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夯方案样本_第1页
试夯方案样本_第2页
试夯方案样本_第3页
试夯方案样本_第4页
试夯方案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强夯工程试夯方案编 制: 审 核: 有限公司二一二年七月 目 录1.编制依据12.编制范围13.强夯试验施工目的14.工程概况14.1 主要工程数量14.2试验段位置14.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地形地貌2地层构造2水文地质特征25.路基强夯试验段施工时间26施工组织机构26.1施工组织机构框架图26.2施工队伍及人员配制37.施工机械48.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58.1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流程图58.2试验段强夯施工拟定参数及技术要求58.3强夯试验段施工工艺78.4成果整理88.5强夯试验段施工注意事项89.质量管理99.1质量目标99.2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9质量管理机构99.5 已完工程和设备

2、的保护措施2010.环境管理2010.1 环境保护方针与目标2110.1.1 环境保护方针2110.1.2 环境保护目标21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241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2411.2 施工安全保证体系2411.2.1 安全保证体系框图2412.文明施工管理3612.1 文明施工目标3612.2 文明施工措施3612.3 文物保护措施3813. 其他应说明的事项3813.1 治安、消防管理3813.1.1 保卫工作措施3813.2 项目信息管理和项目监控3913.2.1 工程信息数据采集系统3913.2.2 工程信息数据采集系统3914.附图391.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JGJ79-2002)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8)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规则(GBJ306-85);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 (10)建设工程档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2.编制范围(1)5000kNm试夯区SH1、SH2; 详见附图

4、(2)1000kNm试夯区SH3、SH4 详见附图3.试夯施工目的确定正式施工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单点夯击能、夯点的夯击次数、夯击间隔时间等);完善强夯的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积累各种参数,以指导强夯大面积施工,确保强夯施工质量;4.工程概述 4.1工程概况 1. 4.2试夯位置根据设计图确定5000kNm试夯区SH1、SH2; 1000kNm试夯区SH3、SH4 等试夯区的位置。 (详见附图)4.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4.3.1地形地貌站址所在区域属构造剥蚀残丘向丘陵地貌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地势由西北向南东方向倾斜,地面高程490.0549.0m,相对高差约2040m,纵横沟谷发育。站址

5、内中部为一个南北向“丫”状的冲沟,沟谷多呈宽阔“U”形,局部呈“V”形,谷底宽2050m,冲沟内多种植水稻;冲沟两侧为丘岗环绕,丘顶多呈浑园状,丘底呈椭园状,多呈独立小丘杂乱分布于场地内,少数呈串珠状分布,丘顶大部分基岩裸露,丘体南东侧坡度相对较缓,坡度约515,北西侧常形成陡坡,坡度约2535,丘顶及斜坡地带为大量经济林及少量杂树。4.3.2地层构造根据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测报告(40-B04131S-G0101),场地地层结构较为简单,丘顶及斜坡地带分布着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坡残积层(Qsl+el);在冲沟表层普遍分布有厚度约0.30.5m 的耕土,冲沟地带上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6、形成的粘性土层(Q4al+pl),局部有第四系坡残积层(Qsl+el)分布,下伏基岩为侏罗系遂宁组(J2S)紫红色泥岩。地基岩土层由上至下主要可分为:人工堆积层(Q S):主要零星分布于人行便道、田埂与房基地带。(1)层素填土:褐灰色、黄褐色、紫红色,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混少量碎石、块石及角砾,稍密。(2)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一般呈硬塑状态、局部可塑。承载力特征值fak=240 kPa。 侏罗系遂宁组地层(J2S):广泛分布于站址区。据区域资料该层厚度大于200 m,本次勘探未揭穿。该层以泥岩为主,间夹厚度变化较大的薄层或透镜体粉砂岩,岩层产状1201015。(3)层泥岩:紫红色、棕红色,泥质结构

7、,泥质、钙质胶结,具中厚层理构造,主要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条带状钙质粉砂岩。岩质较软,遇水易软化,暴露于空气中易崩解。4.3.3水文地质特征1) 地表水场地内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农田及池塘水,水量变化大,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场地整体地势呈南低北高,有利于地表水体的排泄。2 )地下水从本次钻孔揭露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布特征如下:第四系松散土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场地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冲沟内或丘间洼地,赋存于浅表层的松散堆积层中,受大气降雨入渗及侧向径流补给,由高处向地势低洼处径流、排泄。根据钻孔中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表明,

8、整个场地地下水无统一稳定水位面,而是呈区域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地下水水量较丰富,受降雨影响,水位变化较大。基岩裂隙水:场地斜坡地带钻孔中普遍见地下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潜水下渗补给。5.强夯试夯施工时间计划2012年 月 日开始施工,2012年 月 日施工结束,共 个工作日。6施工组织6.1施工组织机构框架图 根据工程特点,采用项目经理部、分部、施工班组三级管理模式。我单位将根据工程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择优选调富有施工经验、符合建设单位要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分部由领导层和职能部门组成。领导层由经理、副经理、总工组

9、成。共设置职能部门,即:综合工作部、安全质量部、工程管理部、财务部、试验室、测量站。6.2施工队伍及人员配制项目人员配备情况1项目经理1工程负责人2技术负责人1技术总负责3质检员1工序控制、质量监督、指导生产理4资料员1资料报验及收集、整理5测 量 员1测量放点、高程控制6安 全 员1安全生产7强夯机操作工2强夯操作8强夯机起重工4起重指挥9推土机驾驶员1推土机操作10维修员1设备检查、维护11专业驾驶员1机动车驾驶12后勤及其他1医疗、伙食合 计166.3项目各主要人员及其职责资料报验及收集、整理6.4劳动力计划表 单位: 人工种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早中晚操作工111起重工222测量

10、工111维修工111推土机驾驶员111注: 1、 本计划表是以每班八小时工作制为基础编制的。施工以24小时三班 作业制。7.施工机械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1强夯履带式起重机杭重W200B1台中联ZTM3001台2强夯夯锤42.5t /=2.5m 1个15t /=2.3m1个3推土机 ZLTY2201台4压路机DA501台 8.强夯试夯施工8.1强夯试夯施工工艺流程图8.2强夯试夯施工技术要求8.2.1试夯区(SH1SH2)试夯试夯区(SH1SH2)强夯分两个步骤进行:强夯和满夯。第一步为强夯,采用5000kNm单击夯击能进行强夯,采取二次隔点跳打方式,夯点的间距为5.0m,呈正方形布置,第一

11、遍夯打方形点,第二遍夯打圆形点。夯点的夯击数暂定1013击,夯点的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10cm来控制,同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应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第二步为满夯,以夯实浅部填土,采用1000kNm单击夯击能进行全场满夯两遍,夯点击数不少于4击,夯击时点与点之间搭接1/4锤径。对单点累计夯沉量大于1.0米的主夯点,应对主夯点虚填料进行主夯加固,加固击数36击,以满足最大累计夯沉量小于1.0m。SH1SH2夯点布置如下图所示:5000kNm夯击能区施工技术参数区域遍数夯击能初步击数夯坑中心间距(m)布点方式收锤标准(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强夯区第一遍(主夯)5000k

12、Nm105.0正方形50mm第二遍(主夯)5000kNm105.0正方形50mm满夯两遍1000kNm4-搭接1/4- 5000kNm夯点布置示意图 1000kNm满夯夯点布置示意图8.2.2试夯区(SH3SH4)试夯试夯区(SH3SH4)采用1000kNm单击夯击能进行强夯,采用二次隔点跳打方式,夯点的间距为3.0m,呈正方形布置。夯点的夯击数暂定610击,夯点的收锤标准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5cm来控制,同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应因夯坑过深发生提锤困难。对单点累计夯沉量大于1.0米的主夯点,应对主夯点虚填料进行主夯加固,加固击数36击,以满足最大累计夯沉量小于1.0m 。

13、SH3SH4夯点布置如下图所示:1000kNm夯击能区施工技术参数区域遍数夯击能初步击数夯坑中心间距(m)布点方式收锤标准(最后三击平均夯沉量)强夯区第一遍(主夯)1000kNm6-103.0正方形50mm第二遍(主夯)1000kNm6-103.0正方形50mm8.3强夯试夯施工工艺(1)施工步骤 1、测量放线; 2、做好控制桩,将控制基准点设在固定不易改变的位置,用石灰线标出第一遍点 夯夯点位置,并标出每一夯击点的夯锤地面外围轮廓线,夯点布置为正方形,夯坑中心间距(1000kNm间距为3.0m、5000kNm间距为5.0)并测量场地标高;3、起重机就位,夯锤对准夯点置于石灰线内;4、测量夯前

14、锤顶相对高程;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使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相对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1个夯点的夯击;7、重复步骤3-5,完成遍1000kNm5000kNm点夯的夯击;8、用推土机将夯坑推平,并测量场地高程;9、(2)强夯施工监测强夯施工除严格按照施工步骤进行外,安排专人负责施工过程的检测工作。开夯前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为避免强夯施工中夯点放线错误,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夯击沉降量及施

15、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3)强夯试夯检测施工结束后对强夯试夯区进行进行检测(参照设计要求)。设计要求试夯区起夯面标高回填厚度(m)单击能量(kN.m)夯点间距(m)承载力特征值(kPa)压缩模量Es(MPa)压实系数(c)试夯区一(SH1)504.9m78500055250120.97试夯区二(SH2)511.9m约7500055250120.97试夯区三(SH3)503.9m45100033200100.97试夯区四(SH4)507.9m约4100033200100.978.4成果整理强夯施工过程中,对每个强夯试验区域单点夯击能、夯点的夯击次数、夯击遍数、夯坑累计沉降量、夯坑周围隆起量、推平后

16、场地夯沉量、夯击间歇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进行记录。强夯试验段验收结束后,对夯前、后地基土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比后择优选定单点夯击能、夯点的夯击次数、夯击间歇时间。8.5强夯试验段施工注意事项9.质量管理9.1质量目标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质量管理法规,以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支撑,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附:质量保证体系框图10.环境管理10.1 环境保护方针与目标10.1.1 环境保护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规定,在当地环保水利部门和业主审批的范围内施工,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强化管

17、理” 的方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恢复”的原则,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做到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环保水保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营造绿色通道。10.1.2 环境保护目标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落实环保“三同时”,采取各种工程防护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确保铁路沿线景观不受破坏,江河水质不受污染,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将工程建成绿色环保工程。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1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管理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确保项目施工程序符合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卫生要求,保障职工在施工过程中的

18、安全与健康。11.2 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附:安全保证体系框图见附图。12.文明施工管理12.1 文明施工目标在施工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文明行为教育,做到管理程序化,作业标准化。成立以分部经理为首的文明施工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在各级负责人中明确分工,落实文明施工现场责任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文明施工现场管理有章可循。科学、合理的组织生产,保证现场施工紧张有秩均衡地进行。加强各架子队伍之间的紧密配合,减少不协调和矛盾的产生,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12.2 文明施工措施进场前,先派人前往当地进行生活、习惯、禁忌、宗教信仰等“社情”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全体施工人员能够自觉地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在施工期间协调好与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和就近铁路单位等的关系,共建路地文明窗口。进场后加强文明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文明施工是企业形象,是架子队伍素质的反映,是安全生产的保证。增强现场管理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