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分类汇总——专题选修_第1页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分类汇总——专题选修_第2页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分类汇总——专题选修_第3页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分类汇总——专题选修_第4页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分类汇总——专题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4:选修3-5考情分析:原子物理主要考查光电效应和原子核相关问题。动量主要考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关系解决物块的碰撞问题。建议:除碰撞问题外,其它题目难度不大,要关注几个常考点。碰撞问题的解题思路比较明确,注意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有时还要用到动能定理。如果把近几年各地高考题浏览一遍,应对高考应该没问题。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_。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B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C人们利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D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E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

2、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2、(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用频率为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1、2、3的三条谱线,且3>2>1,则_。A0<1 B3=2+1 C0=1+2+3 D1v1=1v2+1v3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I)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_。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D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3、E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4、(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C铯原子核(55133Cs)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82208Pb)的结合能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E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大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5、(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

4、界的温度无关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D、和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E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和三种射线6、(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0,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若用波长为(<0)的单色光做实验,则其遏止电压为_。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别为e,c和h。7、(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在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的遏制电压Uc与入射光的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若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k和b,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为e,则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_,所用材料的逸出功可表示为_。8、(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

5、)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上,产生如下核反应:p+1327AlX+n式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中子数为_。9、(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该反应方程为:12H+13H24He+x,式中x是某种粒子。已知:12H、13H、24He和粒子x的质量分别为2.014 1u、3.016 1u、4.002 6u和1.008 7u;1u=931.5MeV/c2,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述反应方程和数据可知,粒子x是_,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为_ MeV(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0、(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如

6、图,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物块A、B、C。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0朝B运动,压缩弹簧;当A、B速度相等时,B与C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C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A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簧分离的过程中(i)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ii)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1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而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和C紧连,使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视为一个整体,现A以初速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

7、,与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已知C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1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如图,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B、C位于同一直线上,A位于B、C之间。A的质量为m,B、C的质量都为M,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使A以某一速度向右运动,求m和M之间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A只与B、C各发生一次碰撞。设物体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abO13、(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如图,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角

8、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动能之比。(i)两球a、b的质量之比;(ii)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与球b在碰前的最大14、(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静止的木块A和B,两者相距为d。现给A一初速度,使A与B发生弹性正碰,碰撞时间极短。当两木块都停止运动后,相距仍然为d。已知两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B的质量为A的2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A的初速度的大小。15、(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两滑块a、b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求(i

9、)滑块a、b的质量之比;(ii)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16、(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如图,质量分别为mA、mB的两个弹性小球A、B静止在地面上方,B球距地面的高度h=0.8m,A球在B球的正上方。先将B球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A球释放。当A球下落t=0.3s时,刚好与B球在地面上方的P点处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瞬间A球的速度恰为零。已知mB=3mA,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忽略空气阻力及碰撞中的动能损失。求(i)B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ii)P点距离地面的高度。17、(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木板,

10、其左端放有一重物,右方有一竖直的墙。重物质量为木板质量的2倍,重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使木板与重物以共同的速度0向右运动,某时刻木板与墙发生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求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设木板足够长,重物始终在木板上。重力加速度为g。 图(a) 18、(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I)现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甲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实验测得滑块A的质量m1=0.310kg,滑块B的质量m2=0.108kg,遮光片的宽度d=1.00cm;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f=50.0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tB=3.500m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图(b)所示。图(b) 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碰撞前后总动量之差碰前总动量×100%)最大为5%,本实验是否在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运算过程。答案:1、ACD;2、B;0.8;3、ACE;4、ABC;5、BCD;6、hc0、hce0-0(写为hce-00也可);7、e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