,给某乡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等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阿坝州理县人民政府拟对某乡城镇进行重新规划建设。目前某乡尚未编制新的城镇规划,经阿坝州理县建设局了解,某乡城镇规划建设仅有一些初步的发展思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拟规划的某乡城镇建设区域为东临某乡西溪沟,西至某乡裕丰岩,南北两侧至斜坡坡脚。主要分布在某乡细溪沟组、羌寨新区和老区、某乡政府和裕丰岩等区域的杂古脑河流域的一级阶地上;二是拟将某乡城镇建设成以旅
13、游为主的旅游城镇。2.3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评估区前人已作过区域性地质测量、水文地质普查、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多项地质工作。本评估主要参考资料如下,具体见表 1-2。(1)1970-1981 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提交了茂汶、灌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0 万) ,主要反映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地质条件,地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6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迳、排特征等内容;(2)1980 年 7 月四川省地质力学编图组提交了四川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 (1/65万) ,主要反映了区内构造体系特征;(3)198
14、0 年 12 月四川省地质局、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编图组提交了四川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 ,主要反映了区内构造特征及地震分布规律等内容;(4)1976 年成都地质学院提交了四川省挽近构造形迹图及四川地震危险区划图 ;(5)1978-1980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 00939 部队提交了茂汶、灌县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1/50 万) ,主要反映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迳、排特征等内容;表表 1-2 前人主要地质工作成果一览表前人主要地质工作成果一览表类型成果名称比例尺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区域地质测量小金、马尔康、茂汶、灌县4 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 万四川
15、省地质局第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0-1981四川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1/65 万四川省地质局地质力学编图组1980.7四川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1/100 万四川省地质局、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编图组1980.12构造地质与地震四川省挽近构造形迹图及四川地震危险区划图1/65 万成都地质学院1976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小金地区、马尔康地区、茂汶灌县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0 万中国人民解放军 00939 部队19781980区域环境地质四川省阿坝州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20 万地矿部 909 水文地质工程质队1999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岷江流域上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调查
16、报告1/5 万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0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四川省理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10 万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2005.6地质灾害评估理县羌寨旅游规划安置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2006.6经济规划及其它理县志理县县志办公室1997.9(6)1999 年地矿部 90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省阿坝州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20 万) ,主要反映了区内的工程、水文和环境地质条件,并初步查明了区内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及危害特征;(7)1990 年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了岷江流域上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
17、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7调查报告 (1/5 万) ,主要反映了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并初步查明了区内的地下水类型及特征;(8)2002 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提交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1/25 万) ;(9)2005 年 6 月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理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1/10 万) ,基本查明了理县已发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分布状况、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种类。(10)2006 年 6 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提交了理县羌寨旅游规划安置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基本查明了理县某乡羌寨区域内已发地质灾害点和隐患点分布状况、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
18、种类。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以区域性基础地质研究为主,全面地反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时代与层序、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地下水类型及其补给、迳流和排泄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方面的内容,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等,其成果资料可以参考利用,已为本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但由于所收集的资料当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范围的局限性,详细的资料还要通过本次野外调查取得。2.4 评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评估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2.4.1 评估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本次评估工作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0245-2004)总的原则、指导思想、要求进行。工作以野外地面调查为主,并参考收集的相
19、关资料,且严格按照目前国家的规范、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文件执行。本次评估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收集评估区有关的地质环境资料,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地震、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同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利用程度的分析。项目主要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对评估项目及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估范围、评估级别,确定工作方案,明确技术要求,编写工作大纲。野外调查阶段:采用手持 GPS、全站仪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路线穿越与重点追索相结合、调查与访问相结合,以
20、现有的地质灾害为重点,对某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受威胁程度进行地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8质灾害调查与评估。本次评估调查工作以地质环境调查为主,重点查明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容,特别要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的类型、分布、规模、活动特征、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主要地质环境要素、所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地段有调查点加以控制。调查点使用专有记录本进行详细描述,描述内容包括:位置、地质地貌部位、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植被情况、灾害体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
21、及危害程度。调查记录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术语准确等。重点调查点附素描图、平面图、剖面图和照相资料,调查点之间采用沿途描述。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隐患地段除进行野外记录外,分灾种填表,做到一点一表。室内资料整理阶段:严格按目前国家的规范、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文件执行,首先对野外调查资料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研究,进一步细化评估报告。文字报告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分析入理,结论正确,建议合理,格式规范。所附图表均采用计算机成图。本次评估工作流程见图 2.4-1。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9图图 2.4-1 评估工作程序图评估工作程
22、序图2.4.2 评估完成工作量表表 2.4.2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工程地质测绘km212.3评估区面积km25.30调查点个29资料收集套9地质剖面m/条3798.6/29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1:20 万小金、马尔康、茂汶、灌县 4 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0 万小金地区、马尔康地区、茂汶灌县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等。2.5 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2.5.1 评估范围的确定依据工程特点、委托书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中的相关要求: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10某乡城镇规划
23、建设用地位于阿坝州理县东部地区,地貌单元上为高山河谷地貌,地形切割强烈。本次评估范围的确定以某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基础,结合场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斜坡调查延伸至坡体相对平缓处(或第一分水岭),评估区长度约6.90km,宽约 0.75km,评估面积约 5.2km2。2.5.2 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区内河谷深切,最低点位于杂谷脑河谷底,高程约 1445m,规划建设用地位于杂谷脑河一级阶地上;南北两侧为斜坡,最高点位于规划建设用地北侧斜坡,高程约 2333m,相对高差约 888m,地貌类型为侵蚀深切河谷地貌,评估区域内微地貌单元主要为陡坡、陡崖、阶地、河谷等;两侧斜坡坡度均大于 35;在评估区域内
24、杂古脑河的平均坡降约 18.4;而河谷切割深度均大于 20m。总体而言,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为复杂。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志留系板岩、千枚岩,第四系一级阶地冲洪积层及崩坡积层组成,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岩土体性质差异中等;岩体多呈薄层状结构,一般发育 23 组裂隙,其结构面或组合面对斜坡有不利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受地质构造影响,评估区内岩体产状变化较大,岩层倾角多大于 45,偶见断层或破碎带。总体而言,评估区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等复杂。评估区域内地表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较大,主要表象为农业灌溉水渠的渗漏,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其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中等
25、;在区内存在 5 处滑坡、6 处危岩崩塌、3 条泥石流沟、2 处不稳定斜坡,其不良地质现象所占的比例大于 20%;且评估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g,大于0.05g。总体而言,评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良地质现象所占的比例等均为复杂。评估区内人口相对集中,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人为渗水,当地来自高山的“自来水”管网老化渗漏及居民生活和农灌水随意排放等,其大量渗漏和排放的地表水沿松散斜坡渗漏,诱发了区内的 HP1、HP2、HP3、HP4 滑坡;工程建设,由于公路建设和民房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大量对原始斜坡的挖方切坡改造,改变了原始斜坡的稳定平衡状态,诱发了滑坡、崩塌、不
26、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植被破坏:区内斜坡表面大部分地区植被不发育,植被覆盖率一般在 50%以下,随着人口大量繁衍,导致毁林开荒,农耕过度垦植,降低水土涵养,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综上所述,人类工程活动总体来说为中等,生产建设中对地质环境破坏大。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11综上所述,理县某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评估区域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详见表 2.5-1):表表 2.5-1 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划分标准划分结果 判定因素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环境中等地质环境简单评估区基本情况划分等级综合等级地形地貌单元种类221大于 2
27、种复杂复杂地形坡度(度)35103525102520102020m复杂复杂地质岩层倾角(度)451045251025128120.050.050.05复杂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占调查区面积的比值(%)20520305301581530153030复杂洞顶围岩厚度3 倍洞跨无隧道施工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采空区占调查区的面积(%)351035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其崩塌规模约 8.88 万 m3,属于中型崩塌(图 4.1.2-1)。目前存在的危岩体相对高度约 120m,大于 100m,为特高位危岩。由于受裂隙组合控制,其可能发生的崩塌类型为滑移式或倾倒式崩塌。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
28、性评估报告 正 文29形成机制分析该崩塌主要由板岩组成,岩层产状 34757687,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表层岩体破碎,结构松散,主要发育三组裂隙:LX1 产状为 1321392234,延伸长度2.0m,间距 0.5-1.3m,微张,最大约 15cm;LX2 产状为 14 31524855,延伸长度约1.2m,间距 1.6m,微张;LX3 产状为 2102277885,延伸长度约 1.5m,间距 1.0-2.0m,微张,最大约 5cm;根据调查,崩塌岩体曾沿 LX1 裂隙面面发生过滑移,在危岩带后缘形成多条与 LX1 平行的裂缝,裂缝上宽下窄,缝宽最大约20cm,近乎贯通。受 “512”汶川大
29、地震影响,岩体卸荷更加强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体内部构造应力已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岩体局部有沿裂隙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趋势,并在坡脚处堆积大量倒石堆。按崩塌(危岩)离开母岩的方式分类,该崩塌的破坏类型为滑移式崩塌。稳定性评价根据上述结构面,并结合边坡坡向和岩层产状的相对位置关系绘制该斜坡的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 4.1.2-2) ,对该危岩崩塌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从极射赤平投影图可以看出:岩层走向与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岩层内倾,斜坡不会沿层面发生大规模滑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0动。LX1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1 结构面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斜坡可
30、能会顺该裂隙面产生整体滑动,属不稳定结构。LX2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2 结构面倾角略大于斜坡倾角,斜坡顺该裂隙面产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不大,属较不稳定结构。LX3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属于稳定结构。LX1 与 LX2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属于稳定结构。LX1 与 LX3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呈小角度相交,倾角小于斜坡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边坡岩体在两组裂隙的切割下,易发生小规模的楔形滑动。LX2 与 LX3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呈小角度相交,但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属于稳定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斜坡主控结构面 LX1 稳定
31、性较差,斜坡岩体有可能沿 LX1 结构面整体失稳或由 LX1 与 LX3 结构面组合形成楔形体局部失稳破坏。通过上述定性分析,危岩崩塌在自重状态时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和自重+地震状态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该危岩崩塌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但在暴雨或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会加剧危岩滑移,形成整体滑移崩塌。危岩崩塌位于规划建设用地后缘,现状条件下威胁对象主要是羌寨老区 2 户民房,共计 9 人。据调查,该崩塌产生的落石,对部分民房已造成损坏,现场可见的落石滚落距离约 20m,落石最大直径约 30cm。WB3 危岩崩塌类型及特征该危岩崩塌位于某乡规划建设用地曾头沟沟口左侧、羌寨老区后缘山脊上(
32、见照片4.1.2-2),崩塌物源主要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三段(Smx3)板岩、千枚岩。岩体受构造裂隙和地震卸荷影响,极其破碎,结构松散,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前缘堆积成倒石堆,其后部形成大面积危岩带。据调查,危岩带顶高程 1626m,崩塌方向 222,高约 200m,平均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1宽约 80m。厚度约 3m,危岩带体积约 48000m3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其崩塌规模约 3.6 万 m3,属于中型崩塌(图 4.1.2-3)。目前存在的危岩体相对高度约 65m,介于50100m 之间,为高位危岩。由于受裂隙组合和岩层产状控制,其可能发生的崩塌类型为滑
33、移式或倾倒式崩塌。形成机制分析该崩塌物源主要由板岩组成,岩层产状 34757687,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表层岩体破碎,结构松散,主要发育二组节理裂隙:LX1 产状为 3523412,延伸长度2.0m,间距 0.5-1.3m,微张,最大约 7cm; LX2 产状为2252373845,延伸长度约 1.1m,间距 1.0-2.0m,微张,最大约 4cm;根据调查,崩塌岩体主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折裂并沿 LX2 结构面发生滑移崩塌。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岩体卸荷更加强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体内部构造应力已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斜坡上部岩体局部发生倾倒折裂,局部岩体沿裂隙或组合面向下有
34、滑移崩落的趋势,并在坡脚处堆积。按崩塌(危岩)离开母岩的方式分类,该崩塌的破坏类型主要为滑移式崩塌,局部地段有倾倒式崩塌。稳定性评价根据上述结构面,并结合边坡坡向和岩层产状的相对位置关系绘制该斜坡的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 4.1.2-4) ,对该危岩崩塌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从极射赤平投影图可以看出: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2岩层走向与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岩层内倾,斜坡不会沿层面发生大规模滑动。但由于岩层倾角近直立,在岩体自身重力弯矩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弯曲折裂并产生倾倒崩塌。LX1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属稳定结构。LX2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35、 LX2 结构面倾角略大于斜坡倾角,斜坡顺该裂隙面可能产生整体滑动失稳,属不稳定结构。LX1 与 LX2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属于稳定结构。斜坡主控结构面 LX2 稳定性较差,斜坡岩体有可能沿 LX2 结构面整体失稳发生滑移式崩塌;或岩体在身重力弯矩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弯曲折裂并产生倾倒式崩塌。上述定性分析可知:该危岩崩塌在自重状态时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地震或风力状态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该危岩崩塌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但在暴雨、地震或风力等其他外力作用下会加剧危岩滑移或倾倒破坏,形成整体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倾倒崩塌。该危岩崩塌位于羌寨规划建设用
36、地后缘,现状条件下威胁对象主要是羌寨老区 8 户民房,共计 42 人。据调查,该崩塌产生的落石,对坡脚部分民房已造成损坏(见照片4.1.2-2),现场可见的落石滚落距离约15m,落石最大直径约 1.7m。WB4 危岩崩塌类型及特征该危岩崩塌位于羌寨北东侧斜坡前缘 (见照片 4.1.2-3),崩塌物源主要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三段(Smx3)板岩、千枚岩。岩体受构造裂隙和重力卸荷影响,极其破碎,结构松散,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坡脚已堆积成倒石堆,其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3后部形成大面积危岩带。据调查,危岩带顶高程 1680m1750m,崩塌方向188195,高约 110m,
37、平均宽约 220m。厚度约 5m,危岩带体积约121000m3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其崩塌规模约 2.78 万 m3,属于中型崩塌(图 4.1.2-5)。目前存在的危岩体相对高度约 70m,介于 50100m 之间,为高位危岩。岩土受构造裂隙组合和坡体卸荷裂隙控制,可能发生的崩塌类型为滑移式崩塌。形成机制分析该崩塌物源主要板岩组成,岩层产状 34757687,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表层岩体破碎,结构松散,主要发育二组节理裂隙:LX1 产状为 3523412,延伸长度2.0m,间距 0.5-1.3m,微张,最大约 7cm; LX2 产状为 2252373845,延伸长度约 1.1m,间距
38、 1.0-2.0m,微张,最大约 4cm;根据调查,崩塌岩体主要在沿 LX2 结构面发生滑移崩塌。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岩体卸荷更加强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体内部构造应力和结构面的抗力已处于极限平衡状态,若外界作用力的影响,岩体沿裂隙面向下有滑移崩落的趋势,并在坡脚处堆积。按崩塌(危岩)离开母岩的方式分类,该崩塌的破坏类型主要为滑移式崩塌。稳定性评价根据上述结构面,并结合边坡坡向和岩层产状的相对位置关系绘制该斜坡的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 4.1.2-6) ,对该危岩崩塌进行定性的稳定性评价。从极射赤平投影图可以看出:岩层走向与斜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岩层内倾,斜坡不会沿层面发生大规模滑
39、动。但由于岩层倾角近直立,在岩体自身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4重力弯矩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弯曲折裂并产生局部倾倒崩塌。LX1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属稳定结构。LX2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且 LX2 结构面倾角略大于斜坡倾角,斜坡顺该裂隙面可能产生整体滑动失稳,属不稳定结构。LX1 与 LX2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呈大角度相交,倾角大于于斜坡坡角,属于稳定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斜坡主控结构面 LX2 稳定性较差,斜坡岩体有可能沿 LX2 结构面整体失稳发生滑移式崩塌;或岩体在身重力弯矩作用下,向临空面发生弯曲折裂并产生局部倾倒式崩塌。根据现场调查
40、和上述定性分析可知:该危岩崩塌在自重状态时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地震或风力状态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该危岩崩塌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但在暴雨、地震或风力等其他外力作用下会加剧危岩滑移或倾倒破坏,形成整体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倾倒崩塌。在调查期间,于 2008 年 11 月 14 日下午由于风力外力作用该处发生崩塌(见照片 4.1.2-4)。该危岩崩塌位于羌寨规划建设用地北东侧边缘,现状条件下威胁对象主要是羌寨新区耕地。据调查,该崩塌产生的落石,对坡脚耕地和树木已造成损坏(见照片 4.1.2-5),现场可见的落石滚落距离最远约 60m,落石最大直径约 1.1m。2)不稳定斜坡理县某城镇规划建
41、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5X1 不稳定斜坡位于羌寨北侧斜坡前缘、WB3 和 WB4 危岩崩塌之间,主要出露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三段(Smx3)板岩、千枚岩。岩体受构造裂隙、重力卸荷和 5.12 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极其破碎,结构松散,局部裂隙面已贯通,形成大面积危岩带(见照片4.1.2-67)。据调查,危岩带顶高程 1660m,坡向 176,高约 85m,平均宽约 300m。厚度约 3m,危岩带体积约 76500m3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目前存在的危岩带的最大相对高度约 90m,介于 50100m 之间,为高位危岩。由于受裂隙及裂隙组合、坡体卸荷和地震作用的影响,其可能发生的崩
42、塌类型为滑移式崩塌。根据现场调查:该危岩带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但在暴雨、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会加剧危岩带破坏,易形成整体滑移崩塌或局部的倾倒崩塌。X1 不稳定斜坡位于本规划建设用地羌寨规划区后缘。现状条件下威胁对象主要是坡脚下部部分羌寨民房和耕地。3)泥石流曾头沟泥石流泥石流的特征曾头沟泥石流堆积区位于羌寨规划区的北西侧(见照片 4.1.2-8 和图 4.1.2-7),主沟全长 11.19km,其沟口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2703,北纬 313335,高程约 1493m,沟尾高程约 3734m,垂直高差约 2241m,沟槽断面呈“V”型,沟口断面为“U”型,流域面积约 38km2。该泥石流
43、沟的冬季平均流速约 0.8m3/s,夏季平均流速约 1.3m3/s。在前缘堆积区有羌寨内部公路通过,泥石流沟的穿越方式均为小桥涵,其断面尺寸约 12.0m7.0m。该泥石流沟目前无任何防护治理措施。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6泥石流的固体物源量该条泥石流沟主要的固体物源为泥石流沟沟床堆积体及崩滑体、坡洪积体、残积体。总的松散堆积物面积约 8.95 km2,总的松散堆积物方量约为 44.76104m3,5.12 汶川大地震后,沟内小型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据调查:在曾头村二组发育一滑坡,预计方量约 12 万 m3,其主要诱发因素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若本滑坡下
44、滑失稳,将形成堰塞湖,且为泥石流准备丰富的物源) ( 见照片 4.1.2-12),预计沟道内新增物源约 27.8104m3,近期最易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源主要为沟床堆积体、坡洪积及崩坡积等物质,物源方量约 36.28104m3。根据现场对泥石流沟沟床堆积体及崩滑体、坡洪积体、残积体的调查可知,沟床堆积体及崩滑体、坡洪积体、残积体的土源和堆积物的组成均以角砾、碎石为主,局部夹杂有块石和孤石,为不良级配特征的固体物源。诱发泥石流的气象、水文条件该条泥石流水源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其中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构成沟床的基本迳流,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的汇水区,位于山脊两分水理县某城镇
45、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7岭之间,呈槽状,面积约 38km2。两分水岭之间大的地表水汇集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因基岩地层以千枚岩及板岩为主,其节理、裂隙较发育,在泥石流沟沟内有多处地下水(下降泉)终年出露,但流量不大,只能补给当地局部居民生活用水。该区降水量集中在 59 月为 424.9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71%,而 10 月次年4 月降雨量仅 173.1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29%,月平均降雨量呈双峰型分布,最大月平均降水量为 96.2mm(5 月) ,最小月平均降水量为 3.6mm(12 月) 。日最大降雨量559mm,时最大降雨量 2
46、23mm,10min 最大降雨量 181mm。上述降雨量均大于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所规定的可能发生泥石流的 H24(D)、H1(D)、H1/6(D)的界限值,具备诱发泥石流的气象、水文条件。同时在降雨过程中,易诱发山体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泥石流的运动特征根据现场调查, 泥石流容重 约21kN/m3,粘土含量 10。由形成流通区至堆积区,沟 床比降由367下降到96,平均纵坡为 268。泥石流的危害特征本泥石流沟于 1952 年左右发生过泥石流,规模较大,冲毁沟口羌寨的木桥;2000年和 2006 年分别发生过小型泥石流,
47、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财产损失。曾头沟泥石流的危害对象是 沟口羌寨古堡、居民合计 10 户 60 人和耕地果园等。预计在规划区的影响范围为0.04km2,预计损失总值 大于1000万元。泥石流的发展期及活动频率5.12 汶川大地震后,使得整个沟道两侧发生数个大小不等的岩土体滑坡、崩塌,近期最易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源增加,预计固体物源方量约 36.28104m3,并且暴雨是这条泥石流沟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一旦发生大暴雨,将会形成更大规模泥石流。预计在规划区的影响范围为 0.048km2。综合判定,该泥石流沟中等易发,为中频泥石流。曾头沟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主要依据泥石流所处发展阶段来判断,根据曾
48、头沟泥石流的沟谷形态、松散固体物源状态与储量、沟槽变形等特征,并简易定性判断,曾头沟泥石流是暴雨及地质事件形成的新型泥石流,现处于发展期(见表 4.1.2-6)。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8表表 4.1.2-6 泥石流沟发展期的识别泥石流沟发展期的识别识别标记形成期(年期)发展期(年期)衰退期(老年期)停歇或终止期主支流关系主沟侵蚀速度支沟侵蚀速度主沟侵蚀速度支沟侵蚀速度主沟侵蚀速度+0.5m0.2m无或成负值松散物贮量510 万 m3/km210 万 m3/km215 万 m3/km230m 高边坡堆积H30m 边坡堆积H32=152515泥沙补给不良地质现象在扩
49、展中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不良地质现象在缩小控制中不良地质现象逐步稳定中强切蚀、朔源冲刷、沟槽不稳强切蚀朔源冲刷发育、沟槽不稳定中弱切蚀、朔源冲刷不发育、沟槽趋稳平衡稳定沟槽变形纵向切蚀为主纵向切蚀为主,横向切蚀发育横向切蚀为主无变化沟坡变陡陡峻变缓缓沟形裁变取直顺直束窄弯曲展宽自然弯曲、展宽、河槽固定植被覆盖率在下降3010%以荒坡为主覆盖率60%触发雨量逐步变小较小较大并逐步增大4.1.3 某乡政府规划建设用地区域根据本次地灾评估调查,对本建设用地有影响的地质灾害为 2 处危岩崩塌和 3 处滑坡。由于本规划区涉及的灾害点较多,现按各灾种分述如下: 1)危岩崩塌WB1 危岩崩塌类型及特征该危岩崩塌
50、位于建设用地北东侧杂谷脑河左岸,距离建设用地 105m 左右,崩塌体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39主要出露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三段(Smx3)板岩、千枚岩,受构造裂隙和地震影响,岩体破碎,局部已形成崩塌,堆积于下部平坝处。其后部岩体形成大面积危岩带,危岩带顶高程 1610m,坡度约 43;下部较陡,坡度约 60,崩塌方向 212。危岩带纵向长约 100m,平均宽约 230m(见照片4.1.3-1,图 4.1.3-1),体积约37000m3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其潜在崩塌规模约 3.7 万 m3,属于中型崩塌。目前存在的危岩体相对高度1550m,为中位危岩。形成机制
51、分析该崩塌体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岩层产状 35573,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主要发育两组节理裂隙:LX1 产状为 14538,延伸长度 0.1-2.3m,间距 0.15-0.7m;LX2 产状为 22028,延伸长度 1.0-1.8m,间距 0.4-0.8m。在裂隙组合切割作用下,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契形体滑动,目前在坡脚处见少量倒石堆堆积。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岩体卸荷更加破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体内部构造应力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岩体有沿裂隙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趋势。按崩塌(危岩)离开母岩的方式分类,该崩塌的破坏类型为滑移式。稳定性分析根据上述结构面绘制赤平投影图(见图 4
52、.1.3-2)可以看出: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40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边坡不会沿层面发生大规模滑动。LX1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边坡不会顺裂隙面产生滑动,属于较稳定结构。LX2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倾向与边坡坡向基本一致,属较不稳定结构。LX1 与 LX2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近一致,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边坡岩体在两组裂隙的切割下,易发生小规模的楔形滑动。岩层层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组合迹线倾向与边坡坡向相反,属于稳定结构。岩层层面在裂隙 LX2 的切割下,其组合迹线倾向与边坡坡向基本一致,属于不稳定结构。通
53、过上述分析,岩体主控结构面稳定性较好,危岩崩塌不存在大规模的整体失稳,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由于结构面的组合与边坡的相互关系,在外力或其他动力作用下局部可能沿裂隙组合面(LX1 和 LX2)发生小规模的契形滑塌。现状条件下危岩崩塌的威胁对象主要为下部农田和杂谷脑河。由于该崩塌距离建设用地约 105m,且其下部存有冲积平坝和杂谷脑河,对崩落的块体能起到阻挡作用,当地居民反应,该崩塌产生的落石,最远崩落至杂谷脑河,没有崩落至建设用地范围的历史发生。WB5 岩崩塌类型及特征危岩崩塌位于建设用地南东侧边界处,紧靠建设用地,崩塌体主要出露为志留系茂县组第三段(Smx3)板岩、千枚岩。岩体受构造裂隙和地
54、震卸荷影响,极其破碎,局部已形成崩塌,在前缘堆积成倒石堆,其后部形成大面积危岩带。据调查,危岩带顶高程 1576m,崩塌方向 40,高约25m,平均宽约 85m(见照片 4.1.3-2,图4.1.3-3)。厚度约 6m,危岩带体积约19000m35000m3,属特大型危岩带,其潜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41在崩塌规模约 1.9 万 m3,属于中型崩塌。目前存在的危岩体相对高度约 60m,介于50100m 之间,为高位危岩。由于受裂隙组合控制,其可能发生的崩塌类型为滑移式。图 4.1.3-3 WB5 岩崩塌示意图(平面和剖面)形成机制分析该崩塌主要由千枚岩、板岩组成,
55、岩层产状 34884,受构造影响,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主要发育三组节理裂隙:LX1 产状为 8014,延伸长度1.0m,间距0.5-1.3m,微张,最大约 2cm;LX2 产状为 2086,延伸长度约 1.5m,间距 1.6m,张开 2-10cm;LX3 产状为 20587,延伸长度约 1.3m,间距 1.0-2.0m,张开约 2-5cm;根据调查,崩塌岩体曾沿裂隙面组合面发生过滑移,目前在坡顶出现弯曲拉裂迹象,形成多条与 LX2、LX3 平行的裂缝,裂缝上宽下窄,缝宽最大约 20cm,近乎贯通。受 “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岩体卸荷更加破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岩体内部构造应力已处于极限平衡
56、状态,岩体有沿裂隙组合面向下滑移崩落的趋势,并在坡脚处堆积大量倒石堆。按崩塌(危岩)离开母岩的方式分类,该崩塌的破坏类型为滑移式。地质灾害稳定性根据上述结构面绘制赤平投影图(见图 4.1.3-4) 。从极射赤平投影图可以看出: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边坡不会沿层面发生大规模滑动。LX1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边坡不会顺裂隙面产生滑动,属于较稳定结构。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42LX2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小角度相交,倾向与边坡坡向基本一致,属较不稳定结构。LX3 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且倾向与坡向相反,属于稳定结构。LX1 与 LX2 切割岩体,组合
57、线倾向与坡向近一致,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边坡岩体在两组裂隙的切割下,易发生小规模的楔形滑动。LX1 与 LX3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相反,属于较稳定结构。LX2 与 LX3 切割岩体,组合线倾向与坡向近一致,倾角小于边坡坡角,属于不稳定结构,边坡岩体在两组裂隙的切割下,易发生小规模的楔形滑动。岩层层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组合迹线倾向与边坡坡向相反,属于稳定结构。岩层层面在裂隙 LX2 的切割下,其组合迹线倾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相交,属于较稳定结构。岩层层面在裂隙 LX1 的切割下,其组合迹线倾向与边坡坡向相反,属于稳定结构。通过上述分析,边坡主控结构面稳定性较好,边
58、坡岩体不存在大规模的整体失稳。但由于结构面的组合与边坡的相互关系,局部存在小规模的崩塌。因此,危岩崩塌在自重状态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和自重+地震状态时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危岩崩塌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但在暴雨或地震等其他外力作用下会加剧危岩滑移,形成整体滑移崩塌。危岩崩塌位于建设用地后部,现状条件下威胁对象主要是下部的小学和派出所。据学校老师反应,该崩塌产生的落石,最远到学校厕所,滚落距离约 10m,落石最大直径约 30cm。2)滑坡HP5 滑坡滑坡空间形态滑坡位于建设用地后部,平面形态呈长舌状,主滑方向 5,滑坡后缘出露为志留系板岩,高程约 1653m,前缘位于机耕道上部,海拔
59、高程约 1521m,滑体坡度 2027,滑坡轴长约 305m,理县某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正 文43平均宽度约 163m,平面面积 47760m2,滑体厚度约 2530m,按平均 28m 计算,滑坡体积为 133.7104 m3,为深层牵引式大型滑坡(见照片 4.1.3-3、图 4.1.3-5) 。滑坡组成特征滑体主要由碎石土组成,结构松散,碎石含量 65%左右,粒径 6-14cm,棱角状,成分主要为千枚岩、板岩,充填为灰白-灰黄色粉土。滑床为志留系千枚岩、板岩,薄层结构,岩层产状为 34575。滑坡形成机制分析滑坡滑体主要为碎石土,结构松散,土体抗剪强度较低,物理性质差。下
60、伏基岩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为顺向坡,对滑体产生的阻滑力极小。前缘修建公路,造成前缘坡脚切坡,临空面加大,破坏了原有平衡,加上降雨及地表水体入渗,增大了土层的含水量和容重,降低其抗剪强度,同时也软化了土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促进了滑坡的活动变形,最终导致滑坡发生。综上,人为切坡、地表水入渗等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滑坡的稳定性据当地居民介绍,该滑坡曾在 70 年代发生过整体滑动,之后再未见大的滑动,但最近几年,在每年 5-6 月间,由于后山寨子出现集中灌溉果林、农田等,滑坡有轻微蠕滑迹象,当集中灌溉结束后,滑坡又趋于稳定,充分说明水对滑坡的不利影响。调查还发现,在滑坡中部的多处民房,除因受“512”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块链技术顾问区块链技术培训课程设计
- 估值专家岗位技能提升方案
- AI时代金融人才新趋势解读
- 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报告
- 企业文化主管工作计划及企业文化推广方案
-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员职业素养提升方案
- Oracle预销售顾问销售数据分析师岗前培训
- AI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求职捷径
- 企业内部培训师培训方案及课程开发
- 元宇宙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建设方案
- “绿色菜园”有机蔬菜种植与配送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河北省邢台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
- 渝22TS02 市政排水管道附属设施标准图集 DJBT50-159
- 新产品开发流程与管理规范
- 小儿胆总管囊肿护理查房
- 肿瘤免疫学机制与治疗进展
- 医院水电维护协议书
- 软件系统维护操作手册
- 房屋委托代管协议书
- 浙江开放大学2025年《社区治理》形考任务1-3答案
- 高中数学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