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_第1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_第2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_第3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_第4页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搜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那么材料。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

2、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老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

3、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才能,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开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

4、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专题测试姓名:_班级:_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组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A CO2、SO2、N2 B SO2、CO、NO2 C H2、N2、NO2 D O2、CO2、H2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熄灭马上翻开止水夹 C用排水法搜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搜集D用排水法搜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3以下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氮气不与红磷反响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

5、实验的根据之一 B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C图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 D图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4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翻开弹簧夹,观 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以下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缺乏,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

6、,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二、填空题5空气中的氧气摸不着、看不见,但可以利用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通过进入水的体积量测定氧气的含量,以下是三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请答复以下问题:图3中白磷燃烧时40时白磷就能在空气中自动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活塞先向_填“左或“右挪动,后向_挪动;最后停留在刻度_处。用图2和图3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用图1测氧气含量具有的优点是_。6实验室用以下图所示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粗铜丝末端的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按图连接好仪器,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白磷燃

7、烧。1不直接加热却能点燃白磷,利用的是铜的_性。2说明实验成功的现象是 _。3集气瓶底的水量缺乏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原因是_。7某同学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白磷金属梯1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2“金属梯的每一步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 。3写出你所学过的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8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下图,答复以下问题:1甲同学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放热,并产生大

8、量的_,该反响的文字表达式_。冷却后,翻开弹簧夹,出现_的现象。2乙同学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要求答出一种3实验完毕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了,由此分析说明,氮气具有的一条性质:_。4丙同学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叫氮化镁的粉末。请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反响的文字表达式_,分析后认为_填“能或“不能代替红磷,原因是_。假设用镁代替红磷实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会_填 > 或< 或 =瓶内空气体积的1/5.5

9、以下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填字母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C选用红磷是因为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响,且生成物为固体D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物,防止污染空气9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屡次实验后,发现每次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展实验,步骤如下: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在量筒内参加100mL水,在集气瓶中参加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mL,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

10、源。燃烧完毕,充分冷却后,翻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试答复: 假设小明用图甲进展实验,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 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 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 小强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用压强传感器实时地传回集气瓶内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和p分别是反响完毕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b反响开场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是由燃烧放热造成的cp=0.79p0,p= p0是因为红

11、磷比木炭消耗的氧气多。d由图三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0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五氧化二磷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否那么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展了改进: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顿。停顿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答复以下问题:1实验完毕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mL。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写出该反响的文字表达式:_。

12、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准确的可能原因是_写出一种即可。#:参考答案1B【解析】A. 、二氧化碳、氮气不是污染物,错误; B、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全部为污染物,正确; C、氢气、氮气、二氧化氮都不是污染物,错误;D、氧气、二氧化碳、氢气都不是污染物,错误。应选B。点睛: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气体。2C【解析】试题分析: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假设装置的漏气,导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小,故A错误;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熄灭马上翻开止水夹,

13、会导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偏小,故B不符合题意;C用排水法搜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搜集,应选C;D用排水法搜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导致水倒流至试管,使试管炸裂,故D不符合题意。考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用排水法搜集氧气的本卷须知。3C【解析】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氮气不与红磷反响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根据之一,故A说法正确;B、因木炭与氧气反响生成物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根本不变,谁不能倒吸,不能用于该实验,故B说法正确;C、图I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14、不是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故C说法错误;D、根据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可知,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从而使钟罩内外的压强到达平衡状态,进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说法正确应选C【点评】本考点考察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由实验中的本卷须知,对实验结果进展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4D【解析】试题分析:甲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低,原因可能有:1红磷量缺乏,瓶内氧气没有耗完;2未塞紧瓶塞,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到室温就翻开弹簧夹;乙同学的实验结果比实际偏高,原因可能是广口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逸出,致使广口瓶内气体的体积减小更多。答案:D。考点:

15、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5右、左、8防止将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空气受热逸出,结论更准确【解析】试题分析:图3中白磷燃烧时40时白磷就能在空气中自动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活塞先向右挪动,因为反响产生热量,气体膨胀;后向左挪动,最后在8处停下;因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用图2和图3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用图1测氧气含量具有的优点是防止将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空气受热逸出,结论更准确。考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6 导热性 水倒吸入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处 可能导致瓶内气体逸出【解析】1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2因为此实验是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进入集气瓶

16、中的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当进入水的体积占原来水面以上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时,说明实验成功了。3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的水能吸收一部分热量,有利于集气瓶内气体降温,否那么集气瓶内压强增大,可能导致瓶内气体逸出。71白磷像“上楼梯般依次燃烧,开场时冒白烟,燃烧快停顿时在倒置试管的上部出现黄烟。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位置后恒定不动2尽可能多地消耗试管内的氧气34P5O22P2O5【解析】试题分析:1白磷的着火点低,用放大镜会聚6V手电筒光于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所以白磷像“上楼梯般依次燃烧,开场时冒白烟,燃烧快停顿时在倒置试管的上部出现黄烟

17、。试管内的水位上升到一定位置后恒定不动 2 “金属梯的每一步上都放置一小颗白磷与只靠近水面的一步“金属梯处放一大颗白磷相比,优点是尽可能多地消耗试管内的氧气3 白磷燃烧反响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8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红磷的量缺乏氮气难溶于水镁+氮气氮化镁不能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响 。【解析】【详解】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待温度冷却后翻开止水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2该实验

18、的成功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气密性良好,二是红磷过量,三是带温度冷却后才能翻开止水夹,否那么会使测量结果偏小;3实验室完毕后有氮气剩余,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4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响生成氮化镁,文字表达式为镁+氮气氮化镁;不能用镁来代替红磷进展该实验,因为镁不仅可以与氧气反响,而且可以与氮气反响,故会使测量结果偏大;故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会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5A、该实验中要求红磷要过量,目的是为了耗尽瓶中的氧气,当瓶中的氧气耗尽后,再过量的红磷就没有用处了,故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再上升,故错误;B、本实验只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不与红磷反响的物质,不能证明剩余气体是氮气、二氧化碳等,故错误;C、红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响,不能与其他气体反响,且生成的物质是固体五氧化二磷,不影响空气中氧气的测定,故正确;D、该实验中集气瓶中参加少量的水,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和热量,防止该物质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正确。应选CD。9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翻开止水夹,双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导管口冒气泡,松手,导管中上升了一段液注,说明气密性好。改进后的装置无需翻开瓶塞点燃红磷,防止瓶内空气外逸造成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