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_第1页
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_第2页
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_第3页
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地药材绵茵陈的生药学鉴别【关键词】绵茵陈; , 茵陈蒿; , 滨蒿; , 生药学摘要:对 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绵茵陈及其来源的两种植物茵陈蒿Atemisiacapillaries Thunb.,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进行生药学 研究,为区别其来源种属提供鉴别依据。关键词:绵茵陈;茵陈蒿;滨蒿;生药学Abstract:Pharmacognosy study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rudedrug "seeding of Virgate Wormwood " in Chinese Codex(Edit

2、ion 2005.) and its two original plants Atemisia capillaries and Artemisia scoparia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article. Information for identifying its species and genum is aquired.Key words:Capillaries Wormwood; capillaries; Artemisia scoparia;ArtemisiaPharmacognosy湖南为茵陈的主产区之一。绵茵陈取材于春天高610 cm 之幼苗。具有清湿热

3、、退黄疸之功效。本草逢源名“茵陈”为“绵茵陈”,谓“茵陈有两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利于水。为湿热黄疸之要药。一种 。”谚语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可见茵陈主以绵茵陈入药,故茵陈又别名“绵茵陈”1。鉴于绵茵陈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对湖南、四川、甘肃等 8 个省市药用的 14 个批号绵茵陈,参照中国药典( 2005 年版部)茵陈项下的规定,对绵茵陈及其两种基源植物标本滨蒿、茵陈蒿进行鉴别,为绵茵陈的种属来源提供依据(标本见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 原植物1.1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地方名称:菊花连、黄

4、花、碎叶蒿、茵陈、土茵陈、绵茵陈、茵陈蒿、香蒿、野兰蒿、青蒿子、小青蒿、狗毛青蒿、西茵陈、牛尾茵陈、杀虫药。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 30100 cm,幼苗密被灰白色柔毛,老时脱落;茎直立,多分枝。基生叶有柄, 23 回羽状全裂或掌状分裂,最终裂片成线形;花枝的叶无柄,羽状全裂成丝状。头状花序圆锥形,花序直径 1.52 mm;总苞片 34 层;花朵杂性,每花朵上托生两性花和雄花各 5 朵,均为淡紫色,管状花;雌花较两性花稍长,中央仅有雌蕊伸出花冠外,柱头 2 裂呈叉状;两性花聚药,雌蕊不伸出,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 910 个月,果期 1112个月。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 2。

5、湖南省主产于新邵、花垣、长沙、沅江、桂东、华容、会同、双牌、平江、洞口、凤凰等地。1.2来源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地方名称:猪毛蒿、青蒿、茵陈。植物形态:一年或两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高 4080(100)cm,分枝多,开展,通常红褐色或棕褐色,微有毛或近无毛,有时有不孕枝。基生叶与不孕枝上叶具长柄;叶片矩圆形,长 1.53.5 cm,23 回羽状全裂,裂片细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幼时密被绒毛,开花后基生叶多枯萎;茎中部叶无柄,长 12 cm,一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极细,毛发状或细条形,无毛,茎上部叶 3 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

6、宽卵形或卵形,直径 11.2 mm,有短梗或无短梗,有苞叶,通常在各分枝上端偏向一侧生长,排成复总状花序;总苞片 23 层,卵形,内层苞片长于外层苞片,复瓦状排列,边缘宽膜质,背面绿色,近无毛;外层花 57 朵,雌性,花冠狭管状,先端具二裂齿,无退化雄蕊;内层花 34 朵,雄性,花冠筒状,先端 5 裂齿,具退化雌蕊;瘦果矩圆形,长 0.50.7 mm,无毛。在我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2。湖南省主产于绥宁、华容、双牌、洞口等地。原植物检索1. 茎生叶裂片呈毛发状或丝状者2. 多年生草本;头状花序直径 1.52 mm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2. 一年或二

7、年生草本;头状花序直径 11.2 mm 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31.3组织鉴别茵陈蒿茎横切面木栓细胞 34 层,外周壁有时木化。表皮偶见,外被单细胞头、单细胞柄的非腺毛,偶有柄为 2 个细胞。皮层外侧有 12 列厚角细胞。维管束双韧型,射线不明显。分泌腔分布于中柱鞘位,髓部圆形。见图 1。滨蒿茎横切面表面无木栓层,表皮细胞 1 列,外被单细胞头、单细胞柄的非腺毛。皮层外侧有 12 列厚角细胞,维管束双韧型,射线明显。分泌腔分布于中柱鞘及髓部,髓部圆形。见图 2。2 药材样品来源及产地见表 1。2.1 性状鉴别样品:多卷曲成松散的团状,灰白色或灰绿

8、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气清香,味微苦。2.2粉未鉴别粉未灰色,味微苦。批号 14T 字形非腺毛众多,横壁较平直,不缠绕,柄较厚;柄端12 个细胞;长 9.817 m;横壁不等长或近等。腺毛少,头部长1317 m,宽 69 m,顶面观呈鞋底形,由 68 个细胞上下叠合而成。分泌腔较多见,内充满红棕色分泌物。导管为螺纹,直径 1228 m。中柱鞘纤维长梭形,微木化。木栓细胞壁稍厚。木薄壁细胞偶见。气孔不定式。见图3。表 1样品来源及产地(略)批号 113T 字形非腺毛柄端 1 细胞,长 4.99.8 m;横壁不等壁;腺毛头部长 2239 m,宽 1417 m;无木栓细胞。余特征同上。见图

9、4。图 1 茵陈蒿茎横切面组织特征 (略)图 2 滨蒿茎横切面组织特征(略)图 3 茵陈蒿粉末特征(略)图 4 滨蒿粉末特征(略)通过对 14 种绵茵陈进行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批号 113 为滨蒿的显微特征,故鉴定为滨蒿;批号 14 为茵陈蒿显微特征,故鉴定为茵陈蒿。2.3 理化鉴别取 14 个不同批号绵茵陈粉未,分别用 95%乙醇、三氯甲烷、石油醚、水和乙醇各 20 ml 冷浸 3 h, 时加振摇,滤过,滤液滴于滤纸上,挥干,置紫外灯( 365 nm)下检视,显色结果见表 2。沉淀反应取 14 个不同批号绵茵陈粗粉 2 g ,加水 30 ml 于水浴中温浸 4 h ,冷后滤过。取滤液 20

10、ml ,以等量三氯甲烷萃取 3 次(首次萃取加入醋酸乙酯 5 ml ),合并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后,蒸去溶剂,分别得到黄色油状物备用。将上述黄色油状物的 50%用乙醇 0.5 ml 溶解于水浴上稍热,加入 0.5%2, 4- 二硝基苯肼 2N盐酸溶液 4 滴,振摇,批号 113 即呈桔红色且析出颗粒状沉淀;而批号 14 呈淡桔红,沉淀极少或几无沉淀。结果鉴定批号 113 为滨蒿;批号 14 为茵陈蒿。表 2显色结果(略)结果鉴定批号 1-13 为滨蒿;批号 14 为茵陈蒿薄层层析供试品溶液:取绵茵陈粉未 1 g ,加甲苯 20 ml ,冷浸 4 h,过滤。滤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 1 ml

11、 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层析条件:吸附剂:硅胶 G(青岛海洋化工厂);显色 方法:于 365 nm 紫外灯下观察;展开剂:三氯甲烷醋酸乙酯冰醋酸( 811)展开槽规格: 22.5 cm ×7cm×22.3 cm ;展开方式:上行展开,至13 cm 处。层析结果:批号113 显现3 个红色斑点,3 个浅蓝色斑点;批号14 显现5 个红色斑点。批号113 鉴定为滨蒿;批号14 鉴定为茵陈蒿。见图5。113 为批号113;14 为批号14虚线圈表示红色; 实线圈表示蓝色图 5薄层色谱图(略)3 小结3.1 本文通过对绵茵陈及其来源植物茵陈蒿、滨蒿的 研究,为茵陈蒿与滨蒿的鉴别提供依据。3.2 通过对 14 个不同批号绵茵陈的鉴定, 目前我国药用的绵茵陈主要为滨蒿的幼苗,少数为茵陈蒿的幼苗。湖南的中药资源丰富,茵陈药用采以幼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