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_第1页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_第2页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_第3页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_第4页
抗震规范及混凝土规范学习nwepd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会议总结我国抗震设计要求较以前又有所提高,尤其是对6度抗震设防区和四级框架等。对性能设计的要求是首次提出,并给予了解决方案,对解决复杂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钢结构部分较以前的抗震规范改动较多,对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难题提提供帮助。总体感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朝迈向精细化设计等目标又前进了一步。现将新抗震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总结如下。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没有改变)(2)

2、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

3、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

4、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3) 软土震陷判别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液性指数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 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1) 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

5、应谱倾斜下降段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尼比可取0.30,除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2) 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对于I0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3) 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取0.008 、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28等(4) 配合大跨屋

6、盖建筑的设计需要,新增有关多点、多向地震输入的要求,以及竖向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基本组合。(5) 配合钢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方法的改进,调整了钢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的取值:强度破坏取0.75,屈曲稳定取0.80。 4.对抗震概念设计和建筑结构延性设计要求的改进(1) 不规则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改进2010版明确,本规范条的规定,只是主要的不规则类型而不是全部。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参照IBC的规定,明确将扭转位移比不规则判断的计算方法,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以避免位移按振型分解反应谱组合的结果,有时刚性楼盖边缘中部的位移大于角点位

7、移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扭转位移比的上限1.5,明确在层间位移很小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可予以放宽。对于竖向不连续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调整系数,参照IBC的规定,将上限1.5提高到2.0。(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的改进 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 配合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划分,增加了24m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的一个指标。还补充了8度(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规定。提高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比2001版提高了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而其他各类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保持不变: 强柱弱梁 柱嵌

8、固端弯矩 柱强剪 节点核芯一级 1.7 (1.4) 1.7 (1.5) 1.5 (1.4) 1.5 (1.35) 二级 1.5 (1.2) 1.5 (1.2) 1.3 (1.2) 1.3 (1.2) 三级 1.3 (1.1) 1.3 (1.1) 1.2 (1.1) 1.2 (1.0) 四级 1.2 (1.0) 1.2 (1.0) 1.1 (1.0) 框架结构柱的最小截面尺寸,除不超过2层和四级外,比2001版增加100mm;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比一般框架增加0.1%、最大轴压比控制比2001版加严0.05。此外,柱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对是否扣除箍筋重叠的部分不做要求。 提高抗震墙的构造要

9、求:2010版明确规定,抗震墙厚度可按无支长度控制,提高了最小分布钢筋直径的要求,并要求在小震下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对于2001版执行中意见较多的约束边缘构件,2010版提出了按轴压比适当减小配箍特征值的改进方法:轴压比为约束边缘构件上限时,保持2001版的0.20;当轴压比为约束边缘构件下限时,取0.12。 对于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明确区分为三种情况:框架所占比例很小时属于抗震墙结构范畴;墙体所占比例很小时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指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以上。为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

10、的10%;当小于10%时,框架应承担总地震剪力的15%,且筒体承担的地震作用和构造也需要适当加强。对板柱结构,继续要求设置抗震墙;2010版放松了2001版最大适用高度控制;当高度不大于12m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3) 砌体结构总高度、结构布置和构造柱(芯柱)设置的改进砌体房屋的使用范围控制仍保持层数和总高度双控。降低了6度设防的普通砖房屋的最大高度限值,补充了0.15g和0.30g的高度控制要求;并根据本次试设计的结果,调整了横墙较少房屋的高度控制改为6、7度时丙类建筑,采取加强措施可与一般房屋有相当的高度和层数。补充了墙体布置规则性的有关规定。包括:减少最大横墙间距,局部尺寸

11、放松时不小于规定的80%,纵向墙体开洞面积控制,以及不应布置转角窗等。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细化构造柱设置和构造要求,小砌块房屋楼梯间的芯柱要求,也与砖房一样提高。加强底框房屋的设计要求:底层的砌体抗震墙仅用于6度设防;底框房屋次梁托墙的数量和位置,严格控制在楼梯间附近等个别轴线处;过渡层墙体需形成约束砌体的要求等。配筋小砌块房屋,按2010版加强抗震措施后高度控制有所放宽,也可用于9度设防。墙体要求满灌,短肢小砌块墙严格控制,增加约束边缘构件和三级墙肢的体积配筋率。 (4) 钢结构的抗震等级、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的改进补充0.15g和0.30g最大适用高度的规定。 新增钢结

12、构抗震等级划分的规定,以50m为界,按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和高度划分为四个抗震等级,规定相应的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参考国外规范,将2001版的内力增大系数按四个抗震等级归纳整理,并修改了钢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使之更为配套、合理。将2001版的构件长细比、板件宽厚比等构造要求,重新按四个抗震等级归纳整理。调整了钢结构的阻尼比,按高度的不同分别取0.02、0.03和0.04。当偏心支撑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50%时,阻尼比尚可增加0.005。对单层钢结构厂房,补充了柱间支撑的设计要求,调整了屋盖支撑构造和构件长细比要求,并按地震作用是否控制确定板件宽厚比等构造要求。增加了关于

13、约束屈曲支撑的基本设计方法。 5. 隔震设计适用范围和隔震后抗震措施的调整(1) 隔震减震设计,不限于2001版的8、9度设防区。(2) 隔震设计不要求隔震前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1.0s,大底盘顶的塔类结构也可采用隔震设计;但保持2001版隔震后的地震作用需满足各类结构共同的最小值控制要求,且高宽比不大于4,大震时严格控制隔震垫的拉应力。(3) 修改了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定义直接取各层地震剪力(或倾覆力矩)在隔震后与隔震前的最大比值,调整了2001版隔震后水平地震作用的取值,并依据该系数简化隔震后结构的抗震措施。(4) 根据相关产品标准和工程实践,调整了2001版关于隔震、减震元件性能检验的规定。

14、6.新增若干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 (1) 大跨度屋盖建筑规定了刚性大跨钢结构屋盖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屋盖选型、分类(单向传力类和空间传力类),计算模型、多向和多点输入要求、阻尼比确定方法、挠度控制和关键构件应力比控制,以及屋盖构件节点和支座的基本构造要求。 (2) 地下空间建筑2010版规定了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的范围和基本要求,包括:地基选型、结构布置,计算模型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及不同于地上建筑的抗震构造要求。 (3) 框排架厂房提出了框排架混凝土和钢结构厂房,包括左右并列和上排下框厂房的基本设计要求,主要明确不同于一般多层框架厂房、一般排架厂房的抗震设计要点:结构布置、重力荷载取

15、值、贮仓竖壁影响、短柱、牛腿等设计,以及屋盖支撑和柱间支撑的构造要求 (4) 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混凝土筒体结构对于高度大于混凝土框架、筒体的结构,部分采用钢结构提高抗震性能后,总高度可有所增加。2010版规定了一些基本设计要求,包括:抗震等级、结构布置、地震作用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分配和调整,结构总体计算的阻尼比、不同结构材料连接部位的构造等。7.新增有专门要求的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要求2010版提供了关于性能化设计的原则规定和参考指标,包括:性能化设计的地震动水准、预期破坏状态、结构和非结构的承载力水平和相应的变形控制要求,弹塑性分析的模型和基本分析方法,并提供了结构构

16、件、非结构构件性能化设计的一些参考指标承载力达到高、中、低的划分指标,延性要求高、中、低的抗震等级,层间位移角与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非结构构件性能系数等等。安评与规范的关系:u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极少数工程)。其余的,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u 安评,假定某种地震动衰减模型,得到厂址基岩处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再运用一维或二维土层模型计算得到地表或不同深度土层处的地震动参数。由于假定等的不确定性,安评报告水平参差不齐。u 规范反应谱的max与超越概率有关,特征周期Tg与超越概率无关。安评的max与超越概率有关

17、,特征周期Tg 也与超越概率有关。学术界有争议。u 长周期结构,安评结论不安全。因为规范提高了长周期的谱值。u 做了安评的建筑,小震作用下,去规范和安评的较大值;中震和大震作用下按照规范取值。(规范组建议)u 特征周期取规范值。(规范组建议)多道抗震防线的概念整个结构体系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抗震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结构分析u 计算的结果总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过分地追求数值上的精确是不必要的;然而,从工程的震害看,这样的抗震验

18、算是有成效的,承载能力提高一倍,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一倍。如,短柱在轴压比较小时,节点承载力很富裕时等等。u 尽量不设缝。因为撞击震害很严重。单框架u 2008版抗震规范条明确指出,高层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新修订的土规对单框架也做了和抗震规范类似的规定。u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条规定,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抗震墙楼梯强柱弱梁要真正实现“强柱弱梁”,除了按实际配筋计算外,还应计入梁两侧有效翼缘范围楼板钢筋的影响。因此,结构抗震设计在框架刚

19、度和承载力计算时,所计入的梁两侧有效翼缘范围应相互协调,承载力计算需适当计入楼板的钢筋。四级少墙框架u 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地震作用效应,宜采用框架结构模型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模型二者计算结果的较大值。表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房屋高度烈 度678950m四三二50m四三二一注:1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和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2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u 不超过50m的钢结构房屋可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或其它结构类型;超过5

20、0m的钢结构房屋,一、二级抗震结构宜采用偏心支撑、带竖缝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内藏钢支撑钢筋混凝土墙板或屈曲约束支撑等消能支撑及筒体结构。u 采用框架结构时,高层的框架结构以及甲、乙类建筑的多层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其余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参考混凝土部分制定)阻尼u 钢结构在多遇地震计算时,阻尼比宜按下列规定采用:u 高度不大于50m时,可取0.04;高度大于50m且小于200m时,可取0.03;高度不小于200m时,宜取0.02;u 当偏心支撑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阻尼比可比1款相应增加0.005。u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21、阻尼比可取0.05。u 在第一阶段,钢结构抗侧力体系构件连接的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相邻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高强度螺栓连接不得滑移;u 在第二阶段,连接的极限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屈服承载力。u 连接系数有关内容是新增加的内容u 框架柱的长细比,一级不应大于,二级不应大于,三级不应大于100235/fay ,四级时不应大于。u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按压杆设计时,不宜大于;中心支撑杆一、二、三级时不得采用拉杆,四级时可采用拉杆,其长细比不宜大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1.17 结构缝 structural joint根据结构设计需求而采取的分割混凝土结构间隔的总称。结构缝可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包括

22、伸缝、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构造缝、防连续倒塌的分割缝以及后浇带、控制缝(人为制造薄弱截面,引导裂缝出现并控制其造成影响的缝)等。2.1.18 混凝土保护层 concrete cover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3.1 一般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 2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 3 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 4 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 5 耐久性及施工的要求; 6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 对于可能遭受偶然作用,且倒塌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重要结构,宜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3.5 耐久性

23、设计 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耐久性设计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2 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 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5 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要求。 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增加500MPa级钢筋;推广400MPa、500MPa级高强钢筋作为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级钢筋;立即淘汰低强的235MPa级钢筋,代之以300MPa级光圆钢筋。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设计时,235MPa级钢筋的设计值按02规范取值。(500钢筋拉压应力不等问题?)5.3.4 当结

24、构的二阶效应可能使作用效应显著增大时,在结构分析中应考虑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混凝土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也可采用本规范附录B 的简化方法。当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时,宜考虑混凝土构件开裂对构件刚度降低的影响。 建筑结构的二阶效应包括重力二阶效应(P效应)和受压构件的挠曲效应(P效应)两部分。严格地讲,应考虑P效应和P效应进行结构分析,应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和裂缝、构件的曲率和层间侧移、荷载的持续作用、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等因素。但要实现这样的分析,在目前条件下还有困难,工程分析中一般都采用简化的分析方法。重力二阶效应计算属于结构整体层面的问题,一般在结构整体分析中考虑,本条给出了两

25、种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和增大系数法。受压构件的挠曲效应计算属于构件层面的问题,一般在构件设计时考虑,详见本规范第6.2节 当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温度变化等间接作用在结构中产生的作用效应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或正常使用时,宜进行间接作用效应的分析,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 条文说明: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超长混凝土结构在间接荷载作用下的裂缝问题比较明显,宜对结构进行间接作用效应分析。对于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考虑裂缝的开展使构件刚度降低的影响,否则计算出来的作用效应会失真.6.2.3 弯矩作用平面内截面对称的偏心受压构件,当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弯矩比 M1/M2 不大于0.9且设计

26、轴压比不大于0.9时,若构件的长细比满足公式()的要求,可不考虑轴向压力在该方向挠曲杆件中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否则应根据本规范第条的规定,按截面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 Lc/i34-12(M1/M2)()式中:M1、M2分别为偏心受压构件两端截面按结构分析确定的对同一主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绝对值较大端为M2,绝对值较小端为M1,当构件按单曲率弯曲时,M1/M2 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lc 构件的计算长度,可近似取偏心受压构件相应主轴方向上下支撑点之间的距离; i 偏心方向的截面回转半径。6.2.4 除排架结构柱外,其他偏心受压构件考虑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

27、产生的二阶效应后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6.3.4 当仅配置箍筋时,矩形、T形和I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原来是 02版规范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公式分为集中荷载独立梁和一般受弯构件两种情况,较国外多数国家的规范繁琐,且两个公式在临近集中荷载为主的情况附近计算值不协调,且有较大差异。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规范修订和发展的趋势。 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规范的设计习惯,且过去规范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公式分两种情况用于设计也是可行的,此次修订实质上仍保留了受剪承载力计算的两种形式,只是在原有受弯构件两个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整,具体做法是混凝土

28、项系数不变,仅对一般受弯构件公式的箍筋项系数进行了调整,由1.25改为1.0。 通过对55个均布荷载作用下有腹筋简支梁构件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试验来自原冶金建筑研究总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等),结果表明,此次修订公式的可靠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采用本次修订公式进行设计时,箍筋用钢量比02版规范计算值可能增加约25。箍筋项系数由1.25改为1.0,也是为将来统一成一个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立基础。第七章1.对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进行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未变。2.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钢筋锚固部分有修改,请看规范。条

29、 少筋混凝土的概念,新增加。 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时,可配置表层钢筋网片,表层钢筋网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的混凝土保护层中。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梁侧的网片钢筋还应延伸到梁下部受拉区之外,并按受拉钢筋要求进行锚固; 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 阴影部分)面积的1。 由于设计,施工不便,不提倡02版规范梁钢筋在节点中弯折锚固的做法。l 强调结构方案的重要性结构设计的四个层次,结构方案、内力分析、截面计算、连接构造。传统设计规范强调截面计算忽视

30、结构方案和内力分析,设计规范变成了构件计算手册。混凝土结构方案的原则。四要:方正规矩、传力直接、冗余约束、备用途径;四忌:头重脚轻、奇形怪状、间接传力、材料脆性。四强:强脚柔腰、强柱弱梁、强墙轻板、强化边角;四宜:连接可靠、围箍约束、空心楼板、以柔克刚。l 引入模型不定性系数l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活荷载取准永久组合l 增加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屋架下弦杆、底层关键节点的破坏影响)混凝土结构在偶然作用下的抗连读倒塌验算,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3.3.3)式中: SAd偶然作用的效应组合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等的规定或实际条件计算;RAd偶然作用下的结构抗连读倒塌的承载力函数,根据结构的几何参数及材料强度确定。l 增加既有结构设计基本原则l 完善耐久性设计l 淘汰HPB235,增加HRB500,优先使用400MPa级钢筋l 并筋的应用,等小直径换算为解决钢筋密集使设计、施工困难,参考国内外标准,经试验研究提出了利用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计算并筋等效直径的方法。并给出钢筋最大直径为28mm及以下并筋数不宜超过3根;直径32mm钢筋并筋数宜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宜采用并筋。一般二根并筋,可在纵向或横向并列,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