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_第1页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_第2页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8 卷第 5 期Vol.38, No.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 0 0 6 年 9 月September , 2 0 0 6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玄 思 的 魅 与 惑玄学再探讨芬(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州 510275)摘要:的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反思玄学的特点及其在思想史上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特具的人文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 实际上,运, 却提出了必然的一个严峻问题:完全抽象的思辨,色彩? 或者说, 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

2、 是否会如何从普遍意重释所身体力行的儒家精神, 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的精神, 成为了王弼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的双重困惑。:;玄学;圣无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79 (2006) 05 0051 05有了一种超然的地位。欣赏他的人, 从其独特性一、 前言 :从被嘲说起中,人,官。猜度其表现出的 “ 玄思”并且首先应该能感动君主。应该能感动天下, 便荐形容在哲学中走火入魔的词 , 莫过于 “ 玄” 。古希腊故事里, 对入迷于 “ 玄” 的哲人, 有过这样的比喻:有位哲人专注于思考 “ 玄乎” 之理, 不知不觉中掉到了正在行走的路面上的井里。被人讥为,

3、靠玄谈来混迹, 玄思之 “ 可笑” 几乎马上显现出来。正是其时的一国之君对这种为士人惊叹不已的 “ 玄思” 之, 第一个表现出不屑。据记载,讲 “ 玄” 时,在被煞有介事地引荐给不切实之事,对其开始也表现出高度的重视,只顾而不脚踏实地地看地上之事。在古代中国, 诸子百家虽被后人作不同的继承与, 但从 “ 玄” 意上被讽的似乎还没有。到了还沉溺于自语其 “ 玄思”时,可很快在已显得不耐烦。而这种不耐烦, 与其对的治国理想不以为然有关。 其后,自以为是很快地在魏晋南北朝 , “ 玄乎” 之学不仅骚, 而且同时开始了中国 “ 玄学”一代学术被讥笑及至后来学术命运最政治的中失宠, 相信除与本人的为人处

4、世的猛烈批评。其中, 为典型。按史书的记载,不世故外, 也与来自实际政治以玄学始者认定只能而不能 “ 实行” 有关。, 中国的 “玄乎” 之学开始有了被嘲讽与“ 玄思” ,年少的在当时士人圈中一出现, 立即使当时的思想界精英为之震撼。他敏批评的另一种命运。或许, 这种首先来自嘲讽, 尔后来又被儒士转化的批评, 从者的身上捷的才思, 特别是其与众不同的 “ 玄”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 “ 玄学”思, 开创了。从记载可看, 与这位少年天才之实践中的 “ 不识物情” (或见,说不懂人情世故)有关系,“ 不识物情” ,在公开场合震摄人的主要在于他总但能从 “ 玄思” 的角度开启人们对事情思考的新视野。

5、这种耳目一新的 “ 清谈” , 使在正始年代在者或儒士眼中, 却与其沉迷于 “ 玄思” 有关系。收稿日期:2006 06 30作者简介:芬 (959), 女,新会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51或者说, 起码在心目中, “ 思”与 “行”含的思想的重新解释, 不仅给儒家思想的发展开辟是相联的, 不同的思只能成就不同的行。的名士们所开创出来的另一种 “ 思” , 却也使他们有了另类在当时人及后人看来可圈可点的 “ 行” 。了一条新的路向, 而且确实给后来儒家的来了很大的困惑。这双重的作用, 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某种意说,显然,理解的儒家精神与的不一样。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探讨的先河。 它从形

6、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使古典文献中隐含着的形上思想第一次得以系统的在的经典注释中, 他对以来的儒士, 作了面的批评。一是认为所体现的儒家精神,以来的儒士, 不懂得整理和表述。显然,这对于经典中的 “ 义理” 在不实质是一种 “ 以无”同历史时期, 能得以传承和应用 (经世致用),的精神。就而言,就是 “ 圣无” 。二是认所体之 “ 无” ,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问题是, 着重从 “ 玄” 的角度为以来的儒士在解释上将来整理和表述这些经典的士人,其 “ 思”局限为 “ 随其所鉴而正名焉, 顺其所好而执意焉。中的“ 空”“玄”呢?运?是否必然会导致 “ 行”上的 “ 虚”故使有纷纭惯错之论, 殊趣辩析之

7、争,矣”或短暂的一生,(老子指略)。也即是将具普遍意义的儒家理想,狭隘地与其所执混为一谈, 结果变得莫衷一是。三究竟意示了玄学怎样如何 “ 思” , 来进一步是认为以来的儒士, 由于对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精神的偏狭理探讨他如何 “行” 的可能。从而展示中国古典 “ 哲解, 导致实际行为上, 对儒家精神的错误体现。“ 夫刑以检物, 巧伪必生, 名以定物, 理恕必失;学” 中一种特别的知行品格,并尝试探讨这种特别的知行品格, 惑。誉以进物, 争尚必起;物, 乖违必作;杂以士人所产生的及造成的困行物, 秽乱必兴。” (老子指略)“ 夫敦朴之德不著, 而名行之美显尚。则其誉,名弥美而诚愈失直, 孝不。患俗

8、贱此者乎?”所二、 由思而行。以勤其行,所道而外,任诚,名行、而心愈竟。父子兄弟,先生的看法,慈不,按研究的名家王盖显名行之所弼之所以选择 “ 玄” 的角度来反思所作,崇仁义, 愈致,有其理由。 尽管, 这些理由中, 人生的因素在内, 但就理由, 则是从学理上说的。(老子指略)在这种种批评中, 我们看到,是后儒在言行上对精神的歪曲,包括了实在的政治和本人来重阐明的具体谴责的但对于歪曲的在其对三部不同经典的注解和释疑中,缘由,我们看断定与后儒对精神的错误理解有到,的批评,关。换句话说, 后儒的错行是因为他们对行之所由对不是要否弃他们所坚持的精神, 而是认为的错思, 或错解。对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要做

9、的拨乱反正的工之方式不合适, 导致出发点与结果的不相符。 对作,便首先是 “正确” 理解, 或换种思维, 然后来于如何在学理上将这样一种观点阐明, 的自觉。论依此而作的 “行” 。那么, 何种 “ 思” 才可能导致正确的 “ 行”有相当从现今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儒的批评, 首先不是在根本上呢?对此的回答是 :对 “ 以无” 的 “ 神明我们看到对汉知几” 。也就是, 道 “ 是以天地虽广, 以无为心; 圣王虽大, 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 则天地之心见 ;至日而思之, 则先王之至睹也” (老子注·三十八章)。这种 “ 思” 换成 “ 识” , 便是 “所坚持的儒家思想。相反,与当时的士

10、人一样, 认为为代表的圣人榜样值得继续倡导 。 因而,着力注解和释疑了两本儒家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易语)。经传出,与 论语。与 易经注 一起, 他还对 易的方法, 作了系统的整理和阐释。 但不难看象之分位” , 更 “ 深知天道之幽赜” (问题是, 为才是正确的 “ 思”是对 “ 以无” 的 “ 思” ,或 “ 识” 与 “ 知” ?在对这些儒家经典的重新注解中,改变了对儒家理想的普遍理解。这种改变,申明主宰世间万事万物, 包括诸种人事变虽然后来大部分儒士及研究的学者都认为,道家的立场上来作出的 。 也即是说,迁的,是 “ 以无”的 “ 道” 。而圣人之,是站在也正是在于只有他们才对 “ 以无”

11、 之 “ 道” 真有扬道的嫌疑。但毋庸置疑,52正理解和遵循而行。“ 圣人有则天之德。所以称唯对儒家经典中所包者,于则天之道也。荡荡,处呢? 在看来,无形无有所执的是圣人行迹中的名之称也。夫名所名者, 生于善有所“ 有” 或 “ 末” , 而疏忽了行迹背后隐藏着的 “ 无”存。善恶相须, 而名分形焉。大爱无私,或 “ 本” 。这样一来,想弘扬的圣人精神或安在?无偏, 名将何生? 故则天成化, 道同自儒家理想, 其普遍性意义便不免与具体、 有限之一然, 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日用而不知时行迹混为一谈。更为有害的是,展开由识而作的践行, 毫无的这种扭曲行天道的不懂 “ 夫立言成而

12、不立其誉, 所以然, 夫又可见,罚加而不任其刑。也!” (论语释疑·注)意味。指出,以后的儒士,的根本区别,垂教, 将以通性” , “ 寄旨传辞, 将以” , 反而在阐释上 “ 弊至于湮” ,“ 势至于繁” (论语释与关键不是在“思” 什么,循何种 “ 思” 而行, 及与不同 “ 思”相对的 “ 行” 的结果是什么的问题, 而是怎么疑);又因与、 人事灾异等具体形迹纠“ 思” 的问题。更进一步,“ 思”缠, 不免 “ 伪说滋漫, 难可纪矣。互体不足, 遂及卦变;变又不足, 推至五行。一失其原, 巧愈弥甚” (周 例·明象)。那种沉迷于这种繁 、 伪的儒士, “ 夫素朴之道不

13、著, 而好欲之美不隐,是由何种带出来的何种 “ 行”的问题。三、 玄思与体无虽极圣明以察之,竭智虑以攻之, 巧愈思精,多变,相疑,圣智,攻之弥甚,朴散真离,。则乃智愚相欺, 六亲如果从上说,也执意地要重解儒家的经典这一点避之事有其没有将标树的目标, 与。本而攻末, 虽极绝然与也认分别开来。相反, 在自觉传承圣人精神上, 有诸多相同点。首先, 与一样,愈致斯灾” 。(老子指略)对此问题的解决, 选择了 “ 体” , 来打通为天道主宰世间事物及人事的诸种变化。这也是今圣人行迹之 “ 有” 与 “ 无” 、 “ 本” 与 “ 末” 的关系。强调圣人之行 (体) 不纯是 “ 有” , 而更重要在 “

14、无” 。在 看来, “ 体” 无论就实体及其表现, 还是人的具体存在与行为来说, 虽然有不能与 “ 道” 同的狭隘性、 局限性的一面, 但如果不是执着“ 一” 、 “ 常” , 而相反的从 “ 无不周” 、 “ 变” 、 “ 化”人能法古人,及世间事物变化有规律可循的重要原因。 另外, 与一样,也认定贯穿古今及万事万物的天道, 能通过具体的事迹, 包括人事的“ 仁” 、 “ 德” 之具体行迹昭示出来。第三,与一样,也认定, 唯有圣人不仅能从诸种形迹中灵通天道, 而且能循天道而行。第四, 与一样,肯定, 只有像圣人一般识天道, 并循天道等角度来看 “ 体” ,或去 “ 体” 的话, 原本 “ 道

15、不而行, 人与自然、 人与才得 “ 太平” 、 “ 昌盛” 。可体” 自然也可变成 “ 与道同体” 。但如何选取变明白这最后一点,者来说,化的角度,“ 知” 的问题,的不知。 13(行为、 作为),将 “ 体” 的问题, 进一步扩展为并区分了君子、 圣人之知与、 圣人之知, 引导出的 “ 体”必然有 “ 穷理体化” 、 “ 体神而明对的说,尤其重要。因而,的意味。 12实际上, 是通过体察从某种意圣人就具有了政治家士人之所以能 “ 言”的精神, 正之” 及 “ 与道同体” 的可能 。 14这实际也是玄思与体无的巧妙结合。 15所行之 “ 道” 迹而得以明白的。但所行之 “迹” 及其所循之 “

16、道” 有什么关究竟系, 并且, 由这种关系中,士人能继承和发扬的究四、 结语 :玄虚或落实 ?竟是何种道呢?上表现出来。, 便在这些问题与的首先, “ 有” ?是否表示,“ 行”,或 “ 行” 的究竟是 “ 无” 还是圣人之行或实践是实在的。但这可以说, “ 知行合一”但是,的 “ 圣无” , 重塑了儒家的精神。的圣人观里所强调的 “ 体无” , 是圣人所行只是 “ 有”“ 末” ,或而毫无“无” 或 “本” 的意味?否就是儒家对世俗的担当呢? 或者说, 是否就是儒士自 以来一直倡导的 “ 弘道” 呢? 事实上, 尽管 引领了玄学的风骚, 开辟了士人之新风气,与都认为不可能之行虽实是纯粹地只表

17、现为一个方面。因在, 但同时透显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正因此,人们可以学习及继承。但究竟两个方面中,但就儒士来说,严峻的。对儒经的解释, 却使儒家精神哪个方面更为重要, 并使得圣人有常人无法及得上的过人之53在某种意说,其普遍意义又何以在实在的生活本身呈现呢?的正是这样一个解释的难题。他有足够的天赋, 使他对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但他的生命历程太短, 加上他天生就是个会用创造了中国士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其极具的玄思的。与大部分士人不一样,几乎是纯粹在理论上, 在精神世界里, 解决了当时士人困惑不已的知、 行何以合一的问题。脑、 而相对生活的人, 所以, 他对问题的解

18、决通过其身教言传,合一的榜样。但问题在于,即使特别, 但也留下了更大的问题。他的特别, 或者说他的贡献, 主要表现为他是从理论上圆通了解释对象与解释者之间存在的具体为后来士人树立了知行这种榜样的, 究竟何在? 由于本人并不著述, 所以, 这种透显在言行中的普遍理念, 并没有完整的标准说法。后来士人尽管作出种种努力, 但由于各自眼光的限。也即是说,仍然是借助于 “ 玄的。进一步来说,与普遍的思”来解决 “ 玄” 与 “ 实”制, 又始终使不同的解释,疑。 16超不出与具象纠缠的嫌的哲学开辟了依玄思解决作为所循之道的解释的方式问题。这种玄思, 导致他一方面从理论上说, 不离弃具象对 “道” 或 “

19、 无” 、 “ 意” 彰显的作用 ;另一方面, 又使他仍然只能侧重强调, 为了不固执具体形迹, 必须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采取相对 的取向。 必须看到的是,解释上的这种与具体形迹纠缠不清, 甚至导致解释上对具体形迹的过分, 与解释者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面对解释对象这点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说, 解释者不可能脱离开的生活、 脱离开本身来面对解释对象,但无可否认的是, 实际上这意味在这种对具体形着,在”具体的 “ 存带进了对被解释迹相对否弃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解释者多少是有意无意地将状况及具体的 “ 存在” 问题,借玄思而来的“逍遥” 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 相对在精神上挣脱政对象的理解里

20、。但解释者因为企图在被解释对象那式, 使赞叹的等里, 挖掘出穿越时空, 使被解释对象与治、神上的、“名教”, 获得相关一的和精性 。 18另外,起的 “ 普遍” 意义, 因而, 解释者往往同样是自觉玄思的, 还在于与不自觉地将具体的 “ 理解”“ 真理” 。他开辟出的对解释对象的这种抽象而深刻的思考, 地彰显了解释对象的 “ 普遍性” 意义。这对于后来儒士力使精神传承成世的努力, 在理论言说形式上, 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看成应该是普遍的这种形式的解释,通常遭到的机会不多。但碰到的乱世,释, 便显得可疑。这种多少 “ 自以为是” 的解所处的年代恰好是乱世。什但是, 如前面所说,的玄思也给后人带来

21、是圣人的理想? 各有各说, 但谁也说服不了困惑。如果说,从理论意圆通了儒道本来谁。的探索, 为这种解释走出人的局限, 从而使儒家对理想贯彻时的躬身践行, 相提供的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正始时期, 士人就解释的恰当方式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尽管当时有相关对地变成了老子所倡的 “ 圣人虚静” 之神秘体验,那么,的这种圆通, 在儒士看来, 也是对儒家事, 但已涉及抽象形式的 “ 名实” 探讨,。从及相对远思想内涵的一种生活世界或说现实理规则及政治方略,理论上所表现出的对离具象的 “ 清谈” , 以及经验知识或说诸如伦具体的生存状况及生存问题在解释中的自然体现, 不是太过实在, 就是几乎被弃至一边。其中,

22、排斥、 远离实在的抽象或被讥为 “ 空洞” 的解释, 流露了当时士人在梦想中, 而甚至对具体、为等有可能在这而这是儒士所身体力的否弃态度, 都使得儒家理想的实现,种沉迷于精神自足的 “ 无为” 中落空,不是在 “入世” 的生存中,面, 开始了解释上从 “ 玄”寻找 “ 圣人” 。这一方不甘的事情。如何从普遍意重释(或抽象) 的层面,行的儒家精神, 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言说 “ 普遍真理” 的尝试, 使理解有了摆脱具体形迹的精神, 成为了的双重困惑。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纠缠的可能。而另一方面,理解的对象如果完全无关于生活本身,体形迹, 那么,(责任编辑 付长珍)完全对立于与解释者

23、本身相关的具这种被抽象化或 “ 玄” 化的真理,54注 释: 三国志·魏书 第二十八卷,作的传, 对老子 的思想, 给儒家增添了新东西。 因而, 都基本断定, 在王在当时士人的辩论中表现的奇才, 有这样的描述: “ 弼幼而察慧,弼思想中, 道家思想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参看毅:年十余, 好老氏, 通辩能言。” “为吏部郎, 弼未弱冠, 往造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 哲学研究 , 2000 年第 2 期。 另, 作者焉。徽一见而异之, 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 然圣人莫评版,论,在现代玄学研究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学报 (科学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 弼曰: 圣无, 无又

24、不可以2003 年第2 期) 中,对玄学研究中就玄学如何定性的问题的讨训, 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 故恒言无 (世说新语 “ 无” 作有简单参看。“其”) 所不足。' 群亦为所知。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 若吏部尚书, 甚奇弼,者, 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 “ 淮周易 论语 新义 , 见 , 2000 年版。全集 第四卷, 1河北在 南人论,为当时所推。 每与弼语, 常屈弼。 弼天才卓也。” “ 弼与钟会善, 会论议以校练为家, 然新探 中, 对的天道观作了非常精出, 当其所得,辟的分析。(参阅余氏著,齐鲁书社, 99 年版)先生对 老子 的臆解, 就将 老子每之高致。以

25、无喜怒哀乐, 其论甚精, 钟会等述神明也, 同五情也, 神明 12书中的圣人,人的虚静认为,之。 弼与不同, 以茂解释为颇有柏拉图哲学王的意味。 参见: 圣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 五情同故不能无哀应物, 然则圣人之纪念梵逝世两 。则滞于所见,情, 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今以其无累, 便谓不复应物, 失之多矣。” 13如:“ 君子体道以为用也,则日用而不知, 体斯道者, 不亦鲜矣。” (周易·系辞上传)“ 无在于一, 而求之于众也。 道视之不可见, 听之不可闻, 搏之不可得。 如其知作的既用、传中这样描述: “ 正始中, 黄门侍郎累缺。 晏、, 又议用弼。以弼补台郎。 初除,与晏争衡,

26、致高邑, 请闲, 爽为屏左之, 甭;若其不知, 出愈远愈迷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于, 爽用黎。见而名, 得物之致, 故虽不行, 而虑可知也。 识物之宗, 故虽不见, 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为而成。 明物之性, 因之而已, 故虽不为, 而使之成矣。” (老子注 第四十七章)右, 而弼与, 移时无所他及, 爽以此嗤之。” “病亡, 爽用王专朝政, 党与共相进用, 弼通不治名高。 寻黎无几时黎, 弼遂不得在门下,之叹恨。 弼在台既 14如 “ 夫天之所为者, 穷理体化, 坐忘遗照。 至虚而善浅, 事功亦雅非、善, 益不留意焉。” 其黄门郎,“ 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 初与恨黎, 与融亦不终。

27、 正始十传)应, 则以道为称;不思而玄览, 则以神为名。而同乎道, 由神而冥于神者也。” (周易·系辞上传)“ 体神而明之, 不假于象,故存乎其人。” (周易·系辞上传) “ 夫物之所以通, 事之所以理,年,废, 以公事免。” (先秦之前的古典文献及诸子百家思想的记载, 及其秦汉各家的经典和解释, 都包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及理论。 但从系统体系的层面上, 将零散的哲学思想及理论观点进行整理, 并将之 “ 玄学” 化的, 是魏晋时期的士人。 由于他们对经典的整理和重新注解、 释疑, 所取的角度与前面士人的不同, 并且采用的方式也有区别, 所莫不由乎道也。 圣人功用之母, 体同乎

28、道,大业, 所以能至。”(周易·系辞上传)对圣人之 “ 体” 作 “ 知” 的看法, 在历史中的圣人观理论中也有过, 只是赋予的涵义稍有不同。 (参看王中江:儒家 圣人' 观念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 。:算是一个转祛魅圣人阐释的 非神话化' 特征)以, 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从 “ 哲学” 意表述的系统理折点。 他的 “ 体知” 理论中, 既有理性之知, 也有体验之知, 更有思辨之知, 但却削弱了经验之知的作用。论。(参看陈为英文版 老子注 所作的 导言 :“ 毫的 老子注。” (Wang P :不夸张地说, 中国的形上学开始 15笔者在另一圣人何以体无?“ 圣无”

29、再Co en ary on he Lao Tzu , Transla ed by Ar an Ru p n collabora on w hW ngs Chan , The Un vers y Press o Hawa , 979 .)解 (未刊稿), 对其中的体、 道、 无、 言、 象、 意等概念及相关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参看:论对的理解 , 史 16对想的解释, 除外, 还有战期及秦代的儒(季刊), 2003 年第3 期。士, 其中, 著名的有及。 他们与不一样, 对想请参阅:无析对政治思想的继承, 999 年),的解释, 走的不是与一般意的形下之迹的纠缠不清的解释路和 (刊于 经典与解

30、释 , 广州:中山大学线, 而相反, 他们着重从人性上来理解承担儒家救世教化使命的自觉, 多从的圣人理想。于对此有过分析。意味上解释人性与儒家精的需要出发, 多从自然强调, 后又榜样。 参看993 年版。参看年。在 论 中, 指出由开始, 被神的一致性。 而则从实际政治迁等儒士的倡导,一直是士人心目中的圣人意味上解释人性与儒家精神的一致性。 但两种解释, 由于未能完全:论 ,北京:中国科学,从普遍意解决儒家理想中天人合一的问题, 所以给后来进而从自然意味上解释自然性 (物与人的) 与儒家理想的一致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这就是儒家经典解释上, 人性论思想进展至所谓宇宙论的过程。著, 楼宇烈校释:

31、校释 ,中华书局,980注解儒家经典的同时, 还重新注解了道家的主要经典 17认为 “ 道' 本体之确立并被完全赋予绝对意义, 以老子 ,参看并且对 老子 的方法论思想作了全新的、 系统的重述。及它之被归于 无' , 都根自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著, 楼宇烈校释:校释 。 后来学人基本认为, 王性取向” 。(参看 的本源 本体论)弼是借 老子 的思想, 来重释儒家的经典。 这种阐释法, 就儒士18士与中国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为士之新自觉时期。 参看看来, 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歪曲性改变。 如理学家及清代朴学 , 上海, 987 年。家, 及至后来新儒家的批评。 而研究的学者, 则认

32、为借助(下转第 100 页)55藏南京 2 解,馆(清) 吴泰、 23 (清)谋 重刊近思录集解序 A乾隆元年桂林陈近思录原本集解跋 A修补本 近思录原本集解 C叶氏培远堂刊本 近思录集解 C藏华东师范大学馆诠正清雍正藏南 24库全书总目 C 25 (清)近思录集注 “ 提要” A(清) 永 等撰 四北京:中华书局, 965近思录集解跋 A清光绪十年津河广仁京馆 22 中国馆编 中国, 994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 M北京:科学堂刻本 近思录集解 C藏上海馆and Development of Ye Cais Version ofOn the OriginCommentary on Record

33、s of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CHENG Shulong1 , YAN Zuozhi2(1 .Department of2 .Institute of AncientLanguage &Literature ,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Book Studies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 China) Shanghai 200062 , China)Abstract :Ye Cai s work of Commentary on Records of

34、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was very popular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various extant blockprinted editions of it published under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The major blockprinted edi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iajing to Wanli

35、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Zhou Gongshu s cla sified and adapted edition .From Chongzhen of the Ming to the mid dle period of the Qing there were various block printed forms of Ye Cai s work such as imitation edition , reproduction edition and combination edition , all of which were quite popular .Keywords :Ye Cai , Commentary on Records of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