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基础: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_第1页
实用中医基础: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_第2页
实用中医基础: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_第3页
实用中医基础: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_第4页
实用中医基础: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顾v1、外感六淫包括哪些外感六淫包括哪些?v3、七情内伤与相应脏腑的关系?v4、“百病多由 作祟”、“怪病多 ”。v2、具有易阻滞气机,重浊、粘滞、趋下 特性的邪气是?v5、阐释中医的发病原理时间时间课程课程展示小组展示小组10/9五行学说及精气神与生命郭秋婷,牛海燕,何汶芳,李雪多11/9藏象概论及五脏学说李爱玲、凌冬怡、刘梓浩17/9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关系 蓝玉婷,沈子健,谢晓华,刘钰莹18/9精气血津液1:曾瑞琴,黄佳芃,彭俊辉,杨翠婷;2:沈文乐,沈瑞,刘伊25/9经络学说1:陆源鸿,曹浩林,杨佳龙,孟灵杰;2:戴学家,张基桥,杨杰恒8/10禀赋与体质1:任绮铭,叶敏妹,陈梓蕾,张

2、雅冰;2:周倩影,黄静容,刘燕良9/10病因与发病林旋妹,柯秒霞,吕雅欣,姜秋言15/10基本病机1:纪泽冰,温子彦,陈湛丽,黄琼慧,阳丹;2:袁志成,王静,石艺博,方观荣16/10 系统病机、疾病传变与转归 陈雪芳,洪少佳,吴倬蓥、何雪嶷22/10养生与治未病1:吕典,项莉莎,敖玉凤,晁丽硕;2:赖惠玲,彭雅怡,何泳愉,黄鹤菲23/10基本治则康绮芸,高杰源,莫家永,钟泽芳29/10基本治法黄亦琛,黄海宇,谢锦城,万晓怡30/10总复习及答疑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第二节第二节 内生内生“五邪五邪”病机病机第三节第三节 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经络病机第四节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疾病传变与转归

3、4内容提要内容提要v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v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v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5重点难点重点难点v邪,指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v正,指正气,是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人体调节能力、适应能力、防御能力、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等。v举例: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梗阻性疾病 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正盛衰的概念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1.虚实的内涵(临床表现的判断)虚实的内涵(临床表现的判断)

4、内涵形成原因临床表现虚内涵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实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2.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正虚为主兼夹实邪虚中虚中夹实夹实以实为主兼见虚候实中实中夹虚夹虚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3. 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实由实转虚虚虚因虚致实实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4. 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至虚有盛候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真虚假实“大实有羸状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真实假虚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三)(三)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5、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正盛邪退正盛邪退痊痊 愈愈邪正相持邪正相持病势迁延病势迁延邪盛正虚邪盛正虚病甚或死亡病甚或死亡邪去正虚邪去正虚恢复期恢复期正虚邪恋正虚邪恋缠缠 绵绵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一)阴阳偏盛: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阳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盛 热、动、燥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一)阴阳偏盛 阴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盛 寒、静、湿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偏衰(二)阴阳偏衰 阳 概 念偏 形 成 原 因衰 临 床 表 现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偏衰(二)阴阳偏衰 阴 概 念偏 形 成

6、 原 因衰 临 床 表 现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三)阴阳互损(三)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两虚阳损及阴阳损及阴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四)阴阳格拒(四)阴阳格拒 真寒假热阴盛阴盛格阳格阳真热假寒阳盛阳盛格阴格阴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五)阴阳转化(五)阴阳转化 由热转寒由阳由阳转阴转阴由寒转热由阴由阴转阳转阳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六)阴阳亡失(六)阴阳亡失 亡 概 念 形 成 原 因阳 临 床 表 现 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六)阴阳亡失(六)阴阳亡失 亡 概 念 形 成 原 因阴 临 床 表 现 1.亡阳与亡阴都是功能衰竭2.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

7、损密切相关3.大汗不止,可使亡阴与亡阳愈来愈恶化关于亡阴与亡阳病机,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关于亡阴与亡阳病机,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 三、三、 气血失常气血失常(一)气的失常(一)气的失常 1.气虚概 念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三、三、 气血失常气血失常(二)气机失调(二)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气脱气闭气滞气陷 气逆三、三、 气血失常气血失常(二)血的失常(二)血的失常 运行失常血瘀血行疾迫出血血 虚三、三、 气血失常气血失常(三)气血关系的失常(三)气血关系的失常 气血关系的失常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虚血瘀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四、津液代谢失常(一)(一)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8、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代谢失常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潴留津液不足四、津液代谢失常四、津液代谢失常(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水停气阻津枯血燥津亏血瘀气随液脱血瘀津停v内内生生“ “五邪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是指在疾病的发发展展过过程中,由于程中,由于脏脏腑腑经络经络及精及精气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产生的生的化化风风、化寒、化寒、化化湿湿、化燥、化火、化燥、化火等病理等病理变变化。化。v因病起于因病起于内内,又,又与风与风、寒、寒、湿湿、燥、火外邪所致病、燥、火外邪所致病证证的的临临床征象床征象类类似,故分似,故分别称为别称为“ “

9、内风内风” ”、“ “内内寒寒” ”、“ “内湿内湿” ”、“ “内内燥燥” ”和和“ “内内火火” ”,统称为内统称为内生生“ “五邪五邪” ”。(一)风气内动(一)风气内动v风气内动,即是风气内动,即是“内风内风”,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阳升无制,出现主要因为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 v内风的病机,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内风的病机,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痰瘀生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痰瘀生风。1

10、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v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v主要病机是火热亢盛,化而为风,并因邪热煎灼主要病机是火热亢盛,化而为风,并因邪热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v临床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常伴有高热、神昏、谵语。2 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v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之亢逆,亢阳化风。之亢逆,亢阳化风。v可见筋惕肉可见筋惕肉瞤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则

11、口眼、肢麻震颤、眩晕欲仆,甚则口眼喎喎斜、半身不遂。严重者斜、半身不遂。严重者,因,因血随气升而发卒然厥仆血随气升而发卒然厥仆。v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v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

12、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3 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v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气和津液大量亏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及津液亏虚所致。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气及津液亏虚所致。v主要病机是阴气大伤,津液枯竭,失其凉润柔和主要病机是阴气大伤,津液枯竭,失其凉润柔和之能,既对筋脉失之滋润,又不能制阳而致阳气之能,既对筋脉失之滋润,又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亢盛。相对亢盛。v临床出现筋挛肉临床出现筋挛肉瞤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4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v血虚生风

13、,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则虚风内动。v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临床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不伸等症。5 5血燥生风血燥生风v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等所致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等所致 v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临床

14、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皮肤瘙痒症等疾患落皮屑等症状,多见于皮肤瘙痒症等疾患。6 6痰瘀生风痰瘀生风 v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致肝风内动血逆乱而致肝风内动 v临床可见形体肥胖、晨起咯痰、大便不实等痰湿临床可见形体肥胖、晨起咯痰、大便不实等痰湿内盛之症及面色晦滞、唇甲青紫等瘀血内阻之征。内盛之症及面色晦滞、唇甲青紫等瘀血内阻之征。 (二)寒从中生(二)寒从中生v寒从中生,又称寒从中生,又称“内寒内寒”,是指机体

15、阳气虚衰,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的病理状态。v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内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 内寒与外寒之间的区别内寒与外寒之间的区别 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兼虚象。(三)湿浊内生(三)湿浊内生v湿浊内生,又称湿浊内生,又称“内湿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

16、,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v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外湿与内湿的关系:外湿与内湿的关系: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孳生内湿。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孳生内湿。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湿邪外湿证脾气虚内湿证湿邪伤脾致脾气虚脾气虚易招湿邪袭(四)津伤化燥(四)津伤化燥v津伤化燥,又称津伤化燥,又称“内燥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病理状态。v津液枯涸则阴气化生无源而虚衰,阴虚则阳相

17、对偏津液枯涸则阴气化生无源而虚衰,阴虚则阳相对偏亢则生内热,故内燥日久常伴虚热证的表现。亢则生内热,故内燥日久常伴虚热证的表现。v临床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临床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症。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症。v肺燥,则见口鼻干燥、干咳无痰肺燥,则见口鼻干燥、干咳无痰. .v胃燥,可见食少、口干、舌干少苔胃燥,可见食少、口干、舌干少苔. .v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五)火热内生(五)火热内生v火热

18、内生,又称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内火”或或“内热内热”,是指由于阳,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病机:火热内生病机: 1. 1.阳气过盛化火:少火(阳气),壮火(病理)。阳气过盛化火:少火(阳气),壮火(病理)。 2. 2.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产物化火。邪郁化火:外感六淫化火;病理产物化火。 3. 3.五志过极化火:气郁日久化热,气逆自可化火。五志过极化火:气郁日久化热,气逆自可化火。 4. 4.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

19、位的火热征象。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外感病机(了解):六经传变、卫气营血病机、外感病机(了解):六经传变、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三焦病机v病机:病机:脏腑病变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脏腑病变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影响的病理机制v脏腑病机:脏腑病机:是指脏腑病变发生、发展、变化是指脏腑病变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以及相互影响的病理机制v经络病机:经络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经络的生理功能出现失调的病理表现中,经络的生理功能出现失调的病理表现概念概念(一)概述(一)概述v五脏病机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五脏阴阳气

20、血失调五脏病机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五脏阴阳气血失调,五脏阴阳失调的病变,以肾的阴阳失调为根,五脏阴阳失调的病变,以肾的阴阳失调为根本本v五脏气血失常的病变,气血亏虚与脾胃气血生五脏气血失常的病变,气血亏虚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关系极为密切,又与心主血脉功能息息化之源关系极为密切,又与心主血脉功能息息相关;气机失调多见于肺、肝等脏,血行瘀滞相关;气机失调多见于肺、肝等脏,血行瘀滞常见于心、肝的病变常见于心、肝的病变 一、五脏病机一、五脏病机(二)五脏各自的病机特点心的病机1.血脉异常心脏自身病变:以心动不安为主。一是心血运行不畅,见心悸怔忡、气短心痛;二是心动过速或过缓,引起脉搏频率、节律、强度的改变。

21、头面部的表现:一是血气上冲,表现为面红目赤,甚则吐血、衄血;二是血气失养,面色少华,唇舌色淡;三是血行不畅,见面色晦暗、黧黒,唇舌青紫、瘀点瘀斑。在四肢的表现:血脉壅盛时,四肢烦热,手足心发烫。血脉寒凝时,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黯。2.神志改变心神失养:以心神不宁为主,可见心绪不安,思想不集中,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症。心神受扰:轻者心烦,失眠,多梦;重者烦躁不宁,狂言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喜笑无常;或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语言错乱,时哭时笑,呆痴等精神错乱症状。心神无主:轻者为嗜睡,恍惚,朦胧;重者为神志不清,突然倒仆,谵语,妄动。 呼吸功能失调主气功能异常津液代谢失调血液运行不畅卫外

22、功能不固肺的病机1.呼吸功能失调:见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等表现,甚者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2.主气功能异常:若不能宣通上窍,则可致上窍不通,呼吸不利;若肺气肃降失常,可致肝气上逆,反侮肺金;若宣发卫气无力,则又可致卫表不固。3.津液代谢失调:肺不布津,使脏腑形体官窍失于滋养;气不化津,水液停聚,可生湿成饮化痰;气不行水,水气泛溢,可致全身水肿。肺的病机4.血液运行不畅:肺朝百脉,宗气有贯心脉而行气血的作用。肺病不能助心行血,促血敷布,心肺同病,可致血行瘀阻。5.卫外功能不固:肺主皮毛,为防御外邪的屏障。外邪侵袭,卫气被遏,肺气受困,故易发生肺卫失宣的病变。 脾的病机脾的病机1.消化障碍:脾失健运,

23、表现为纳呆不饥、食少难化、脘腹胀满、腹痛肠鸣、腹泄下痢、便溏或便秘、尿少或尿频等。2.营养缺乏:脾气受伤,生化之源匮乏,机体缺乏气、血、精、津液等基础物质的供养,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全身呈现营养不足而致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困倦嗜卧、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无华等虚羸症状。3.水液失调: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津失布,水液停滞,水湿泛溢,化饮生痰,聚湿为患,则为湿浊、痰饮、水肿、鼓胀、肥胖、咳喘、带下等症。4.气机紊乱:脾气不升,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头面耳目,清窍失滋,而见头目眩晕、面色淡白、口咽不利;脾气不降,气滞中焦,而见脘腹胀满、纳呆食少、饮食不化;脾气下陷,气机下坠,升举乏力,可致脘腹

24、重坠、便意频数、久泻久利、肛门重坠或脱肛、内脏下垂诸症。5.血液失运: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可致血液外溢,血脱妄行。脾不统血,血从上溢,而见衄血、咳血、吐血;血向下流,则为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下血;血从皮出,则为肌衄;血溢脉外,停留脏腑组织局部,可成瘀血,转化为病理性致病邪气,引起更为复杂的病机。6.卫外不固:脾气虚弱,卫阳不足,腠理不密,易致外邪入侵,罹患感冒,表现为自汗、恶风、鼻塞清涕、神疲乏力、反复发作等症。化源不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抗病力减弱,疾病缠绵难愈。脾的病机 肝的病机肝肝肝肝的病机1.体用失调:肝具条达之性,其性刚,主动主升,体阴用阳。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

25、易亢、易逆、易郁,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2.气血失和:肝气郁结可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血;肝阳升发太过则使血随气升而病厥,或见咳血、呕血等;肝火日久耗伤阴血,可导致肝的阴血亏损等。3.干犯他脏:肝病最易上侮肺金,中乘脾胃,上逆冲心,下竭肾阴,旁攻脏腑,流窜经络。其中尤以肝病传脾和肝病犯肺或肝胆同病为常见。 肾的病机肾病多虚1肾主藏精。病理上多因损致虚,易亏难复。临床多表现为阴精亏虚,化源匮乏和肾气不足,功能低下。2肾病为患,易阴阳失调,阴阳互损。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形成以阴虚为主或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易阴阳失调3肾为脏腑阴阳之本。他脏病变,久则耗及肾中精气,或损其阴,或伤其阳,致肾与他脏

26、同病久病及肾(三)五脏共同的病机特点1.五脏阳虚:心阳、脾阳、肾阳2.五脏阳气偏盛:心阳、肝阳3.五脏阴虚:心阴、肝阴、脾阴、肺阴、肾阴4.五脏气虚:心气、肺气、脾气、肾气5.五脏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肝气郁结6.五脏血虚、血瘀:心血虚、肝血虚。心血瘀阻7.五脏精亏:肾精亏虚(四)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病机特点1.心与肺:病机特点为气和血的失调2.肺与脾:病机特点为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3.肺与肝:病机特点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4.心与脾:病机特点为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和脾虚气弱5.心与肝:病机特点为血液亏虚和精神情志改变6.肝与脾:病机特点为消化吸收障碍、血液生成运行异常7.心与肾:病机特点是心

27、肾阴虚心阳亢盛8.肺与肾:病机特点为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失调和肺肾阴亏9.脾与肾:病机特点为脾肾阳气,水液代谢失调10.肝与肾:病机特点为阴阳失调、精血亏虚、藏泻失司(五)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的病机特点1.心与小肠:主要病机特点是火热相互转移2.肺与大肠:主要病机特点是气机下降不及和易为燥邪所伤3.脾与胃:主要病机特点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失济4.肝与胆:主要病机特点是胆汁分泌排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5.肾与膀胱:主要病机特点是尿液的贮藏排泄异常二、六腑病机六腑的共性病机特点是通降功能失常1.胆汁贮藏、排泄障碍:影响脾胃运化,可见胁下胀满疼痛,食少,厌油腻,腹胀,便溏等症状。胆汁上逆,可见口苦,呕

28、吐黄绿苦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出现黄疸。2.胆郁化热、夹痰上扰:多因情志抑郁,导致胆失疏泄,郁而化热,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神,则胆气不宁,心神不安,出现胆怯心烦,失眠多梦,惊悸不宁等临床表现。(一)胆的病机(二)胃的病机1.寒热失常: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胃阳,可见胃脘冷痛,痛势较剧,恶心呕吐等。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邪热入里犯胃,或情志过极化火可导致胃中火热炽盛,多表现为口臭,恶心,呕吐,则消谷善饥;或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齿龈肿痛,衄血、呕血。2.气阴亏虚:胃气不足,表现为胃纳不佳,饮食乏味,甚则不思饮食。胃气失和,则脘腹胀满,隐隐作痛,甚则胃气上逆,可见嗳气、呃逆、恶

29、心、呕吐等。胃阴亏虚,虚热内生,则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光红少苔,脉细数。胃气虚常与脾气虚并见,形成脾胃气虚;胃阴虚常与脾阴虚兼见,形成脾胃阴虚。 1.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失于受盛,则见呕吐、食入腹痛;失于化物,则见食入腹胀、完谷不化;清浊不化,则上吐下泻、腹痛肠鸣。2.二便异常:湿热下注,或心移热于小肠,可导致小肠实热,小便异常,如小便频数,或尿液浑浊不清,或淋浊,或赤涩,或茎中痛。 饮食不节,伤及肠胃,可导致小肠虚寒,大便异常,表现为肠鸣泄泻等。(三)小肠的病机(四)大肠的病机1.湿热内结:阻滞气机,损及肠络,传导失常的病理变化,可见大便泄泻,痢下赤白等。若湿热阻滞肠络,气滞血瘀,

30、又可产生痔疮等。2.虚寒内生:大肠阳气不足,虚而有寒,或阴寒凝滞,可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临床上多与脾肾阳虚有关。3.津液不足:因热病、汗出过多、剧烈吐泻等,津液耗伤,或失血、产后、久病,阴液不足,或老年精血亏虚等可导致大肠阴津不足,失于濡润,出现大肠传导失司的病理变化,可见大便干结难解。1.湿热蕴结:膀胱湿热,气化不利,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涩痛。湿热伤及脉络,则尿血。湿热久恋,煎熬津液成石,则尿中可见砂石。2.虚寒内生:老人、久病体弱者,多肾阳虚衰,致膀胱虚寒,气化功能减弱,固摄无力,贮尿排尿异常。表现为小便频数、清长或不禁,夜尿多,尿有余沥,遗尿,排尿无力等。(五)膀胱的病机(六)三

31、焦的病机1.气化功能失常:心行血,肺主宣发肃降,脾胃运化、升清降浊,肝主疏泄,肾主蒸腾气化等,无不赖于气的运动变化,故脏腑功能异常,可归结为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2.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水液代谢,皆赖于三焦气化。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又可出现水液代谢功能障碍。三焦气化失司为本,水液代谢障碍为标。 脑的病机(一)一)髓和骨的病机(二)二)脉的病机(三)(三)女子胞的病机(四)(四)三、奇恒之腑病机v传变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转移和变化。,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转移和变化。v疾病传变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发展

32、规律。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形式:有形式:有病位病位与与病性病性的传变两种。的传变两种。 (一)病位传变(一)病位传变 病位,即疾病的所在。病位,即疾病的所在。 传变形式:传变形式: 表里传变表里传变 外感病的传变;外感病的传变;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内脏传变内脏传变 内伤病的传变。内伤病的传变。 (肝病传脾、肝病传肾等);(肝病传脾、肝病传肾等); 相对而言相对而言 1. 1.表里出入表里出入 (1 1)由表入里)由表入里 由表入里(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由表入里(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肤,而后内传入里,病

33、及脏腑的病理过程于机体的肌肤,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病理过程。 原因:原因:1 1)正气受损、抗病力弱;)正气受损、抗病力弱; 2 2)邪气太盛;)邪气太盛; 3 3)失治、误治。)失治、误治。 (2 2)里病出表)里病出表 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层次,而后里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层次,而后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过程。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过程。 机理:机理:正能胜邪。正能胜邪。 表现:表现:热病汗出而热解;热病汗出而热解; 热病斑疹透发于外;热病斑疹透发于外; 伤寒三阴病变转化为三阳病变等。伤寒三阴病变转化为三阳病变等。2.2.外感病传变外感病传变v外感病传变,主要有六经

34、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外感病传变,主要有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传变。 (1 1)六经传变:)六经传变:太阳太阳 阳明阳明 少阳少阳 太阴太阴 少阴少阴 厥阴厥阴一日一日太阳太阳:脉浮,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头痛、项强、恶寒二日二日阳明阳明:胃家实、恶热:胃家实、恶热三日三日少阳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喜呕四日四日太阴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必胸下结鞕鞕,食不下,食不下五日五日少阴少阴: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但欲寐六日六日厥阴厥阴: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35、: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蚘,下之利不止,下之利不止(2 2)三焦传变:)三焦传变:v 部位三焦:膈上胸中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部位三焦:膈上胸中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 ,膈下脐,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上腹部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脐下腹部为下焦,脐下腹部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 v 三焦传变:是温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温热病邪,多自口三焦传变:是温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病邪深入,则从上焦传入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病邪深入,则从上焦传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肾。中焦脾胃,再入下

36、焦肝肾。 顺传顺传v 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病情恶化,称为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病情恶化,称为逆传逆传 (3 3)卫气营血传变:)卫气营血传变:v 是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是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阶段的传移变化。v 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温病的严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在肝、肾及心。 v 由卫气营由

37、卫气营 血,称为血,称为“顺传顺传”;若由卫直接入营;若由卫直接入营血,称为血,称为“逆传逆传”。 3.3.内伤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1 1)脏与脏传变)脏与脏传变 (2 2)脏与腑传变)脏与腑传变 (3 3)腑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 (4 4)形脏内外传变)形脏内外传变脏与脏传变 v 即指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这是内伤病即指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这是内伤病最主要最主要的的病位传变形式病位传变形式 v 如:心运血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司如:心运血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司,而见咳喘不得平卧。肺病日久,吸清呼浊功能异常,而见咳喘不得平卧。肺病日久,吸清呼浊功能异常,气病及血

38、,可致肺气胀满,心血瘀阻,气病及血,可致肺气胀满,心血瘀阻, ,发生心悸、胸发生心悸、胸闷、口唇爪甲青紫等症闷、口唇爪甲青紫等症。 脏与腑传变 v 是指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或脏病及腑,或腑病及是指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或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其具体传变形式则是按脏腑之间脏。其具体传变形式则是按脏腑之间表里关系表里关系而传。而传。v 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等表里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等表里相合脏腑之间,有经脉直接属络,从而使病气得以相互移相合脏腑之间,有经脉直接属络,从而使病气得以相互移易。易。 v 如:肺气壅滞于上,肃降失职,则可致大肠腑气

39、不通而发如:肺气壅滞于上,肃降失职,则可致大肠腑气不通而发生便秘;而大肠实热,积滞不通,亦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生便秘;而大肠实热,积滞不通,亦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从而发生气逆喘咳。降,从而发生气逆喘咳。 v 肝气横逆犯胃;寒凝肝脉导致小肠气滞等,也是由脏传腑肝气横逆犯胃;寒凝肝脉导致小肠气滞等,也是由脏传腑,但不属于表里相合传变,但不属于表里相合传变 。腑与腑传变 v是指病变部位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是指病变部位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 。v六腑都参与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六腑都参与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以及水液的输送与排泄,并始终维持着以及水液的输送与排泄,并始终维持着虚实

40、更替虚实更替的动态变化。若其中某一腑发生病变,则势必影的动态变化。若其中某一腑发生病变,则势必影响及另一腑,导致其功能失常。响及另一腑,导致其功能失常。v如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下游闭塞,则可导如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下游闭塞,则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状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恶等症状 形脏内外传变v包括病邪通过形体内传相关之脏腑,及脏腑病变包括病邪通过形体内传相关之脏腑,及脏腑病变影响形体。影响形体。v如: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内合于如: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客于皮毛,然后内合于肺。肺。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者,肺之合也 )v病变可由脏腑传至经脉,亦可反映于体表。病

41、变可由脏腑传至经脉,亦可反映于体表。 如:如:心脏病通过其所属经脉,并在其循行的形体肌表心脏病通过其所属经脉,并在其循行的形体肌表部位反映出来,而出现胸痛、两臂内痛等症,胆部位反映出来,而出现胸痛、两臂内痛等症,胆囊炎右肩疼痛等。囊炎右肩疼痛等。 (二)病性转化: 病性转化:病性转化:是指病变性质的转化,主要包括寒热、虚实的是指病变性质的转化,主要包括寒热、虚实的转化。转化。 1. 1.寒热转化:寒热转化:寒热转化,是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寒热转化,是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寒热证的病机,故寒热转化阴阳失

42、调是寒热证的病机,故寒热转化必然要借助于阴阳的变化必然要借助于阴阳的变化(1 1)由寒化热:)由寒化热:是指病证的性质由寒证转化为是指病证的性质由寒证转化为热证的病理过程。热证的病理过程。 主要形式:主要形式:1 1)实寒证)实寒证 实热证实热证 2 2)虚寒证)虚寒证 虚热证虚热证(阳损及阴,阳虚证变成阴虚证(阳损及阴,阳虚证变成阴虚证,或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或阴阳两虚以阴虚为主)。 (2 2)由热转寒:是指病证的性质本属热,继而转变成寒)由热转寒:是指病证的性质本属热,继而转变成寒性的病理过程。性的病理过程。 形式:形式: 1 1)实热证)实热证 虚寒证(热蒸汗出伤阳)虚寒证(热蒸汗出

43、伤阳) 2 2)实热证)实热证 实寒证实寒证 3 3)虚热证)虚热证 虚寒证(阴损及阳)虚寒证(阴损及阳) (3 3)虚热转化实寒证:较少见。)虚热转化实寒证:较少见。 2. 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1 1)由实转虚: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由实转虚: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继而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变,继而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的过程。 机理:机理: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正气大量耗损;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正气大量耗损; 失治、误治,病程迁延,邪虽渐去,而正气已伤。失治、误治,病程迁延,邪虽渐去,而

44、正气已伤。 举例:举例:阳明实热阳明实热 阴虚阴虚 阳明实热阳明实热 气虚;气虚; 阳明实热阳明实热 气阴两虚。气阴两虚。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 (2 2)因虚致实)因虚致实 指病证本来是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指病证本来是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转变为邪气盛较突出的病变过程。转变为邪气盛较突出的病变过程。 机理:机理: 1 1)脏腑机能衰退:致气滞、水饮、痰浊、湿阻、瘀血脏腑机能衰退:致气滞、水饮、痰浊、湿阻、瘀血等病理变化。等病理变化。 2 2)正虚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正虚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在决定

45、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各种因素中,在决定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各种因素中,邪正盛衰邪正盛衰变化起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着决定性的作用 。v正盛邪衰:则传变缓慢或不发生传变,易于趋向痊愈;正盛邪衰:则传变缓慢或不发生传变,易于趋向痊愈;v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而病情趋向恶化;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而病情趋向恶化;v正邪俱盛:则临床表现多剧烈,但病情恶化趋势较小;正邪俱盛:则临床表现多剧烈,但病情恶化趋势较小;v正邪俱衰:则传变缓慢,或病情处于稽留缠绵状态等。正邪俱衰:则传变缓慢,或病情处于稽留缠绵状态等。 (一)体质因素:(一)体质因素: 体质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体质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

46、1. 1.影响正气的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影响正气的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 2.2.在正邪交争过程中,对病邪的在正邪交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定作用 (二)病邪(二)病邪因素因素v病邪是影响疾病传变的重要因素,在传变的迟速病邪是影响疾病传变的重要因素,在传变的迟速以及病位、病性的传变方面都受到邪气的影响。以及病位、病性的传变方面都受到邪气的影响。 v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v病邪,其伤人的途径不同,病位传变的路径亦有病邪,其伤人的途径不同,病位传变的路径亦有较大的差异。较大的差异。v病性的变化与病邪的属

47、性亦有一定联系。病性的变化与病邪的属性亦有一定联系。 (三)地域气候(三)地域气候 (四)生活状况(四)生活状况举例:普通感冒 西医v病毒感染免疫功能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感染v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怕冷、头痛、咳嗽、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烧、怕冷、头痛、咳嗽、鼻涕多、鼻塞等。鼻涕多、鼻塞等。v用药则一般是消炎药(用于杀灭病毒、细菌)用药则一般是消炎药(用于杀灭病毒、细菌)、止咳化痰药、症状(例如喷嚏、鼻水、头痛、止咳化痰药、症状(例如喷嚏、鼻水、头痛)解除药等。)解除药等。感冒中医v风寒型风寒型v风热型风热型 v暑湿型暑湿型 v体虚型体虚型 v中医中医辨证辨证 西医西医辨病辨病v v西医的思维方式

48、是还原论。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v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系统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系统论。v辨病与辨证是诊断疾病的两种方辨病与辨证是诊断疾病的两种方法,中医诊断要求进行病名和证名法,中医诊断要求进行病名和证名(证型)的双重诊断。(证型)的双重诊断。v通过对病情资料的分析、判断,通过对病情资料的分析、判断,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抓住疾病本质。而抓住疾病本质。v辨病与辨证互补,相得益彰。在辨病的基础上辨病与辨证互补,相得益彰。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以病为纲,从病辨证,既有全局观念和辨证,以病为纲,从病辨证,既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认识,又有灵活机动性和阶段性认

49、识。整体认识,又有灵活机动性和阶段性认识。v所以,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重点在所以,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重点在现阶段。现阶段。v对于病的治疗有专方专药,称为对于病的治疗有专方专药,称为“辨病论治辨病论治”,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对于证的治疗则,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对于证的治疗则“随证随证治之治之”,称为,称为“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其特点是灵活性,其特点是灵活性强。因此,辨病与辨证必须相互补充,不可偏强。因此,辨病与辨证必须相互补充,不可偏废。废。阴阳失衡为病v病因病因v审证求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痰饮瘀血

50、食积v病位病位v六经病位v脏腑病位v经络病位v三焦病位v卫气营血病位v病性病性v寒热v虚实阴阳失衡为病 (2)v病机、病理病机、病理v阴阳气血脏腑经络v表里寒热虚实瘀血痰饮食积v病情病情v深浅、轻重、缓急v病势病势v预后和转归现代医学的“病”病因v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等v理化:机械、温度、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理化:机械、温度、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毒物强酸强碱、毒物v必需物质缺乏:基本物质(氧、水)、营养素必需物质缺乏:基本物质(氧、水)、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

51、素、纤维素纤维素v遗传遗传v先天先天v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疫缺陷病等v精神、心理、社会精神、心理、社会病理v基因基因分子分子细胞细胞组织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系统人体人体v生物生物- -心理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概念v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机体通过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功能、结构的损伤,机体通过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生命过程。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生命过程。 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

52、会环境的适应)。 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调节机制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维持的。v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动过程。v总揽病变全局总揽病变全局 任何疾病,均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把握疾病的全局,有利于该病的辨证治疗。v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能由证候诊断所代替。此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能由证候诊断所代替。此外,由于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外,由于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上的差异,故原则上也不能由西医诊断所取代。上的差异,故原则上也不能由西医诊断所取代。v现实情况是: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现实情况是:西医病名,中医辨证v西医西医诊断:诊断:IIII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CDK4CDK4期)期)v中医中医诊断:消渴(气阴两虚)诊断:消渴(气阴两虚)v西医偏重微观事物间的联系,西医偏重微观事物间的联系,西医首先要求的是西医首先要求的是实证,认为一切结果必定有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