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二章清热药 【功效】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 清热泻火药一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清热凉血药血热证 清热解毒药热毒证 清虚热药虚热证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配伍】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驱邪而
2、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性能特点】药性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能清热泻火,用治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气分实热证:热病邪入气分出现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实数。 2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石 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性能特点】生用辛甘大寒,入肺胃经,主以清泄,兼以透解,既善清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又兼解肌透热,热去则烦除津生渴止,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煅后味涩性凉,
3、外用能收敛生肌,兼清热,为治疮疡湿疹所常用。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配伍】石膏配知母:石膏生用辛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为矿物质二大寒伤胃,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药
4、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虽稍逊石膏,但却擅长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配伍】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使用注意】寒润滑肠,脾虚便溏不宜。 【鉴别用药】 石膏、
5、知母同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石膏为矿物药,生用煅用功异,生用具上述功能,且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天花粉 【药性】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入肺胃经,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既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液、润肺燥,消肿排脓。【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2
6、)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注射液又能引产)【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反乌头。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性能特点】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入气分能泻火而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利水退黄。此外,外用还具消肿止痛之功。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配伍】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合用,
7、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栀子配淡豆豉:清热散郁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g。生用走气分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药理】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署、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夏枯草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性能特点】苦辛而寒,专入肝胆,主清泄散郁,略益血养肝。既善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而消肿,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功效】清热明耳,散结消肿。 【应用】 (1)肝阳或肝
8、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1015g,煎汤或熬膏服。【使用注意】性寒清泄,脾胃虚寒慎用。 芦根【药性】甘、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应用】(1)热病烦渴。(2)胃热呕哕。(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4)热淋涩痛。【用法】煎汤,1030g。【使用注意】本品干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竹叶【药性】甘、辛、淡、寒。【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应用】 (1)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2)热淋,小便不利。 (3)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用法用量】内服,615g。【使用注意】甘寒清利,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不
9、宜服。 淡竹叶【药性】甘、淡,寒。【功效】清热除烦,利尿。【应用】 (1)热病烦渴。 (2)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3)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615g。 【使用注意】性寒清利,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决明子【药性】甘、苦,微寒。【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应用】 (1)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2)热结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使用注意】本品清润缓泻,脾虚便溏者慎用。 密蒙花【药性】甘,微寒。【功效】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用法】内服,610g。 谷精草【药性】辛、甘,平。【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0、【用法】内服:61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疏散力较强,血虚目疾慎服。 青葙子【药性】苦,微寒。【功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用法】内服, 615g。【使用注意】微寒,脾胃虚寒者慎服;又能扩瞳作用,瞳孔散大者忌服。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性能特点】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故称为清热燥湿药。【适应范围】主要适用湿热证。部分药兼有清热泻火作用,可用于脏腑火热证。部分药亦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热毒证。 黄芩 【药性】苦,寒。归肺、胆、胃、小肠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燥湿,主入肺与大肠经,兼入胃与肝胆经。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及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
11、热而安胎。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湿热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4)胎热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酒炒,止血炒炭。【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药理】解热、抗茵、抗病毒、抗炎、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保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促进胰腺分泌、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和抗肿瘤。 黄连 【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大苦大寒,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主入心胃
12、经,兼入肝与大肠经。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2)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4)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配伍】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
13、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蒌: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三药合用,既泻火化痰,有消痞散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用法用量】煎服,210g。外用适量。清热多生用,清上焦酒炒,姜汁或吴茱萸炒,缓和苦寒之性,病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吴茱萸制又治肝郁化火证。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药理】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抗肿瘤、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
14、黄柏 【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燥湿,主入肾与膀胱经,兼入大肠经,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药力虽不及黄连,但以退虚热为长。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 (1)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2)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3)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4)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配伍】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清热多生用,清
15、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忌服。 【鉴别用药】 黄芩、黄连、黄柏功用鉴别: 同:三黄性味皆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异:黄芩偏于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为三黄苦寒之最,偏于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于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龙胆 【药性】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性能特点】大苦大寒,清泄燥湿,药力较强,主入肝胆经,兼入膀胱经。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功效】清热燥
16、湿,泻肝胆火。 【应用】 (1)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3)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极易伤胃,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忌服。 苦参 【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应用】 (1)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2)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3)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故脾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性能特点】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或咸寒,偏入血
17、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 生地黄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味甘质润,入心、甘肝、肾经,为清滋润滑之品。既善清解营分之热,又善滋阴清热而生津,还能润燥滑肠。鲜者名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者名干地黄,长于滋阴凉血。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应用】 (1)温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4)阴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地黄长于清热
18、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炒炭多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药理】本品有镇静、抗菌、抗炎、促进免疫功能、降血糖、抑制钠泵、利尿、降低耗氧量、抗凝、止血、降血压、抑制心脏、抗皮肤真菌等作用。 【鉴别用药】 鲜地黄、干地黄均苦甘、性寒质润,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主治热病邪入营血之高热神昏、温度发斑、血热出血、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不同:鲜地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地黄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玄参 【性能】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味苦甘咸,质润性寒,
19、入肺胃肾经,为清凉滋润解散之晶。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应用】 (1)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2)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3)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4)阴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牡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 【性能特点】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
20、散瘀,退虚热。 【应用】 (1)温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血热吐血等。 (2)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 (3)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伤肿。 (4)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 芍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性能特点】苦而微寒,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应用】 (1)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 (2)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等。 (3)痈肿疮
21、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鉴别用药】 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不同点:牡丹皮兼辛昧,并人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紫草【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应用】 (1)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用法用量】
22、煎服,310g。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药性】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应用】高热神昏,血热斑疹吐衄,惊风。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胃虚寒不宜。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性能特点】本类药性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 【适应范围】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 金银花 【药性】甘,寒。归肺、胃
23、、大肠经。 【性能特点】甘寒质轻,疏透芳香,主入肺胃经,兼入大肠经,为清解疏散之品。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证皆可选用。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2)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3)热毒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020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药理】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降血脂、利胆、保肝、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艾滋病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连翘 【药性】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性能特点】苦寒清解,质轻浮
24、散,主入心肺,兼入胆经。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透消散,还兼利尿。素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应用】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疮家圣药”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 (3)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连翘心长于清心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 金银花、连翘功用鉴别 同:二者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 异: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
25、毒血痢。 鱼腥草 【药性】辛,微寒。归肺经。 【性能特点】辛寒质轻,专入肺经。既清解透达,善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为治肺痈之要药;又兼通利,能利尿通淋,为治热淋涩痛所常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为治肺痈之要药。 (2)热毒疮毒。 (3)湿热淋证。 【用法】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有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等作用。 大青叶 【药理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促进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及抑制心肌收缩等作用。 牛黄 【配伍】牛黄配珍珠:牛黄苦凉,功能清热解毒、熄风止痉、
26、化痰开窍;珍珠咸寒,功能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两药相合,治咽喉肿烂、口舌生疮,有清热解毒生肌之效;治痰热神昏、中风痰迷,有清心凉肝、化痰开窍之功。 【药理作用】有抗病毒、抗炎、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毒、调节胆汁排泄及保肝等作用。 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用量】内服:1.53g,外用:适量。 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量】内服:36g,外用:适量。 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用量】内服:1.52.5g,不入汤剂,外用:适量。 个性 清热解毒药 共性 作用特点 其他功效 野菊花清热解毒 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力
27、较强,且又能凉肝熄风定惊 大血藤活血,祛风止痛 败酱草主治肠痈消痈排脓力较强,也治肺痈祛瘀止痛 射干消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长于清利咽喉泻火解毒消肿力强,为之咽喉肿痛要药 马勃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长于凉血止痢善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要药 金养麦清热解毒,排脓祛瘀,健脾消食 清热解毒药 共性 个性 作用特点 其他功效 马齿苋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善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只热毒血痢疾要药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利湿退黄 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化痰 白蔹敛疮生肌 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鸦胆子【用量】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
28、0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吞服。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第五节 清虚热药 【性能特点】本类药物药性寒凉,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 【适应证】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以及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致的虚热证。 青 蒿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性能特点】苦寒辛香,主以清凉,兼以透散,主入肝胆,兼入肾经。既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除疟热、解暑热,又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虚热、实热两清,兼表也可投用。 【功效】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应用】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
29、热兼表。 (2)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 (3)血热疹痒、吐血、衄血。 (4)疟疾寒热。 (5)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配伍】青蒿配白薇:退虚热、凉血热,有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浮热。 青蒿配鳖甲:退虚热,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抗菌、抗病毒、抗疟原虫、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及透过血脑屏障等作用。 地骨皮 【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性能特点】甘寒,清凉益阴,入肺肾肝经。既退虚热、凉血热、泄肝火,又略兼益阴而
30、生津。治有汗骨蒸最宜,治血热出血可选,治肺热咳嗽常用。 【功效】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应用】 (1)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配伍】地骨皮配桑白皮:清肺火,有利尿导热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治肺热咳喘每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清润,故脾虚便溏及表邪未解者忌服。 白 薇 【药性】苦、咸、寒。归肝、胃、肺经。 【功效】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2)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 (3)热淋,血淋。 (4)
3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配伍】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鉴别用药】 青蒿、白薇:性寒入肝经,功能退虚热、凉血、兼透散。既善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热病后期阴伤发热,以及虚热又感风邪而兼表证;又治血热疹痒及吐衄。 不同:青蒿苦芳香,解暑热、除疟疾热。白薇苦咸,凉血力强,又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牡丹皮:均退虚热、凉血。 不同:地骨皮甘寒,退虚热之中略兼润补,有敛邪之嫌,故善治阴伤重之有汗骨蒸;又入气分,善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益阴生津,治内热消渴。牡丹皮辛苦微寒,偏清散而性燥,虽不敛邪,但有伤阴之嫌,善治阴伤不甚之无汗骨蒸;专入血分,活血化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且善清泻肝火善治血热斑疹、经闭、瘕瘕、跌打瘀肿、热毒疮肿及肝热目赤肿痛等。 胡黄连 【药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老鹰茶行业消费状况及竞争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矿用隔爆变压器行业经营效益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直链烷基苯(LAB)行业发展动态及投资盈利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电木粉行业产销状况及投资效益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珍珠岩保温板市场应用领域及销售渠道趋势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牙科用3D面部扫描仪行业未来趋势与投资效益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煤基活性炭市场供应渠道及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灭蚊器行业销售趋势及需求规模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溴化锶行业供需态势及未来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活性碳黑行业经营动态及应用趋势研究报告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1
- 雷尼绍探头编程课件
- 市级优质公开课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课件
- 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 妇科经带胎产杂99方方歌讲解学习
- 工艺变更通知单
- 一年级音乐教案 这是什么 (市一等奖)
- 首末件检查记录表
- 20XX-烟草车辆运输方案计划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竞赛试卷
- 晶体几何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