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摘 要不当得利制度一直以来都为人所诟病,究其原因,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上的不足有很大关系。目前的构成要件过于宽泛,在理念上是为了追求一种公平的目的。然而,时代变迁,不当得利在应用上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只以公平为原则为指导会使不当得利在应用的定位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立法上对不当得利制度宽泛的规定导致了适用条件的模糊,所以才会经常出现与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竞合,使其处在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导致在该制度的适用上出现滥用或者不敢适用,而目前的司法人员水平又难以驾驭不当得利制度。对此我认为应该修正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体现不当得利制度自身的价值,以避免不得地利现在在民法体
2、系中尴尬的地位。关键字:不当得利 制度理念 构成要件 立法缺陷 完善建议1ABSTRACTABSTRACTUnjust Enrichment system has been criticiz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unjust enrichment Elements has a lot deficiency. In current the Elements was too broad and the idea is to pursue a fair goal has out of the date. However, times changed, the appl
3、ication of unjust enrichment has gradually been given a new meaning, only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unjust enrichment would positioning the system in a vague state , legislation on the unjust enrichment system led to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to the fuzzy. It will oft
4、en appear with the violations and default of competition and makes it in a second best situation, resul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appears abuse or not applicable, and the current level of judicial officers is difficult to master the unjust enrichment system. I think unjust enrichment shou
5、ld be amended to make it more specific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 system itself to avoid the system now in the awkward position of civil law.Key words: Unjust Enrichment; system conception; elements of Unjust Enrichment; legislative deficiency; suggestion for improvement2目 录目 录一、不当得利制度概述1(一)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沿革
6、1(二)不当得利的概念2(三)不当得利性质2(四)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2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2(一)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概说2(二)各构成要件评析3(三)构成要件上的不足5三、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5(一)许霆案引发的思考5(二)立法上的完善6结论8主要参考文献91浅析不当得利制度由构成要件角度探析法律制度的完善浅析不当得利制度由构成要件角度探析法律制度的完善在现实情况中不当得利制度在适用过程中经常与违约之债,侵权之债相混淆,要么滥用要么当用而不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法律条文规定的欠清晰化和作为补充的理论研究方面又不够深入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法律条文是一项制度适用最根本的
7、依据,务必要精准,体现该制度的功用凝结成构成要件决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而理论学说作为法的渊源之一,一直指导着法律实践,补充法律并成为法律发展的重要资源。民法对不当得利只有在总则上有一条文加以规定,我国关于涉及不当得利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 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施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也就是说我国对不当得利的规定总共有一个法条和一个解释。可以说
8、由此归纳出的构成要件不论是三要件还是四要件说都难以满足适用的需要。正是由于立法中的粗糙与规定的欠缺,使得不当得利没有在实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改变现状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分析不当得利制度的渊源、性质、调整机制及其功能价值,在理论上完善不当得利制度,二是丰富该制度各构成要件并在此基础上修改法条,将理论资源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不当得利制度概述(一)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沿革不当得利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它源于古罗马法创设的一种对人诉讼制度,基于衡平理念,也就是任何人均不得因自己的错误而获益这种道德上的要求。有日本学者就说过不当得利处于法律和道德的交叉地带。该制度几经变迁被后世所继承并完善
9、至今成为民法制度体系上债的产生原因之一。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实践上罗马法官允许通过个别诉讼调整损人利己的不义之举。后来发展到不只局限于收回金钱与特定物品。请求返还诉类型不断发展扩大,出现了非债清偿、目的不达返还、不法原因的返还、基于盗窃的返还,不道德的返还诉等等。因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各种具体返还诉不能概括所有的不当得利情形,所以查士丁尼一世创设了一种无因返还诉,即狭义的不当得利返还诉。从该含义来说,不当得东北财经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利源于罗马法上的请求返还诉,是请求返还诉的一种具体无因返还诉的基础。王静:“不当得利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上),第37页。而大陆法
10、系和英美法系在不当得利制度上也有差别,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因为承认物权行具有无因性,牺牲了原权利人利益以维护交易安全,所以以不当得利来维护原权利人的权益,弥补物权无因性的缺陷。英美法系与此不同,是在基于公平原则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而违约和侵权又力所不逮的情况下,便由不当得利调节这种情形被定义为起源于其他各种原因的责任。慢慢地,从这种情形中抽象出了第三种分类,就是“准合同”,“返还原物”或者是“不当得利”。(二)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作为一种法律事实,能够引起债的发生,也就是权利义务的变动。因此与侵权行为,无因管理,民事行为一样,是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是指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使一方受损而自己获
11、得利益。法律通则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受益人将没有法律依据的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这种由不当得利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不当得利之债。(三)不当得利性质不当得利的发生是基于法律条文的规定而非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这就决定了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而非民事行为,因为双方当事人缺少就成立该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再细致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获得利益的一方来说,不当得利是一种事实行为,因为不当得利行为由收益人发出,确实引发了法律后果但是行为本身又不被法律承认,符合事实行为的性质。而对于受损害一方而言,是属于事件,因为行为与其自身意志
12、并没有任何关系,综上所述不当得利行为属于一种法律事实。(四)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在现代民法体系中,不当得利作为引发债的发生的根据之一。虽然一直存在对该制度的诟病以及关于其存在必要的质疑。但是不当得利一直存在于债法之中,与双方达成合意的合同相并列的引起权利义务变更的根据。二、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分析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法律条文适用最直接的标尺。相反,研究构成要件可以指导法律条文的修改,对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很大作用。(一)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概说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主要是四要件说,一方受益,无合理根据,一方受损以及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与它的渊源息息相关又是司法实务实际操作的依据,四2浅
13、析不当得利制度由构成要件角度探析法律制度的完善要件包括一方享受利益,致另一方损失,无合理依据,受有利益与致人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1.享受利益 作为不当得利的必备要件,享受了利益是指一方因一方事实,使财产总额增加,如果一方使他方财产受到损失,但没有从中取得任何利益,即使致害一方要对受损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也不是不当得利。关于利益,多数人容易理解成为有形财产,但实际财产的范围应该更加宽泛。学理上认为财产损失包括积极的财产的减少和消极的应该增加而没有增加的损失。这就证明了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权利性财产。关于精神性财产能否成为不当得利制度保护的利益,一般认为精神性利益的认定过于复杂,实际上难以操作因此并不
14、包括在内。朱和平,李蕾:“不当得利价值功能和构成要件的再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中),第276页。2他人受损 致使另一方受到财产损失是不当得利的另一个必备要件,是只因为一定的法律事实导致了财产损失。致财产损失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和现有利益的减少,也就是间接的财产损失和直接财产损失。3受利益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当得利的成立不仅要一方享受利益,另一方受损,还要求一方取得利益是因他方遭受到损害所致,即受利益和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受利益与受损害间存在有因果关系才构成不当得利。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从来都是一个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并难以得出一致结论的复杂问题,有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间接因果关系说。
15、 郭明瑞: 民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558页4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成立不当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无法律上的原因,我国民法通则称之为”没有合法根据”。若一方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有法律上的原因,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受法律保护,不发生不当得利返还的问题。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受有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而非指权利或者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直接原因。(二)各构成要件评析1享受利益方面,除了财产部分,还有关于致人损失一方的主观意图的善意与否,根据其是否知情而分为善意不当得利和恶意不当得利,由此来决定如何承担返还责任。此处认定善意与否仅以是否知道法律根据不存在为标准,即使存
16、在过失,只要是不知情,也要以认定为善意不当得利。但是善意与否作为一种主观状态,不能直接被感知,只能通过事后当事人的各自举证来证明,更何况人的主观思想很可能出现变化,例如在取得利益的过程之中最开始不知道无法律依据但是后来知道了,这都难以判断。又则,若受益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如事前预谋或者受益后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该项利益的,则可能单独构成侵权或者构成侵权与不当得利竞合。若受益人主观上存在过失,或由于疏忽大意而误将他人财物认为是自己的而3东北财经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处分之,也需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但始终会在侵权或侵权与不当得利竞合的范围内。2不当得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不合法的财产转移,既然是
17、转移那就必须要有接受的一方。一方受损而他方未获利不构成不当得利。一方获益与他人受损是为并存的要件。他方受损不应该以侵权法上对“损失、损害”的理解,侵权法的损害是侵权发生前与发生后被害人所失去的利益(damage) ,故侵权法基本功能在于填补损害;不当得利的“损害”(at the expense of) ,是指对方得到的利益本应是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得到之利益。故不当得利基本功能是返还所受利益。在侵权赔偿法中的损害赔偿不仅包括财产损害,还包括精神损害,而不当得利法中只涉及财产损害。但在侵权损害中一般仅涉及现有财产损害,而不当得利中除了现有财产损害外,还包括应得财产损害,就此点不当得利所涉及之损害
18、较损害赔偿广。朱和平,李蕾不当得利价值功能和构成要件的再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6期(中)第277页这里应得利益是指在正常情形下可以得到的利益, 并非指必然得到的利益。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所指的损失 , 不同于因为侵权行为或者违约行为所造成的的损失 , 前者应当作更宽松的解释。3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存在,而直接因果关系是指由于同一原因事实,发生受利益与受损害两种结果,也就是受损害的原因事实与受利益的原因事实是否同一。如果不是同一事实,而是两个事实分别所致,即使两个事实之间有所牵连,也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从而不构成不当得利。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则认为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不以有直接因果关系为限
19、,凡是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依社会观念认为有牵连关系即属有因果关系,这种说法又叫做社会观念说。该说认为若损失和利益之间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则有违不当得利制度的立法意旨,易导致基于公平正义而设定的不当得利制度在运用上陷于僵化。不当得利制度的使用范围固然有明确的必要,但并非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存在,法律可以自行规定因果之间的疏密关系,能使得民事行为具有更高的稳妥性。因为依社会观念判定因果关系之有无,其适用范围过于宽泛,影响交易安全。王泽鉴先生也认为,基于公平理念,依社会上一般观念决定因果关系,将使不当得利影响法律适用的安全。正如王伯琦先生所言:“每一法律事实,即应构成一个法律关系;每一个法律关系,
20、有其特点的主体,其间不容有所混淆。”朱和平,李蕾不当得利价值功能和构成要件的再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6期(中)第277页一法律关系的无效或者撤消并不当然引起另一法律关系的无效或撤消,不能任意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而不认不当利,可利用民法的其他救济措施。4我国民法通则所称的“没有合法根据”与“无法律上的原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何谓“无法律上原因”?史尚宽先生认为:“非就权利取得或财产取得,谓无为其直接原因之法律要件,乃谓无受利益之法律上原因。”其表明: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缺乏受利益的法律上原因,而非指权利或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而邹海林先生也认为“无法律上原因,并非指取得利益过程欠缺
21、法律依据,而应当指取得利益并继续保有利益欠缺正当性4浅析不当得利制度由构成要件角度探析法律制度的完善或者法律依据,在这一点上,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利益并无差别”。不当得利要件中的“无法律上的原因”最根本的体现在利益的权利是否存在,而非指利益取得的变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合理的理由(包括自始即无合法根据和事后丧失合法根据)。我国通说认为,“没有合法根据”是指“违反法律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或合同约定,获得的利益没有合法根据,不受法律保护”。朱和平,李蕾不当得利价值功能和构成要件的再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6期(中)第277页介于此法律要求收益人返还其所得利益。如果所得利益是有根据的,或着按照合
22、同法的规定获取的,则是受法律保护的。可见有合法根据从性质上说即是有法律上的支持,否则不予保护。我国对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中,有没有合法根据是判断是否为不当得利的重要根据。传统民法上采用两种途径加以判断。一种是统一说,一种是非统一说。统一说认为,一切不当得利的基础,应有统一的意义,得在任何情况下对不当得利作统一的解释。非统一说认为,各种不当得利各有其基础,不能求其统一,因而对于不当得利之构成要件也难为统一的说明,而应就各种不当得利分别为判断。此说为通说,通常采用该主张。究其关于无法律上原因的学说,正如郑玉波所指出的那样,统一说不能概括不当得利的全部,非统一说根据不当得利的各种具体情形分别就无法律
23、上原因作出说明又显得过于琐碎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2页。(三)构成要件上的不足不当得利制度最初是基于衡平理念,出于追求公平的目的而产生于罗马法中,但是随着其不断发展,衡平观念已经不能最为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该制度的法律目的或者指导该制度的适用。不当得利发展至今,需要应对更复杂更,所以我国目前的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就会显得空泛不精准,导致对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认识产生偏差,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违约之债等难以区分。学界也未能以理论研究来弥补不当得利立法的缺陷。其后果在司法实践中则导致不当得利之债的滥用或者不敢适用。因此,对不当得利构成要件进行深
24、入研究,得出精确且符合该制度设计初衷的科学结论,显得尤为必要。三、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一)许霆案引发的思考1案情简介2006年4月21日,许霆来到广东省高院对面的ATM机旁,原本只想取100元钱的许霆,无意中将100元按成了1000元,ATM机竟然真的吐出了1000元钱,而工资卡的余额竟然只少了1块钱。许霆意识到ATM机出了问题,决定再试试看,反复取款数十次后,卡中只有170多元余额的许霆,一口气从ATM机里取出了5万5千元。22日凌晨,许霆再次来到这台ATM机前,用自己的工资卡再次连续取款上百次,前后两次共取款171笔,合计人民币17万5千元。背着这17万5千元,5东北财经大学2011届
25、本科毕业论文许霆离开广州。广州市商业银行发现了这台ATM机的异常情况,迅速向广州市公安局报了案。2007年5月22日,许霆被公安民警抓获。张旭光:“许霆恶意取款案评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112页。2碰撞中的各个观点对许霆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许霆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但在具体罪名上有所争议。具体的罪名包括诈骗,侵占和盗窃罪。认为许霆行为是诈骗罪有一定道理,因为许霆在明知自己的工资卡内不可能有那么多存款情况下还继续取款,符合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客观特征。盗窃罪则认为许霆的行为属于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特征。侵占罪个人认为是比较不适宜,侵占应该是
26、取得的手段合法但是占有非法。另有出罪说,认为许霆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3许霆的行为是否为不当得利一种观点认为许霆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说法中就有认为许霆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的。实际上单独考察许霆的行为表面上感觉应该与不当得利相去甚远。但是似乎又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获益损失因果无依据。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不深入分析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的话,是容易产生这种误解。首先不当得利之所以归属与民法范围首先说明看它的社会危害性要比刑事犯罪小,我认为许霆的涉案金额和主观恶性已经超过了民事纠纷的范围,因为其行为带有很明显的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其次许霆在认识到提款机出现故障之后大肆提款的行
27、为是已经构成侵犯财产权,不当得利要求一方获利并不是以对方损失为实现条件,尽管存在于侵权行为的竞合,但是侵犯得也是民事权利,绝对不可能发生在进入刑事案件的范围内。4缘何不当得利会出现在许霆案中正是不当得利在民事关系中这种“大包大揽”的构成要件的内容规定,造成了适用上的模糊。许霆的行为粗略的看上去是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的,所以单独依靠法律条文解读就可能出现这种滥用情况,但事实上不当得利的适用也要依靠该制度的原则为指导。如果法条的适用又要求司法者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研究才能正确使用的话,无疑需要更高的司法环境,这也变相加大了司法成本。确实法条过于细致不见得就是优势,就好像“不得随地吐痰这个例子”,吐在
28、墙上算不算违法呢?如果严格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又很明显的违反了立法者的初衷。但反过来过于宽泛的话,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如何最大发挥该项制度的功能价值,以达到制定者的目的,除了参照国外选进经验外,还需要在实际适用的过程当中,逐渐完善和修改,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国家实际情况以及时代发展。(二)立法上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 将不当得利制度仅简单的以一个条文予以规范,并将其6浅析不当得利制度由构成要件角度探析法律制度的完善置于民法总则中,此一编制无论从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规定还是形式安排上都难谓合理。首先,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理所应当应该编在债法部分,可以与违约侵权并列,
29、以明确不当得利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将不当得利至于总则之中,是因为对不当得利的内容在认识上有缺失,轻视了不当得利制度在债法中的地位,使法律就将不当得利至于“替补者”的角色上了。其次,对于不当得利制度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在债的部分单列一章,专门对其进行规定,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不当得利制度,将理论的精华体现在立法之上。我国在理论上将不当得利类型依发生其事实上的原因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其实在立法在结构上也可以遵循理论上的分类,根据不同不当得利类型规定不同的构成要件。沈诚:“浅析不当得利制度及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11期,第108页。最后,将各个构成要
30、件细化,如上面提到的各个构成要件,获得利益和他人受损中利益和损失的范围未加解释前都可能和侵权相混淆;获得利益是善意或是恶意也应该规定相应的证据规则,用举证的方式予以确定。增加不当得利的抗辩事由,返还方式以及善意领受人与恶意领受人的返还范围等等。沈诚:“浅析不当得利制度及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11期,第108页。 如果按照不当得利的发生原因分类置顶不同的构成要件,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构成肯定不同,还是以四要件为准:1给付不当得利中的受有利益应该是一方有意识地、基于一定目的的增加他人财产,也就是说给付必须是基于给付者的意思。若对方受有利益非出于给付者的意思
31、,则不能成立给付不当得利。除此之外,给付必须是基于一定目的。既为增加他人财产,又为达成某种目的。这样就与无因管理区分开了,因为无因管理中的给付没有特定的目的。因给付而受利益,该利益实际上就是一方当事人自他方当事人处所受领的给付。2致使他人受到损害。不当得利法上的损害非等同于侵权行为法中的损害。侵权行为法中损害赔偿的目的乃弥补损害,故“损害”是重点;而不当得利法的目的是返还所受利益,因此“利益”是重点。两者的区别决定了不同制度中责任承担的范围,故而在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规定应该明确而两者差别。3无法律上的原因。既然一方是基于一定目的而为给付,那么其目的在客观上即为给付行为的原因,如果给付欠缺原因,
32、则另一方受领给付即无法律上的支持,从而成立不当得利。这样无法律上原因就清晰很多,只要给付目的难以达到欠缺法律原因即可。4因果关系理论对于因果关系的争论很多,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各有利弊。现实案例又是纷繁复杂,这样就不宜有法律来规制,可以以公平为原则,结合具体个案来判断。但是也不能超过因果逻辑合理的疏密程度。7东北财经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鉴于给付不当得利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不当得利的情况,对于非给付不当得利就可以借鉴德国的方式,采用列举法。德国目前规定由权益侵害不当得利、支出费用不当得利与追索型不当得利三种基本类型来规制。其中权益侵害不当得利为德国学说判例所创设。自罗马法创设不当得利制度
33、,至近代各国立法,多以给付不当得利为重点而建构不当得利法体系。“权益侵害不当得利”类型的提出,扩大了不当得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强化对权益的保护,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邓艳君:“德国不当得利制度研究”,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7期,第6970页。不当得利适用上的尴尬与法条规定的高度概括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当充实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使之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结合中国的国情,细化构成要件也可以由最高院出台司法解释来完成。有种观点认为不当得利没有存在的必要,其在债的关系上所起的作用完全可以被其他制度所代替。现实中就会经常出现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行为、违约行为之债难以区分。,并且使不当得利之债的请求权和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侵权之债的请求权产生竞合,也有可能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滥用,或是由于构成要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肺结核病诊断标准
- 衡南县高一数学试卷
- 河南青铜铭联考数学试卷
- 华师离散数学试卷
- 2025-2030中国浓缩蛋白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湖北黄冈市中考数学试卷
- 虚拟团队信任建立-洞察及研究
- 食堂定价机制方案
- 小区园林养护外包方案
- 仓储货位调整方案
-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期末复习: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线缆设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儿童情商课件
- 2025年湖北荆门市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食品产品溯源管理制度
- 2024年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护士思想政治教育
- 陕投集团招聘真题2024
-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纸质考试第三大题简答题库2025春期版
- 社交媒体在职场人际关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应用研究
-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