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质量季报_第1页
安徽环境质量季报_第2页
安徽环境质量季报_第3页
安徽环境质量季报_第4页
安徽环境质量季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环境质量季报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目 录一、环境空气1二、降水3三、地表水4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9五、城市功能区声环境10附录12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环境质量状况2015年第1季度,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省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9.8%。有5个城市出现酸雨,全省降水pH均值为5.77,酸雨频率为6.9%。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4%。各地级市功能区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为77.8%。一、环境空气(一)总体状况2015年第1季度,全省未连续出现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

2、012)评价,16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48.3%(合肥)93.3%(池州)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9.8%,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0.2%,其中轻度污染天事故比例为19.6%,中度污染为7.8%,重度污染为2.8%,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池州、黄山和安庆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六安、宣城和滁州等12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合肥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表1 2015年第1季度城市空气达标天数比例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合 肥48.3蚌 埠63.2六 安77.

3、1铜 陵67.8淮 北56.7阜 阳69.0马鞍山63.3池 州93.3亳 州68.9淮 南68.8芜 湖70.0安 庆80.0宿 州60.7滁 州70.8宣 城72.9黄 山87.4按照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评价,第1季度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3位城市是淮北、马鞍山和铜陵;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为城市是黄山、池州和六安。表2 2015年第1季度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排名城 市综合指数最大指数排名城 市综合指数最大指数1黄 山3.091.299淮 南5.381.802池 州3.751.1410亳 州5.641.913六 安4.441.6311蚌 埠5.741.944滁 州4.581.8312

4、合 肥5.862.375芜 湖4.931.8013宿 州5.932.036安 庆5.021.6014铜 陵6.151.976宣 城5.021.6315马鞍山6.362.238阜 阳5.121.7116淮 北6.382.23(二)主要污染物状况PM2.5季均浓度在40g/m3(池州)83g/m3(合肥)之间,平均为64g/m3。PM10季均浓度在56g/m3(黄山)109g/m3(淮北)之间,平均为87g/m3。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7.5%。SO2季均浓度在7g/m3(黄山)51g/m3(铜陵)之间,平均为26g/m3。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0.3%。NO2季均浓度在17g/m3(黄山)44g/m

5、3(马鞍山)之间,平均为30g/m3。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CO日均值除安庆超标率为2.2%外,其他各市均未出现超标。O3日最大8小时值除宿州超标率1.1%外,其他各市均未出现超标。表3 2015年第1季度全省城市污染物季均浓度单位:g/m3(CO为mg/m3)城市SO2NO2PM10PM2.5CO-95perO3-8h-90per合 肥2431104831.956淮 北2442109782.295亳 州343588671.988宿 州363292711.8121蚌 埠273993682.087阜 阳313081601.693淮 南292896631.6100滁 州122191641.845六

6、安142188571.568马鞍山3344100782.568芜 湖202490632.354宣 城302878572.669铜 陵513791692.673池 州232258401.480安 庆162780563.768黄 山71756450.650二、降水(一)酸雨频率2015年第1季度,全省酸雨频率为6.9%;酸控区为13.1%。马鞍山、合肥、宣城、池州和黄山出现酸雨,酸雨频率范围为2.0%(马鞍山)55.6%(黄山)。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数增加3个,全省和酸控区平均酸雨频率分别下降2.5和9.4个百分点。宣城和黄山酸雨频率分别下降7.4和36.1个百分点,马鞍山、合肥和池州分

7、别上升2.0、2.6和22.7个百分点;其他11个城市均未出现酸雨。(二)降水pH值2015年第1季度,全省pH均值为5.77,酸控区为5.58。黄山酸雨pH均值小于5.6。 与上年同期相比,全省pH均值下降0.03,酸控区上升0.07。池州、合肥、安庆、阜阳、马鞍山、蚌埠和宿州pH均值有0.121.56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池州,黄山市持平,其他8个城市有0.081.00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滁州。表4 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监测结果城市降水量(mm)样本数酸雨样本数酸雨频率%降水平均pH值合肥353.7 3912.6 6.15 淮北65.0 600.0 7

8、.19 亳州125.8 1000.0 6.94 宿州170.3 1200.0 7.09 蚌埠286.7 3300.0 6.91 阜阳108.9 2000.0 6.38 淮南43.2 800.0 6.50 滁州71.3 2000.0 7.06 六安268.5 2000.0 6.84 马鞍山385.4 5012.0 5.97 芜湖1266.8 4200.0 5.83 宣城420.0 3126.5 6.20 铜陵176.6 1600.0 6.95 池州364.0 22522.7 5.71 安庆566.2 5300.0 6.54 黄山717.1 362055.6 5.14 全省5389.5 418 2

9、9 6.95.77 酸控区2965.9 175 23 13.15.58 三、地表水(一)总体状况2015年第1季度,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监测的99条河流和28座湖库的245个断面(点位)中,类、类和劣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9.4%、22.0%和 8.6%。全省地表水江河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183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类的114个,占62.3%;类的48个,占26.2%;劣类的21个,占11.5%。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全省湖泊、水库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62个监测点位中,水质为类的56个,占90.3%;类的6个,占9.7%;无劣类水质测点。主要污染指

10、标为总磷。与上季度相比,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1.4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1.1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1.6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增加了1.6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无变化。以COD单指标评价,全省2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2015年第1季度有186个断面(点位)COD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75.9%;10个断面(点位)COD平均浓度为劣类,占4.1%。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全省2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

11、2015年第1季度有210个断面(点位)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85.7%;9个断面(点位)氨氮平均浓度为劣类,占3.7%。与上季度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比例增加了3.2个百分点,劣类断面(点位)比例无变化。氨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2.1个百分点,劣类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0.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2.5个百分点,劣类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0.8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比例增加了3.6个百分点,劣类断面(点位)比例减少了3.6个百分点。(二)江河水系1、淮河流域2015年第1季度,

12、安徽省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86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类的37个,占43.1%;类的34个,占39.5%;劣类的15个,占17.4%。淮河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优,12个断面中有11个水质为类,占91.7%,1个水质为类,无类和无劣类水质断面。淮河支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支流74个断面中,类的26个,占35.1%;类的33个,占44.6%;劣类的15个,占20.3%。淮河流域干流出境水质为良好、入境水质为轻度污染;支流19个入境断面中,有12个断面水质为劣类,占63.2%;3个出境断面中,1个断面水质为类,2个断面水质为类。与上季度相比,安徽省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

13、比例减少了5.2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6.2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1.0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安徽省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5.2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3.0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2.2个百分点。13月份,安徽省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状况分别为中度污染、轻度污染、轻度污染。以COD单指标评价,安徽省淮河流域8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2015年第1季度有42个断面COD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48.8%;10个断面COD平均浓度为劣类,占11.6%。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安徽省淮河流域8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2015年第1季度有66个断面氨氮

14、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76.7%;3个断面氨氮平均浓度为劣类,占3.5%与上季度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6.4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增加了2.2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减少了4.9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减少了2.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0.5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增加了0.1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5.4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减少了6.5个百分点。2、长江流域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7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类的58个,占82.9%;类的11个,占15.7%;劣类1个

15、,占1.4%。长江干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优,20个断面中有15个水质为类,5个水质为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支流50个断面中,类的38个,占76.0%;类的11个,占22.0%;劣类1个,占2.0%。与上季度相比,安徽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0.3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1.7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1.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1.5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2.8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4.3个百分点。13月份,安徽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各月总体水质均为良好。

16、以COD单指标评价,安徽省长江流域7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2015年第1季度有60个断面COD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85.7%;无COD平均浓度为劣类断面。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安徽省长江流域7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2015年第1季度有62个断面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88.6%;1个断面氨氮平均浓度为劣类,占1.4%。与上季度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减少了2.7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无变化。氨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0.2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增加了1.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减少了2.9个百分点。氨

17、氮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增加了2.9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减少了2.9个百分点。3、新安江流域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类。新安江干流平均水质优,4个断面中有2个水质为类,2个水质为类。新安江支流平均水质优,4个断面中有3个水质为类,1个水质为类。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均无明显变化。13月份,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均保持优。以COD单指标评价,安徽省新安江流域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COD平均浓度均达到类标准。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安徽省新安江流域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氨氮平均浓度均达到类标准。与上季度和上年

18、同期相比,COD和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均持平。(三)湖泊、水库1、巢湖湖体2015年第1季度,巢湖西半湖区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3个测点中,2个测点水质为类,1个测点水质为类。东半湖区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6个测点中,2个测点水质为类,4个测点水质为类。全湖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西半湖区水体总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3个测点中,1个测点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状态,2个测点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区水体总体呈轻度营养状态,6个测点均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平均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季度相比,西半湖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状态好转为轻

19、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水质状况由轻度污染好转为良好,水体营养状态由中营养状态下降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西半湖总体水质状况由中度污染好转为轻度污染,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状态好转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水质状况由轻度污染好转为良好,水体营养状态无变化。表5 巢湖湖区2015年第1季度各月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月份西半湖东半湖全湖水质类别营养化程度水质类别营养化程度水质类别营养化程度1月中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2月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3月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1季度平均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2、巢湖环湖河流2015年第1季度,巢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

20、染,19个监测断面中,类的11个,占57.9%;类的3个,占15.8%;劣类的5个,占26.3%。与上季度相比,巢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类水质断面比例减少了10.5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10.5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无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巢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13月份,巢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各月总体水质均为中度污染。以COD单指标评价,安徽省巢湖流域2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2015年第1季度有23个断面(点位)COD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82.1%;无劣类测点。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安徽省巢湖流域2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中,2015年

21、第1季度有21个断面(点位)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占75.0%;5个断面(点位)氨氮平均浓度为劣类,占17.9%。与上季度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劣类标准的断面(测点)比例均无变化。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劣类标准的断面(测点)比例均无变化。与上年同期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测点)增加了10.7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测点)比例减少了7.1个百分点。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的断面(测点)增加了7.1个百分点,劣类标准的断面(测点)比例减少了3.5个百分点。3、其它湖泊、水库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其它湖泊、水质总体水质状况为优,53个监测点位中,类的51个,占96.2%;类的2个,占3

22、.8%;无劣类水质测点。监测了富营养化指标的53个测点中,有2个测点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余测点水体均呈贫营养或中营养状态。与上季度相比,安徽省其它湖泊、水库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安徽省其它湖泊、水库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以COD单指标评价,安徽省其它湖泊、水库53个地表水监测点位中,2015年第1季度全部测点COD平均浓度均达到类标准。以氨氮单指标评价,安徽省其它湖泊、水库53个地表水监测点位中,2015年第1季度全部测点氨氮平均浓度均达到类标准。与上季度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测点)比例增加了1.9个百分点,无劣类测点。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的断面比例无

23、变化,无劣类测点。与上年同期相比,COD平均浓度达类标准的断面(测点)比例增加了1.9个百分点,无劣类测点。氨氮平均浓度达到类标准的断面比例无变化,无劣类测点。四、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城市水源地水质状况2015年第1季度,全省16个地级市和6个县级市的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30428.0万立方米,达标水量29650.0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为97.4%,较上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31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为28205.0万立方米,达标水量28015.0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99.3%,巢湖水源地总磷最高超标0.88倍。15个地下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为2

24、223.0万立方米,达标水量1635.0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为73.5%,亳州水源地氟化物最高0.33倍。二、县级地表水源地水质状况1季度对全省县城53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监测,监测取水总量11970.2万立方米,达标水量11665.2万立方米,水质达标率97.4,较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怀远县支湖电管站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03倍,太湖县花凉亭水库水源地总磷超标1.20倍。表6 2015年第1季度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统计城市名称水源地个数水源地类型水质达标率(%)合肥2地表水(董浦水库、大房郢水库)100淮北6地下水100亳州2地下水8.0宿州3地下水100蚌埠1地表水(

25、淮河)100阜阳4地下水、地表水(茨淮新河)100淮南4地表水(淮河)100滁州2地表水(城西水库)100六安2地表水(淠河总干渠)100芜湖3地表水(长江)100马鞍山2地表水(长江)100宣城1地表水(水阳江)100铜陵2地表水(长江)100池州1地表水(长江)100安庆1地表水(长江)100黄山2地表水((横江、率水))100巢湖2地表水(巢湖)66.7界首1地下水100明光1地表水(池河)100天长1地表水(高邮湖)100宁国2地表水(西津河、东津河)100桐城1地表水(牯牛背水库)100五、城市功能区声环境2015年1季度,全省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84点次,其中昼、夜间各监测142点次

26、,全省各省辖市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为77.8%。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0.6%100.0%,夜间达标率为14.3%100.0%;其中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达标情况最好,为100.0%;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达标率最低,为57.1%。从时间段分析,昼间功能区噪声质量普遍好于夜间。昼间达标率为93.0%,夜间达标率为62.7%;其中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区)昼、夜间和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噪声达标率最高,为100.0%,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达标率最低,为14.3%。昼间各功能区测点达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和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

27、两侧区域)、3类功能区(工业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混合区);夜间各功能区测点达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3类功能区(工业区)、2类功能区(混合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和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表7 2015年第1季度安徽省城市功能区达标率监测年度达标情况总计0类功能区(特殊住宅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混合区)3类功能区(工业区)4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2015年第1季度达标点次22122321948382927213监测点次284223535535331312121达标率()

28、77.8100.0100.091.454.390.671.793.687.110014.3100.072.981.190.357.1与上季度相比:全省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1类和3类功能区下降了4.2和1.6个百分点,其它各类功能区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0类功能区,上升了25.0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全省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持平。1类、3类和4类功能区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4类功能区夜间,下降了19.0个百分点;0类和2类功能区都有所上升,分别上升了25.0和3.7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的是0类功能区昼间,上升了50.0个百分点。附录1.环

29、境空气评价项目及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六项污染物浓度限值如下表所示: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单位一级二级SO2年平均2060g/m324小时平均501501小时平均150500NO2年平均4040g/m324小时平均80801小时平均200200CO24小时平均44mg/m31小时平均1010O38小时平均100160g/m31小时平均160200PM10年平均407024小时平均50150PM2.5年平均153524小时平均3575(2)城市O3日最大8小时浓度的统计方法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

30、)有关要求进行统计,即采用点位平均方法。(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描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它综合考虑了SO2、NO2、PM10、PM2.5、CO、O3等六项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综合污染程度越重。城市月评价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如下:(a)计算各污染物的统计量浓度值统计各城市的SO2、NO2、PM10、PM2.5的月均浓度,并统计CO日均值的第95百分位数以及O3日最大8小时值的第90百分位数。(b)计算各污染物的单项指数污染物i的单项指数Ii按下式计算:式中:污染物i的浓度值,当i为SO2、NO2、PM10及PM2.5时,为月均值,当i

31、为CO和O3时,为特定百分位数浓度值;污染物i的年均值二级标准(当i为CO时,为日均值二级标准;当i为O3时,为8小时均值二级标准)。(c)计算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需涵盖全部六项污染物,计算方法如下所示:式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污染物i的单项指数,i包括全部六项指标。当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相同时,排名以并列计。2.酸雨评价项目及标准(1)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评价因子主要有降水pH值、酸雨频率、离子浓度和降水量等。以pH值等于5.6作为划分酸雨的界限,pH值低于5.6的降水即为酸雨。(2)降水pH平均值的计算降水pH平均值采用氢离子H+雨量加权法计算,其计算公式:p

32、H平均=-logH+平均H+平均=(H+i·Vi)/Vi式中:pH平均:单一测点月、季或年度平均值H+i:第i次降水氢离子摩尔浓度,mol/lVi:第i次降水的降水量,mm(3)酸雨频率计算公式:酸雨频率=(酸雨的样本数/降水总体样本数)×100%3.地表水评价项目及标准(1)河流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类别法判定水质类别,指标选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质超标率和超标倍数的计算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类水质标准。断面(测点)水质定性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类水质优类水质良好类水质轻度

33、污染类水质中度污染劣类水质重度污染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分级水质类别比例水质状况类水质比例90%优75%类水质比例90%良好类水质比例75%,且劣类比例20%轻度污染类水质比例75%,且20%劣类比例40%中度污染类水质比例60%,且劣类比例40%重度污染断面水质超过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水质类别相同时,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将水质超过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河流、流域(水系)的主要污染指标。(2)湖泊水库评价方法水质评价a湖泊、水库单个点位的水质评价,按照“断面(

34、测点)水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b当一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计算湖泊、水库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测点)水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c湖泊、水库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先按时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各个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所有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表4“断面(测点)水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d对于大型湖泊、水库,亦可分不同的湖(库)区进行水质评价。f河流型水库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富营养化评价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叶绿素a和透明度5项指标。采用0100 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