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线路施工复测和分坑测量第一节线路杆塔桩复测第二节杆塔基础坑的测量第三节拉线坑位测量和拉线长度的计算第四节施工基准面的测定施工前根据图纸测量桩位及距离高差。若校核完毕就可以进行基础坑位置的测定和坑口的放样。此项工作称为分坑,之前的工作也称为复测。合称复测分坑。施工复测的方法和设计测量方法相同。第一节线路杆塔桩复测直线杆桩位的复测转角杆桩位的复测档距和标高的复测补桩测量钉辅助桩Z1Z2ABCD3号z3重转法直线杆塔桩位的复测仪器放在Z2,正镜后视z1,然后倒转望远镜前视A点。再水平方向旋转望远镜,即倒镜视z1,再倒转望远镜视B点。取A,B中点比较偏移量测回法测z1和z3之间的角度。1801
2、的偏差是允许的。Z1Z32号Z2180 1测回法两法在操作上有区别重转法 正镜后视Z1倒转望远镜前视Z3 水平旋转 倒镜视Z1倒转望远镜前视Z3测回法 盘左Z1水平旋转 盘左Z3 倒转望远镜盘右Z3 水平旋转盘右Z1转角杆塔桩位的复测Z5Z6J2右转角180左转180右转复测值允许偏差130“注意测回法允许偏差:两个半测回不超过1左转角,右转角档距和标高的复测送电线路杆塔的高度是依据地形、交跨物的标高和导线的最大弧垂以及杆塔的使用条件来确定的。主要考虑安全电气距离够不够。测2,3间档距及Z2点标高仪器放在Z1,也可以在c前视Z2或后视C点放视距尺,用正倒镜测竖直角和视距距离计算h1,D1再将仪
3、器移动至c,在Z2放视距尺子,重复前过程。档距误差1%,高差0.3m补桩测量原因 外界因素,或是丢失移位。由于控制桩位移动,移位补桩。丢桩补测1、补直线桩2、补直线杆塔位桩3、补转角杆塔位桩位移补测钉辅助桩以备标定方向检查基础杆塔质量,又称为控制桩线路复测注意事项第二节杆塔基础坑的测量分坑测量包括分坑数据计算和坑位测量杆塔类型和基础类型相互配合杆塔类型明细表和基础根开 考虑操作裕度和安全坡度(和土质相关)坑口尺寸根据底面情况,坑深,坑底操作裕度及安全坡度计算。单杆基础坑的测量单杆包括,电杆,拉线塔,钢管杆注意标注是a值直线双杆基础坑的测量X根开距离仪器放o钉ABCD量取l1.l2横放视距尺钉3,4再钉1,2直线四脚铁塔基础的分坑测量 根开相等,坑口宽度相等根开不等,坑口宽度也不等根开不等,坑口宽度相等转角杆塔基础的分坑测量无位移转角杆塔有位移转角杆塔位移 杆塔中心桩是否是杆塔位桩仪器位于o点前视后视线路方向,水平读盘置零测出(180-a)/2,钉出ABCD有位移转角第三节 拉线坑位测量和拉线长度的计算角必须保持不变,所以当地形起伏变化时,杆位中心O至N点的水平距离D和拉线长L也将随之变化,有以下三种关系。N为拉线中心线op与地面的交点。分别采用试凑法和三角板法第四节施工基准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行业绩考核规定
- 家电维修管理体系规范
- 在党旗下擦亮人民教师的精神名片教师节专题党课
- 2025浙江温州瑞安市司法局编外人员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总结
- 2025云南省昭通市建飞中学招聘教师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考研英语听力:如何迅速提高水平
- 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分析
- 2025西北工业学校教师招聘笔试含答案
- 榨汁机贷款量维修规定
- 2025年山西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员工激励问题研究11000字(论文)》
- 品管圈计划书(模板)
- GB/T 26559-2011机械式停车设备分类
- GB/T 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表
- 项目团队实施及人员配置
- 人像摄影:户外人像摄影课件
- 纸张消耗统计表
- 《中国传统服饰简介》PPT课件(完整版)
-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