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_第1页
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_第2页
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_第3页
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_第4页
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维修管理标准我国铁道部科技司、运输局于2008年3月颁布了“客运专线300350km/h轨道不平顺动静态管理值”,以确保轨道的平顺性和高速行车的舒适性。(1)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管理值检查项目为轨距、高低、轨向、水平和扭曲五项,各项偏差又分作业验收、临时补修和限速200km/h三个等级,各级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管理值见表。表 高速铁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管理值项 目作业验收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1、-1+5、-3+6、-4高低(mm)278轨向(mm)256水平(mm)167扭曲(mm/6.25m)256注:1. 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

2、大矢度值;2. 轨向偏差,直线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2)曲线轨道曲线正矢允许偏差(表)表 曲线正矢允许偏差(20m弦)项 目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mm)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业验收2335临时补修4568(3)正线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管理值(表)表 正线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管理值项 目作业验收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岔区+1,-1+5,-2+6,-4尖轨尖+1,-1+3,-2高低(mm)278轨向(mm)直线256支距24-水平(mm)167扭曲(mm/6.25m)256注:1、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2、导

3、曲线下股高于上股限值,作业验收为0mm,临时补修为3mm。(4)钢轨焊接接头验收标准(表)表 钢轨焊接接头验收标准(mm/1m)部位工艺轨顶面内侧工作边底 面接触焊0,+0.20,+0.20,+0.5(5)轨道不平顺动态管理值轨道检查车对轨道动态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检查项目为轨距、水平、高低、轨向、扭曲、车体垂直加速度和车体水平加速度共七项,各项偏差又分作业验收、日常保养、舒适度、临时补修和限速200km/h五级,各级动态管理值见表。表 高速铁路轨道不平顺动态管理值项目作业验收管理值日常保养管理值舒适度管理值临时补修管理值限速200km/h超限等级-IIIIIIIV42m波长高低(mm)35

4、81011轨向(mm)34567120m波长高低(mm)4791215轨向(mm)4681012轨距(mm)+3,-2+4,-3+6,-4+7,-5+8,-6水平(mm)35678扭曲(mm)34678车体垂直加速度(m/s2)-1.01.52.02.5车体水平加速度(m/s2)-0.60.91.52.0注:1. 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2. 高低、轨向不平顺偏差管理值按照轨道实际情况评定;3. 水平偏差管理不包含曲线按照设计规定设置的超高量及超高顺坡量;4. 扭曲基长为2.5m,偏差管理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5. 严格控制连续3波及多波轨向、水平不平顺和轨向水平

5、逆向复合不平顺。将连续3波以上的轨向(波长为2030m)不平顺幅值控制在4mm以内。(6)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除峰值管理外,还实行区段轨道质量指数TQJ管理值管理,见表。表 高速铁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项 目高 低轨 向轨 距水 平扭 曲TQI波 长1.542m0.8×20.7×20.60.70.75.0波 长42120m2.0×21.5×2注:1. 波长为1.542m的单元区段长度为200m;2. 波长为42120m的单元区段长度为500m。 分析条件(1)CRH动车组车辆运行速度为250、300、350、400 km/h。(2)轨道不平顺模式

6、(图) (a) 高低不平顺 (b) 轨向不平顺 (c) 水平不平顺 (d) 轨距不平顺(e) 三角坑不平顺图 轨道几何不平顺模式15.1 无砟轨道精调整理15.1.1 无砟轨道精调工艺流程见图15.1.1 。15.1.2 无砟轨道精调主要装备: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全站仪、气象传感器、CP棱镜组件、调整部件等。图15.1.1 无砟轨道精调施工基本工艺流程15.1.3 无砟轨道精调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检查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工作状态。2 根据轨道结构类型和设备数量,提前配备相应数量调整件。3 按照连续贯通里程,连续两个CP控制点之间按扣件结点沿里程增加方向单独连续编号。4

7、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中输入线路平、纵断面资料及CP轨道控制网等资料。15.1.4 轨道静态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 精调测量前轨道应具备下列条件:1) 钢轨应无污染、无低塌、无掉块、无硬弯等缺陷。2) 扣件应安装正确,无缺少、无损坏、无污染。扣件弹条与轨距挡板应密贴,扣件扭矩符合设计要求。3) 轨下垫板应安装正确,无缺少、无损坏、无偏斜、无污染、无空吊。4)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标准要求。2 轨道精调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全站仪通过CP控制点进行自由设站,自由设站应符合高速铁路测量相关标准的规定。2) 全站仪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观测距离宜为(580)m。3) 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8、对轨道进行逐个扣件节点连续测量。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方向进行测量。4) 区间轨道应连续测量,两次测量搭接长度不应少于20m。5) 车站道岔应单独测量,与两端线路搭接长度不应少于35m。3 调整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根据测量数据,对轨道精度和线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确定需要调整的区段。2) 用软件进行调整量模拟试算,并对轨道线形进行优化,形成调整量表。3) 根据调整量表和扣件型号,选配合适的调整配件,并在表中详细记录安装位置、方向。4 轨道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钢轨精调作业应先确定基准轨。曲线地段以外轨为基准轨,直线地段同前方曲线的基准轨。2) 钢轨精调时,宜先调基准轨

9、的轨向和另一轨的高低,再调两轨的轨距和水平。3) 现场根据调整量表,对计划调整地段进行标识,严格按照确定的原则和顺序进行轨向、轨距,高低、水平的调整。4) 轨距、轨向调整(轨道平面调整),区间轨道通过更换轨距块或移动铁垫板来实现;车站道岔通过更换偏心椎或缓冲调距块来实现。5) 高低、水平调整(轨面高程调整),区间轨道、车站道岔均通过更换轨底调高垫板来实现,板式轨道也可采用充填式垫板进行高低、水平调整,充填式垫板施工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充填式垫板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的规定。6) 对调整完毕的区段,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检核测量,并对超限尺寸进行反复调整,直到确认轨道状态符

10、合标准要求,并按相关规定提交检测成果资料。15.1.5 轨道精调整理后应符合下列规定:1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5.1.5 的规定。表15.1.5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备注1轨 距±1mm相对于标准轨距1435mm1/1500变化率2轨 向2mm弦长10m2mm / 测点间距8a(m)10mm /测点间距 240a(m)基线长48a(m)基线长480a(m)3高 低2mm弦长10m2mm / 测点间距8a(m)10mm /测点间距240a(m)基线长48a(m)基线长480a(m)4水 平2mm不包含曲线、缓和曲线上的超高值5扭曲2mm基长3m包含

11、缓和曲线上由于超高顺坡所造成的扭曲量6与设计高程偏差10mm站台处的轨面高程不应低于设计值。7与设计中线偏差10mm注:表中a为扣件节点间距,单位:m。2 线间距允许偏差0,10mm。3 扣件的轨距块应顶严靠紧,离缝者不得大于6%,最大离缝不应大于0.5mm;扣件紧固,扣压力小于规定者不得大于8%;胶垫无缺损,偏斜量大于5mm者不得大于8%。15.1.6 轨道动态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分析动态检测数据,查找超限点。2 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轨道尺、塞尺等工具,对超限点进行核对检查。现场核对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首先必须对区段范围内的扣件、垫板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异常后,再开始轨道几何尺

12、寸检查。检测调整方法同轨道静态调整方法。2) 局部短波不平顺应对轨道超限处前后各50m范围内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扩大检查范围。3) 长波不平顺应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在波峰或波谷里程前后各150m范围内进行测量。4) 连续短波不平顺,可以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测量方法进行测量。3 根据现场核对检查资料计算调整量,形成调整量表。4 轨道动态调整方法、精度要求等与轨道静态调整相同。调整完毕,应对轨道几何尺寸,扣件、垫板状态进行全面复检,并对超限尺寸进行反复调整,直到确认轨道状态符合标准要求,并按相关规定提交检测成果资料。15.2 有砟轨道精调整理15.2.1 有砟轨道精调整理基本工艺流程见图15.

13、2.1 。稳定线路12遍施工准备轨道状态检查不平顺焊缝打磨、钢轨硬弯矫直轨距调整、补齐扣配件补砟第一遍起道、拨道、捣固、稳定第二遍起道、拨道、捣固、稳定第三遍起道、拨道、捣固、稳定第四遍起道、拨道、捣固、稳定不合格轨道静态检测合格道床断面结构尺寸整理钢轨预打磨不合格交工动态检测注:图中实线框为有砟轨道精调整理作业工序,虚线框为其它施工工序。图15.2.1 有砟轨道轨道精调整理基本工艺流程15.2.2 轨道精细整理主要施工设备应包括配砟整形车,起道、拨道、捣固车,动力稳定车;小型起道、拨道、捣固机;风动卸砟车;电动道砟捣固棒等。15.2.3 铺设无缝线路之后至线路开通之前,道床应逐步进入稳定阶段

14、。通过检测,对于不能满足本技术指南第15.2.16 条规定的线路,应用大型养路机械等对轨道进行精调整理作业。15.2.4 在对线路实施精调之前采用稳定车进行1至2遍的稳定密实,减少精调后的线路变化。15.2.5 轨道精调整理前,应组织专业测量队伍对全线轨道控制网CP进行复测,并对线路进行全面检查测量,主要检查线路平纵断面、轨距、水平、高低、方向、钢轨硬弯和钢轨焊缝平直度等,并及时汇总检测资料,为制定线路精调计划提供依据。15.2.6 线路精调计划应根据线路的实际状态,按照测量结果确定各项目的工作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避免互相干扰冲突,重复整治和盲目整治。15.2.7 轨道精调整理应作好以下各项

15、工作:1 根据设计要求,在规定的作业轨温范围内至少进行四遍精调整理,使之达到验交标准。2 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道床断面,应进行整修,堆高砟肩,拍拢夯实。3 缓和曲线、竖曲线区段应调整圆顺。4 整修打磨不平顺焊缝,提高轨面平顺性。5 钢轨硬弯矫直。6 电容枕、绝缘枕等其它轨枕更换。7 调整轨距,补齐扣、配件。8 测取钢轨位移量,复核锁定轨温。15.2.8 钢轨硬弯矫直、钢轨焊缝平直度超标打磨、轨距调整等均应在大型养路机械精细整道前完成。15.2.9 轨道精调整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全线的轨距进行逐根轨枕测量,超标轨枕应逐根进行调整,调整后轨距应达到以下标准:轨距允许偏差:±1mm,

16、轨距变化率不得大于1/1500。2 对钢轨硬弯进行矫直作业,矫直后的钢轨用1m的直钢尺丈量平面不平顺矢度不得大于0.3mm。3 对平直度超标的钢轨焊接接头进行整修处理,使焊头平直度符合本技术指南表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规定。4 在精细整道前,利用风动卸砟车进行补砟作业。卸砟运行速度控制在510km/h;风动卸砟车卸砟、补砟应由专人引导。卸砟应均匀,两侧卸砟线路外侧风门比内侧风门先打开且稍大一些。5 线路通常分四遍进行大机精细整道。第一、二遍采用精确法作业,第三、四遍采用近似法作业,起道量控制在15mm左右,宜采用双捣,夹持时间设置在0.45s及以上

17、,大机起终点重合地段采用搭接法作业。捣固作业后的稳定车按重稳的要求实施,稳定速度为1km/h,重稳频率宜按4045Hz设置,加载至80。15.2.10 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轨温应符合以下条件:1 一次起道量小于等于30mm,一次拨道量小于等于10mm时,作业轨温不得超过实际锁定轨温±20。+15-202 一次起道量在(3150)mm,一次拨道量在(1120)mm时,作业轨温不得超过实际锁定轨温 。15.2.11 无缝线路的轨道整理作业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 高温时不应安排影响线路稳定性的整理作业。高温时可安排矫直钢轨、整理扣件、整理道床外观、钢轨打磨等作业。2 进行无缝线路整理作业必须掌握

18、轨温,观测钢轨位移,分析锁定轨温变化,按实际锁定轨温,根据作业轨温条件进行作业,严格执行“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测量轨温”制度,并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 在整理地段按需要备足道砟;2 起道前应先拨正线路方向;3 起、拨道机不得安放在铝热焊缝处;4 扒开的道床应及时回填、夯实。3 无缝线路整理作业应遵守下列作业轨温条件:1 当轨温在实际锁定轨温减30以下时,伸缩区和缓冲区禁止进行整理作业。2 在跨区间无缝线路上的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m范围内综合整理,允许在实际锁定轨温±10内进行作业。4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和调整后,应按实际锁定轨温及时修改相关技术资料和位移观测标记。5 桥上无缝线路

19、整理作业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0-201 按照设计文件规定,保持扣件布置方式和拧紧程度。2 单根抽换桥面枕,在实际锁定轨温 范围内进行。3 对桥上钢轨焊缝应加强检查,发现伤损应及时处理。4 对桥上伸缩调节器的伸缩量应定期观测,发现异常爬行,应及时分析原因并整治。6 扒道床、起道、拨道作业轨温条件如下:+15-201 在实际锁定轨温±10范围内,可进行不影响行车的扒道床、起道和拨道作业;2 在实际锁定轨温 范围内,连续扒开道床不得大于50m,起道高度不得大于40mm,拨道量不得大于20mm,禁止连续扒开枕头道床。3 在实际锁定轨温+20 范围内,连续扒开道床不大于25m,起道高度不大

20、于30mm,拨道量不大于10mm,禁止连续扒开枕头道床。7 无缝线路养护维修及故障处理应符合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相关规定。15.2.12 线路锁定后的精细整道,特别是需要拆卸扣件的作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一次拆卸扣件不宜过长。15.2.13 线路锁定后的精细整道,起、拨道量不宜过大,以免对道床造成大的扰动。15.2.14 在轨道精调整理过程中,对于长大直线上的小折线,宜采用大半径曲线(R=1500000m)拟合处理,以消除折线小偏角。15.2.15 最终轨道精调整理应依据CP轨道控制网,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检测系统检测,通过扣件系统进行精调整理。15.2.16 有砟轨道经全面精调整理达到验收标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间距允许偏差为:0+20mm。车站线间距应与站台误差协调调整。2 道床达到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