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1)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客我”是“以我为客”。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
2、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示方位。“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即“郊外”,表示处所。“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译为“用箕畚运到”。又如:“失期,法当斩。”“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表示
3、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2)、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进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进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
4、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这个“来
5、”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进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
6、“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7、告子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
8、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史记晋世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9、,“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和使动用法的区别是,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是主观上的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如: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孟子梁惠王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两例中“小”都带了宾语,都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第一例是“使之变小”,显然是使动用法。第二例“小鲁”“小天下”,不可能是使鲁变小、使天下变小的意思,而是主观上感觉到鲁国变小、天下变小了。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
10、。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事实上不一定具有这个性质或状态。例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小国寡民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例一的“甘、美、安、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意思是“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例二的三个“美我”是“认为我美,以我为美”;例三中的形容词“少、轻”也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少、认为轻”。以上各例活用作意动的形容词都带了宾语。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
11、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当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例一的两个“夫人”是名词活用作意动,它带上了宾语“之”,意思是“把她看作夫人”;例二的“友”和“子”是名词用作意动,全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例三的“侣、友”都是这种用法,并且分别和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动宾结构。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这样,就可以把它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12、三、名词用如动词实际上,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属于名词用如动词。除了这两种用法外,名词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但词义一般也产生一些变化。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比起用作使动和意动更普遍。例如: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例一“肘”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是“用肘捣”的意思;例二“水”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例三的“侯”用如动词,有“做诸侯”的意思;例四的“面、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古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方位名词也
13、常常用作动词,如: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三例中的方位名词“东”“西”“前”都用作动词,词义分别变为“往东、往西、向前”。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范雎至秦,王庭
14、迎。范雎说秦王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例一的“北”、例二的“上、下”、例三的“西”表示方位,例四的“庭”、例五的“面”表示处所。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范雎说秦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陀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橐、剑、箕畚、船”都是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例六的“法”是“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君为我呼入,
15、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韩信破赵之战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史记张丞相列传“犬马畜伋”意为“把伋当作犬马畜养”;例二、例三、例四的“兄、师、父”是“用对待兄长、老师、父亲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4、表示比喻。例如: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陈涉起义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人立”就是“像人一样站着”,“蛇行”是“像蛇一样爬行”;“翼蔽”是“像鸟翅一样遮挡
16、着”;“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云集”是“像云一样聚集”,“景(影)从”是“像影子一样跟着”;“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或词语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瓜分”、“蜂拥”、“响应”。此外,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也作状语,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郑伯克段于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但是,时间名词作状语时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
17、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第一,“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二,“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如:日
18、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左传昭公十六年现代汉语单个的时间名词“年、月、日”则没有这些用法。五、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下面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作简要的说明。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这
19、三例都有两个名词连用的结构,前二例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后一例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构成主谓结构。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刘向新序节士)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例二的“宝”本来也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活用为动词。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例三的“
20、贵、贱、卑、尊”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一“妻”在能愿动词“可”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二名词“相”前有能愿动词“欲”,后有名词“甘茂”,“相”活用为使动;例三“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两句中的“皆”和“不”是副词,后面的“衣”和“农”
21、活用为动词。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高之,下之,小之,臣(当作巨)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例一例二的“衣、臣妾、刘豫”本来都是名词,但这里都带上了代词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三的“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6、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句践灭吴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22、例一的“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例二“女于王”是给王当妾,“于王”是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女”活用作动词,“女于大夫”“女于士”与此相同;例三的“前”是方位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于席”,“前”活用作动词。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连词“而”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连结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它不能连结名词,如果有用“而”连结名词的现象,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一的“蚕”和“衣”本来也都是名词,这里用“而”连结,它们都活用作动词,而且“蚕”同时还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兼有名词
23、活用作动词的两个条件;例二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需要指出的是,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子耶,言伐莒者?
24、(言伐莒者,子耶?)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美哉室! (室美哉!)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
25、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6、。”(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
27、? (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28、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唯利是图。 (唯图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2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当其时,
30、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31、尽粟一石。 (千里马)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一食或尽粟一石。 (
32、一食或尽一石粟)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
33、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以勇气闻于诸
34、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于时拘,于余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形似酒
35、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1)判断句
36、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上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者,也。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例: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3)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4)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 亚父者,范增也。6)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7) 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8)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9) 子瑜者,亮兄瑾也。10)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11) 噌吰者
37、,周景王之无射也。注: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例: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上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同上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7) 胜之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2,也。例:1)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2) 妾,洞庭龙君之
38、女也。柳毅传3) 吾君,龙也。柳毅传4) 毅,大王之乡人也。柳毅传5) 此钱塘也。柳毅传6) 此天子气也。7)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8)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9)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10) 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11)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12)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13) 此帝王之资也。14) 我,子瑜友也。15)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16) 夫吴之越也,仇雠之国也。17)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18) 千金,重币也。战国策注:有些句子表面上是“者,也”形式,实际上也是“,也”的判断形式。例:1)
39、此三者,吾遗恨也。2)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这几条都是用兵的大忌啊!)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是使敌人的军队降服,而不是用战争。)4)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后两句中的“者”都和前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了名词性词组,成为“者”字结构,所以也是“,也”形式。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1)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登虎丘者六。虎丘记3) 环村居者,皆猎户。4)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4,。即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例
40、:1)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2)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3)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4) 此人力士。信陵君5) 晋鄙,嚄唶宿将。同上6) 此子贤者。同上7) 相如素贱人。8)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5,耳。例:1) 此亡秦之续耳。2) 田横,齐之壮士耳。上两例可以算判断句,但不能说用“耳”做标志的,(个人不同意课本上的说法)注意:A:“(者),者也”形式,前一个“者”是判断句中表提顿的“者”,后一个“者”是个指示代词,是句子的中心语,表明以上是名词性结构,义为“的人(事、物)”。例:1) 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2)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3)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过,“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者”可做语气词B:有“者”“也”不一定是判断句。例:1)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主谓短语作谓语)2) 古者丈夫不耕。(“者”表时间)3)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叹)4) 叱者何也?(“也”表疑问)5) 莫用众人之议也。(也表祈使)C:古汉语中,判断句有时有用“是”作判断动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今天的“是”,但很少见。例:1)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3) 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 萍水相逢,
42、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5)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6)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古汉语中的“是”大都用作代词,例: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铿然有声之石”,可译为“这样的石头”)2) 是说也,人常疑之。(指代前所述的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一种说法,可译为“这种说法”)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4)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6利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例:1)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
43、) 嬴乃夷门抱关者。3)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4)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愚溪诗序还有“为愚丘”、“为愚池”、“为愚堂”、“为愚亭”等。5)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6)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7)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8)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9)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10)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11)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12)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1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4) 所见皆死牛也。庖丁解牛15)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16)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44、善,弊在赂秦。六国论17) 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18)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一主两谓、两主两谓、两主一谓形式的判断句A 一主两谓(甚至三谓)a两谓(或三谓)都是肯定判断谓语。如;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两谓)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谓)b两谓中一是肯定判断谓语,一是否定判断谓语。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c两谓(或三谓)都是否定判断。如:古之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B两主两谓
45、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C两主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2)2009-03-04 21:26一、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 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5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王安石游褒禅
46、山记) 现在叫做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了。 6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现在念“华”字念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读错了。 二、,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7、。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
48、纯父。 四、,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3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五、,。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如: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陈涉是以破瓦作
49、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 2秦,虎狼之国。(司马迁屈原列传)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 5此亡秦之续耳。(司马迁鸿门宴) 这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啊!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已后典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书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辞别什么
50、? 4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残的。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以上是判断句的几种常见的形式,而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
51、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也有少数“是”作判断词用。如: 1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确实是冤情不浅呀。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在座的都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文言句式被动句 (1)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一)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1“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1)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2)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室内设计客户信息采集指南
- 山东C类人员安全考核考试模拟题与答案(附解析)
- 儿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2025年1月安全生产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煤气化过程能源回收利用考核试卷
- 《谷歌波浪-课件概览》讲义
- 电信企业竞争情报分析与商业秘密保护考核试卷
- 缆绳在医疗设备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PP项目合作计划书
- 环境科学与工程课件
- 如何提高你的判断力
- 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感触与体验
- 才艺展示部分课件
- 2020版5MW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手册风电机组安装手册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探讨5900字(论文)】
- 《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解读(分享版)
- 乐山老江坝安置方案
- 过磅合同范本
- 排水管网检测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重庆
- PI形式发票范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