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__2018007_第1页
AA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__2018007_第2页
AA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__2018007_第3页
AA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__2018007_第4页
AA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__2018007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科常用诊疗项目技术规范一、毫针法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脸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脸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

2、入脸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脸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脸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脸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脸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

3、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脸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脸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脸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脸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

4、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

5、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防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6、。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腌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因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7、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脸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脸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绢、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脸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

8、、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胸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遵医嘱选择穴位消毒局部(穴位)皮肤根据针刺部位。选择进针方法,正确进针消毒皮肤选取亳针讲针按脚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将针刺入脚穴后,通过提插捻转毫针以调节针感,留针一手捻动针柄,另一手拇(食)指按压针孔周围皮肤,将针退至皮下,迅速拔出。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出血。检查针数,防遗漏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清理物品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

9、、酒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记录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实施毫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二、电针法电针是在针刺脸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一次性使用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酒精棉球,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肺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

10、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吩钟。10 .电针完毕,将

11、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

12、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电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物品准备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胸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电针仪、治疗盘、针盒、镣子、皮肤消毒液、皮肤消毒液、棉签、干棉球弯盘、浴巾、屏风等局部皮肤消毒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得气”选择小型,慢慢

13、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留针电位仪拨回至0”位关闭电源,拆除导线,将毫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患者准备遵医嘱选择穴位先针I井针按脚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选穴消毒皮肤调输出电电位至“0”接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针柄(身)上患者耐受程度,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弯、折针等情况整理床单位,协助衣快着,舒适卧位,清理物品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电针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记录三、温针灸法温针灸是在针刺脸穴“得气”后,将艾绒搓团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在体表一定部位熏灼火温熨,通

14、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胁,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艾绒或艾条,无菌干棉球,棉签,酒精棉球,弯盘,火柴,镶子,厚纸片,剪刀,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肺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酒精棉球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针刺部位垫厚纸片。7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将艾条插于针柄或将艾绒捻裹于针柄并点燃。8 .燃尽艾绒3-5壮,结束时及时除去艾灰,取下纸片,起针。9

1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离皮肤2-3cm,再从下端点燃施灸。2 .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个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位区上。3 .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评估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温针施灸脚穴部位,保暖消毒局部皮肤治疗盘、毫针盒、艾绒或艾条、火柴、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镣子等遵医嘱选择温针施灸穴位讲针遵医嘱选择脚穴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

16、方法通过提插捻转手法调节针感,留针防晕、弯、折针等,随时惮去艾灰,以防烧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将艾绒搓团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由上向下顺序起针,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核对毫针数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温针灸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附: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采用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从而达到祛邪止痛的目的。【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1寸或1.5寸两种规格),三棱针,火罐,梅花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无菌干棉球,镶子,酒精灯,止血钳,打火机,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选穴:龙头(疱疹的起始部

17、)、龙尾(疱疹的终止部)、疱疹周围。2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按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3 .进针角度和深度3.1 角度:采用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3.2 深度:皮下。4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当针刺入脸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5 .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

18、仰卧或侧卧,完全暴露带状疱疹的部位。3 .消毒连成片的疱疹四周后,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4 .用1-1.5寸毫针沿连成片的疱疹四周皮向心性围刺,针数多少随患处面积大小而定,进针1寸为宜,进针后行中等刺激的提插捻转法,留针30分钟。5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6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7 .龙头(在疱疹的起始部),龙尾(在疱疹的终止部),分别呈“品”字型取

19、穴,常规消毒。8 .在消毒部位用梅花针扣刺并用火罐拔出污血。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1 .头面和会阴部带状疱疹不宜进针。2 .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针。3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四、火针用火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1寸或1.5寸两种规格),皮肤消毒液,棉签,无菌干棉球

20、,镶子,酒精灯,打火机,弯盘等。【操作程序】1 .选穴与消毒: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基本相同,不过侧重于“以痛为脸”的局部选穴。体位舒适,多取卧位。消毒严格,先用2%典酒消毒,再用75%酉精脱碘。2 .烧针:烧针是火针刺法的关键。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烧针的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则不宜进针。3 .针刺深度:火针操作一般是快进快出,不留针。针刺深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和病情确定。3.1. 施术部位:胸背部浅刺,12分深;四肢、腰臀、腹部稍深,25分深。3.2. 病情:实证、痈疽、腺疡、腱鞘囊肿等病宜适当深刺;虚证、风湿痹痛、皮肤病等病宜浅刺。4 .出

21、针后的处理:出针后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深3分以内者不作特殊处理,针深4分以上者,可用创口贴固定12天,防止感染。【注意事项】1 .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小块白瘢风、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不用火针。2 .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亦不宜施用火针。3 .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4 .发热的病症,不宜用火针。5 .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4-5分深,针刺后6 .针孔处理:如果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用消毒纱布贴敷,用胶布固定12

22、天,以防感染。火针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胸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胸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消毒局部(穴位)皮肤选取针具选取针具按脚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针具,检查针柄有否松动、针尖有无弯曲带钩等情况用酒精灯烧灼针身将针迅速刺入脚穴,快进快出,不留针消毒皮肤五、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王不留行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物品准备】治疗

23、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镶子,探棒,胶布,弯盘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 .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 .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5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6 .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7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8 .清

24、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1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2 .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电针仪、治疗盘、针盒、镣子、皮肤消毒液、皮肤消毒液、棉签、干棉球弯盘、浴巾、屏风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局部皮肤消毒消毒皮肤选针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软骨而

25、又不穿透为度。留针,或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进针行针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耳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状况等迅速拔出,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患者耐受程度,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弯、折针等情况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清理物品>根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耳针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六、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套管毫

26、针,酒精棉球,棉签,无菌干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程序】同毫针操作程序。【注意事项】1 .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2 .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3 .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操作流程】同毫针操作流程七、头皮针疗法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酒精棉球,棉签,无菌干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

27、等。【操作方法】1 .体位: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2 .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然后运针。3 .运针: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针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

28、,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4 .疗程: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疗程。【操作程序】操作程序同毫针法。【注意事项】1 .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2 .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

29、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3 .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操作流程】同毫针操作流程。八、三棱针法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病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酒精棉球,棉签,无菌干棉球治,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 .脸穴点刺:先在脸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

30、准穴位迅速刺入0.3cni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 顽癣、病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 .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脸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

31、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 .点刺

32、、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三棱针操作流程图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消毒局部(穴位)皮肤消毒局部(穴位)皮肤核对姓名、诊断,解释,松开衣着,按胸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保暖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酒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可备毛毯、屏风遵医嘱选择穴位进针放血*将针迅速刺入脚穴,快进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根

33、据医嘱的要求,详细记录实施毫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清理物品九、梅花针疗法梅花针属于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用物准备】治疗盘、75%酉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镶子、弯盘等。【操作方法】1 .暴露叩刺部位,以75%1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2 .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3 .叩

34、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4 .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5 .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6 .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注意事项】.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1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2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3 .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4 .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

35、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十、圆利针疗法一.针具:圆利针: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以粗银丝或不锈钢丝制成,长9cm,粗名222#26#针,针尖圆锐,外观同毫针样式。功效:松筋通络,蠲痹止痛。适应症: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腰腿痛,暴痹等重症,急症,顽症,痛症等。多取腰夹脊穴、秩边穴、环跳穴,代秩边穴。圆利针因针提粗,刺激强度大,对一些需要使用强刺激的病证采用本法治疗效果明显。禁忌症:1 .一切严重病的发作期;.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2 .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患有血友病或其他出血病倾向者;3 .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36、。五.临床应用:1 .定位:以针点按标记定位。2 .消毒: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针具于蒸汽高压消毒或戊二醛消毒液浸泡30分钟;医者酒精擦拭。3 .持针:右手拇、食、中指持捏针柄,左手拇、食、中指置于针身下部,微露针头.施针方法:先破皮、刺入、得气、出针、按压。一般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4 .行针手法:一般常用滞针手法。5 .疗程:隔日针刺1次,5次为1疗程,2疗程间休息3天。六.治疗:1 .第三腰椎横图综合症:圆利针深透针尖抵触到横突尖处,意在剥离粘连组织,留针后扣上火罐10分钟左右,排瘀活血。同时配上腰四腰五夹脊穴。2 .梨状肌综合征:长圆利针患侧代秩边鸡爪刺,代秩边及其上、左、右各1寸,垂直深

37、刺,针尖方向朝深处,抵触梨状肌周围,并轻轻弹拨几下。针感沿病痛放射方向至足趾,留针30分钟。针后拔罐10分钟。十一、埋针法十二、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原理特点】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

38、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操作方法】.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1 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1.2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1.3 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1.4 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

39、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2 .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2.1 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2.2 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2.3 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3 .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

40、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适应范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

41、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脱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二1斜、消渴、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注意事项】.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1 .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2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

42、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5.1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5.2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十三、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告知说明】.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1 .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

43、出现水泡或烫伤。【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酉精棉球,打火机,酒精灯,止血钳,弯盘等。【操作程序】.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1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2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3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4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护理记录并签名。【注意事项】.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不宜拔罐。1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2 .孕妇腹部、腰舐部均不宜拔罐。3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